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认知冲突” 促进知识内化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j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为例,分析工艺流程中涉及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转化认知冲突,在师生交互过程中生成教学环节,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内化,从而构建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认知冲突;教学设计;铝及其化合物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1-0038-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1.013
  一、 问题提出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过一段经典论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教学。”[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学习者简单地接受与储存信息,而是主动地将原有经验和新信息进行分析与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前形成的前概念,有些与科学概念一致,也有一些偏离科学现象本质或背离科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这是学生凭感性认识构建起来的,是由于缺乏感知经验的概念,或认知上的局限导致的。如学生观察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有火星四溅的现象,认为铝片在燃烧时也会有这样的现象,忽略了铝表面形成的氧化铝熔点极高,不易被融化。又如,金属钠与金属镁可分别由电解其熔融状态的氯化物制得,便认为铝也能用电解熔融氯化铝的方法获得,没有认识到熔融氯化铝不产生自由移动的离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的认知冲突影响,需要适时转化,才能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内化。
  二、 设计思路
  “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为苏教版必修《化学1》专题3第二单元第3节的内容,学生已掌握了Al、 Al2O3及Al(OH)3的性质,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了解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体会工业生产与学科知识的紧密联系,体验科学发展对人类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认识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构建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壳中铝的含量及存在方式,知道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会正确写出相关物质转化的化学方程式;(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铝的制备工艺流程,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理解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铝的发现史,从铝的制备方法中体验化学学科与工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及相关反应;教学难点: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学思路:本课由化学史实引入,以“铝的制备”问题为主线,回顾金属冶炼的方法,联系工业生产铝的工艺流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讨论交流,将知识融入猜想、实证、归纳中,合理转化学生的认知冲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思维认知的障碍点的突破,生成有效的教学环节的学生活动,并逐步提升知识深度,在讨论和交流中,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最后形成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教学流程如下所示:
  三、 教学过程
  环节1 化学史实,激趣设疑——铝的发现史
  【投影】(1) 一些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对比图;(2)生活常见的铝制品。
  【师】铝及铝合金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铝是地壳中的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性质活泼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于铝土矿中。时光回溯到两百多年前,当时铝价格比黄金还昂贵。我们通过两则铝的化学趣话来了解一下。
  【投影】“铝的趣话”
  (1)在国宴上,拿破仑三世使用的是一套珍藏的铝制餐具,而大臣们使用的是银制餐具。
  (2)门捷列夫创建了元素周期表,英国皇家学会为了表彰他,奖励他一只铝制奖杯。
  【问题情境】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的铝制品,铝的价值并不昂贵,但为何在两百多年前,铝比黄金还贵?
  【生】(1) 铝在自然界中以稳定的化合态形式存在,铝单质很少。
  (2)铝的冶炼工艺决定了铝单质的产量,在当时的条件下,铝的获取较为困难。
  【师】 这两位同学解释了两百多年前铝价值昂贵的缘由,一方面铝在自然界中主要以铝土矿的形式存在,铝单质在自然界较少;另一方面铝金属性较强,在当时的条件下获得铝很困难,因此,直到1827年铝才被德国科学家沃勒发现。在当时,铝的价值甚至超过了黄金。
  【设计意图】导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开端。通过对比金属元素在地壳中含量,生活中应用广泛的铝制品,引出本课主题:铝。新课改倡导要重视学科背景知识,化学史实是化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铝的化学趣话,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了解早期铝的获取较为困难的事实,鼓励学生讨论,并调动学生积极思考。
  【過渡】那么,在本节课中,我们一起来学习“从铝土矿中提取铝”,认识工业上制备铝的方法,进一步巩固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环节2 认知冲突,巧妙转化——铝的冶炼方法选择
  【回顾】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工业制备金属钠和金属镁的流程及方法。
  【师】 金属的制备,要从几个方面考虑:原料来源——工艺流程——反应原理。
  【交流与讨论】 从工业制备金属钠和金属镁的工艺流程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金属钠和金属镁采用电解熔融状态的氯化物获得,电解前的氯化物需要精制。
  【师】总结得很好,请根据钠和镁的制备方法,综合考虑原料来源、工艺流程和方法选择,思考铝的制备方法。
  【设计意图】学会分析、对比,寻找几种金属通性、差异和制备的方法,形成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原料来源、工艺流程及冶炼方法等方面考虑制备方法,进而推测金属铝的获取方式。
  【阅读】阅读教材上关于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
  【投影】知识拓展:(1)较活泼的金属如钠、镁、铝等通常采用电解法制备;(2)由铝土矿生产铝,首先需制取 Al2O3,然后再电解Al2O3制取铝;(3)铝土矿是不纯的一水铝石或三水铝石,含 Al2O3(45%-65%),主要杂质是氧化硅和Fe2O3,氧化硅含量可达12%,Fe2O3含量可达25%,还有少量氧化钛等,含量约为3%,结晶水含量为14%-36%。   【思考】(1)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2)能否采用电解熔融AlCl3的方法制备铝?(提示:熔融氯化铝不导电)
  【生】(1)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获得纯净 Al2O3,第二阶段是电解 Al2O3获得铝单质;(2)不能采用电解熔融AlCl3的方法,因为熔融状态的AlCl3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因此不导电。
  【问题情境】根据教材上提供的工艺流程图,思考下列问题:
  (1)向铝土矿中加入NaOH溶液的目的?通入过量CO2的目的?能否采用稀盐酸酸化?
