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庸人自扰、庸庸碌碌、平庸无为……庸,在今天已经成了一个含贬义的字。庸人,则是一群没有才干、没有理想、没有智慧的人的代称。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上古时代,正是一群“庸人”建立了一个以“庸”为名的国家。庸国这个古国,在历史上并不平庸。
庸国,中华文明的源头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华夏文明是在黄河流域诞生发源的。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春秋时期存在的几个国家,就难以有翔实的资料记载。庸国就是这样一个身处三峡地区、几乎被遗忘的古国。
早在远古时代,江汉中西部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庸人的祖先或许就起源于这一地区。郧县猿人化石,女娲、舜等在庸地活动的历史记载,就是一种证明。正是由于庸人千百年间世代在江汉中西部地区繁衍生息,才能缔造出古老的庸人文化。
在追溯庸国历史时,不得不面对有关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长江中游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始文化区域,有着相对独立的文明化进程。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深入,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古庸国历史也渐渐浮出水面。
在庸国范围内的堵河流域,人们发现了距今约300万年的“郧县猿人”头骨、6万~10万年前的“郧西晚期智人”牙齿,而以霍山坡、黄土凸等为代表的堵河流域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庸国地区确实是人类的摇篮。有人就大胆推测,认为庸国是中国的庞贝,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6000年前,秦岭一淮河以南就已经广泛种植稻谷:农耕文明的出现使人们有时间娱乐,文艺得到发展。那时的文艺就是巫舞,这在出土文物中石、骨、玉等质地的装饰品和岩石作品中都有体现。而庸国就是崇尚巫文化的国家。
夏商时期的庸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庸国盛产五金,是铸钟大国,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因此又被称为“镛人”。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同时,庸人又因善于筑城而被称为“墉人”,周朝统治者就曾请庸人在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建造都城,竹山县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3000余年风雨侵蚀,仍然屹立不倒,这些足以证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确实高超。庸人又是史料中记载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历史典籍还告诉我们,庸人是围棋的发明者。堵河流域的上庸,尧统治时期是尧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了棋类博弈游戏,史称“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庸人还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古代战事考》说“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从史料来看,庸人简直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盛极一时的庸国
古庸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
庸国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国及巴国还大,与南方崛起的楚国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时,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时只有一个赵城,周早期的巴国疆土限于四川的东、北部及重庆的东、西、北部,楚国疆土限于江汉平原至鄂东、南及湖南北部一带。而古庸国,则是一个横跨长江至汉水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
以前,人们对庸国不是很了解,以为庸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实际上,庸国包括麇、倏、鱼、夔等附属小国,其东部含古麇属地,东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张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县,今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是古代夔国的领地,当然也是庸国所属。历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归人,其先祖就是庸国的一位国君伯庸。
事实上,商汤至周早期的庸国疆土还应包括现今的荆州市及荆门市的南部到今钟祥一带。楚国国都原本在丹阳(今河南淅川)。今天所说的楚国都城郢(现荆州市北纪南城),原本应为庸国所属,后被楚国侵占。
