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式学习,阅读教学也不例外,体验式阅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合作探究,有效开展探究学习。 何谓体验式阅读教学?就是着重指导学生参加老师教学的过程,并且对学生进行领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单单理解课本的字面含义,对文章的深层情感也要有所领悟。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融入文本,用心体验,感悟文本中蕴含的作者情感。通过体验式阅读教学,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高效完成阅读任务,沉浸在文本精神境界,洗涤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创设体验情境,打动学生内心
  在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手段,营造体验阅读氛围,搭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情感交流桥梁。体验式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立足文本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有计划的创设视听场景,让学生在阅读中具有“如入其境”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直击学生内心,去和文本、作者沟通情感。如,在《紫藤萝瀑布》阅读教学前,学生并不知道“紫藤萝”是何物,我利用互联网搜集紫藤萝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下子就被紫藤萝的繁华所吸引,课堂中弥漫着学生想要阅读文本的体验氛围。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呈现视听资料,吸引学生快速进入阅读体验情境。又如《杨修之死》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故事性,我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调动课堂体验阅读氛围,学生通过对文本进行“编剧”,主动的去钻研文本,揣摩、分析人物的每一個动作,结合每一字每一句的认真考究人物形象的心理状况,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文本,走近作者情感。
  二、立足文本诵读,激活学生情感
  文本诵读是立足文本阅读出声音,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阅读,通过和文本中无声的文字进行交流,产生碰撞、融合,引导学生在有声阅读中培养语感,也可以是教师的示范诵读或有声播放诵读声音,激活学生情感,走近文本,走向作者。立足文本的经典示范,可以使播放名家的诵读,也可以是教师的示范诵读,在示范诵读中应像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的一样,“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用心诵读,读出文本中的韵味,读出文本情感,以情动人,用心品味。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本诵读,就是诵读的经典文本,我给学生配备经典诵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中作者笔下“欣欣向荣”的春,走进作者笔下“温和秀丽”的济南城,让学生置身于文本之中,和文本心神相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技巧点拨是教师教会学生诵读技巧,把握文章朗读的节奏,在朗读中要有停顿,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通过这样带有停顿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文本中的情感。还有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成为文本中的人物角色,去换位思考,体验文本中不同人物的情感,在阅读中综合考虑每一个角色的性别、年龄、地位等因素,充当每一个角色的配音,去模仿每一个角色,在阅读中读出每一个角色的喜怒哀乐。
  三、借势课外资料,引发学生共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因此,在初中语文体验式阅读教学中,师生不能让文本表面束缚自己的视野和思想,应在文本阅读中更大胆一些,借势课外相关资料,从多角度去体验文本,拓宽文本阅读视野,产生和文本共鸣。如,在《斑羚飞渡》阅读时,广大师生被文本中描绘的斑羚羊精神所鼓舞和震撼,斑羚羊是那样的机智勇敢和冷静,即使面对生死抉择也可以表现出大无畏的“舍己为人”精神,反衬出我们人类灵魂的苍白。但是,在阅读中也会有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斑羚羊会算数吗?为什么哪一边多哪一边少斑羚羊都能分的清楚?为什么面对文本中那么感人的场面,我们人类反而会那么麻木?居然无动于衷?按照以往的教学经验而言,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文本产生质疑,如果教师无法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这种声音会越来越高,甚至引导学生走向阅读误区,就会失去文本阅读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教育价值。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借助课外资料给学生进行解释,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对文本进行多角度阅读体验。
  我还引入《“诺曼底号”遇难记》(节选)、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让学生从生命可贵的角度去阅读,正确认识“每个人都应尊重生命”的义务,不能因为简答的几句话去轻易评判人们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的选择,而且正因为生命的可贵,才更加凸显出“英雄的可敬之处”。巧妙利用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更轻松的阅读,升华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多角度、全方位的阅读文本。
  初中语文课堂是一个饱含人文气息和生命活力的殿堂,学生在阅读中应主动体验,教师也应勇于打破传统阅读理念,还课堂给学生,明确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在体验中阅读,学生才能真正全面阅读,实现语文素养的养成。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有自己的见解。  重难点:  1.重点:种群的特征  2.难点:样方的选择与确定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已学过和掌握分数、除法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的意义”。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
期刊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经历中,我深深感到,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从小培养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有着很多不同天真的童趣及独到的创意和想法。如果教师顺其自然地引导和开发,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能在前人和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就此谈一点浅见。  一、教
期刊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解《陋室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意。  理解《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诗意。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讲授、诵读、讨论理解作者诗文中的“豪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高洁的品质和豪迈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2.领悟作者诗文中的“豪情”和高洁的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诗文中的“豪情”和高洁的品质
期刊
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工作中,“生活中的物理”是物理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怎样将“生活化”运用于物理教学,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加以改进和提高,值得我们反复思索的一个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难度的生活化情境,能使他们体会到物理其实就在身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对于促进学生物理教育的发展和深化教育改革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以教学“惯性 惯性现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数学估算教学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数学估算教学中,如果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没有选择合适的课程导入方式,将会降低教学质量,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以期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估算情境,增强小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小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处理估算教学问题。下面是我在估算教学中的一些设计策略。  一、合理引导学生进入估算情境,选择应用估算方法  在小
期刊
人的一生要接受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步,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替代的。正确的家庭教育能够培养孩子成为有责任感、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夠帮助孩子成就完美人生。那么,作为班主任既是学生的教育者,又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班主任对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给予必要指导,使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使每
期刊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时,虽然生活中“位置”“方向”的知识比较常用,但是小学生却很少去关注它。即使学生的头脑中已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初中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十四课,在文中“我”看到一只受伤的鸽子在书架底下孵蛋,儿子希望明天不封阳台,是出于对这一只鸽子的忧虑和喜爱。“我”则不但关注着这只鸽子的命运,而且关注着自然界的许多生灵;不但关注着自然界,而且关注着人类自身。全文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就是“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与自然共生共荣。  二、教学目标  1.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 体会简
期刊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舍,君”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学过一些送别诗,如:《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本课中的渭城,阳关,安西这些地理位置还不太了解,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