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是一所寄宿制幼儿园。班上有一个性格平和的小姑娘名叫宝宝,平日里每天由姥姥接送,从不住宿。可是,连日来,姥姥不见了,宝宝也住在幼儿园,情绪很不稳定,常常躲在一边抹眼泪。孩子的反常表现引起了我的注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和她爸爸妈妈通过电话后,我了解到:一向身体硬朗的姥姥,突然查出了癌症,而且已到了晚期。我很是震撼,在安慰家长的同时,我想得更多的是要和孩子一起共渡难关。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体会
让孩子感到更安全
很快,宝宝的反常情绪同样引起了同伴们的关注。“老师,宝宝又哭了。”“可能是想爸爸妈妈了吧。”“问她,她也不说。”……
解读与反思:听了孩子们的话,我很为他们的成长感到欣慰。显然,大班初期的孩子们已从只关注自我,渐渐转向关注他人了。他们关注到了同伴情绪的变化,并试图了解和劝慰她,可当觉得自己的能力又达不到时,只能积极求助老师了。
我知道,教师的体贴、理解能帮助孩子解决众多棘手的情感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用分散孩子们注意力或鼓励他们高兴的方法,把他们的悲伤降低到最低程度,因为正常的悲伤是必要的。我要做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和理解孩子的悲伤,给孩子更多的安慰、拥抱,用共情的话语让她感到舒适和安全。同时,还要利用同伴之间的关怀、安慰,让孩子的情感得以释放,并通过集体中正常的生活、游戏,慢慢缓解孩子的悲哀。我们要让宝宝感到周围人是理解她的、关心她的,让她感受集体的温暖与教师的爱,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慢慢地从不安、焦虑、痛苦的内心纠结中走出来。
于是,趁宝宝去盥洗间的机会,我小声地问孩子们:“最近,宝宝情绪不太好,又不告诉大家为什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们该怎么办呢?”
等宝宝回来后,我带着孩子们的信任与重托,把宝宝搂在怀里,轻声告诉她,小朋友都很关心她,也非常真诚地想帮助她。这时,孩子们悄悄围了过来:“宝宝,你别伤心了,我把我最喜欢的小熊给你玩。” “宝宝,今天我陪你住幼儿园。”……
孩子们的热情打动了她,宝宝一下子放声大哭起来:“我姥姥住医院了。”
“姥姥住院了,这可怎么办呀?”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
琼琼说:“前几天,我姥姥也住院了。我妈妈说,哭是没有用的。后来,我就想,快点让姥姥好起来,快点好,后来姥姥就真的好了。”“对,老哭也没有用。”孩子们附和着。
解读与反思:显然,孩子们在极力地迁移自己的原有经验。渐渐地,宝宝的情绪平稳多了。我赞赏地注视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孩子们向我报以自信的微笑。在我与孩子们进行眼神交流、心灵沟通时,我们彼此建立了一种默契关系。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一定随年龄增长而自然提高,其发展更多是教育培养、教育环境影响的结果。情绪调控的学习不同于认知教育,更多地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情感经验的积累。所以,就教育途径而言,老师应更多地考虑周围环境以及整个教育方式的自然性。
关心和理解
有助于悲伤情绪的倾诉与宣泄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都先后去拉宝宝的手,宝宝虽很不情愿,但还是融入了这个小圈子。
“宝宝快接球。”“宝宝快点儿。”小伙伴们故意把得到球的机会留给宝宝,让我很是感动。他们毕竟是一群只有五六岁的孩子啊,能做到如此为他人着想,是何等可爱。在心里,我再一次为孩子们喝彩,为我们的社会性教育喝彩。
“老师,宝宝笑了。”“老师,宝宝可真棒。”孩子们向我报喜。
“你们也很棒!”我由衷地说。
院子里,宝宝不但笑了,而且轻盈地在场地上追逐着小球。一旁的老师高兴地说:“宝宝真应该感谢同伴,感谢我们的社会性课程。”
解读与反思:半年来,何止是宝宝,孩子们在“比比和朋友”社会性的活动中,不知不觉,都已成长了很多。游戏是让孩子克服悲伤的有效方式。老师应该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他们的真实感受,尽情玩耍,从而体会到克服困难之后的愉悦。
安排适宜的集体生活
积极面对悲伤
好景不长,一周后的一天,宝宝又满脸泪痕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我明白宝宝为什么伤心。
孩子们把我和宝宝围在中间。宝宝边哭边说:“老师,我姥姥走了,她真的走了。”虽然这个消息我已经知道,但此时此刻,从孩子嘴里说出来,我还是震惊了,心里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油然而生,忍不住一下子把宝宝搂在怀里。