庸国的南部包括今天重庆的东北地区,含万州、开县、梁平以北各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也……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
庸国的西部应包含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大部分属地。《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也就是说,汉中原本是庸国属地。
庸国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郧西县、陕西旬阳县及商洛东部。郧西县古称上津县,隶属金州(今安康市)。《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都说,金州“于周为庸国之地”。在史书的记载中,陕西商洛一带在夏商时期的归属并不明了。大概其东部部分地区也属于庸地。据《魏书》记载:“皇兴四年(公元470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公元511年)改为上庸郡,辖商、丰阳二县。”上庸郡位于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名为庸郡,可能与曾经是庸国属地有直接的关系。
庸国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这样大的一个独立古老国家,被误解成楚国的附属,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广大的庸国并非是徒有其表,其国力也非常强大,地位、声望都很高。
庸国在商朝时期,是群蛮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春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最后的庸楚之战,楚如,果不联合巴、秦,单靠某一个诸侯国想灭掉庸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其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欲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庸即为伯,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独特的庸国文化
我国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庸国是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庸人也是最古老的氏族之一。由于史书缺少记载,庸国及其氏族地位曾长期被人误解,有的称其为“楚之附庸”,说庸人就是楚人,有的归其为“诸巴之一”,说庸人就是巴人。实际上,庸文化具有完全独立的体系,其附属之说实属对历史的误读。
庸国的建国历史具有连续性、稳定性,最迟在商朝时就已经成了统一、稳定的国家,至少有1100年的历史。
古庸国属地长期以来保留着不少共同的文化特征,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丧葬文化、婚姻文化、语言文化、娱乐文化、巫文化、道教文化等。有的文化现象一直为史学界的难解之谜,如悬棺、《黑暗传》的形成等。 古庸国国都所在地为今天的竹溪、竹山一带。这一带及其相邻地区,方言、口音基本相同,应归属一个方言区。某种方言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一个氏族、一个部落的方言能够稳定下来,并延续不断地同化外来人口的语言,至少要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竹溪方言很可能就是受古庸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当地方言中有上百个独特的语言词汇,很多有音无字,表意也相当丰富,外地人很难听懂。就是这些语言词汇,也存在于江汉西部地区、重庆东北、陕南部地区的方言中,而且意思也完全一样。这一片地区当时都是庸国领土。
庸国是我国巫文化发祥地之一。长江三峡的巫山古代叫做灵山。《山海经》称灵山有十巫,其实就是早期的庸人。其后,十巫中最强大的“巫咸族”建立了一个“巫咸国”(在今天重庆巫溪县一带)。十巫中,巫咸、巫彭都是做过商王太戊的大臣。巫彭精通医道,巫咸除精通医道外,还精通天文、乐器。两人所研究的医道、天文、乐器等,对中华文明产生过深远影响。至今,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许多巫文化,而且其使用的巫术也基本相同。
巫文化的一个产物,就是中草药文化。古庸国地区,今天民间中草医仍然颇具地方特色,积累着宝贵的经验。这与古代庸国巫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庸国的丧葬文化也很独特。庸国丧葬文化一个独特之处是“打夜锣鼓”,又叫“唱孝歌”。打夜锣鼓一般有两人或三人,一人系鼓,一人提锣,围着灵柩迈着慢慢舞步,边走边唱,一应一对,或后随一人跟唱。发现于神农架林区的《黑暗传》,现被称为汉民族第一部叙事史诗,实际上是流行于民间的打夜锣鼓歌词唱本。《黑暗传》不是出在某人某时某地,而是古庸国人世代文化延续的结晶。
庸国丧葬文化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岩葬,也就是“悬棺文化”。古庸国人有岩葬文化的传统,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进岩屋内,没岩屋的地方将悬崖凿个洞穴放进去。当地人称这些岩屋、岩洞为“老人洞”。古庸人最初风行岩葬,后来变为人造洞穴,再后来逐渐演化为土葬。而岩葬的棺木、尸体大多年长月久风化湮灭。岩葬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甚至到现代仍未完全消失。庸人有岩葬的风俗,这正是庸国立国千年却未发现古庸人王室墓穴的原因。
