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身体美学与身体意识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民族民间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为出发点,试图在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的理论支撑下,反观其三重维度中所对应的身体美学观,并关联至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模式所存在的局限性,思考如何创新性培养个人的身体意识及其对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化教育发展的必要性,进而强调在身体美学视阙下推进民族舞蹈教育的改革与实践。
  关键词:身体美学  身体意识  民族民间舞  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118-03
  理查德·舒斯特曼于1996年提出“身体美学”这一概念,事实上早在人类生命意识崛起之初,对于身体的思考就已然存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提倡抑身扬心,身体一直是被贬低排斥的对象,长期置于道德和理性的桎梏中。但即便世人对身体的看法充满了敌意,柏拉图也曾肯定心灵的优美与身体的优美同属于一个谐和的整体。而后,从尼采到福柯,从梅洛-庞蒂到费瑟斯通,诸多哲学家对于身体的观点也开始发生转向。直到舒斯特曼以“身体美学”这个新名称来重新组织、激活这些对身体意识的探讨,尤其是着重于发掘出前人没有关注到的地方,发现其理论的封闭性加以修正延展,并整合于完备的框架体系之中,力图建立起一个以身体为原点,关照自我感知且凸显执行实践的综合性学科。
   民族民间舞蹈以身体作为承载,并打上民族烙印,其动作本质是对于该民族生产生活状况的投影,以符号化的身体语言传达自我的族姓思考与情态变迁。当今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呈现职业化趋势,普遍注重外观形态的模仿,缺少内在经验与情感体验。基于此现状,本文旨在以民族民间舞蹈是身体的艺术为出发点,试图以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的三个维度的观照下,从新的视野、方位剖析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身体美学和身体意识之间的关联,进而在身体美学视阙下推进民族舞蹈职业化教育的发展改革。
  一、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的三重维度
  美国实用主义美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1999年发表了长篇论文《身体美学:一个学科提议》,提出以身体美学作学科化构建的可能性,目的是在身体力行的训练活动中构成与身体关怀的和谐统一,该文章之后被收录到其著作《实用主义美学》当中。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理论大致可区分为理论构建与实践应用两个基本层面,而后再将其细分为三重维度的分支,即理论维度下“分析的身体美学”、方法论维度下“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训练维度下“实践的身体美学”。舒斯特曼关于身体美学的一系列论著中,如《生活即审美》《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等,他都反复重申“身体美学的三个基本分支”,并对其进行区分。
   (一)理论维度下“分析的身体美学”
  舒斯特曼以理论与逻辑的角度提出“分析的身体美学”的基本分支,主要分析了在本体论、认识论以及福柯的政治经济学中显露出的相关身体问题,身体感知与身体实践的基本性质与关联,身体作为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部分所起到的构建作用。舒斯特曼认为身体不仅仅是生理层面的存在,更应该看到其人文层面与相关科学建立联系,并且解释了身体是如何被塑形成为维护社会权力的工具。
   (二)方法论视维度下“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
  在方法论维度下突出实用主义,此分支关注于能使身体得到改善的有效方法,并对其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正因如此,实用主义身体美学才针对于不同个体生成了一定的差异性与模糊性特质。此分支的实用主义方法论也是以分析的维度为前提的,但其又超越了单纯的理论范畴,强调应采取不同的方法对身体进行重塑,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重塑,不仅仅是对身体活动的纯粹分析。身体的训练方法可粗略地划分为外观和经验两种形式,而外在和经验之间又存在着相互融通,由此,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相较于其他分支,更加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三)训练维度下“实践的身体美学”
