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人的心目中,蔺相如几乎是个完人。但细读史书,公平而论,蔺相如在赵国并没有太大的作为。蔺相如立功之后做了上卿。上卿,即是赵国的“相”,实际处理国家政务,相当于国家的“总理”,地位已经超过“国防部长”廉颇,应该有权力改变赵国的积弱状况。赵国基础雄厚,在当时的战国七雄中,属于仅次于秦国的大国。
秦国,并不是天生就强。商鞅变法以后,秦军才所向披靡。究其原因,善用人才、大力改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蔺相如也能提出一套改革措施的话,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准。
赵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这三十三年中,赵国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整齐的国家核心领导层。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奢,他们在职的时间很长,赵国因此政治稳定,军力强大。总的来看,赵惠文王还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如果蔺相如当时提出一套改革措施,应该是能被接受的。
蔺相如在“外交场合”表现得勇敢机智,这是他的长处。但是,他在观察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方面显然缺乏动力。
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大刀阔斧地改变旧的社会关系,确立新的社会关系。上阵杀敌就可以获得军功,有了军功便可以获得土地,便可以享受地租收入,极大地调动了秦国农民参战的积极性,秦军强盛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蔺相如没有这样的超前意识。从根本上说,他只是个合格的“外交人才”,而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蔺相如也许有改革的一揽子计划,但他没有提出来。赵惠文王如果真想进行改革,也可以像秦孝公那样下令求取天下英才,但是没有。这和赵国的文化背景大有关系。
纵观赵国历史,赵王很少下令从其他诸侯国引进人才。赵国的文化是在晋国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赵国文化最突出的问题是只重空谈,不重实际。赵国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看他能不能说,基本不考查他能不能做。平原君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以能养“士”著称。看看他下面的那些“士”,就可以知道赵国文化的腐朽。
平原君手下有一个“士”,叫公孙龙,嘴巴特别厉害。孔子后代孔穿经过赵国时,平原君让孔穿和公孙龙辩论。公孙龙坚称人有三只耳朵,孔穿说有两只耳朵。显然,孔穿的话是对的,但他就是辩不过公孙龙。一个人信口开河地胡说八道,你和他还能辩出什么来?孔穿临走之前提醒平原君,公孙龙是个只会胡说的家伙,用这样的人会误大事,可平原君偏偏喜欢这样胡说的。
国风如此,赵国还能有什么济世之才?
蔺相如被重用,正符合赵国的传统习惯。蔺相如很机灵,也很勇敢,但基本上是属于“辩士”的范畴,不是“国士”,他无法提出一套使赵国迅速强大的政策和办法,是很自然的事。
赵国这种不健康的风气进一步发展,导致赵国在用人之道上产生了更大的失误。不会带兵、没有带过兵、只会“辩”的赵括被任命为统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的统帅。于是,特大悲剧发生,赵国彻底垮了。
(选自《威海晚报》)
【赏析】
本文将蔺相如与商鞅相比较,并联系赵国的国风和用人之道,提出蔺相如“只是个合格的‘外交人才’,而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的观点,实在让我们耳目为之一新。由此可见,好文章是不能没有创新、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文章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发人之所未发,見人之所未见,才能震撼人心。
秦国,并不是天生就强。商鞅变法以后,秦军才所向披靡。究其原因,善用人才、大力改革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如果蔺相如也能提出一套改革措施的话,逐鹿中原,鹿死谁手,还真说不准。
赵惠文王在位三十三年。这三十三年中,赵国的力量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一个比较整齐的国家核心领导层。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赵奢,他们在职的时间很长,赵国因此政治稳定,军力强大。总的来看,赵惠文王还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如果蔺相如当时提出一套改革措施,应该是能被接受的。
蔺相如在“外交场合”表现得勇敢机智,这是他的长处。但是,他在观察社会关系、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方面显然缺乏动力。
战国时期,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大刀阔斧地改变旧的社会关系,确立新的社会关系。上阵杀敌就可以获得军功,有了军功便可以获得土地,便可以享受地租收入,极大地调动了秦国农民参战的积极性,秦军强盛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蔺相如没有这样的超前意识。从根本上说,他只是个合格的“外交人才”,而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蔺相如也许有改革的一揽子计划,但他没有提出来。赵惠文王如果真想进行改革,也可以像秦孝公那样下令求取天下英才,但是没有。这和赵国的文化背景大有关系。
纵观赵国历史,赵王很少下令从其他诸侯国引进人才。赵国的文化是在晋国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赵国文化最突出的问题是只重空谈,不重实际。赵国衡量人才的标准是看他能不能说,基本不考查他能不能做。平原君是赵惠文王的弟弟,以能养“士”著称。看看他下面的那些“士”,就可以知道赵国文化的腐朽。
平原君手下有一个“士”,叫公孙龙,嘴巴特别厉害。孔子后代孔穿经过赵国时,平原君让孔穿和公孙龙辩论。公孙龙坚称人有三只耳朵,孔穿说有两只耳朵。显然,孔穿的话是对的,但他就是辩不过公孙龙。一个人信口开河地胡说八道,你和他还能辩出什么来?孔穿临走之前提醒平原君,公孙龙是个只会胡说的家伙,用这样的人会误大事,可平原君偏偏喜欢这样胡说的。
国风如此,赵国还能有什么济世之才?
蔺相如被重用,正符合赵国的传统习惯。蔺相如很机灵,也很勇敢,但基本上是属于“辩士”的范畴,不是“国士”,他无法提出一套使赵国迅速强大的政策和办法,是很自然的事。
赵国这种不健康的风气进一步发展,导致赵国在用人之道上产生了更大的失误。不会带兵、没有带过兵、只会“辩”的赵括被任命为统领赵国四十五万大军的统帅。于是,特大悲剧发生,赵国彻底垮了。
(选自《威海晚报》)
【赏析】
本文将蔺相如与商鞅相比较,并联系赵国的国风和用人之道,提出蔺相如“只是个合格的‘外交人才’,而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的观点,实在让我们耳目为之一新。由此可见,好文章是不能没有创新、没有主见、人云亦云的;文章只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发人之所未发,見人之所未见,才能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