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西说,我对西安感到绝望,因为它离大海那么远。
古城西安却是诱惑人的。一个颓废失意的男人坐在古城墙的断壁残垣下吹埙,天上不知有没有月亮,季节可能是秋天。这些意象构成了我对西安的最初印象。
我已经不怎么习惯叫它长安了。长安是长安,西安是西安。长安比现在的西安大五倍,繁华更是缺乏可比性了。长安街上走着的是波斯人印度人大食人罗马人,走着穿着暴露的艳丽胡姬,他们在长安这座国际大都会生活,享乐。一些小国家的王子们也来了,有的是到长安学习文化和治国之道的,有的是来避难的。他们喝酒,玩乐器,斗鸡,打马球,看美丽的胡姬跳舞,谈情说爱,搞男女关系。书生们到附近的终南山隐居,玩起了终南捷径。有的投笔从戎,阳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杜甫眼花燎乱地看公孙大娘武剑惊叹不已。李白喝了酒后想十步杀一人。岑参穿上铠甲出塞跟匈奴突厥人玩打仗去了。李靖辞别红拂打突厥人去了。中了进土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有书生骑马倚斜马,就看到满楼红袖招。长安的诱惑无处不在。有功名,有沙场,有野心,有女色,有男色。长安这个名字赋予的,是一个让人惊艳的时代。
长安,那可是长安啊。
阿西后来的南方男朋友,喜欢称阿西为“长安女子”。于是,阿西在男朋友的想象中成了长安教坊中弹胡琴的歌姬。阿西的南方男友会写文章,总是对着“长安女子”发思古之幽情。“长安女子”是他正在寻找的一种情怀,飘溢出特前的似水繁华的味道,这也大大丰富他和她的爱情的内容。
晚上去了几次城墙,有月亮,但都没有听到有人吹埙。陶埙真是一种迷人心窍的乐器。一听声音便觉肃杀,哀怨,想到西北偏北,塞外大漠,寒风大雪,苏武牧羊。我最爱听的一曲埙曲就是《苏武牧羊》。想到最悲痛的莫过于降将李陵,李陵永远也回不了长安了,送别苏武时只好喝闷酒,长叹数声,吹一曲埙。
城市已经延伸到了城墙以外。城墙外有些路上灰蒙蒙的,不见多少绿树。“谭鱼头”火锅好像也在城墙外的街上,高朋满座,每一桌边上几乎都有人站着耐心等待。西安的“谭鱼头”实在算得上美味的,我去吃过两次。羊肉泡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见装泡馍的海碗那么大,有点被震住了,结果现在不知是什么味道。民间的剪纸工艺很不错。
我两次去西安,也许以后还会再去。第一次的白天,我一个人在街上转,在城墙下走。汽车穿过古老的城门,有时是一个陕北汉子赶着骡车经过城门。在西安碑林旁边的城门下,有一抽烟袋的大伯管着人们寄存在这儿的自行车。我拿着照相机,拍下了老伯和城门下的街景。走在西安的大街上,我想起了不知哪位高人说的一句话——“每一千年一只小鸟飞来一次”,我想是不是每一千年才有一座长安城?