   身体的训练与实践是舒斯特曼理论的最终归宿。真正身体力行地行动是对于身体关怀的切实推进,将采取有计划的身体实践以达到身体的自我完善。实际上,实践的身体美学也可以被看作是终结了话语逻辑上的承诺,以经验的或是表演的方式完成身体自我改善的实践。由理论到实践的层层递进,致使身体美学有可能被构建为一个涵盖了自我认知与人文关怀的哲学学科,并且通过这一形式探索有助于深化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发展。
  二、中国民族民间舞职业化教育的发展现状
  以北京舞蹈学院为领先的艺术类院校,使民族民间舞的职业化发展成为主流,同时也催生了民族民间舞职业化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发展。时代变革,艺术多元化,舞蹈教育面临如何培养新一代的舞蹈人才这一问题。我们对民族民间舞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反思中发现了诸多问题。
  首先是教材层面。无论是专业院校或非专业机构,基本都是以《中国民族民间舞教材与教法》(2001年)这一教材为范本开展教学,编写思路是从某一民族概述再进入到组合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成不变地沿袭其教材内容与教学重点,存在人文层面的断层。
  其次是教学方式。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采用口传身教的教学方法,通过对动作要素不厌其烦的讲解与示范引导学生模仿,模式化的教學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只在动作形似的方面,弱化了内在的身体感知。同时,许多教师本身对于各民族的地缘文化缺乏身体感受,进而通过教学过程,给学生的身体体验造成了更深的隔阂。
  三、身体美学视阙下的民族民间舞教学
   之所以将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放置于身体美学的视角下进行思考,主要是基于上述教学过程中存在忽视身体体验的现象,其对于职业化舞蹈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应该得到极大关注。
   (一)“分析”——民族文化中的身份认同
  “全球在地化”的时代,民族民间舞蹈更应该强调民族文化意识,也就是首要确立民族身份认同的问题。“民族身份认同”就是对一种特定区域族群的身份认同,是一个不断选择、建构、变迁的活态过程。其强烈程度取决于对于某个体是否主动的契合所在族群的社会角色。我们舞蹈课堂教学首要面临的就是“民族性”和“集体身份认同”的议题,牵涉到教材的编著者与教学实施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于“族群”文化身份的主体认同,同时在这一认同关系的构建中,还是涉及到民族性的经验是有别于学习者的自身成长经验的,那么作为该民族文化的“他者”如何构建起集体文化的自我。    立足于分析的身体美学维度,由于民族群体的记忆通过大众日常种种身体习惯展现出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民族化的身体语言了解其深藏的文化场域。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教授者应以《民族舞蹈文化》《中國民族民间舞概论》系统的知识结构入手,对其地缘属性、历史演进、人文因素进行分析,将学生置于民族历史语言叙事的时空之中,使其了解该舞蹈原生地的发展、承袭,并衍生为民族文化符号。
   (二)“实用”——民俗审美中的开发向度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既是民族的产物,又是历史的产物。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舞实现了高雅化、技术化改造。新世纪的来临,高雅艺术已不再独霸焦点之位,乡土艺术的审美复归,使得通俗文化也逐渐进入到主流消费市场。如藏族少年丁真的走红,就是一种来自民间形态的质朴之美,并受到大众审美的追捧。同时,中国舞蹈界也开始对“民俗”进行一次重新审视,提出要重新建构民族舞蹈文化的多元化生态。
   立足于实用主义的身体美学维度,更加重视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方法论层面。中国有上万种民间舞蹈,仅仅以学院派纳入的少数几个民族舞蹈为参照很难反映其全貌,要帮助他们建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找寻到普遍适用的一种对动觉体察的规律,即核心要素是用贴近乡土族群的民俗生活经验来解读民间舞的身体语言。舞蹈的身体运动定势是在民俗生活与表演中发展而成,这些生活与表演的实践者中最为典型也最为主要的群体是原生地域的老艺人,在他们的理解与诠释中造就了民间舞蹈最为根本的“情态”。在民族民间舞课堂中,要强化对于民俗性“情态”的把握,学生在对此活态身体的体察中建立并拓展民俗化审美的向度。
   (三)“实践”——民间动作中的情感意识
   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身体训练的实践,最终仍是要回归到身体动作的层面,民间化的动作是沉淀了族群生活记忆的文化符号,其中也积淀了诸多生命存在的印迹。就动作认识的层级而言,具体可分为三级:第一层级,是对民间舞动作的性质和结构,通过对动作的形式、力量、速度、空间等性质认知,分析动作的内部构成;第二层级,是对于民间动作背后文化内涵的认识,把握动作原本的“能指”及“所指”;第三层级,是由民间动作的不同变化处理所透露出的某种私密化的情感表现。
