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与专业并存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emon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业素养来源于德育实效
  《教育》旬刊: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檀传宝:辅导员专业化属于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方面,而教师专业化包括学科的专业化和教育专业的专业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对辅导员来说,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教育专业素养。
  高校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重在方法上。辅导员培训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制约了教学效率和德育实效的提高,也没有鼓励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的机制。对辅导员工作来讲,最重要的不仅仅是政治学习,而是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大学德育效果不好,就在于其许多做法违背了基本的教育规律,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比如强制已经是成年人的他们接受特定思想观念、参加特定活动等等。而这很大程度上与辅导员的具体工作有关。一些辅导员做工作不符合教育规律,他们不了解品德发展的基础,对德育的实效性不重视。很多辅导员对于活动安排、讲话方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技能一窍不通。举个简单的例子,17岁到21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什么共同的心理特征?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性别、个性的学生应该怎样有针对性地教育?能有几个辅导员可以很准确地回答这样一些问题?其实,一些问题的答案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著作里都有。辅导员不知道怎样“辅导”,只知道“空谈”马列主义,学生能信服吗?
  《教育》旬刊:您怎么解决“辅导”与“空谈”这个问题?
  檀传宝:应该改善辅导员的配置。一定时期内辅导员工作比重较大,但不可过分强调专职辅导员。为什么呢?第一,辅导员如果没有自己的专业,没有专业声望,在大学很难获得学生的尊重,当然就很难让大学生从内心真正认同辅导员所宣扬的价值观;第二,对辅导员自身来说,若干年后专业上一无所获,对大学来说,是一种人才浪费,也不利于辅导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第三,世界上少有国家有高校辅导员制度,而只是有专人作专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我个人不排斥有人愿意做专职辅导员,有人把它当成一个事业来做,来影响大学生的一生,或者个别有大教育家情怀的人,可以终生从事高校辅导员工作。但是作为国家来说,从制度设计上说,不能有太硬性的、终生的、专门的辅导员制度。折中的办法也许可以让一些高校教师在特定阶段以辅导员工作为主,专业工作为辅。
  辅导员重在专兼结合“两肩挑”
  《教育》旬刊:对于辅导员专业化,您的看法是什么?
  陈立思:既然谈辅导员的专业化,那么专业标准、体系是什么,培训体系是什么?我个人不主张把专业化作为提高辅导员素质的方向,应专兼结合,双肩挑,继承原来的优良传统。辅导员所做的学生工作包括学生事务和学生思政两部分,辅导员专业化程度不高的根源在于学生工作的分化程度不高。我建议在学校成立各种中心,比如经济财政辅导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医疗保健中心等,为学生的生存、身健、心健服务,另外,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和课业辅导。有的学校会有某一两个院系有自己的心理咨询中心,应把这些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统一由校一级管理,配置到中心去。在中心工作的人员按行政岗位设置,实行高校管理职员制,不评聘职称。这方面可以借鉴香港高校的管理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由两类人来承担,一类是高校社会工作者,比如大学城的学生公寓配置的工作人员,以社区化为方向;另一类就是纯粹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有学历的要求,从学士、硕士一直到博士,形成系列。当专业分工和分化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专业化才能实现。目前,辅导员采取校系两级分工管理,岗位设置不明确,职能不清,学生工作无限责任,这样,如何实现专业化?
  《教育》旬刊:您认为辅导员专业化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陈立思:当前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素质不高,而这是由体制和管理决定的。辅导员一直以来按照德育系列来评聘,而对辅导员的要求和教师一样,这就导致了其无法竞争,造成发展空间有限,造成了辅导员的流失,只剩下年轻的,但也不安心。辅导员工作也需要专业经验积累,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年限,中途流失与不断的新人补充,就造成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有的高校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由学工部老师和辅导员共同来讲授,以促进辅导员加强理论学习。不过,这无形中将辅导员按教学岗位教师的形象来塑造,定位还是模糊,辅导员也不一定能讲好这门课。因为这门课对授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他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方面的知识背景,还要了解形势与政策。有的学校在政策上倾向“两课”教师,把职称评定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社科部,遭到了后者老师的不满,因为“两课”教师既没有论文,也没有专著,不符合教师系列的评聘条件。想要评职称的辅导员,很多人搞回了自己的专业,比如原来学电子的就发表电子方面的论文,学历史的就发表历史方面的论文,这样,对实际工作没有推动。
  《教育》旬刊:如何有效提高辅导员素质?