“我想我姥姥,也想我妈妈。妈妈总是哭,我姥爷就跪在楼梯上……”看着眼前满脸泪痕的孩子,我突然感到教育的责任和教师沉甸甸的使命。
“怎样做才能当姥姥还活着呢?”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听姥姥最爱听的磁带,行吗?这样就像姥姥在和我们一起听。”格格的话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的思路。“玩和姥姥一起玩过的玩具吧?”“也可以看和姥姥一起看过的书。”……“这样我会更伤心的。”宝宝又哭了起来。孩子们都有些不知所措。
“孩子们,”我打破僵局,“我们都知道,遇到伤心的事,我们哭一会儿是可以的,但哭的时间长了是会伤害我们的身体的。动画片里,大耳朵图图也遇到过和我们一样伤心的事,他是怎么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解读与反思:“死到底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会死吗?”几乎每个孩子都提这样的问题。五六岁的幼儿开始对生命有了懵懵懂懂的感觉。对于死亡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乃至一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孩子一旦接受了一些荒谬的说法,极有可能会妨害正确观念的建立。因此,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建立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当他们真地接触到悲伤时,就有能力渡过难关。 向死而生
重新面对新生活
我为孩子们挑选了动画视频。因为死亡教育不仅要引导我们面对死亡和濒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为生命的过程添加意义。
视频中,“永远地活下去”几个大字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图图和小伙伴们因担心自己的亲人逝去而寝食不安。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班里每一个孩子的心。看完后,孩子们也终于明白了,世界上虽然没有长生不死的药,但每个人都可以给别人留下些什么: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五彩的世界、可爱的孩子……这些礼物永远都是留给我们的,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们,这样每个人就能永远地活下去。
“宝宝,你姥姥留下什么了吗?”刚看完动画片,有的孩子就迫不及待地问。
此时,宝宝已经收住了眼泪,她轻轻点点头:“姥姥不会画画,可姥姥会讲许多好听的故事,我都会讲了;姥姥养的小狗还会表演节目呢;姥姥还留下了爸爸、妈妈和姥爷,还留下了照片……”宝宝不停地说着。
孩子们感到,只要照顾好姥姥的小狗,讲那些好听的故事,常给姥爷做最爱吃的饭菜,照顾好妈妈,不在宝宝身边的姥姥也一定会高兴的。
我看看大家亲切地说:“当我们失去最亲的人时,我们会很长一段时间感到伤心,这是很正常的。就像你们读过的故事里,竹节虫比比有一天也悄悄地离开了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们也十分伤心,但他们记住了比比的样子,记住了比比曾经是他们的朋友,心情就好多了。”
孩子们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宝宝,我们也要记住你姥姥的样子,记住她是我们的朋友。”
“对。”我接过孩子们的话,“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去的痛苦,那是无法改变的,而且会痛苦很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改变我们的心情,留住有关他们的美好回忆,记住他们曾经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这才是最重要的。”
几天后,宝宝妈妈来园了,虽然依然憔悴、消瘦,但精神却好了许多:“齐老师,宝宝可真长大了,可会劝我了,还老照顾我……”望着母女俩远去的背影,我会心地笑了,那都是孩子们的功劳,同时也感到内心一下子轻松了。
解读与反思:死亡话题对于众多家庭而言都是亲子交流中难以启齿的,但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必然遇到。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孩子们所提出的死亡问题并非是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孩子们是天生的哲学家,哲学讨论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精神天地。
