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是企业必要公款消费的重要内容。尽管目前国有企业在必要公款消费特别是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力度不大、规范不够等问题。本文将围绕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现状及问题进行剖析,就规范职务消费浅谈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企领导人员 规范 职务消费 建议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是指领导人员为履行工作指责所发生的消费性支出及享受的待遇,是企业必要的公款消费。主要包括了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含礼品)、差旅、国(境)外考察培训等消费项目。它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也是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企业经营管理的"难点"问题,也是目前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新内容。尽管目前国有企业在必要公款消费特别是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力度不大、规范不够等问题。
一、目前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模式
1、单项控制型。其特点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企业结合实际逐一立规定矩,进行管理和控制。被调查企业中大多数采取这种办法。如通信费、交通费、业务招待费等,企业大都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开支的标准、范围等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实际运作中效果较好。如通信工具方面,大多数企业参照党政机关的作法,对公费配置的移动电话一次性作价卖给原使用者,通话费实行限额报销,限额标准每月在150元至400元范围之内;对企业领导人员住宅电话通话费,实行"规定限额,超额自负,节约归己,自行结费"的办法,确定了报销标准,一般每月为100元左右。又如交通工具方面,大多数国有企业结合实际制定了有关小汽车的使用管理规定,对油耗实行公里概算发油票,维修实行定点制等。在业务招待费开支方面,许多企业都确定了开支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且每年的业务招待费的使用情况,一般都要向本企业职代会报告。
2、实报实销型。其特点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开支,据实报销,开支范围、标准等没有作出具体限制。部分企业采取了这一办法。如有的企业因业务需要与外界通信联系较多,对企业主要领导的移动电话通话费,没有限额控制,而是据实报销。大多数企业对领导人员的差旅费用,基本上也是开支多少,报销多少,对开支的范围、标准等没有作具体的限定。还有如过年过节,由企业领导出面,对企业协作单位、相关部门"感情投资"的公关费用、接待应酬费用等,基本上也是实报实销。
3、总量包干型。其特点是:对将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根据营业和净利润及历年的实际开支水平进行测算,测算后确定每年的开支总额,预算包干由个人支配,超支不补,余额结转。少数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如武汉中百集团,他们在年初根据本年度下达的营业额指标,按销售额的0.07%予以控制,将下属部门全年的经营消费、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一次性拨付,其中包括所有与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又如武汉医药公司,对总经理的日常接待应酬费用,包括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正常交际费用、外出考察和"公关"费用等,经职代会确定为每年12万元,由总经理个人支配,超支不补,节余下转。
二、当前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近些年来,各种不必要的、完全职务行为以外的消费现象也变换花样,以职务消费的名目出现,从而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成为企业员工反映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变换名目、不合理消费合理化"处理"的现象,由于国家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没有明确的立法和规范,尽管从中央到企业都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系统性。一是思想懈怠。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本身对规范职务消费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其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持等待观望的态度,未纳入企业议事日程研究和解决。二是认识偏差。片面理解企业领导人员拥有绝对的权力,对迎来送往等职务消费项目,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三是消极抵制。對待规范职务消费,思想上有抵触情绪,怕规范后捆绑住自己的手脚。害怕职务消费的问题一旦规范下来,增加了透明度,有些事就不好办了,因而顾虑重重。四是廉洁意识淡漠。极个别自身素质不高的国企领导人员,喜欢钻制度和管理空子,甚至把企业的资产,当成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支配的"私人账户"。因此,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仍然存在管理方式单一,工作不够具体、系统、全面等问题。
2、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乏针对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的加