  陈思立:辅导员应尽快实行职员制,评审要有独立的系列和标准,其中,学生的评价要占较高比重。辅导员准入门槛应该放宽,目前,我国高校的辅导员来源较单一,基本是留校学生,香港高校是面向社会招聘,MBA也可以作主任,把营销的理念和体系引入学生管理等,同时,还要严格考核上岗资格,每个岗位设置不同的级别,并有相应的培训体系,可考虑实行资格考试,不过要考虑是否有与教师系列或者行政系列的职称衔接问题;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工作分化的程度和分工的细度,专兼职结合与岗前培训相结合,并单设职称评定系列和标准,解决好出口问题。
  辅导员入职前的兴趣考察有待加强
  《教育》旬刊:您认为当前辅导员专业化有什么不足?
  蒋建荣:我认为当前辅导员专业化忽视了职前兴趣的考察。辅导员不能为学生信任,不是因为其素质和能力无法胜任,而是因为其角色。辅导员有双重角色,一个是管理者,一个是服务者,而管理者的角色是和学生对立的。目前,很多辅导员单凭热情工作,形不成经验和模式,学校为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比如作为干部培养的后备力量,或者转为教师,容易助长他们急功近利的心理,往往导致他们不把辅导员当做一个岗位,而看作一个跳板。学校要考虑他们的发展,但是更要考虑工作需要。入岗前要真正进行评估,实现人职匹配,确保其有从事这个工作的经验或能力。
  南开大学的辅导员有职称评聘体系,可以评教授,为什么还是不安心?这就要求在选拔和招聘辅导员的时候要考虑他们的职业兴趣。在入职前,就要解决“为什么要当辅导员”的问题,岗前培训的内容要有能力、技术、价值观层面的东西,但最需要提升的是100%负责任的态度,这样,他们就不抱怨了,工作也就做好了。很多人关注外在评价,却不回看自身,因此外职业生涯发展很快,但内职业生涯发展不成熟。我想呼吁的是不要把一些还是半成品的人扔到学生工作去锻炼,学生工作不是试验田,它关系到鲜活的生命,一定要在岗前就把其素质提升起来,把真正热爱学生工作,真正胜任学生工作的人,放到辅导员岗位上去。
  《教育》旬刊:职前兴趣的考察怎么实现?