在从丝绸之路回到西安的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去了城墙。那天正好是个月圆之夜。在目睹了兰州深夜街头的一场斗殴,经历了西宁傍晚的一场冻得瑟瑟发抖的大雨后,我们回到西安,就有了别样的感觉。那感觉是相对于兰州、西宁这两座地理位置更西北的城市而言的,西安让我有了归属感,好像我已回到了中国的心脏,可以镇定自若了。我和朋友在城墙上的两排长长的红灯笼下走着,一阵阵夜风吹起了裙摆。我好像还听到了鼓声。后来我们在一张石圆桌边坐下来,在月亮下海阔天空地聊天。那时我的西安女友阿西和她的西安男友正在热恋之中,我们三个人在城墙上聊得兴致勃勃,我当着电灯泡,却自得其乐,差点儿忘了自己是个电灯泡的角色了。
我与西安这座城市的联系还因为阿西在这座城市。阿西说,贾平凹写西安写得好,西安的男人就是有点衰。我想阿西这么说是因为她没有在西安碰上值得她爱的男人吧。
我不在西安的日子,阿西曾一次次给我邮寄西安的大枣、核桃和锅巴。阿西是咸阳人,大学时在广州读书,为了父母毕业后她回到了西安工作。但是阿西正和我相反,四年大学生活,她是非常热爱广州这座南方城市的。她的生活习惯也更多地南方化了。她在西安工作,但仍然想念广州,跃跃欲试地想回广州去。阿西总是对我说她要回广州,是回广州而不是去广州,好像广州才是她的家乡。阿西说,她不喜欢西安,她完全是为了父母才回来的。后来阿西的好几次想离开西安,都被她的父母制止了。阿西的父亲对她说,你就死了心好好在这儿嫁人吧。
阿西自己租的小屋就在城墙脚下。穿过一座城门,再走一段小路,就到了她的小屋了。离开西安后,我总是想起阿西穿着牛仔裤骑着摩托车穿过城门的样子。那个城门一到傍晚时就出现很多的水果摊。阿西是一头染过的短发,她骑摩托脚一点地的样子有点酷。夜晚阿西骑着她的摩托带我在西安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转悠,我们去逛大商场和超市,买回一大堆零食。阿西还带我去兵马俑华清池等一些景点,跟我说她的一个在兵马俑工作的姐们刚嫁了台湾人。但我更喜欢她带我去各种馆子吃好吃的东西,比如谭鱼头火锅。阿西的小屋里摆放着香水、布娃娃、鲜花和有好多时尚类杂志,白天她去报社上班,我懒得出门时,就靠在床上一本本地看那些《时尚》,看累了,就走到阳台上看看城门下的街景。在阿西的小屋里,时有楼下饮食店里热乎乎的麻辣烫气味飘上来,让人觉得有点饿。我一本本地看着《时尚》的时候,就觉得阿西好像真的不属于这儿。阿西整个人都是新的,她不属于这座没落的古城。
因为阿西在那儿,我后来去宁夏的时候,又把西安当成了中转站。我还是住在阿西的小屋,但这一次阿西明显地消瘦了,脸上布满了忧戚。她似乎为什么事情心神不定。阿西不再提想回广州的话。
阿西交给我小屋的钥匙,我自己又开始在西安到处乱转。在小雨中去曲江寒窑,路很泥泞。王宝钏和薜平贵的故事小时候就知道。京剧的好像是程派的青衣戏,越剧就是金彩风的彩楼会,还有类似故事的有京剧的秋胡戏妻。去了18年的丈夫还假装坏人调戏妻子,看她是否贞节,这故事真是只有男人想得出来。那个下午,或许是因为天下着雨,寒窑人很少,院子几乎成了我的私家别院,可以听到自己走在石板路上的脚步声。我去看王宝钏的时候,还看到了陕北最普遍的那种窑洞。我想延安的窑洞大概也差不多吧。只不过规模更大,分布更密集而已。回来时阿西对我说,你去看全中国最傻的女人啦。
在西安留下一个遗憾,就是在阿房宫里只听得半段秦腔。阿房宫当然是后来建的仿古建筑,比原来的那个阿房宫小多了。在一个戏台上,一个鼻子抹了白灰,嘴巴涂了金粉的小丑,拿了根叫化子的道具竹竿在表演。舞台上空荡荡的,他大段大段地说着陕北话,我坐在下面听不明白,好像在表现叫化子是怎么讨饭的,带着戏弄和嘲笑的成分,这倒是附和中国小老百姓的心态的,日子过得再磕磕巴巴的,看着叫化子讨饭比自己更可怜,又丑态百出,心理也求得个平衡。人毕竟是要活下去的,因此听秦腔的乡亲们也是懂得找乐子的。一个拉胡琴的躲在戏台的一角暗处依依呀呀地拉着,不一会儿台下没什么人了,更显得舞台的空旷和冷清,那胡琴声也苍凉了些,带着苦味了。那小丑说了一通,终于唱了起来,不像我想像中的那么高吭激越,倒是悲怆的,沙哑的。让我联想到抽着带苦味的旱烟的老农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陕西的老农拉着驴儿走在大路上,大约就是这种极普通甚至有点破的嗓音,陕北的男人们都可以有的声音。唱着唱着,哪怕是去乡亲家借粮,老农的心胸便也会忍耐起来,通达起来。我听得还没过瘾呢,一折戏就已经完了,小丑下了舞台,胡琴声止了,我的心却是空落落的。等待中的好戏还没开始,却已经结束,我与秦腔就这么失之交臂了。
