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发展先驱,是无产阶级杰出革命家、马克思主义者,亦是勇于开拓、博学多识的著名学者。李大钊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做出巨大贡献,领导参与五四运动,促进召开首次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是早期领导党发展的主力。李大钊的思想、学识、经历使之青年教育思想更具创造性、前瞻性、科学性,本文通过探析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价值,以期引领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三观”,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
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价值
李大钊青年教育路径丰富,媒体舆论、社团组织、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现场演讲等均可作为教育载体,充分传播先进思想,指引青年不断成长。针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价值进行分析具有如下积极意义:其一,总结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经验,传承优秀教育理念,在新时代教育工作中渗透李大钊精神;其二,将李大钊青年教育成就视为教改力量,为教育活动良性发展给予支持。基于此,为助推青年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探析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1.青年思想要用先进科学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进入我国,李大钊留学归来用饱满热情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呼吁同胞接纳马克思主义,将其视为世界文明曙光,号召青年把握真理并学习进取。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于1918年刊登在《新青年》上,这是他向中国推荐马克思主义的开端,亦是用媒体舆论教育青年的有力举措。李大钊在担任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等职务过程中以课程为依托传播、诠释马克思主义,期间发表相关文章,助力青年意识觉醒,引导青年对世界、民族、自我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在系列文章中李大钊指出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要将马克思主义当做改造世界重要理论,对科学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李大钊用历史唯物观解析中国社会发展根本问题,指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他将希望寄于青年,希望青年能了解、接纳、钻研、应用马克思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阐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想带来极大影响,标志马克思主义进入系统性推广阶段,他将中国国情与该理论联系起来,表明坚定政治立场,而后发表《阶级竞争与互助》、《由经济上解释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向大众推荐马克思主义,推动青年思想进步。李大钊阐明青年成长中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意义,以舆论媒体及相关课程为依托深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助其领悟精髓,指引青年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世界并大胆实践[1]。
2.通过实践培养青年正确价值观念
李大钊指出青年若想爱国并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需从实际出发,将民族解放事业视为青年志向,要“实践其所信,砺行其所知”,在社会建设、制度改造中发挥青年作用。李大钊留学期间真切感受到中国“再造之不可缓”,通过学习并借鉴不同国家政治思想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反对袁世凯专制时李大钊提出“民彝精神”,他认为个体生来自由,尊重个体自由本性才是“民宪之基础”。李大钊在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民彝”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认为它是“平民主义”,我国是农业国家,农民占比较大,若农民无法得到解放就不能使全民族得到解放,农民受到压迫就等于国民全体遭受压迫。李大钊在《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中阐明观点,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带来积极影响。生活困苦、战争残酷李大钊救亡图存、忧国忧民。《二十一条》(1915年)提出后留学期间的李大钊参与抗议斗争,不惜离开学校,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在全国范围内影响青年意识,助其形成爱国观念。战争时期李大钊意识到青年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爱国主义教育,先后撰文号召青年肩负反帝反侵略责任,李大钊还重视历史教材的教育功用,将中国历史教育与爱国主義教育融合在一起,指引青年以史为镜深入体悟事物发展本质、规律及方向,在知国情、知历史基础上能忧国忧民。李大钊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组织青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年思想态度能“因时、因所、因事”发生变化,鼓舞青年立足实际思考中国未来[2]。
3.依据青年成长特点展开教育工作
李大钊有“青年导师”雅称,主要源于他了解青年,能从青年“三观”养成角度出发加以培养,鼓励青年热爱生活、精神奋进、价值取向正确、发挥个人力量,参与到社会改造活动中。青年处于人生特殊及关键成长时期,关乎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青年一代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并塑造独特人格,网络拓展青年视野,助其获取更多信息,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展现真我风采。新时代青年成长环境更加复杂,个人价值及自我意识的表现日益多元,使之能创新进取、增强责任感,在物质上寻求改善同时可建立健康且和谐的精神世界。然而,社会转型文化碰撞,价值观念相互摩擦,给青年一代带来困扰。国家在百年前正直存亡之际,百年后感性娱乐、虚无价值取向浮现,经由时间验证,李大钊面向青年塑造人格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实践性及科学性,将青年视为教育主体,用其能接纳的形式给予教育指导。李大钊鼓舞青年,渗透激励教育,确保其人生观积极向上,能用朝气蓬勃的姿态迎接未知挑战,走出消极悲伤思想。李大钊指引青年用辩证的方法看待生死,要在有限生命中释放无限价值,为革命奋斗,为民族牺牲,将个人生死置于国家命运中,体现青年坚定信仰,用另一种方式让生命永恒。李大钊还教育青年珍惜青春,提醒青年要把握当下并不断努力,在未来国家文学、社会、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中肩负历史责任[3]。
4.结语
综上所述,李大钊认为青年是中华民族强大之“青春力量”,在新时代李大钊教育思想亦可将青年人生追求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将青年视为共筑“中国梦”生力军,引领青年一代追求真理、学习奋进、积极乐观、爱国敬党,这就需要新时代传承李大钊教育精神,达到助力青年和谐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圫梓.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陕西:陕西科技大学,2019.
[2] 王春月.论李大钊对青年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文存阅刊,2020(14):151.
[3] 刘畅.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9.