死亡话题的讨论可以给幼儿更多对生命的理解,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逃避和压抑反而会使痛苦延长,甚至会在日后引发抑郁。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包括重新面对自己,才能够将情感重新投入到新的关系中,继续有意义地生活。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孩子们遭遇死亡事件、本能地提出一连串关于死亡的问题,作为他们的老师、长辈,我们应准确地接住孩子们抛过来的球,并积极地给与回应,而不能仅仅悲伤地坐在孩子身边。
和她爸爸妈妈通过电话后,我了解到:一向身体硬朗的姥姥,突然查出了癌症,而且已到了晚期。我很是震撼,在安慰家长的同时,我想得更多的是要和孩子一起共渡难关。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体会
让孩子感到更安全
很快,宝宝的反常情绪同样引起了同伴们的关注。“老师,宝宝又哭了。”“可能是想爸爸妈妈了吧。”“问她,她也不说。”……
解读与反思:听了孩子们的话,我很为他们的成长感到欣慰。显然,大班初期的孩子们已从只关注自我,渐渐转向关注他人了。他们关注到了同伴情绪的变化,并试图了解和劝慰她,可当觉得自己的能力又达不到时,只能积极求助老师了。
我知道,教师的体贴、理解能帮助孩子解决众多棘手的情感问题。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用分散孩子们注意力或鼓励他们高兴的方法,把他们的悲伤降低到最低程度,因为正常的悲伤是必要的。我要做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和理解孩子的悲伤,给孩子更多的安慰、拥抱,用共情的话语让她感到舒适和安全。同时,还要利用同伴之间的关怀、安慰,让孩子的情感得以释放,并通过集体中正常的生活、游戏,慢慢缓解孩子的悲哀。我们要让宝宝感到周围人是理解她的、关心她的,让她感受集体的温暖与教师的爱,感到自己是安全的,慢慢地从不安、焦虑、痛苦的内心纠结中走出来。
于是,趁宝宝去盥洗间的机会,我小声地问孩子们:“最近,宝宝情绪不太好,又不告诉大家为什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我们该怎么办呢?”
等宝宝回来后,我带着孩子们的信任与重托,把宝宝搂在怀里,轻声告诉她,小朋友都很关心她,也非常真诚地想帮助她。这时,孩子们悄悄围了过来:“宝宝,你别伤心了,我把我最喜欢的小熊给你玩。” “宝宝,今天我陪你住幼儿园。”……
孩子们的热情打动了她,宝宝一下子放声大哭起来:“我姥姥住医院了。”
“姥姥住院了,这可怎么办呀?”我把问题抛给了孩子。
琼琼说:“前几天,我姥姥也住院了。我妈妈说,哭是没有用的。后来,我就想,快点让姥姥好起来,快点好,后来姥姥就真的好了。”“对,老哭也没有用。”孩子们附和着。
解读与反思:显然,孩子们在极力地迁移自己的原有经验。渐渐地,宝宝的情绪平稳多了。我赞赏地注视着这群可爱的孩子,孩子们向我报以自信的微笑。在我与孩子们进行眼神交流、心灵沟通时,我们彼此建立了一种默契关系。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情绪调控能力是幼儿情感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一定随年龄增长而自然提高,其发展更多是教育培养、教育环境影响的结果。情绪调控的学习不同于认知教育,更多地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更多地强调情感经验的积累。所以,就教育途径而言,老师应更多地考虑周围环境以及整个教育方式的自然性。
关心和理解
有助于悲伤情绪的倾诉与宣泄
户外活动时,孩子们都先后去拉宝宝的手,宝宝虽很不情愿,但还是融入了这个小圈子。
“宝宝快接球。”“宝宝快点儿。”小伙伴们故意把得到球的机会留给宝宝,让我很是感动。他们毕竟是一群只有五六岁的孩子啊,能做到如此为他人着想,是何等可爱。在心里,我再一次为孩子们喝彩,为我们的社会性教育喝彩。
“老师,宝宝笑了。”“老师,宝宝可真棒。”孩子们向我报喜。
“你们也很棒!”我由衷地说。
院子里,宝宝不但笑了,而且轻盈地在场地上追逐着小球。一旁的老师高兴地说:“宝宝真应该感谢同伴,感谢我们的社会性课程。”
解读与反思:半年来,何止是宝宝,孩子们在“比比和朋友”社会性的活动中,不知不觉,都已成长了很多。游戏是让孩子克服悲伤的有效方式。老师应该为幼儿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游戏氛围。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流露出他们的真实感受,尽情玩耍,从而体会到克服困难之后的愉悦。
安排适宜的集体生活
积极面对悲伤
好景不长,一周后的一天,宝宝又满脸泪痕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我明白宝宝为什么伤心。