   职业舞者受教育背景的影响,在长年累月的训练中肌肉自动记忆了大量动作路线,并作为内在经验保存下来。这种内在经验不自觉地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种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定型、一种惯性的肌肉运动路线和发力方式等,影响舞者的情感表达能力。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才会存在常年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学生往往会迷失在固定的短句与套路之中的问题。
  四、舞蹈身体意识培养的当代价值
   由于后现代的审美大众化对身体美学的扭曲认识,身体异化日趋严重。生命主体如何用积极的身体意识践行审美活动值得探讨。当代职业化舞蹈教育的发展不仅指向知识与心灵,同时更是身体的事业,但舞蹈的身体常被污名为一种对肉身愉悦感的无限追捧,而大众对舞者身体动作表象的关注,真正的舞蹈身体美学却被忽略。同时,当下舞蹈者私人的、感性的身体越来越屈从于舞台与作品的模式化、单一化的固定空间之中,因此极需增强舞蹈身体意识的培养。
   (一)民间舞学科建设的需要
  基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学科建设的迫切需要,培养舞蹈的身体意识,准确认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经验,使舞者了解其存在于原生文化语境。正确使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语言逻辑,进而探求民族民间舞蹈动作语言发展的可能性。
   将舞蹈身体意识的构建纳入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背景和教育理念下,通过对民族民间舞实践的身体进行深入地认识和分析,在不断的身心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身体感知、自我察觉的能力,提升他们对民族民间舞蹈动作的认识及运用能力,并通过身体的体验转化为个性化情感表达方式,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舞蹈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奠定了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职业化发展的态势。原生民间舞蹈远离了那块生长和传承的土地与天空,逐步走进了专业化的课堂教学与剧场舞台,转化的过程中使其远离了乡土本质,动作语汇似乎已脱离“民俗”。那么在这个职业化民族民间舞时代,开始探索当民族民间舞蹈失去原有的场域、时空、功能后,如何实现民族民间舞蹈“课堂”向“剧场”的升华,如何培养新时代的职业化舞蹈人才。
   (三)自我审美观构建的需要
   我们身处于图像勃兴的时代,也使得消费式审美和视觉性艺术进入了一个无尽扩张或泛化的阶段,各种审美要素不断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即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对于身体意识的觉醒实际上也是对当前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种回应与互动,成为当代人自我认同的核心。
   培养个体的身体意识,强化内在审美经验的积累与飞跃,而不仅停留于身体外在形式和外观形象的提升。一方面,承认通俗艺术与大众文化存在着被动流于媚俗化的危险,但同样肯定其存在的审美价值,有利于引导消费时代的身体文化和大众审美向着健康积极的层面发展。
  五、结语
   基于舒斯特曼对于身体美学三重维度的理论阐释,我们通过实用主义立场上的身体美学,反观当下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当中存在的问题。随着职业化民族民间舞蹈的进一步深化,对专业人才的身体训练上和舞台呈现的艺术深度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更为迫切的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族民间舞蹈教育平台。民族民间舞蹈教育中建立对族群文化身份的主体认同,随着民俗性“情态”的把握,拓展民俗化审美的向度,通过对身体动作的分析打磨,最终服务于今后实践中的个体情感传达。因此增强对舞蹈身体意识的觉察,提升舞蹈者对于自我身体的关怀,纠正了将身体美育理解为身体锻炼或者身体娱乐的片面认识,从而有利于提高个体自身的艺术境界和审美修养,构建完整的舞蹈学科框架。
  参考文献:
  [1]高砚平,理查德·舒斯特曼.情感、疾病与身体美学——舒斯特曼访谈录[J].学术研究,2020(11):139-143+178.
  [2]理查德·舒斯特曼,何琳.身体美学视域下的舞蹈艺术、剧院和实践[J].美育学刊,2020(05):46-56.
  [3]涂越.舒斯特曼身体美学视域下广场舞的身体表达[J].艺术评鉴,2020(14):97-99.