前边已经提到,庸人有先进的铸造文化。庸国灭亡以后,庸人中有一支远走东南瓯越(福建)山地,成了后来的百越中的一支,仍然以善于冶炼青铜器著称,因此最初被称为“钺人”,“钺”与“镛”都是指善于冶炼青铜的意思,钺是一种青铜兵器,这也显示了以武立国、精于冶炼的庸人的特性。古代“钺”、“越”二字也是通用的,“钺人”后来就被叫做“越人”。这支越人就是庸人的后裔。
庸人还是能歌善舞的一群人,并善于发明鼓等乐器。因为庸人制作的鼓尤其精良,古人有时将大鼓称为“庸鼓”。尹吉甫是周武王的大臣,其出身地就是庸国的附属国麇国。庸国的歌舞后来还发展成山歌、戏剧,如两竹高腔、薅草锣鼓、闹房花鼓调等。
有相当一部分人误以为制茶是中原人的发明,这个认识其实是错误的。早在商周时期,庸国人就开始制作茶叶和生漆,并将茶叶、生漆作为贡品。庸人的茶文化后被楚人所继承,正如陆羽在《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庸国又是我国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庸国的富强与其地产盐有很大关系。早在夏商时期,庸人就开发了盐泉,用以煮盐,并打开了通往楚国、秦国等地的盐道。那时,秦国缺少盐,楚国消灭庸国后占领了庸人的盐泉,借此控制秦国,秦国则派大将白起夺取了盐泉。
庸人拥有如此之多的独特文化,不仅留下了自己辉煌的历史,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中国人是绝对不应该忘记庸国这个已经消失了的古国的。
躲进桃花源,庸人不再自扰
楚庄王统治初期,楚国遇上严重灾荒,不少百姓饥饿而死。楚庄王为休养生息,同时考察群卧,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楚国的邻国乘其危难群起进攻。庸国国君也起了贪念,起兵东进,并率领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今湖北枝江,大举伐楚。
值此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楚庄王知道独力难支,立即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巴国、秦国早就因庸国的强大而如鲠在喉,欣然同意了楚国的建议。三国联军轻易击败了庸国,庸国就此被三国所灭。
庸国占有逐鹿天下而问鼎中原的最佳位置,但伐楚未成反被楚占领,使楚得到了问鼎的机会,实在是自讨苦吃。这段历史就是“庸人自扰”这一成语的真正来历。聪明的庸人后来显然吸取了这一教训。
庸国灭亡后,秦、楚、巴三国分割了庸国国土。其中,秦楚两强国疆域相连,自然纠纷不断,战火不熄。在两大强国近400年的战乱中,故庸旧地朝秦暮楚,被两国轮番争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庸人自然不能承受这样的生存境遇。早在灭国之时,庸人就开始迁徙,寻找新的家园。在四面强敌、遍地狼烟的情况下,他们沿着武陵山脉过峡江,进入湖南的清江、酉水、澧水流域。这些区域,正是现在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
庸国的历史随着灭国而烟消云散,庸人的记载也渐渐在迁徙中从历史上消失。从流传于今天的张家界、湘西一带地名可以猜测,庸国人迁徙到这里后,与当地族群经过了最初的冲突,就迅速融入了土家族的先民中。当地今天还有庸州、大庸溪、‘大庸滩、大庸坪、大庸口、庸水等与“庸”有关的地名。庸人与当地人和谐共处,将那里变为避秦遗世的武陵仙境,隐逸文化成为这一时期庸人文化的特质。历朝历代,这一隐逸文化吸引着更多的人在此归隐。
责任编辑 蒲 晖
庸国,中华文明的源头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华夏文明是在黄河流域诞生发源的。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春秋时期存在的几个国家,就难以有翔实的资料记载。庸国就是这样一个身处三峡地区、几乎被遗忘的古国。
早在远古时代,江汉中西部地区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庸人的祖先或许就起源于这一地区。郧县猿人化石,女娲、舜等在庸地活动的历史记载,就是一种证明。正是由于庸人千百年间世代在江汉中西部地区繁衍生息,才能缔造出古老的庸人文化。
在追溯庸国历史时,不得不面对有关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长江中游是长江流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原始文化区域,有着相对独立的文明化进程。随着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的深入,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古庸国历史也渐渐浮出水面。
在庸国范围内的堵河流域,人们发现了距今约300万年的“郧县猿人”头骨、6万~10万年前的“郧西晚期智人”牙齿,而以霍山坡、黄土凸等为代表的堵河流域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庸国地区确实是人类的摇篮。有人就大胆推测,认为庸国是中国的庞贝,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考古发掘表明,早在6000年前,秦岭一淮河以南就已经广泛种植稻谷:农耕文明的出现使人们有时间娱乐,文艺得到发展。那时的文艺就是巫舞,这在出土文物中石、骨、玉等质地的装饰品和岩石作品中都有体现。而庸国就是崇尚巫文化的国家。
