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职业的缘由,我经常在想: 到底什么是教育? 也许是现实所困,我经常在问。怎样的教育最有效?一次偶然的机会, 让我对教育有了诠新的体验和感悟:最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起源: 一幅折线统计图的诞生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拆线统计图, 你知道它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吗?”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旨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 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医生用折线统计图反映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
“长江水位随著季节的变化上升和下降, 我们也可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我们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反映自己的身高随着年龄增长变化情况”。
“要反映某个同学的学习成绩是进步还是退步,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反映。”
如果说前面几个同学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 那么,周亮的回答却令我出现了短暂的思维“定格”。特别是在淡化考试的今天, 是否还能用分数来作为评价的素材呢?往日,我只是给同学们一个分数或是一个评定等次,要么对回答问题如意的同学给点“你真棒”的激励语言。此时, 我立刻打消了自己的疑问。 因为重要的不是”分数”与“等次”的形式之分,而是在于实质的区别------怎样看待分数。“既然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为什么不发挥它在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中的积极作用呢? 过去, 我经常要求学生在考卷后,进行考后分析, 学生只是根据一次考试的情况,就事论事地找到错在哪里, 这实际上是对结果的分析,而很难引起学生对过程的反思,即使有点反思,这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也是短暂的, 肤浅的。周亮同学的回答让我突发奇想----让学生画一幅折线统计图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这种变“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的做法不正是我们倡导的正确审视自己,看待自己。只要进步了,哪怕是一点点也值得肯定。
我想本期也进行了三次考试,你能用折线统计图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分析吗?
周亮说:“我以本期的三次考试成绩为原始数据,画出了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线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这一次一定要考好! 我要让这条折线的最后一段扬起来----。”
听了同学们的议论, 我真有些惬意, 这可比我精心设计的考后分析教育还要奏效。
回办公室的路上,“画图分析,引起反思,交流感受,启发引领,目标设计,自我教育”的系列活动方案在我的脑海里构建起来-----。
经历: 一次别开生面的考后分析
期中考试结束了,我班的平均成绩居然比另一个班的高7分(同年级的平行班级),第二天,我带着几分兴奋和几许担心,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一改过去课前松散的习惯,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一双双求知的眼神巴望着我的到来―――。
同学们,开学至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数学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被社会淘汰的主要原因,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学习热情的下降,工作激情的减退。”可怕的不是学业上的低分,而是情感上的淡漠。昨天,每个同学都画了一幅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将目光锁定在折线统计图上,交流你的所思所感,或许你能给其他同学一些启发。谁先来?
“我先说。”郑小枚第一个走上讲台,将自己画好的折线统计图放在展示台上。“从折线统计图上可以看出,这个学期我的数学成绩明显提高,读五年级时,我最多只能考70多分,这学期四次的平均成绩就达到了85分,我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让我们为她的进步而喝彩!”我也跟着大家鼓起掌来,“不过我有个请求,你能告诉大家进步的秘诀吗?”
她先愣了一下,然后说,“我也说不清,反正上课,我都积极动脑,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学习数学只要积极参与,就能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我抓住机会,适时引导。
“这是我画的折线统计图,因为第一次我考砸了,妈妈给痛斥了一顿。于是,我开始注意从做好每次作业做起,虽然我的成绩不稳定,但这次考试的进步还是很大的”。胡田说。
“我的折线“折”得十分厉害,这说明我的成绩很不稳定,在妈妈的启发下,我将所有的考卷又仔细分析了一遍,发现前面几次主要是概念失分,而这一次概念部分全对,主要是应用题失分,可能是自己重视了概念而忽视了应用题,说明我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有待进一步夯实。”朱子强说。
就这样在同学们之间架起一座“同伴互助的友谊桥”。
交流还在继续着------
这些发自肺腑的心声,让我感到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正能量”正在悄无声息地传递进我们的教室,来到我们的身边,萌发在同学们身上,它伴随着学生成长、进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
解读: 让学生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教育
一幅折线统计图,一次考后分析对话,让我有了一种重新认识分数,重新审视教育的冲动。一段时间,人们试图有意要避开分数,唯分数论,就是应试教育,意味着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素质教育也外乎不了考试,考试是一种检测,检测就少不了分数,素质就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分数,客观存在,不可回避,关键是怎样看待分数;是用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教育一词: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过去,我也常常在考试过后,要求学生进行考后分析,并在评讲时,对学生进行错题讲解、更正、重做等教育。可常常为自己的教育无力而叹息。这次考后的分析给了我诠新的启示:“自我生成”的体验教育是任何说教都无法代替的。不是吗?当折线统计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即使教师没有要求,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关注起这条折线的变化趋势,从而主动分析原因,进行自我反思,进一步认识自我,自我完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虽然,我不敢奢求这一次分析能使我班的数学学习一跃千里,但我坚信,那幅折线统计图将永远留在那届学生的记忆里,成为他们自我教育的的一面镜子!