我有些不甘心,看柱子上贴着的演戏节目单子,这个时间段单子上应该演的是一出《拾玉镯》,在京戏里这是有名的花旦戏,那个孙玉姣特别活泼可爱,而秦腔里的玉姣是怎么样的呢,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了。回到阿西的小屋,对她说起想听秦腔,阿西说现在西安的年轻一代也很少听秦腔了。那破锣一样的叫喊有什么好听的呢?阿西说我是距离产生美,她忘了自己到杭州时也想找越剧听了。
后来,阿西命中注定会遇到她的南方男朋友。她常常在电话里和我讨论西安这座城市值不值得她继续呆下去。阿西在那座城市里换了二三男友,三四部手机,依然没着没落的。后来阿西的一个女朋友去深圳了,又有一个女朋友去北京了。阿西说,她父亲仍然反对她出去,但她现在常常在盘算着要去哪儿。她对广州的钟情好像也没从前强烈了,阿西在电话里问我:我是去北京呢,上海呢,广州呢,还是深圳呢?
接着阿西又说了那句话,我对西安感到绝望,因为它离大海那么远。
古城西安却是诱惑人的。一个颓废失意的男人坐在古城墙的断壁残垣下吹埙,天上不知有没有月亮,季节可能是秋天。这些意象构成了我对西安的最初印象。
我已经不怎么习惯叫它长安了。长安是长安,西安是西安。长安比现在的西安大五倍,繁华更是缺乏可比性了。长安街上走着的是波斯人印度人大食人罗马人,走着穿着暴露的艳丽胡姬,他们在长安这座国际大都会生活,享乐。一些小国家的王子们也来了,有的是到长安学习文化和治国之道的,有的是来避难的。他们喝酒,玩乐器,斗鸡,打马球,看美丽的胡姬跳舞,谈情说爱,搞男女关系。书生们到附近的终南山隐居,玩起了终南捷径。有的投笔从戎,阳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杜甫眼花燎乱地看公孙大娘武剑惊叹不已。李白喝了酒后想十步杀一人。岑参穿上铠甲出塞跟匈奴突厥人玩打仗去了。李靖辞别红拂打突厥人去了。中了进土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有书生骑马倚斜马,就看到满楼红袖招。长安的诱惑无处不在。有功名,有沙场,有野心,有女色,有男色。长安这个名字赋予的,是一个让人惊艳的时代。
长安,那可是长安啊。
阿西后来的南方男朋友,喜欢称阿西为“长安女子”。于是,阿西在男朋友的想象中成了长安教坊中弹胡琴的歌姬。阿西的南方男友会写文章,总是对着“长安女子”发思古之幽情。“长安女子”是他正在寻找的一种情怀,飘溢出特前的似水繁华的味道,这也大大丰富他和她的爱情的内容。
晚上去了几次城墙,有月亮,但都没有听到有人吹埙。陶埙真是一种迷人心窍的乐器。一听声音便觉肃杀,哀怨,想到西北偏北,塞外大漠,寒风大雪,苏武牧羊。我最爱听的一曲埙曲就是《苏武牧羊》。想到最悲痛的莫过于降将李陵,李陵永远也回不了长安了,送别苏武时只好喝闷酒,长叹数声,吹一曲埙。
城市已经延伸到了城墙以外。城墙外有些路上灰蒙蒙的,不见多少绿树。“谭鱼头”火锅好像也在城墙外的街上,高朋满座,每一桌边上几乎都有人站着耐心等待。西安的“谭鱼头”实在算得上美味的,我去吃过两次。羊肉泡馍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见装泡馍的海碗那么大,有点被震住了,结果现在不知是什么味道。民间的剪纸工艺很不错。
我两次去西安,也许以后还会再去。第一次的白天,我一个人在街上转,在城墙下走。汽车穿过古老的城门,有时是一个陕北汉子赶着骡车经过城门。在西安碑林旁边的城门下,有一抽烟袋的大伯管着人们寄存在这儿的自行车。我拿着照相机,拍下了老伯和城门下的街景。走在西安的大街上,我想起了不知哪位高人说的一句话——“每一千年一只小鸟飞来一次”,我想是不是每一千年才有一座长安城?