夏商时期的庸人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形态。庸国盛产五金,是铸钟大国,掌握着先进的青铜技术,因此又被称为“镛人”。商代的许多鼎器、大钟都是庸人的杰作。同时,庸人又因善于筑城而被称为“墉人”,周朝统治者就曾请庸人在洛邑(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建造都城,竹山县古庸方城遗址的城墙历经3000余年风雨侵蚀,仍然屹立不倒,这些足以证明庸人的建筑艺术确实高超。庸人又是史料中记载的最早饮茶的先民,“茶风源于巴山楚水间~。历史典籍还告诉我们,庸人是围棋的发明者。堵河流域的上庸,尧统治时期是尧长子丹朱的封地。丹朱在此发明了棋类博弈游戏,史称“尧时庸人善弈,性狂放狡黠”。庸人还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古代战事考》说“惟庸人善战,秦楚不敌也”。从史料来看,庸人简直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盛极一时的庸国
古庸国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发祥地,与黄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样,同是中华文化之摇篮。在辉煌文明的推动下,古庸国曾经盛极一时。
庸国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国及巴国还大,与南方崛起的楚国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时,最大的宗姬国不过百里,小者仅五十里,秦在春秋周平王时只有一个赵城,周早期的巴国疆土限于四川的东、北部及重庆的东、西、北部,楚国疆土限于江汉平原至鄂东、南及湖南北部一带。而古庸国,则是一个横跨长江至汉水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大国。
以前,人们对庸国不是很了解,以为庸国是楚国的附属国。实际上,庸国包括麇、倏、鱼、夔等附属小国,其东部含古麇属地,东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张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县,今巴东、兴山、秭归、建始等县,是古代夔国的领地,当然也是庸国所属。历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归人,其先祖就是庸国的一位国君伯庸。
事实上,商汤至周早期的庸国疆土还应包括现今的荆州市及荆门市的南部到今钟祥一带。楚国国都原本在丹阳(今河南淅川)。今天所说的楚国都城郢(现荆州市北纪南城),原本应为庸国所属,后被楚国侵占。
庸国的南部包括今天重庆的东北地区,含万州、开县、梁平以北各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四川首州府,周庸国也……四川大宁、奉节、云阳、万县、开县、梁山(今重庆梁平)皆其地也。”
庸国的西部应包含现今的陕西省汉中市大部分属地。《华阳国志·汉中志》说:“汉中郡,本附庸国,属蜀。”也就是说,汉中原本是庸国属地。
庸国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郧西县、陕西旬阳县及商洛东部。郧西县古称上津县,隶属金州(今安康市)。《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都说,金州“于周为庸国之地”。在史书的记载中,陕西商洛一带在夏商时期的归属并不明了。大概其东部部分地区也属于庸地。据《魏书》记载:“皇兴四年(公元470年)置东上洛,永平四年(公元511年)改为上庸郡,辖商、丰阳二县。”上庸郡位于商洛东部丹凤、商南、山阳一带,名为庸郡,可能与曾经是庸国属地有直接的关系。
庸国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这样大的一个独立古老国家,被误解成楚国的附属,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广大的庸国并非是徒有其表,其国力也非常强大,地位、声望都很高。
庸国在商朝时期,是群蛮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归集在庸国的麾下。这与庸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实力、威望是分不开的。庸国在春秋时期称雄于楚、巴、秦之间,曾打败楚国几次入侵,以至于给楚国造成迁都的威胁。最后的庸楚之战,楚如,果不联合巴、秦,单靠某一个诸侯国想灭掉庸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庸国不仅国力强大,其爵位也很高。《礼记·王制》说:“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仪礼》说:“同姓大国则曰伯父,其异姓则曰伯舅。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其异姓小邦则曰叔舅。”“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庸国国君世代为侯伯,其他诸侯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周时分封制度是严格的,非伯者不能称其为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给其封号,“欲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庸即为伯,说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证明庸国的强盛。
独特的庸国文化
我国自有文字记录以来,庸国是最古老的国家之一,庸人也是最古老的氏族之一。由于史书缺少记载,庸国及其氏族地位曾长期被人误解,有的称其为“楚之附庸”,说庸人就是楚人,有的归其为“诸巴之一”,说庸人就是巴人。实际上,庸文化具有完全独立的体系,其附属之说实属对历史的误读。
庸国的建国历史具有连续性、稳定性,最迟在商朝时就已经成了统一、稳定的国家,至少有1100年的历史。