  (2)工艺流程中出现两次过滤其目的分别是什么?
  (3)电解熔融 Al2O3时,冰晶石起什么作用?
  【生】(1)加入NaOH溶液是把铝土矿中的Al2O3溶解,通入过量CO2目的是将偏铝酸钠转变为Al(OH)3,不能用稀盐酸去酸化,因为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
  (2)第一次过滤是去除铝土矿中的杂质,第二次过滤是为获得Al(OH)3沉淀。
  (3)由于氧化铝的熔点很高,直接加热使其熔化需要消耗很大的能量。冰晶石的作用使氧化铝的熔融温度降低,从而减少能量消耗。
  【设计意图】针对“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深入认识相关流程涉及的化学反应、操作方法及目的。聚焦学生思维,帮助学生领会重点。
  【总结】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流程及相关反应:
  环节3 开放情境,学以致用——工业制备铝方案的改进
  【师】铝土矿中主要成分是 Al2O3,不同铝土矿中氧化硅和氧化铁等杂质的含量有差异。
  说明:SiO2一般与酸不反应(HF除外);(2)向铝土矿中加入NaOH溶液后所得的母液应该脱除赤泥(不溶残渣,含有氧化铁、二氧化钛和铝硅酸钠复盐。铝硅酸钠的生成量与铝土矿中氧化硅的含量有关),采用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处理氧化硅含量小于8%的铝土矿。
  【问题情境】结合上述信息,思考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存在哪些不足?
  【生】铝土矿中的杂质氧化硅会与NaOH溶液反应,这样得到的偏铝酸钠溶液中混有杂质。而且当铝土矿中含有氧化硅含量较高时,赤泥中含有较多的铝硅酸钠,氧化铝损失较多。
  【问题情境】对于氧化硅含量较高的铝土矿,采用上述方法会有较多的氧化铝损失。那么根据氧化硅与盐酸不反应,若向铝土矿中加入盐酸,再过滤除去氧化硅的方案可行吗?
  【生】如果向铝土矿中加入盐酸,铝土矿中的氧化铁杂质也会与盐酸反应,这样铝离子和铁离子混合在溶液中。
  【师】如何分离这两种离子?
  【生】加入足量NaOH溶液!使得铁离子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而铝离子转化为偏铝酸盐。
  【交流与讨论】若采用“用盐酸溶解铝土矿(除去硅),再加入过量NaOH溶液(除去铁),通入CO2,灼烧沉淀”的工艺流程,与目前工业上采用的流程相比较,有何优缺点?
  【生】优点:去除氧化硅,降低铝的损失;
  缺点:工艺流程复杂,成本高。
  【设计意图】高中化学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科学观点是不断完善的过程。鼓励学生发问质疑的精神,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提供相关信息,并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目前工业上制备铝的方法存在的不足,抓住学生认知冲突,适时转化相异构想。同时联系社会生产的实际,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结】教材上提供的“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工艺流程适合处理氧化硅含量小于8%的铝土矿,对于氧化硅含量为超过8%的铝土矿需要采用其他改良法处理。因此,目前工业上制备铝还是采用“碱法”,但同时要考虑铝土矿中杂质的含量。
  环节4 总结深化,构建体系——铝及其化合物的相互转化
  【师】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涉及铝的化合物之间的转化。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表示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总结】铝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
  【练习】写出上述框图中铝及其化合物相互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总结】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工艺流程,归纳相关反应原理,巩固铝及其化合物的转化。
  【设计意图】突出重点,从社会生产回归学科知识。通过练习铝及其化合物之间转化的化学方程式,梳理相关知识,让学生自主构建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四、 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转变认知冲突的细节值得回味,如提出“有没有其他方法分离氧化硅杂质?”有学生根据氧化硅不与稀盐酸反应,提出用稀盐酸溶解铝土矿,但也有同学提出会把铝土矿中存在的氧化铁杂质反应,这时教师顺势提出,“如何分离铁离子和铝离子?”这一问题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有同学提出加入NaOH溶液的方法,老师追问:“两者都转变为沉淀,如何进一步分离?”有同学激動地答道:“可以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这样使Al(OH)3溶解而氢氧化铁不溶解,用过滤方法实现两种离子的分离。”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教学后回顾本课,有以下体会:
  1. 师生协同互动,生成性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是师生协作的过程。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需要预设,但更重要的是在动态中生成。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思考,有疑问是求知的第一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合理把握学生的“愤”“悱”状态,师生协作完成教与学的活动。
  2.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转化认知冲突
  教学设计应当分析学生原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弄清其对学习和理解新知识会造成的障碍与影响[2]。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能引起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的思维方法,帮助学生进行认知顺应,实现认知冲突的转化。
