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美术课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参与体验美术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真正的美术教学。在合作意识、团队意识盛行的当下社会,我们美术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不应该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应该组成一群群有相同或相似特长、爱好;可以协同调配;有团队合作能力的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发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习。然而,目前一些课堂的小组学习常常流于形式,要么形同虚设,要么效率低下。笔者认为要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对学生的分组。
一、充分了解学情
1.了解全班学生的绘画水平。可以让教师在分组时合理配置,使得各小组总体绘画水平趋向均衡,各小组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有利于增强学生取胜的信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对等、宽松的情况下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给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了解全班学生的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可以让教师在设计分组时,做到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分工,承担各自在学习和创作中的任务。有效地避免了个别能力突出的学生完全承包小组的各个职能,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完全成为座上客。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各小组的成员全体参加,面向全体学生的分组设计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前分组设计。
3.了解全班学生的性别比例。笔者长期在美术教学中发现,在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大部分女生在剪纸、纸版画等制作中显现出的能力强于同龄的男生。但在立体几何图形的绘画、各种形体的组合构成等实践操作中,男生却略强于同龄的女生。由于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要经常进行动手操作,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实践时间内,完成一件较为出色的美术作品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其实很难。所以,简单地以性别分组形成的小组,是有先天缺陷的,显然不利于对美术教学中的各项特色分明的学习目的的有效达成。每组中合理分配男女生的比例更符合组间均衡配置的原则。
4.了解全班学生的家庭背景等。美术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各种工具资料,如颜料、画笔、宣纸等。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背景,根据学生父母的职业以及工作岗位特点,尽可能地把父母从事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个体的学生进行平均分配。使教师在掌握了美术课堂一切资源的情况下,把学生手中有限的绘画工具、样图资料、刻刀等资源更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小组。为美术实践过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注重教学需要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每堂美术课都有不同的教学需要,因而在对学生分组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组。例如,以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在进行美术课《衫国演绎》的教学时,需要学生用T恤为画纸,以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为手段,制作个性T恤。学生的分组设计为:国画组,以水墨画表现形式加工T恤的图案;脸谱组,以京剧脸谱为表现形式加工T恤的图案;街头涂鸦组,以现代街头涂鸦为表现形式加工T恤的图案;卡通组,以卡通人物为表现形式加工T恤的图案。各组全员参与制作T恤,待完成后由各组组长简明介绍自己组制作的T恤的表现手法、内容和象征意义。各组课前就设计好的一名身材较好的组员当T恤秀的模特,最后由各组选出的评委给所有创作成果(T恤)打分。从教学效果来看,该课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在实践中有所学有所得,各小组设计的作品有的笔触细腻、有的构思灵巧、有的着色大胆,各具特色。
三、定期合理重组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我们美术教师应根据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组内角色的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尤其是组内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角色的分工,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我国的教育先贤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可见,小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是小组教学的基础工作,教师做足分组合作前的准备工作,合理有效地进行分组设计,创设能激发合作需要的教学情境,合作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得体的评价与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在竞争中相互激励,在自由评价中发现自身的潜能,弥补了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针对一些弱势学生的指导不足,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黄晓)
一、充分了解学情
1.了解全班学生的绘画水平。可以让教师在分组时合理配置,使得各小组总体绘画水平趋向均衡,各小组在“同一起跑线上”起步有利于增强学生取胜的信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这样对等、宽松的情况下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给以后的课堂教学活动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2.了解全班学生的能力倾向、个性特点。可以让教师在设计分组时,做到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分工,承担各自在学习和创作中的任务。有效地避免了个别能力突出的学生完全承包小组的各个职能,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完全成为座上客。新课程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各小组的成员全体参加,面向全体学生的分组设计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前分组设计。
3.了解全班学生的性别比例。笔者长期在美术教学中发现,在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大部分女生在剪纸、纸版画等制作中显现出的能力强于同龄的男生。但在立体几何图形的绘画、各种形体的组合构成等实践操作中,男生却略强于同龄的女生。由于美术学科自身的特点,学生要经常进行动手操作,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教学实践时间内,完成一件较为出色的美术作品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其实很难。所以,简单地以性别分组形成的小组,是有先天缺陷的,显然不利于对美术教学中的各项特色分明的学习目的的有效达成。每组中合理分配男女生的比例更符合组间均衡配置的原则。
4.了解全班学生的家庭背景等。美术教学中经常要用到各种工具资料,如颜料、画笔、宣纸等。全面了解班级学生的家庭背景,根据学生父母的职业以及工作岗位特点,尽可能地把父母从事服务业、建筑业以及个体的学生进行平均分配。使教师在掌握了美术课堂一切资源的情况下,把学生手中有限的绘画工具、样图资料、刻刀等资源更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小组。为美术实践过程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注重教学需要
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每堂美术课都有不同的教学需要,因而在对学生分组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重组。例如,以艺术表现形式的不同来对学生进行分组。在进行美术课《衫国演绎》的教学时,需要学生用T恤为画纸,以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为手段,制作个性T恤。学生的分组设计为:国画组,以水墨画表现形式加工T恤的图案;脸谱组,以京剧脸谱为表现形式加工T恤的图案;街头涂鸦组,以现代街头涂鸦为表现形式加工T恤的图案;卡通组,以卡通人物为表现形式加工T恤的图案。各组全员参与制作T恤,待完成后由各组组长简明介绍自己组制作的T恤的表现手法、内容和象征意义。各组课前就设计好的一名身材较好的组员当T恤秀的模特,最后由各组选出的评委给所有创作成果(T恤)打分。从教学效果来看,该课充分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在实践中有所学有所得,各小组设计的作品有的笔触细腻、有的构思灵巧、有的着色大胆,各具特色。
三、定期合理重组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我们美术教师应根据平时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组内角色的分工不是长期固定的,尤其是组内组长、记录员、汇报员角色的分工,组内成员要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我国的教育先贤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可见,小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其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分组是小组教学的基础工作,教师做足分组合作前的准备工作,合理有效地进行分组设计,创设能激发合作需要的教学情境,合作中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得体的评价与鼓励,小组合作学习就可以顺利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在竞争中相互激励,在自由评价中发现自身的潜能,弥补了我们在美术教学中针对一些弱势学生的指导不足,有利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