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华人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重要”。实践证明:在影响个人生涯规划与发展的众多主观因素中,兴趣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所起的作用最大。那么,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或者说,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兴趣根据起因不同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由于某些事物或活动带来情绪感染而引人入胜所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于事物所导致的结果具有意义而发生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可以互相转化,也可以相互结合,从而更有效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兴趣;数学;情感
一、创设学习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来看,6到12 岁虽然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却是一个抽象、系统、逻辑性强的学科,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展示给他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难以接受,以至于丧失对数学的兴趣。但数学本源于生活,它植根于生活,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利用两个小朋友分月饼,先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人两个月饼,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每人分的个数。同学写“2”;重新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人一个月饼,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每人分的个数。同学写“1”;重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这时学生开始出现争议,有同学说“一半”有同学说“半”……等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二、抓住契机,引导合作,为长久兴趣奠定基础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有效地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整。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至于四人讨论,两人讨论,到不可限制,根据问题的需要,学生可自由选择组内成员,甚至于全班一起讨论。例在教学小学第五册数学“有余数除法”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班44 人,玩激流勇进每船坐5人,如果我们班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方法学生都知道,用除法做,但在解答时就出现了问题:有同学提出:“老师,44÷5=8(条)……4(人),租8 条船,还余4 人,不能全班都玩呀,”我就及时抓住这个问题,首先肯定这位同学大胆质疑地勇气,附带教育大家:“无论生活,还是学习,甚至于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选择逃避,有的选择勇敢面对,像这位同学就属于后者,发现了问题,及时提出来,这本身就是学习。”这样无形中就鼓励了同学积极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自学能力,培养长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只注意强调传授知识,偏重于“满堂灌”,满足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不重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加速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条件下,人们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予以重视,进行这方面试验的老师也愈来愈多。这对研究和探索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规律以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等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是小学生进行创造性再次学习的基础条件。
创造性再次学习,实际上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取得更深层次的提高。创造是需要灵感的,但所谓“灵感”,不过是知识、技能和技巧长期积累的一种突破。知识、技能,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再次学习的基础。学生的任何深入学习,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始的。不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讲学习也就缺乏依托的基础。这就如同建筑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基石、钢筋、水泥、砖瓦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建筑工程人员的娴熟的技能技巧,任何高楼大厦都是建筑不起来的。缺乏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就等于缺乏再次学习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的坚实,何来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再次学习了。一般说来,基础知识学习掌握得愈扎实,基本技能技巧愈熟练,思维就愈灵活,思路就愈开阔,创造和发现能力就越强,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
四、开放作业形式,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调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只有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激起学生的创新激情,促使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
为此我们不必把作业作为一种形式,把学生作为做题机器。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如果换种方式也许会让学生更加愉悦的接受,更圆满地完成任务。例如:在学完“平均数”时,我给学生留下一个这样的作业:“请比较我们班六个组的平均身高,找出哪一个组高一些,它比最低组高多少?”这个作业表面看似是一个简单求平均数的问题,可实际操作中要测量出每个人的身高,而且一个人往往完不成,还要多人合作测量。但这是他们身边的事,他们也想知道,这就激起了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的兴趣。也许这比空洞地对学生说:要多做题,才能把数学学好,多验算才能更准确等等老声长谈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王瓜店街道蒋庄社區学校)
【关键词】兴趣;数学;情感
一、创设学习情感,激发学习兴趣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来看,6到12 岁虽然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但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却是一个抽象、系统、逻辑性强的学科,所以对于小学生来说,直接展示给他抽象的数学知识,他们难以接受,以至于丧失对数学的兴趣。但数学本源于生活,它植根于生活,只要教师善于开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创设生活情境,就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利用两个小朋友分月饼,先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人两个月饼,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每人分的个数。同学写“2”;重新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一人一个月饼,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每人分的个数。同学写“1”;重新把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同学用数字来表示。这时学生开始出现争议,有同学说“一半”有同学说“半”……等等,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已经进入了学习状态,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二、抓住契机,引导合作,为长久兴趣奠定基础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今天在学校的学习方式,应与他明天的社会生存方式保持内在的一致性,而合作学习正是这种一致性的切入点。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有效地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小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整。为了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教师要有意识地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至于四人讨论,两人讨论,到不可限制,根据问题的需要,学生可自由选择组内成员,甚至于全班一起讨论。例在教学小学第五册数学“有余数除法”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我们班44 人,玩激流勇进每船坐5人,如果我们班都玩“激流勇进”应该租几条船》?方法学生都知道,用除法做,但在解答时就出现了问题:有同学提出:“老师,44÷5=8(条)……4(人),租8 条船,还余4 人,不能全班都玩呀,”我就及时抓住这个问题,首先肯定这位同学大胆质疑地勇气,附带教育大家:“无论生活,还是学习,甚至于以后的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选择逃避,有的选择勇敢面对,像这位同学就属于后者,发现了问题,及时提出来,这本身就是学习。”这样无形中就鼓励了同学积极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自学能力,培养长期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中人们只注意强调传授知识,偏重于“满堂灌”,满足于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很不重视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加速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条件下,人们对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予以重视,进行这方面试验的老师也愈来愈多。这对研究和探索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规律以及具体的途径和方法等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必要的。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是小学生进行创造性再次学习的基础条件。
创造性再次学习,实际上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上,取得更深层次的提高。创造是需要灵感的,但所谓“灵感”,不过是知识、技能和技巧长期积累的一种突破。知识、技能,尤其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行再次学习的基础。学生的任何深入学习,都是在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始的。不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讲学习也就缺乏依托的基础。这就如同建筑高楼大厦一样,没有基石、钢筋、水泥、砖瓦等基本的物质条件和建筑工程人员的娴熟的技能技巧,任何高楼大厦都是建筑不起来的。缺乏基本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就等于缺乏再次学习的基础条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的坚实,何来数学学习兴趣的提高,更无法进行创造性的再次学习了。一般说来,基础知识学习掌握得愈扎实,基本技能技巧愈熟练,思维就愈灵活,思路就愈开阔,创造和发现能力就越强,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
四、开放作业形式,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调数学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只有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得以巩固,激起学生的创新激情,促使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
为此我们不必把作业作为一种形式,把学生作为做题机器。学数学就是为了用数学,如果换种方式也许会让学生更加愉悦的接受,更圆满地完成任务。例如:在学完“平均数”时,我给学生留下一个这样的作业:“请比较我们班六个组的平均身高,找出哪一个组高一些,它比最低组高多少?”这个作业表面看似是一个简单求平均数的问题,可实际操作中要测量出每个人的身高,而且一个人往往完不成,还要多人合作测量。但这是他们身边的事,他们也想知道,这就激起了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的兴趣。也许这比空洞地对学生说:要多做题,才能把数学学好,多验算才能更准确等等老声长谈更能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王瓜店街道蒋庄社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