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题是《外国小说欣赏》编排的立足点,话题板块是一个单元的核心,也是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和教学欣赏的关注点,这也是本教材区别于普通的“文选型”读本重要的一点,话题也影响着选文的确定。八个单元八个话题,列出小说的基本元素: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而每一话题又包含基本话题和延展话题,“前者必讲必学,后者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讲解,但学生应做到大致了解。对话题的阐释,以介绍文学常识为尺度,顺便勾画外国小说在某一方面的变化脉络。这一环节的设置,将使本单元对小说的分析推至纵深。”可以说基本话题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并学会运用在小说欣赏甚至是在小说写作中的,而延展话题则要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大致了解。采用一个单元呈现一个话题的方式,对学生将要学习的文学知识进行较为详尽的解释,并使各个知识点之间没有重复。
值得关注的是,小说话题的这些理论阐述的确定,与该教材的编者曹文轩的学术著作《小说门》有许多相通之处,《小说门》中的理论在教材中有诸多体现,《外国小说欣赏》饱含曹文轩的学术观念。在此,我们将两书关于小说话题的部分作一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在话题的选择上,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小说的基本元素都能在曹文轩的学术作品《小说门》中找到来源,“虚构”、“结构”等标题甚至是直接取用。教材在话题设置很大程度上依托编者曹文轩的理论著作《小说门》,曹文轩在绪言中就提到:
《小说门》将坚持我在《思维论——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一书中所坚持的一点——充分理论化,将它作为小说的理论来进行论述,但又不打算落入那种“大而无当”的理论幻景与一般学术文字的叙述俗套,也不打算采用某些叙事学研究者的那种吹毛求疵的、刻板的、过于量化的路数;尽量将学术研究所必要的理性与对文学进行学术研究所必要的理性与对文学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必要的艺术悟性结合起來,来完成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我首先承认的是我自身的阅读经验。
而在后记中,曹文轩也强调: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纯粹的学术著作,书中的观点虽然是经过长期大量阅读理论著作所形成的,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所体悟到而形成的。
可见,曹文轩《小说门》注重理论化,是有着自己许多的阅读体悟的学术性作品。但是作为一本语文教科书,读者是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和学生,而不是专业的小说理论的研究者或外国小说方面的学者,因此在内容选择和语言表达上,编者在借鉴的同时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我们以“结构”这一话题为例:
以上是两本书关于“结构”这一小说基本元素的一些内容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小说门》中的“结构”的切入点很大,描述也相对宽泛,而教材中的“结构”话题则针对性更强,观点明确。见微知著,《外国小说欣赏》在“话题”呈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话题选择难度适中
这八个话题与小说这一体裁紧密相关,是欣赏或者研究小说会考虑的一些基本元素,这些元素也是获得广泛认可的,存在的争议也表较少;而这些话题,特别是其中的基本话题,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是中学生在欣赏小说,特别是外国小说时最需要了解也是最需要学会运用的基础元素,而延展话题则是为学生提供更多方面的考虑,这种理论知识上形成的梯度,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接受上能够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编者曹文轩在《外国小说欣赏》前言中也提到“话题的深度,既不按当下高中生的上等水平设定,也不按当下高中生的低等水平设定,而以高中生的中等水平作为参照。”而选择这些难度适中的话题,也符合《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在“小说与戏剧”系列的课程评价——“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对作品人物、情节、场景等产生具体的感受,能否在阅读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
2.话题阐述深入浅出
编者在表达话题的内容上也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以多举例,多提炼,少纠缠名词术语的方式,将专业化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大致看懂基本话题,也让学生进入一个新境界,感受到学习外国小说的新视角,同时通过延展话题也将欣赏外国小说的难度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教材第六单元的话题是“结构”。书中认为“结构是一个‘容器’”,“一个好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二是还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而这在《小说门》中是没有具体说明的;另一方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对于小说元素具体阐释,《外国小说欣赏》结构话题中的“层层推进”就来源于《小说门》中,结构形态中的“层递”,但两者在语言表述上有着明显区别:
“古典小说常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这种小说线路比较清晰,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即使是在规模较大的小说中,存在主线与复线,或者几条平行的线索,小说家也可以让节奏感一直有条不紊地保持到结尾。”——《外国小说欣赏》