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明显存在工作不同步、制度不健全、管理监督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在涉及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开支与消费的管理上,仍然沿袭企业改革改制前的制度办法,用多少报多少,没有预算,没得控制目标,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企业对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存在范围无界定、额度无限制、过程不透明、追究不到位等情况,从而导致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的失控,公车私用、私事公费、中饱私囊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企业即使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也是流于形式,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3、环境影响大,监督缺乏有效性。一是受市场"潜规则"影响。为了企业生存,有些职务消费是不得已而为之。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性强的行业中,要与民营、私营企业、个体抢市场、抢份额,迫使一些国有企业不得不采取与民营、私营企业、个体相同的手段,进行所谓"情感投资"、"互动联谊",明知违规,又不得不违心去做。二是攀比心理造成心态失衡,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一日当权,切莫浪费好时机。别人都是如此,自己更应该借此捞一把。受此心态影响,加之企业对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和监督不到位,致使少数素质不高、对自身要求不严的企业领导人员钻制度和管理上的空子,在职务消费方面搞以权谋私、侵占国家和集体财产,致使企业蒙受损失,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由于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和监督不规范,造成的危害也是极其严重的:
1、增加了企业成本。企业发生的与企业领导人员职务相关的一些非生产经营费用,一般都记入企业管理费中,一些国有企业对这方面的开支控制不严,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引发干群间矛盾。特别是一些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职工工资尚且不能足额发放,倘若企业领导人员不能与职工同甘共苦,注意勤俭节约,严格要求自己,而是搞铺张浪费,甚至以权谋私,必然会引起广大职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较严重的干群矛盾,危及企业和社会稳定。
3、毁掉了一批干部。从近年来,我国国企领导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看,职务消费方面的问题占有一定比例。贪一时之欲的领导干部,不仅受到了党纪政纪和法纪处理,更是自毁个人前程,自毁幸福的家庭。
4、造成企业负面影响,助长不良风气。一些国企领导人员喜欢用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觉得"不花白不花",领导人员不断膨胀的贪欲和享乐主义在企业内部滋生蔓延,不仅给企业外部造成负面的影响,有损企业形象,更在企业内部充斥着良性的企业文化,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更给职工给予不劳而获的歪曲误导。
三、进一步规范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建议
1、充分发挥企业教育引导,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要切实规范国企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力求达到规范化、合理化、节约化,就必须有积极正面的引导。一要加强国企领导人员的形势教育。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要强化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意识。要充分认清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认真学习《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深刻认识规范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廉洁从业的时代要求;是职工群众的殷切期盼;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举措;是源头防腐、治腐的重要切入点。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形势教育,切实从思想上筑牢防线。二要持之以恒地对国企领导人员进行党的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他们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廉洁从业"的自觉性。通过学习教育,让各级企业领导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学习教育,使他们明白权力是组织和职工赋予的,在行使权利中必须时刻牢记党宗旨,不负重望。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增强廉洁从业意识。
2、建立健全制度建设,强化规范职务消费。
机制建设是保障,完善制度是基础。一是要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纳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明确职务消费的范围界定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要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中间强化树立正确的职务消费认识。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就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的范围、标准、程序等,用制度的形式作出规定,并严格监督执行。规范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来进行,且要遵循因公必需、量力而行、勤俭节约、公开透明的原则。二是要健全完善基本制度,明确规范职务消费的内容、标准和对象。企业领导人员哪些开支属于职务消费,应包含哪些项目,标准如何确定,这是规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必须按照循序渐进、逐步规范的办法来解决。对有条件的项目先规范,条件尚不成熟的后规范。就当前情况,应首先对国企领导人员在通信费用、交通工具费用、差旅费用、有关接待应酬费用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职务消费的对象,应包括企业领导层的每一个成员。规范的重点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即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等。