古庸国属地长期以来保留着不少共同的文化特征,如饮食文化、服装文化、丧葬文化、婚姻文化、语言文化、娱乐文化、巫文化、道教文化等。有的文化现象一直为史学界的难解之谜,如悬棺、《黑暗传》的形成等。 古庸国国都所在地为今天的竹溪、竹山一带。这一带及其相邻地区,方言、口音基本相同,应归属一个方言区。某种方言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一个氏族、一个部落的方言能够稳定下来,并延续不断地同化外来人口的语言,至少要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竹溪方言很可能就是受古庸国语言文化的影响。当地方言中有上百个独特的语言词汇,很多有音无字,表意也相当丰富,外地人很难听懂。就是这些语言词汇,也存在于江汉西部地区、重庆东北、陕南部地区的方言中,而且意思也完全一样。这一片地区当时都是庸国领土。
庸国是我国巫文化发祥地之一。长江三峡的巫山古代叫做灵山。《山海经》称灵山有十巫,其实就是早期的庸人。其后,十巫中最强大的“巫咸族”建立了一个“巫咸国”(在今天重庆巫溪县一带)。十巫中,巫咸、巫彭都是做过商王太戊的大臣。巫彭精通医道,巫咸除精通医道外,还精通天文、乐器。两人所研究的医道、天文、乐器等,对中华文明产生过深远影响。至今,这些地区仍然保留着许多巫文化,而且其使用的巫术也基本相同。
巫文化的一个产物,就是中草药文化。古庸国地区,今天民间中草医仍然颇具地方特色,积累着宝贵的经验。这与古代庸国巫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是分不开的。
庸国的丧葬文化也很独特。庸国丧葬文化一个独特之处是“打夜锣鼓”,又叫“唱孝歌”。打夜锣鼓一般有两人或三人,一人系鼓,一人提锣,围着灵柩迈着慢慢舞步,边走边唱,一应一对,或后随一人跟唱。发现于神农架林区的《黑暗传》,现被称为汉民族第一部叙事史诗,实际上是流行于民间的打夜锣鼓歌词唱本。《黑暗传》不是出在某人某时某地,而是古庸国人世代文化延续的结晶。
庸国丧葬文化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岩葬,也就是“悬棺文化”。古庸国人有岩葬文化的传统,有岩屋的地方直接把棺木放进岩屋内,没岩屋的地方将悬崖凿个洞穴放进去。当地人称这些岩屋、岩洞为“老人洞”。古庸人最初风行岩葬,后来变为人造洞穴,再后来逐渐演化为土葬。而岩葬的棺木、尸体大多年长月久风化湮灭。岩葬文化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甚至到现代仍未完全消失。庸人有岩葬的风俗,这正是庸国立国千年却未发现古庸人王室墓穴的原因。
前边已经提到,庸人有先进的铸造文化。庸国灭亡以后,庸人中有一支远走东南瓯越(福建)山地,成了后来的百越中的一支,仍然以善于冶炼青铜器著称,因此最初被称为“钺人”,“钺”与“镛”都是指善于冶炼青铜的意思,钺是一种青铜兵器,这也显示了以武立国、精于冶炼的庸人的特性。古代“钺”、“越”二字也是通用的,“钺人”后来就被叫做“越人”。这支越人就是庸人的后裔。
庸人还是能歌善舞的一群人,并善于发明鼓等乐器。因为庸人制作的鼓尤其精良,古人有时将大鼓称为“庸鼓”。尹吉甫是周武王的大臣,其出身地就是庸国的附属国麇国。庸国的歌舞后来还发展成山歌、戏剧,如两竹高腔、薅草锣鼓、闹房花鼓调等。
有相当一部分人误以为制茶是中原人的发明,这个认识其实是错误的。早在商周时期,庸国人就开始制作茶叶和生漆,并将茶叶、生漆作为贡品。庸人的茶文化后被楚人所继承,正如陆羽在《茶经》中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
庸国又是我国盐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古庸国的富强与其地产盐有很大关系。早在夏商时期,庸人就开发了盐泉,用以煮盐,并打开了通往楚国、秦国等地的盐道。那时,秦国缺少盐,楚国消灭庸国后占领了庸人的盐泉,借此控制秦国,秦国则派大将白起夺取了盐泉。
庸人拥有如此之多的独特文化,不仅留下了自己辉煌的历史,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从这个角度来说,今天的中国人是绝对不应该忘记庸国这个已经消失了的古国的。
躲进桃花源,庸人不再自扰
楚庄王统治初期,楚国遇上严重灾荒,不少百姓饥饿而死。楚庄王为休养生息,同时考察群卧,实行韬光养晦的策略。楚国的邻国乘其危难群起进攻。庸国国君也起了贪念,起兵东进,并率领附庸各国的军队会聚到今湖北枝江,大举伐楚。
值此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楚庄王知道独力难支,立即派使者联合巴国、秦国从腹背攻打庸国。巴国、秦国早就因庸国的强大而如鲠在喉,欣然同意了楚国的建议。三国联军轻易击败了庸国,庸国就此被三国所灭。
庸国占有逐鹿天下而问鼎中原的最佳位置,但伐楚未成反被楚占领,使楚得到了问鼎的机会,实在是自讨苦吃。这段历史就是“庸人自扰”这一成语的真正来历。聪明的庸人后来显然吸取了这一教训。
庸国灭亡后,秦、楚、巴三国分割了庸国国土。其中,秦楚两强国疆域相连,自然纠纷不断,战火不熄。在两大强国近400年的战乱中,故庸旧地朝秦暮楚,被两国轮番争夺,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曾经拥有辉煌历史的庸人自然不能承受这样的生存境遇。早在灭国之时,庸人就开始迁徙,寻找新的家园。在四面强敌、遍地狼烟的情况下,他们沿着武陵山脉过峡江,进入湖南的清江、酉水、澧水流域。这些区域,正是现在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地。
庸国的历史随着灭国而烟消云散,庸人的记载也渐渐在迁徙中从历史上消失。从流传于今天的张家界、湘西一带地名可以猜测,庸国人迁徙到这里后,与当地族群经过了最初的冲突,就迅速融入了土家族的先民中。当地今天还有庸州、大庸溪、‘大庸滩、大庸坪、大庸口、庸水等与“庸”有关的地名。庸人与当地人和谐共处,将那里变为避秦遗世的武陵仙境,隐逸文化成为这一时期庸人文化的特质。历朝历代,这一隐逸文化吸引着更多的人在此归隐。
责任编辑 蒲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