  蒋建荣:这就需要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现在高校的辅导员的培训在这一方面还是空白。现在学生的特殊性对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一些辅导员自身的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在担负“人生导航”职责时存在一定局限,往往“辅”有余,而“导”不足。这就需要及时地培训,满足辅导员修养、能力提升的多重需要,更需要有一个好的平台给他们提供交流和提升的空间。但很多学校的辅导员培训仅留在入职的基础层面,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体制。
  同时,要致力于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要有全面、准确的认识,辅导员不应是学校分流富余人员的、可以滥竽充数的工作岗位,而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辅导员减负增效,保证和促进辅导员能履行好自己职责的同时,按一定的发展方向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使辅导员岗位成为他们匆匆而过的客栈,并有效遏制辅导员不正常的快速流动趋势。同时,要有计划地培养辅导员梯队,以造就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特色的教育管理专家,使辅导员成为高校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岗位之一。
其他文献
这里所说的指标到校,是指将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分解到区域内的所有初中,给每个初中的尖子生都能获得进入重点高中的机会。指标到校政策在一些地方已经实践了十几年了,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也有3年以上。在很多地方,指标到校名额已经占到重点高中招生总数的70%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100%。但是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里,只有20%、30%,甚至更低。  推行指标到校政策的初衷是治理择校乱收费,但政策实施的结果超
留存青春记忆  师慧  《少年初长成》是由知名媒体人、青年作家张小武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此书写作源于某次偶然的阅读触动。作者坦言,“写作是一件必须忠于自己内心的事情,如果哪怕有一点私心杂念,呈现出来的东西就是不真诚的,这样的东西注定也不会被读者认可。”在写作已不足以安身立命并且大批作家转向网络写作的当下,坚持纯文学写作已为不易,作者专注文字、忠于内心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我
童年有着自己的“美丽时空”,教育者应小心翼翼、无微不至地“关怀”儿童心灵……作为有良知的教育者都有义务在教育教学中为孩子考虑,让孩子活在自己的年龄中,把童年还给孩子。  追问:是谁让儿童生态缺失  在语文教学中,儿童生态的缺失会让许多有识之士痛感困惑和迷惘,笔者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片断:一位老师在执教二年级课文《夕阳真美》时,文中有一词“壮丽”,老师问“这词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壮观美丽。”老师评价“
小学生异国游学是另类“拼爹”  文/张玉胜 河南读者  日前,贵阳一私立小学打算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通知一出,家长们分成两个“阵营”:一方认为,海外游学对低年级孩子来说就是“游而不学”;另一方则认为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4月17日《贵阳晚报》)  说起家长对小学生异国游学的争议,所谓两个“阵营”的对立应该与异国游学本身的兴起相伴而生。尽管有人可以“小学组织出国,元芳怎么看”而百般求
一段大学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徒手劈砖的视频近日在网上走红,主角更被网友称为“劈砖教授”。其实,这位老师当时不是为了展示功夫,而是要借机讲授一些物理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南方都市报》记者随后获悉,这位老师是四川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副教授魏骁勇,当时正在给研究生上科学工程实践课。(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教授劈砖”,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大学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他用生动的实验教学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
要真正地理解学校文化,必须要对学校文化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解读,笔者试图从大学文化的主体、载体、资源等要素结构入手,将大学文化这个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生态子系统:主体系统、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大学文化的组成要素就构成了这三个子系统的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各个生态子系统中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处于一个有序的动态平衡中。将大学文化的生态化建设理论应用于河海大学的文化建设中,打造以“精神文化熔铸工程
近期,大学“教授治学”成为一个新的热词,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方向、一项措施被提了出来,并见诸不少报刊文章议论中。然而笔者认为,“教授治学”的定义存在种种不当之处,导致出现运作的困难和弊病。特别需要明确的是,“教授治学”并未写进我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前仅是部分专家学者在阐释国家教育法规时提出的个人观点。因此,对这一概念进行厘清,非常必要。
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于2012年建立了创业实验室。一些中国留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获得的新体验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注意,并对此予以关注报道。这些中国学生不知道的是,中国的很多大学早已有了自己的创业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的创业实验室与中国大学实验室的区别在于,哥大的创业实验室服务于实际的创业,中国大学的创业实验室则采购了昂贵的软件系统,把虚拟创业变成了大学里的一项固定课程。  关注实际创业VS软件模拟  美
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感受人性的温暖、在高福利社会加拿大遭遇高学费困境、从东京闯荡到北京、在美国为了绿卡不择手段……在世界各国的大学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经历着在国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生活,留学的经历反过来也决定了他们今天所过的日子。《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几位留学生,请他们讲述自己留学的故事。  留学俄罗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北京西四环外田村路上的四季川菜馆,《教育》旬刊记者采访到了老板娘的妹妹
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永葆青春的课题,在每一个国家、每一种社会形态中,只要存在对人的教育,必包含对人的价值观的教育。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都会有所调整和变化,因此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课题。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其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载体相对较单一,主要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