职务消费的标准,应由企业依据有关政策规定,根据企业的业务需要和效益状况,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职务消费的内容、标准、对象确定后,相应的制度办法必须提交职代会或董事会、股东大会讨论通过,才能付诸实施。三是要结合企业实际,确立职务消费的模式。"据实报销型"模式存在较多的漏洞。根据目前情况,可以采取单项控制型、总量包干型两种模式,企业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单项控制型模式,是指对确定的职务消费的项目,逐项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开支的范围、标准、审批程序、监督措施等内容,使领导人员的消费行为做到有章可循,并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总量包干型模式,是指对确定的消费项目,根据历年来的开支水平状况,测算出年平均消费或开支总量,據此包干给领导人员掌握,实行"总量包干、超支不补、余额下转"的办法。为了防止总量包干后,领导人员超标准、超范围以及将应由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范围内的开支,转移到下属单位开支等违规问题的发生,领导人员消费的凭据要留存并交财务部门核销,定期接受财务、审计部门的审核和监督。
3、强化监督管理功能,确保规范长效运行。
监督是发现腐败,促进机制规范运行的最直接途径。要确保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规范运行:一是把职务消费纳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范畴。结合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把规范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同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年薪制等相结合,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实践。通过改革,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下。二是把规范职务消费与实行厂务公开、党务公开、阳光司务等制度结合起来。把职务消费作为厂务公开、党务公开、阳光司务的内容,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情况,定期公布,接受职工监督。三是要实行多部门、全方位、相互制衡的监督控制。企业监事会、职代会和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都有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进行监督的权力。职代会每年要审议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报告,并提出改正意见。监事会要把经理层职务消费纳入年终述职报告的内容,作为履职情况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部门要把职务消费纳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的内容,审核、检查职务消费项目的开支情况等。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职务消费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和纠正。对假借职务消费,搞铺张浪费、以权谋私、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以此,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确保企业平稳持续发展。
【总结】
加强职务消费行为的规范管理,既是处理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需要,又是加强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需要,更是深化国有企业党风教育和廉洁从业建设的需要。当前,大多的国有企业可按照"先试点、 后推广,先规范、后完善"的思路,立足实际,逐步推进规范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工作。
【关键词】国企领导人员 规范 职务消费 建议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是指领导人员为履行工作指责所发生的消费性支出及享受的待遇,是企业必要的公款消费。主要包括了公务用车配备及使用、通讯、业务招待(含礼品)、差旅、国(境)外考察培训等消费项目。它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也是职工普遍关注的"热点"、企业经营管理的"难点"问题,也是目前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新内容。尽管目前国有企业在必要公款消费特别是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力度不大、规范不够等问题。
一、目前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模式
1、单项控制型。其特点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企业结合实际逐一立规定矩,进行管理和控制。被调查企业中大多数采取这种办法。如通信费、交通费、业务招待费等,企业大都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开支的标准、范围等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实际运作中效果较好。如通信工具方面,大多数企业参照党政机关的作法,对公费配置的移动电话一次性作价卖给原使用者,通话费实行限额报销,限额标准每月在150元至400元范围之内;对企业领导人员住宅电话通话费,实行"规定限额,超额自负,节约归己,自行结费"的办法,确定了报销标准,一般每月为100元左右。又如交通工具方面,大多数国有企业结合实际制定了有关小汽车的使用管理规定,对油耗实行公里概算发油票,维修实行定点制等。在业务招待费开支方面,许多企业都确定了开支的范围、标准和程序,且每年的业务招待费的使用情况,一般都要向本企业职代会报告。
2、实报实销型。其特点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开支,据实报销,开支范围、标准等没有作出具体限制。部分企业采取了这一办法。如有的企业因业务需要与外界通信联系较多,对企业主要领导的移动电话通话费,没有限额控制,而是据实报销。大多数企业对领导人员的差旅费用,基本上也是开支多少,报销多少,对开支的范围、标准等没有作具体的限定。还有如过年过节,由企业领导出面,对企业协作单位、相关部门"感情投资"的公关费用、接待应酬费用等,基本上也是实报实销。