后记; 让折线统计图伴随学生进步 成长
晚上,我还沉浸在白天的兴奋之中,我想,要充分发挥这幅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参与到统计图的设计中,将全班的平均成绩作为原始数据画一条折线,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画出自己的成绩折线,也可以把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物,看自己在这个学习小组中所处的位置,这样对比学习、对比教育。还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折线统计图----这样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的针对性,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用这种折线统计的自我教育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扬得更高、更远。
起源: 一幅折线统计图的诞生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拆线统计图, 你知道它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有什么作用吗?” 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旨在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 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
“医生用折线统计图反映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
“长江水位随著季节的变化上升和下降, 我们也可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我们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反映自己的身高随着年龄增长变化情况”。
“要反映某个同学的学习成绩是进步还是退步,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反映。”
如果说前面几个同学的回答在我的意料之中, 那么,周亮的回答却令我出现了短暂的思维“定格”。特别是在淡化考试的今天, 是否还能用分数来作为评价的素材呢?往日,我只是给同学们一个分数或是一个评定等次,要么对回答问题如意的同学给点“你真棒”的激励语言。此时, 我立刻打消了自己的疑问。 因为重要的不是”分数”与“等次”的形式之分,而是在于实质的区别------怎样看待分数。“既然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为什么不发挥它在学生自我反思和评价中的积极作用呢? 过去, 我经常要求学生在考卷后,进行考后分析, 学生只是根据一次考试的情况,就事论事地找到错在哪里, 这实际上是对结果的分析,而很难引起学生对过程的反思,即使有点反思,这对学生所产生的作用也是短暂的, 肤浅的。周亮同学的回答让我突发奇想----让学生画一幅折线统计图来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这种变“横向比较”为”纵向比较”的做法不正是我们倡导的正确审视自己,看待自己。只要进步了,哪怕是一点点也值得肯定。
我想本期也进行了三次考试,你能用折线统计图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分析吗?
周亮说:“我以本期的三次考试成绩为原始数据,画出了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线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这一次一定要考好! 我要让这条折线的最后一段扬起来----。”
听了同学们的议论, 我真有些惬意, 这可比我精心设计的考后分析教育还要奏效。
回办公室的路上,“画图分析,引起反思,交流感受,启发引领,目标设计,自我教育”的系列活动方案在我的脑海里构建起来-----。
经历: 一次别开生面的考后分析
期中考试结束了,我班的平均成绩居然比另一个班的高7分(同年级的平行班级),第二天,我带着几分兴奋和几许担心,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一改过去课前松散的习惯,端端正正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一双双求知的眼神巴望着我的到来―――。
同学们,开学至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班的数学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因为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被社会淘汰的主要原因,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学习热情的下降,工作激情的减退。”可怕的不是学业上的低分,而是情感上的淡漠。昨天,每个同学都画了一幅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将目光锁定在折线统计图上,交流你的所思所感,或许你能给其他同学一些启发。谁先来?
“我先说。”郑小枚第一个走上讲台,将自己画好的折线统计图放在展示台上。“从折线统计图上可以看出,这个学期我的数学成绩明显提高,读五年级时,我最多只能考70多分,这学期四次的平均成绩就达到了85分,我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
“让我们为她的进步而喝彩!”我也跟着大家鼓起掌来,“不过我有个请求,你能告诉大家进步的秘诀吗?”
她先愣了一下,然后说,“我也说不清,反正上课,我都积极动脑,并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学习数学只要积极参与,就能使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我抓住机会,适时引导。
“这是我画的折线统计图,因为第一次我考砸了,妈妈给痛斥了一顿。于是,我开始注意从做好每次作业做起,虽然我的成绩不稳定,但这次考试的进步还是很大的”。胡田说。
“我的折线“折”得十分厉害,这说明我的成绩很不稳定,在妈妈的启发下,我将所有的考卷又仔细分析了一遍,发现前面几次主要是概念失分,而这一次概念部分全对,主要是应用题失分,可能是自己重视了概念而忽视了应用题,说明我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还不够扎实,有待进一步夯实。”朱子强说。
就这样在同学们之间架起一座“同伴互助的友谊桥”。
交流还在继续着------
这些发自肺腑的心声,让我感到一种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正能量”正在悄无声息地传递进我们的教室,来到我们的身边,萌发在同学们身上,它伴随着学生成长、进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
解读: 让学生在反思中实现自我教育
一幅折线统计图,一次考后分析对话,让我有了一种重新认识分数,重新审视教育的冲动。一段时间,人们试图有意要避开分数,唯分数论,就是应试教育,意味着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素质教育也外乎不了考试,考试是一种检测,检测就少不了分数,素质就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分数,客观存在,不可回避,关键是怎样看待分数;是用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形成自我教育的人格。教育一词: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过去,我也常常在考试过后,要求学生进行考后分析,并在评讲时,对学生进行错题讲解、更正、重做等教育。可常常为自己的教育无力而叹息。这次考后的分析给了我诠新的启示:“自我生成”的体验教育是任何说教都无法代替的。不是吗?当折线统计图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即使教师没有要求,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关注起这条折线的变化趋势,从而主动分析原因,进行自我反思,进一步认识自我,自我完善,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虽然,我不敢奢求这一次分析能使我班的数学学习一跃千里,但我坚信,那幅折线统计图将永远留在那届学生的记忆里,成为他们自我教育的的一面镜子!
后记; 让折线统计图伴随学生进步 成长
晚上,我还沉浸在白天的兴奋之中,我想,要充分发挥这幅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参与到统计图的设计中,将全班的平均成绩作为原始数据画一条折线,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画出自己的成绩折线,也可以把小组的平均成绩作为参照物,看自己在这个学习小组中所处的位置,这样对比学习、对比教育。还可以设计各种类型的折线统计图----这样提高学生自我反思的的针对性,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超越自己,完善自己。用这种折线统计的自我教育方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扬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