在从丝绸之路回到西安的晚上,我和几个朋友去了城墙。那天正好是个月圆之夜。在目睹了兰州深夜街头的一场斗殴,经历了西宁傍晚的一场冻得瑟瑟发抖的大雨后,我们回到西安,就有了别样的感觉。那感觉是相对于兰州、西宁这两座地理位置更西北的城市而言的,西安让我有了归属感,好像我已回到了中国的心脏,可以镇定自若了。我和朋友在城墙上的两排长长的红灯笼下走着,一阵阵夜风吹起了裙摆。我好像还听到了鼓声。后来我们在一张石圆桌边坐下来,在月亮下海阔天空地聊天。那时我的西安女友阿西和她的西安男友正在热恋之中,我们三个人在城墙上聊得兴致勃勃,我当着电灯泡,却自得其乐,差点儿忘了自己是个电灯泡的角色了。
我与西安这座城市的联系还因为阿西在这座城市。阿西说,贾平凹写西安写得好,西安的男人就是有点衰。我想阿西这么说是因为她没有在西安碰上值得她爱的男人吧。
我不在西安的日子,阿西曾一次次给我邮寄西安的大枣、核桃和锅巴。阿西是咸阳人,大学时在广州读书,为了父母毕业后她回到了西安工作。但是阿西正和我相反,四年大学生活,她是非常热爱广州这座南方城市的。她的生活习惯也更多地南方化了。她在西安工作,但仍然想念广州,跃跃欲试地想回广州去。阿西总是对我说她要回广州,是回广州而不是去广州,好像广州才是她的家乡。阿西说,她不喜欢西安,她完全是为了父母才回来的。后来阿西的好几次想离开西安,都被她的父母制止了。阿西的父亲对她说,你就死了心好好在这儿嫁人吧。
阿西自己租的小屋就在城墙脚下。穿过一座城门,再走一段小路,就到了她的小屋了。离开西安后,我总是想起阿西穿着牛仔裤骑着摩托车穿过城门的样子。那个城门一到傍晚时就出现很多的水果摊。阿西是一头染过的短发,她骑摩托脚一点地的样子有点酷。夜晚阿西骑着她的摩托带我在西安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上转悠,我们去逛大商场和超市,买回一大堆零食。阿西还带我去兵马俑华清池等一些景点,跟我说她的一个在兵马俑工作的姐们刚嫁了台湾人。但我更喜欢她带我去各种馆子吃好吃的东西,比如谭鱼头火锅。阿西的小屋里摆放着香水、布娃娃、鲜花和有好多时尚类杂志,白天她去报社上班,我懒得出门时,就靠在床上一本本地看那些《时尚》,看累了,就走到阳台上看看城门下的街景。在阿西的小屋里,时有楼下饮食店里热乎乎的麻辣烫气味飘上来,让人觉得有点饿。我一本本地看着《时尚》的时候,就觉得阿西好像真的不属于这儿。阿西整个人都是新的,她不属于这座没落的古城。
因为阿西在那儿,我后来去宁夏的时候,又把西安当成了中转站。我还是住在阿西的小屋,但这一次阿西明显地消瘦了,脸上布满了忧戚。她似乎为什么事情心神不定。阿西不再提想回广州的话。