3、总量包干型。其特点是:对将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根据营业和净利润及历年的实际开支水平进行测算,测算后确定每年的开支总额,预算包干由个人支配,超支不补,余额结转。少数企业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如武汉中百集团,他们在年初根据本年度下达的营业额指标,按销售额的0.07%予以控制,将下属部门全年的经营消费、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进行一次性拨付,其中包括所有与经营活动有关的费用。又如武汉医药公司,对总经理的日常接待应酬费用,包括企业生存、发展所必须的正常交际费用、外出考察和"公关"费用等,经职代会确定为每年12万元,由总经理个人支配,超支不补,节余下转。
二、当前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危害
近些年来,各种不必要的、完全职务行为以外的消费现象也变换花样,以职务消费的名目出现,从而加大了企业生产成本,成为企业员工反映的热点问题之一。针对变换名目、不合理消费合理化"处理"的现象,由于国家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没有明确的立法和规范,尽管从中央到企业都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但存在的问题和漏洞仍然不少。主要表现在:
1、认识不到位,工作缺乏系统性。一是思想懈怠。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本身对规范职务消费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对其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持等待观望的态度,未纳入企业议事日程研究和解决。二是认识偏差。片面理解企业领导人员拥有绝对的权力,对迎来送往等职务消费项目,随意性大,透明度不高。三是消极抵制。對待规范职务消费,思想上有抵触情绪,怕规范后捆绑住自己的手脚。害怕职务消费的问题一旦规范下来,增加了透明度,有些事就不好办了,因而顾虑重重。四是廉洁意识淡漠。极个别自身素质不高的国企领导人员,喜欢钻制度和管理空子,甚至把企业的资产,当成自己可以随心所欲支配的"私人账户"。因此,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仍然存在管理方式单一,工作不够具体、系统、全面等问题。
2、机制不健全,管理缺乏针对性。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的加
在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监督管理,明显存在工作不同步、制度不健全、管理监督滞后的现象。尤其是在涉及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开支与消费的管理上,仍然沿袭企业改革改制前的制度办法,用多少报多少,没有预算,没得控制目标,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企业对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存在范围无界定、额度无限制、过程不透明、追究不到位等情况,从而导致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行为的失控,公车私用、私事公费、中饱私囊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企业即使制定出一些规章制度也是流于形式,未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
3、环境影响大,监督缺乏有效性。一是受市场"潜规则"影响。为了企业生存,有些职务消费是不得已而为之。特别是在一些竞争性强的行业中,要与民营、私营企业、个体抢市场、抢份额,迫使一些国有企业不得不采取与民营、私营企业、个体相同的手段,进行所谓"情感投资"、"互动联谊",明知违规,又不得不违心去做。二是攀比心理造成心态失衡,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一日当权,切莫浪费好时机。别人都是如此,自己更应该借此捞一把。受此心态影响,加之企业对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和监督不到位,致使少数素质不高、对自身要求不严的企业领导人员钻制度和管理上的空子,在职务消费方面搞以权谋私、侵占国家和集体财产,致使企业蒙受损失,造成不可挽回的负面影响。 由于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管理和监督不规范,造成的危害也是极其严重的:
1、增加了企业成本。企业发生的与企业领导人员职务相关的一些非生产经营费用,一般都记入企业管理费中,一些国有企业对这方面的开支控制不严,增加了生产经营成本,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引发干群间矛盾。特别是一些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职工工资尚且不能足额发放,倘若企业领导人员不能与职工同甘共苦,注意勤俭节约,严格要求自己,而是搞铺张浪费,甚至以权谋私,必然会引起广大职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较严重的干群矛盾,危及企业和社会稳定。
3、毁掉了一批干部。从近年来,我国国企领导人员违法违纪案件看,职务消费方面的问题占有一定比例。贪一时之欲的领导干部,不仅受到了党纪政纪和法纪处理,更是自毁个人前程,自毁幸福的家庭。
4、造成企业负面影响,助长不良风气。一些国企领导人员喜欢用公家的钱,办私人的事,觉得"不花白不花",领导人员不断膨胀的贪欲和享乐主义在企业内部滋生蔓延,不仅给企业外部造成负面的影响,有损企业形象,更在企业内部充斥着良性的企业文化,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更给职工给予不劳而获的歪曲误导。
三、进一步规范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建议