(河北省唐山市李大钊纪念馆 063000)
关键词: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价值
李大钊青年教育路径丰富,媒体舆论、社团组织、社会实践、学校教育、现场演讲等均可作为教育载体,充分传播先进思想,指引青年不断成长。针对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价值进行分析具有如下积极意义:其一,总结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经验,传承优秀教育理念,在新时代教育工作中渗透李大钊精神;其二,将李大钊青年教育成就视为教改力量,为教育活动良性发展给予支持。基于此,为助推青年教育活动可持续发展,探析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1.青年思想要用先进科学理论武装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进入我国,李大钊留学归来用饱满热情学习、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呼吁同胞接纳马克思主义,将其视为世界文明曙光,号召青年把握真理并学习进取。李大钊《庶民的胜利》于1918年刊登在《新青年》上,这是他向中国推荐马克思主义的开端,亦是用媒体舆论教育青年的有力举措。李大钊在担任大学教授、图书馆主任等职务过程中以课程为依托传播、诠释马克思主义,期间发表相关文章,助力青年意识觉醒,引导青年对世界、民族、自我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在系列文章中李大钊指出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开展革命活动,要将马克思主义当做改造世界重要理论,对科学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李大钊用历史唯物观解析中国社会发展根本问题,指明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他将希望寄于青年,希望青年能了解、接纳、钻研、应用马克思主义。《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阐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想带来极大影响,标志马克思主义进入系统性推广阶段,他将中国国情与该理论联系起来,表明坚定政治立场,而后发表《阶级竞争与互助》、《由经济上解释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章,向大众推荐马克思主义,推动青年思想进步。李大钊阐明青年成长中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意义,以舆论媒体及相关课程为依托深化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助其领悟精髓,指引青年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世界并大胆实践[1]。
2.通过实践培养青年正确价值观念
李大钊指出青年若想爱国并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需从实际出发,将民族解放事业视为青年志向,要“实践其所信,砺行其所知”,在社会建设、制度改造中发挥青年作用。李大钊留学期间真切感受到中国“再造之不可缓”,通过学习并借鉴不同国家政治思想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反对袁世凯专制时李大钊提出“民彝精神”,他认为个体生来自由,尊重个体自由本性才是“民宪之基础”。李大钊在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对“民彝”有更加透彻的理解,认为它是“平民主义”,我国是农业国家,农民占比较大,若农民无法得到解放就不能使全民族得到解放,农民受到压迫就等于国民全体遭受压迫。李大钊在《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中阐明观点,为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带来积极影响。生活困苦、战争残酷李大钊救亡图存、忧国忧民。《二十一条》(1915年)提出后留学期间的李大钊参与抗议斗争,不惜离开学校,起草《警告全国父老书》在全国范围内影响青年意识,助其形成爱国观念。战争时期李大钊意识到青年教育的重要一环是爱国主义教育,先后撰文号召青年肩负反帝反侵略责任,李大钊还重视历史教材的教育功用,将中国历史教育与爱国主義教育融合在一起,指引青年以史为镜深入体悟事物发展本质、规律及方向,在知国情、知历史基础上能忧国忧民。李大钊帮助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组织青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年思想态度能“因时、因所、因事”发生变化,鼓舞青年立足实际思考中国未来[2]。
3.依据青年成长特点展开教育工作
李大钊有“青年导师”雅称,主要源于他了解青年,能从青年“三观”养成角度出发加以培养,鼓励青年热爱生活、精神奋进、价值取向正确、发挥个人力量,参与到社会改造活动中。青年处于人生特殊及关键成长时期,关乎其人格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青年一代在不同环境下成长并塑造独特人格,网络拓展青年视野,助其获取更多信息,能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展现真我风采。新时代青年成长环境更加复杂,个人价值及自我意识的表现日益多元,使之能创新进取、增强责任感,在物质上寻求改善同时可建立健康且和谐的精神世界。然而,社会转型文化碰撞,价值观念相互摩擦,给青年一代带来困扰。国家在百年前正直存亡之际,百年后感性娱乐、虚无价值取向浮现,经由时间验证,李大钊面向青年塑造人格教育思想依然具有实践性及科学性,将青年视为教育主体,用其能接纳的形式给予教育指导。李大钊鼓舞青年,渗透激励教育,确保其人生观积极向上,能用朝气蓬勃的姿态迎接未知挑战,走出消极悲伤思想。李大钊指引青年用辩证的方法看待生死,要在有限生命中释放无限价值,为革命奋斗,为民族牺牲,将个人生死置于国家命运中,体现青年坚定信仰,用另一种方式让生命永恒。李大钊还教育青年珍惜青春,提醒青年要把握当下并不断努力,在未来国家文学、社会、思想政治等方面的发展中肩负历史责任[3]。
4.结语
综上所述,李大钊认为青年是中华民族强大之“青春力量”,在新时代李大钊教育思想亦可将青年人生追求与“中国梦”联系起来,将青年视为共筑“中国梦”生力军,引领青年一代追求真理、学习奋进、积极乐观、爱国敬党,这就需要新时代传承李大钊教育精神,达到助力青年和谐发展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圫梓.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价值研究[D].陕西:陕西科技大学,2019.
[2] 王春月.论李大钊对青年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文存阅刊,2020(14):151.
[3] 刘畅.李大钊青年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启示[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19.
(河北省唐山市李大钊纪念馆 0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