  3. 创设开放问题情境,学科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应用学科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如工业上制备铝要考虑到原料铝土矿中氧化硅的含量,进而选择相应的方法;电解氧化铝过程中需要加入冰晶石等,为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窗,体现学科知识与工业生产的紧密联系,深化知识结构,培养学以致用的学习品质。
  参考文献
  [1] 水菊芳. 基于以学论教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师的导”浅谈[J]. 数学通报,2015,03:20-22
  [2] 严业安. 化学教学中的“相异构想”初探[J]. 化学教学,2005,07-08:28-30
其他文献
4月13日,泰国将迎来一年中最隆重、最欢乐的“泼水节”。在曼谷,人们接连三天会去寺院里清洗佛像,反省功过,也会将水的祝福洒向每一个从眼前走过的人,让水冲走烦恼和俗世的喧嚣。此时这里汇聚了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因此订酒店就是个难题了。你可根据本期酒店指南,快捷准确地订到适合自己的酒店。    泼水节请注意     1.泼水时,任意向泰国老人泼洒,在泼的水中放入不洁之物,或轻易碰触到陌生女性,都是很
古镇的美在于岁月带给它的沧桑,如果忽略了这种沧桑感,美也将不复存在。始建于唐朝的慈城,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但与此同时,一群传统手工艺术的人们,正在这里坚守着自己的心灵家园和艺术空间。  原味古城  慈城位于宁波西北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地形北高南低,城中有慈湖相伴,城外有云湖和毛力水库相辉映。旧时京杭大运河从慈城经过,历史上的慈城曾相当繁华。考古发现,唐代慈城就以“街忂纵三横六,方如棋局”
在土耳其境内,距离黑海约50公里的群山峻岭之中,有一座人口只有2万余人的小城镇,被周围耸立的山谷包围。待慢慢靠近它之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在这里被保护下来的不是几栋古老的建筑,而是整个古老的奥斯曼式生活。  400年来的质朴信仰,与世间沧海桑田无关  萨夫兰博卢,因生产番红花,被很多喜爱它的人称为“番红花城”。它幸运地逃过了土耳其的工业化“灾劫”,400年来,当地居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和朴实的性格
摘要:基于酸碱盐知识网络的复杂性,创造性地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作为探究主线,在探究的过程中,通过回忆知识点设计方案完成实验探究,总结酸碱盐之间的关系,完善酸碱盐的知识网络图,同时将定性和定量探究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我的科学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最后对酸碱盐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升华主题。  关键词:透析生活;实验探究;干燥剂;构建知识;迁移运用  文章编号:1008-0546(
在上海,由老建筑改建的餐厅很多,但这个由梦境幻化成的北欧风格餐厅着实与众不同。  传说,老上海有个英籍犹太人马勒靠赌马发了大财,为博女儿欢心,历时九年,按照女儿的梦境设计建造了童话城堡一般的马勒别墅。别墅现在被列为上海市一级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在这般建筑内吃饭,口味已不是第一要素。  马勒别墅不愧是梦境的产物。这个午后,我顶着淅沥沥的小雨走近它,看到成片郁郁葱葱的草坪,配着挪威式的尖顶房屋,以及中国
摘要:对“物质组成的定量表示”一节的教学,通过找准切入点、把握衔接处、前置新概念,设计教学活动重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从虚假学习走向真实学习、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真学而教,让学习真实发生。  关键词:教学重构;真实学习;化学式计算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02-0014-04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
Info  新西兰夏季活动   TSB银行灯光装饰节  2012年12月19日至2013年1月30日,塔拉纳基  世界街头艺人节  2013年1月21至31日,基督城  海湾雕刻艺术展  2013年1月28日至2月20日,奥克兰
尤金·塞尔南说:“从月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橘子一样,被一根绳吊在天空中。”、    1969年7月16日,人类首次登月。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奥尔德林、迈克尔·科林斯乘阿波罗11号登上月球。在月球上他们共停留21小时18分钟,采回22公斤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    1969年11月14日至24日,阿波罗12号在月球的风暴海降落。    1970年4月11日至17日,阿波罗13号因故障
旅游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消费品,对于这一点,中国古人早有非常成熟的论述。比如与朋友夜游赤壁的苏轼,就即兴将一般意义上的实物与一段旅程做了精彩的对比:对于实物而言,是“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换句话说,要想消费它,必须以实质性的占有为前提。而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却是我们通过感受与体验就能拥有和消费的,“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早上约莫八九点钟的时候,天下起了雾气般的小雨,平武县龙安镇老城区的正中,一座坐西向东的寺院迎来零星几位香客。山门前开阔、空旷的广场上,正中对称地直立着一对高约7米的花岗石经幡。上面刻有藏、汉两种文字。进山门,踏上青云石条砌成的台阶,台地正中左右各一狻猊,形态威猛。一位在此工作的老妪,燃起一把香,朝四方虔诚叩拜后,从台地角落取出扫把,开始“簌簌”地扫起来。进第二道山门,完整而古朴的传统四合院落的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