孩子们把我和宝宝围在中间。宝宝边哭边说:“老师,我姥姥走了,她真的走了。”虽然这个消息我已经知道,但此时此刻,从孩子嘴里说出来,我还是震惊了,心里一种说不出的感觉油然而生,忍不住一下子把宝宝搂在怀里。
“我想我姥姥,也想我妈妈。妈妈总是哭,我姥爷就跪在楼梯上……”看着眼前满脸泪痕的孩子,我突然感到教育的责任和教师沉甸甸的使命。
“怎样做才能当姥姥还活着呢?”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这个关键性的问题。
“听姥姥最爱听的磁带,行吗?这样就像姥姥在和我们一起听。”格格的话一下子打开了大家的思路。“玩和姥姥一起玩过的玩具吧?”“也可以看和姥姥一起看过的书。”……“这样我会更伤心的。”宝宝又哭了起来。孩子们都有些不知所措。
“孩子们,”我打破僵局,“我们都知道,遇到伤心的事,我们哭一会儿是可以的,但哭的时间长了是会伤害我们的身体的。动画片里,大耳朵图图也遇到过和我们一样伤心的事,他是怎么解决的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解读与反思:“死到底是怎么回事?”“每个人都会死吗?”几乎每个孩子都提这样的问题。五六岁的幼儿开始对生命有了懵懵懂懂的感觉。对于死亡问题的不同认识,会对人的心理发展乃至一生的成长带来重要的影响。孩子一旦接受了一些荒谬的说法,极有可能会妨害正确观念的建立。因此,我要和孩子们一起建立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当他们真地接触到悲伤时,就有能力渡过难关。 向死而生
重新面对新生活
我为孩子们挑选了动画视频。因为死亡教育不仅要引导我们面对死亡和濒死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如何为生命的过程添加意义。
视频中,“永远地活下去”几个大字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图图和小伙伴们因担心自己的亲人逝去而寝食不安。他们的喜怒哀乐牵动着班里每一个孩子的心。看完后,孩子们也终于明白了,世界上虽然没有长生不死的药,但每个人都可以给别人留下些什么:动听的故事、美妙的音乐、五彩的世界、可爱的孩子……这些礼物永远都是留给我们的,让我们永远地记住他们,这样每个人就能永远地活下去。
“宝宝,你姥姥留下什么了吗?”刚看完动画片,有的孩子就迫不及待地问。
此时,宝宝已经收住了眼泪,她轻轻点点头:“姥姥不会画画,可姥姥会讲许多好听的故事,我都会讲了;姥姥养的小狗还会表演节目呢;姥姥还留下了爸爸、妈妈和姥爷,还留下了照片……”宝宝不停地说着。
孩子们感到,只要照顾好姥姥的小狗,讲那些好听的故事,常给姥爷做最爱吃的饭菜,照顾好妈妈,不在宝宝身边的姥姥也一定会高兴的。
我看看大家亲切地说:“当我们失去最亲的人时,我们会很长一段时间感到伤心,这是很正常的。就像你们读过的故事里,竹节虫比比有一天也悄悄地离开了他的朋友,他的朋友们也十分伤心,但他们记住了比比的样子,记住了比比曾经是他们的朋友,心情就好多了。”
孩子们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宝宝,我们也要记住你姥姥的样子,记住她是我们的朋友。”
“对。”我接过孩子们的话,“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失去的痛苦,那是无法改变的,而且会痛苦很久,但是,我们可以慢慢改变我们的心情,留住有关他们的美好回忆,记住他们曾经是我们的亲人、朋友,这才是最重要的。”
几天后,宝宝妈妈来园了,虽然依然憔悴、消瘦,但精神却好了许多:“齐老师,宝宝可真长大了,可会劝我了,还老照顾我……”望着母女俩远去的背影,我会心地笑了,那都是孩子们的功劳,同时也感到内心一下子轻松了。
解读与反思:死亡话题对于众多家庭而言都是亲子交流中难以启齿的,但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必然遇到。这并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孩子们所提出的死亡问题并非是科学问题,而是一个哲学问题,孩子们是天生的哲学家,哲学讨论可以给孩子们提供一个精神天地。
死亡话题的讨论可以给幼儿更多对生命的理解,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逃避和压抑反而会使痛苦延长,甚至会在日后引发抑郁。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包括重新面对自己,才能够将情感重新投入到新的关系中,继续有意义地生活。
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如果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当孩子们遭遇死亡事件、本能地提出一连串关于死亡的问题,作为他们的老师、长辈,我们应准确地接住孩子们抛过来的球,并积极地给与回应,而不能仅仅悲伤地坐在孩子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