阿西交给我小屋的钥匙,我自己又开始在西安到处乱转。在小雨中去曲江寒窑,路很泥泞。王宝钏和薜平贵的故事小时候就知道。京剧的好像是程派的青衣戏,越剧就是金彩风的彩楼会,还有类似故事的有京剧的秋胡戏妻。去了18年的丈夫还假装坏人调戏妻子,看她是否贞节,这故事真是只有男人想得出来。那个下午,或许是因为天下着雨,寒窑人很少,院子几乎成了我的私家别院,可以听到自己走在石板路上的脚步声。我去看王宝钏的时候,还看到了陕北最普遍的那种窑洞。我想延安的窑洞大概也差不多吧。只不过规模更大,分布更密集而已。回来时阿西对我说,你去看全中国最傻的女人啦。
在西安留下一个遗憾,就是在阿房宫里只听得半段秦腔。阿房宫当然是后来建的仿古建筑,比原来的那个阿房宫小多了。在一个戏台上,一个鼻子抹了白灰,嘴巴涂了金粉的小丑,拿了根叫化子的道具竹竿在表演。舞台上空荡荡的,他大段大段地说着陕北话,我坐在下面听不明白,好像在表现叫化子是怎么讨饭的,带着戏弄和嘲笑的成分,这倒是附和中国小老百姓的心态的,日子过得再磕磕巴巴的,看着叫化子讨饭比自己更可怜,又丑态百出,心理也求得个平衡。人毕竟是要活下去的,因此听秦腔的乡亲们也是懂得找乐子的。一个拉胡琴的躲在戏台的一角暗处依依呀呀地拉着,不一会儿台下没什么人了,更显得舞台的空旷和冷清,那胡琴声也苍凉了些,带着苦味了。那小丑说了一通,终于唱了起来,不像我想像中的那么高吭激越,倒是悲怆的,沙哑的。让我联想到抽着带苦味的旱烟的老农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陕西的老农拉着驴儿走在大路上,大约就是这种极普通甚至有点破的嗓音,陕北的男人们都可以有的声音。唱着唱着,哪怕是去乡亲家借粮,老农的心胸便也会忍耐起来,通达起来。我听得还没过瘾呢,一折戏就已经完了,小丑下了舞台,胡琴声止了,我的心却是空落落的。等待中的好戏还没开始,却已经结束,我与秦腔就这么失之交臂了。
我有些不甘心,看柱子上贴着的演戏节目单子,这个时间段单子上应该演的是一出《拾玉镯》,在京戏里这是有名的花旦戏,那个孙玉姣特别活泼可爱,而秦腔里的玉姣是怎么样的呢,怎么想也想不出来了。回到阿西的小屋,对她说起想听秦腔,阿西说现在西安的年轻一代也很少听秦腔了。那破锣一样的叫喊有什么好听的呢?阿西说我是距离产生美,她忘了自己到杭州时也想找越剧听了。
后来,阿西命中注定会遇到她的南方男朋友。她常常在电话里和我讨论西安这座城市值不值得她继续呆下去。阿西在那座城市里换了二三男友,三四部手机,依然没着没落的。后来阿西的一个女朋友去深圳了,又有一个女朋友去北京了。阿西说,她父亲仍然反对她出去,但她现在常常在盘算着要去哪儿。她对广州的钟情好像也没从前强烈了,阿西在电话里问我:我是去北京呢,上海呢,广州呢,还是深圳呢?
接着阿西又说了那句话,我对西安感到绝望,因为它离大海那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