1、充分发挥企业教育引导,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洁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是行动的先导和动力。要切实规范国企领导人员的职务消费,力求达到规范化、合理化、节约化,就必须有积极正面的引导。一要加强国企领导人员的形势教育。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要强化把加强作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意识。要充分认清党和国家反腐败斗争的坚强决心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认真学习《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深刻认识规范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是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领导班子整体效能的重要手段;是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廉洁从业的时代要求;是职工群众的殷切期盼;是改善民生、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举措;是源头防腐、治腐的重要切入点。要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形势教育,切实从思想上筑牢防线。二要持之以恒地对国企领导人员进行党的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警示教育,增强他们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廉洁从业"的自觉性。通过学习教育,让各级企业领导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通过学习教育,使他们明白权力是组织和职工赋予的,在行使权利中必须时刻牢记党宗旨,不负重望。从而在工作中自觉增强廉洁从业意识。
2、建立健全制度建设,强化规范职务消费。
机制建设是保障,完善制度是基础。一是要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纳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明确职务消费的范围界定和必须遵循的原则。要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中间强化树立正确的职务消费认识。规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就是对企业领导人员履行职务时相关的消费与开支项目的范围、标准、程序等,用制度的形式作出规定,并严格监督执行。规范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必须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来进行,且要遵循因公必需、量力而行、勤俭节约、公开透明的原则。二是要健全完善基本制度,明确规范职务消费的内容、标准和对象。企业领导人员哪些开支属于职务消费,应包含哪些项目,标准如何确定,这是规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因此,必须按照循序渐进、逐步规范的办法来解决。对有条件的项目先规范,条件尚不成熟的后规范。就当前情况,应首先对国企领导人员在通信费用、交通工具费用、差旅费用、有关接待应酬费用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制定相应管理办法。职务消费的对象,应包括企业领导层的每一个成员。规范的重点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即党委书记、董事长和总经理等。职务消费的标准,应由企业依据有关政策规定,根据企业的业务需要和效益状况,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职务消费的内容、标准、对象确定后,相应的制度办法必须提交职代会或董事会、股东大会讨论通过,才能付诸实施。三是要结合企业实际,确立职务消费的模式。"据实报销型"模式存在较多的漏洞。根据目前情况,可以采取单项控制型、总量包干型两种模式,企业可以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单项控制型模式,是指对确定的职务消费的项目,逐项建立规章制度,明确开支的范围、标准、审批程序、监督措施等内容,使领导人员的消费行为做到有章可循,并逐步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总量包干型模式,是指对确定的消费项目,根据历年来的开支水平状况,测算出年平均消费或开支总量,據此包干给领导人员掌握,实行"总量包干、超支不补、余额下转"的办法。为了防止总量包干后,领导人员超标准、超范围以及将应由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范围内的开支,转移到下属单位开支等违规问题的发生,领导人员消费的凭据要留存并交财务部门核销,定期接受财务、审计部门的审核和监督。
3、强化监督管理功能,确保规范长效运行。
监督是发现腐败,促进机制规范运行的最直接途径。要确保国企领导人员职务消费规范运行:一是把职务消费纳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范畴。结合国有企业的改革改制,把规范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同建立和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年薪制等相结合,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实践。通过改革,将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下。二是把规范职务消费与实行厂务公开、党务公开、阳光司务等制度结合起来。把职务消费作为厂务公开、党务公开、阳光司务的内容,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的情况,定期公布,接受职工监督。三是要实行多部门、全方位、相互制衡的监督控制。企业监事会、职代会和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都有对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进行监督的权力。职代会每年要审议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情况报告,并提出改正意见。监事会要把经理层职务消费纳入年终述职报告的内容,作为履职情况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审计部门要把职务消费纳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审计的内容,审核、检查职务消费项目的开支情况等。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职务消费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和纠正。对假借职务消费,搞铺张浪费、以权谋私、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要进行严肃查处。以此,维护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确保企业平稳持续发展。
【总结】
加强职务消费行为的规范管理,既是处理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需要,又是加强国有企业民主管理的需要,更是深化国有企业党风教育和廉洁从业建设的需要。当前,大多的国有企业可按照"先试点、 后推广,先规范、后完善"的思路,立足实际,逐步推进规范企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