  [4]黎丹,李胜领.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13):87-89.
  [5]张新科.为舒斯特曼身体美学“三分法”辩护[J].艺术学研究,2020(02):106-112.
其他文献
摘要:从学术上讲,根据莫斯科1984年(第九版)《和声学教程》的研究,本著作将和声学编著成为一个科学严谨的逻辑体系。这个体系经过广大音乐理论学习者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一直在不断的修改。在研究过程中,各程度的学习者对于这部著作的理解各有不同。本文尝试以调性音乐向后调性音乐发展的现代意识创作为目的,从和声理论发展的角度展开,对和声学的理解与创作进行相关技术性阐述。笔者期望通过本文得出新的领悟,将这部著作
摘要:扬琴是我国的传统乐器之一,音乐表现力丰富,所以不管是在民乐独奏还是在合奏中,其都有一定的地位。本文明确扬琴的演奏技巧和特点,并对具体曲目的演奏特点进行分析,这对于加强扬琴曲目的演奏效果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将军令》是扬琴代表性曲目,其完整的体现了扬琴的演奏技巧。对《将军令》的演奏技巧进行分析,这不仅对《将军令》演奏认知有积极的作用,对扬琴认知和理解也有显著的价值。本文对扬琴传统乐曲《将军令》的
摘要:在法国古典主义发展势如破竹的社会背景之下,芭蕾艺术作为宫廷贵族青睐的文艺活动,顺理成章的形成了一整套有条有理、完整规范的训练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成不变的僵化训练方法引起了艺术家们的质疑。抚今追昔、以史为鉴,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打破古典芭蕾规范的程式化动作,重构新的动作,不断复排重编芭蕾经典作品的《天鹅湖》。如何保留经典作品的“精髓”和“内核”,同时进行现代性编创且能被广大的观众群体所接受,
陈田鹤的艺术歌曲代表着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专业音乐创作成就,大致时期在30—40年代,这个年代是抗日战争时期,歌曲创作的主流题材是爱国与反侵略,全中国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救亡歌咏运动”,音乐风格的主要特点多雄壮而豪迈,如黄自的《抗敌歌》、冼星海的《救国军歌》等等。陈田鹤也谱写过一些与抗战题材有关的歌曲,如《制寒衣》。但从艺术歌曲创作的角度,个人情感的抒发和感怀更占据着陈田鹤的内心,可以说他的艺术歌曲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音乐教育。审美教育作为音乐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渗透在音乐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审美为核心进行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音乐教学模式 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096-0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普通高校钢琴教学逐渐由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转向数码钢琴集体授课模式,这一转变极大的提高了普通高校钢琴教学的效率,同时又节约了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本文针对现阶段高校数码钢琴集体课的现状,论述数码钢琴集体课的优点及弊端,并对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 数码钢琴集体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
摘要:“双师”即音乐教师和钢琴调律师双重身份。通过结合音乐教师对琴童钢琴学习的了解及钢琴调律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从琴童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分析钢琴的日常保养对于琴童钢琴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演奏习惯、听觉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钢琴保养 琴童 钢琴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109-03  近年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艺术
摘要:身心学对舞蹈基础课程建设的启发体现在结合學生的平均专业水平与需求对课程成果导向的再次思考,并且通过其理念探索能够反映训练目的的教学方法层面。本文将关注点放至普通高校内的舞蹈基础建设课程,并对其提出三个问题:普通高校内舞蹈建设基础的所指为何?学生与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有效的开展舞蹈基础建设的课堂?而后,尝试在探索身心学理念并将其与舞蹈基础建设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找到解答。  关键词:身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五育并举是我们国家一直以来的发展重点,最早由蔡元培先生提出。如今美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智育,青少年兒童在接受音乐教育时如何影响自身的智育发展?对智育的发展起到了何种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对儿童智育开发方向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音乐教育 智育 音乐教育对智育的开发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7-0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而少数民族音乐就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资源,是世界文化历史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瑰宝,其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素养,是彰显民族精神的根本。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与流行音乐、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冲击与影响。如何有效的促进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是我们现阶段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