“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小说结构。古典形态的小说,十有八九,都是这样一种结构。这种小说线路较为清晰。它虽然并不是大路朝天笔直一条,但它的弯曲也是清晰的,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起、落、起、落,或起、起、落、落,总会有一种明快的运行节奏。可以是只有一条脉络纵贯全文,也可以有复线一并向前。后者情况相对复杂一些。越是大规模的小说,就越有可能有复线的设置——只有一条脉络会大致单调。复线与主线还会交叉,并发生感染,互为对峙又互为融合。有时,复线会融入主线而消失,有时,在融入后又会生出复线。……”——《小说门》
值得关注的是,小说话题的这些理论阐述的确定,与该教材的编者曹文轩的学术著作《小说门》有许多相通之处,《小说门》中的理论在教材中有诸多体现,《外国小说欣赏》饱含曹文轩的学术观念。在此,我们将两书关于小说话题的部分作一比较:
![](http://img1.qikan.com/qkimages/ywyj/ywyj201612/ywyj20161215-1-l.jpg)
![](http://img1.qikan.com/qkimages/ywyj/ywyj201612/ywyj20161215-2-l.jpg)
我们可以看到,在话题的选择上,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小说的基本元素都能在曹文轩的学术作品《小说门》中找到来源,“虚构”、“结构”等标题甚至是直接取用。教材在话题设置很大程度上依托编者曹文轩的理论著作《小说门》,曹文轩在绪言中就提到:
《小说门》将坚持我在《思维论——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一书中所坚持的一点——充分理论化,将它作为小说的理论来进行论述,但又不打算落入那种“大而无当”的理论幻景与一般学术文字的叙述俗套,也不打算采用某些叙事学研究者的那种吹毛求疵的、刻板的、过于量化的路数;尽量将学术研究所必要的理性与对文学进行学术研究所必要的理性与对文学进行学术研究时所必要的艺术悟性结合起來,来完成对若干问题的论述。我首先承认的是我自身的阅读经验。
而在后记中,曹文轩也强调:这本书不是严格意义上纯粹的学术著作,书中的观点虽然是经过长期大量阅读理论著作所形成的,但更多的是自己在创作实践中所体悟到而形成的。
可见,曹文轩《小说门》注重理论化,是有着自己许多的阅读体悟的学术性作品。但是作为一本语文教科书,读者是使用该教材的教师和学生,而不是专业的小说理论的研究者或外国小说方面的学者,因此在内容选择和语言表达上,编者在借鉴的同时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我们以“结构”这一话题为例:
![](http://img1.qikan.com/qkimages/ywyj/ywyj201612/ywyj20161215-3-l.jpg)
以上是两本书关于“结构”这一小说基本元素的一些内容安排,我们可以看到,《小说门》中的“结构”的切入点很大,描述也相对宽泛,而教材中的“结构”话题则针对性更强,观点明确。见微知著,《外国小说欣赏》在“话题”呈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话题选择难度适中
这八个话题与小说这一体裁紧密相关,是欣赏或者研究小说会考虑的一些基本元素,这些元素也是获得广泛认可的,存在的争议也表较少;而这些话题,特别是其中的基本话题,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是中学生在欣赏小说,特别是外国小说时最需要了解也是最需要学会运用的基础元素,而延展话题则是为学生提供更多方面的考虑,这种理论知识上形成的梯度,使学生在对知识的接受上能够步步深入,层层递进。编者曹文轩在《外国小说欣赏》前言中也提到“话题的深度,既不按当下高中生的上等水平设定,也不按当下高中生的低等水平设定,而以高中生的中等水平作为参照。”而选择这些难度适中的话题,也符合《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在“小说与戏剧”系列的课程评价——“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对作品人物、情节、场景等产生具体的感受,能否在阅读中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见解,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
2.话题阐述深入浅出
编者在表达话题的内容上也充分考虑了中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以多举例,多提炼,少纠缠名词术语的方式,将专业化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能大致看懂基本话题,也让学生进入一个新境界,感受到学习外国小说的新视角,同时通过延展话题也将欣赏外国小说的难度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教材第六单元的话题是“结构”。书中认为“结构是一个‘容器’”,“一个好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能够将生活中的某些点滴事件、情绪固定下来,二是还能够充分展示生活本身的多姿。”。而这在《小说门》中是没有具体说明的;另一方面,让我们来看一看对于小说元素具体阐释,《外国小说欣赏》结构话题中的“层层推进”就来源于《小说门》中,结构形态中的“层递”,但两者在语言表述上有着明显区别:
“古典小说常采用层层推进的结构。这种小说线路比较清晰,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即使是在规模较大的小说中,存在主线与复线,或者几条平行的线索,小说家也可以让节奏感一直有条不紊地保持到结尾。”——《外国小说欣赏》
“这是一种司空见惯的小说结构。古典形态的小说,十有八九,都是这样一种结构。这种小说线路较为清晰。它虽然并不是大路朝天笔直一条,但它的弯曲也是清晰的,并且有规律性的频率。起、落、起、落,或起、起、落、落,总会有一种明快的运行节奏。可以是只有一条脉络纵贯全文,也可以有复线一并向前。后者情况相对复杂一些。越是大规模的小说,就越有可能有复线的设置——只有一条脉络会大致单调。复线与主线还会交叉,并发生感染,互为对峙又互为融合。有时,复线会融入主线而消失,有时,在融入后又会生出复线。……”——《小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