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上面这段话明确的指出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也明确的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分别应该尽到的义务。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现在的学生大多迷恋网络,在QQ上聊天交友,在网络的帖吧里发些牢骚,也成为很多学生的爱好。能静下心来好好拿起本书来阅读的孩子很少。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只能反省:自己有没有真正的做到新课标里要求的少做题,多读书?有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学生真正读了吗?这一个个的问号对于我们很多的老师来说恐怕都很难做出肯定的答案。因此培养学生大量的阅读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在眉睫!
大量阅读是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他博文《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写到:“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那么,答案就有了。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因此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走向成功之门,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并且会大量的阅读。
一、课内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师课堂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利用好宝贵的45分钟时间,达到阅读的教学目标。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语文教师,就发现有些教师仍然在课上只注重对文本的分析和讲解,而忘了阅读。老师在上面精彩的表演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老师表演结束了课也就结束了。等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原来一篇文章的学习结束了,学生竟然一遍都没有读过。而我们老师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等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对自己的教学非常的满意,感觉课上得很热闹,也很精彩。但是学生却根本没有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阅读,学生没有熟悉文本的内容,内容都不熟悉又怎能谈理解和掌握呢?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位年轻的教师很用心的去准备了课件。导入之后开始学习课文,课件上显示了各种各样的沙漠现象图片,学生开始一幅一副的欣赏。接着有音频资料对沙漠现象的介绍,各种各种的沙漠现象都介绍并且解释了,但同学面面相觑。这时反应快的同学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上这课,然后互相告诉周围同学。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4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一节不能叫语文课,只能叫一节鉴赏课吧!从头到尾都没有读,老师没有读课文,学生也没有读课文,课结束了学生却不知道讲那篇课文。没有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二、培养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课内有限的阅读那么学生的知识面是无法拓展的。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是我们广大的教师都明白的道理,而且都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老师每天都讲你们一定要抽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说得是苦口婆心。然而我们大多同学并“不领情”。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也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
(一)要使课内培养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得到拓展和延伸。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为例。比如:学习了高尔基的《海燕》后,鼓励学生去读高尔基的《童年》以及自传性的其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学习了鲁迅的《滕野先生》,那么鲁迅是怎么的一个人昵?通过读鲁迅的作品来走进这个伟人。推荐鲁迅的作品让学生去读《朝花夕抬》、《呐喊》、《彷徨》。教师适当的讲讲所推荐篇目的精彩处,吸引学生去读。这些课外阅读材料,都是从课内精读的教材出发而选的,由于学生已听过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比较容易引起趣,而且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师生共同推荐新作。要使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单靠课内带动课是不够的内容有限面也较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作品,50个同学就可以推荐50部作品。我的做法是:以比赛的形式看谁看过的书多、推荐的书好!每周安排两个同学推荐两部作品,推荐时要求说出为什么推荐此书?推荐的理由有几点,说出来。
三、为学生提供大量阅读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为了给学生大量阅读的机会和平台,我校定期开展读书竞赛,诗词朗诵大赛,讲童话神话故事赛,成语接龙、名人名言比赛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面。运用好假期的大量时间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记读书笔记。
四、掌握学生的阅读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老师作了大量的工作叫学生阅读。但是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去阅读而没有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甚至不知道学生阅读了什么内容,那么老师所有的培养学生阅读的工作都是失效的,就像风筝断了线、马失去了缰绳。特别是课外阅读,因为在课外进行,更无法知晓。这时我们要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怎么办呢?就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开设了阅读课,每班每周有兩节为阅读课。在这节阅读课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全班同学把自己前一个星期包括周末读的作品,用几句话概括介绍给全班同学。第二,同桌之间读书笔记的相互交流和批改,然后七嘴八舌评讲,最后教师做出点评。第三,“我读得最好”的环节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声有色的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的反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他同学也学到了新的知识,使阅读课成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这样真正的使大量的阅读落到实处,老师和同学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阅读收获。一个学年的实践发现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了,阅读的量也大了。超过了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量。达到了大量阅读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培养;阅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上面这段话明确的指出阅读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也明确的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分别应该尽到的义务。作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现在的学生大多迷恋网络,在QQ上聊天交友,在网络的帖吧里发些牢骚,也成为很多学生的爱好。能静下心来好好拿起本书来阅读的孩子很少。学生没有阅读的习惯,作为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只能反省:自己有没有真正的做到新课标里要求的少做题,多读书?有没有真正培养出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有没有真正落实学生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学生真正读了吗?这一个个的问号对于我们很多的老师来说恐怕都很难做出肯定的答案。因此培养学生大量的阅读是何等的重要和迫在眉睫!
大量阅读是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例如:刘绍棠、丛维熙、叶文玲等一批家就是通过大量阅读走上写作道路等。著名作家周国平在他博文《如果我是语文教师》中写到:“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在我的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那么,答案就有了。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因此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走向成功之门,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会阅读并且会大量的阅读。
一、课内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语文教师课堂上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利用好宝贵的45分钟时间,达到阅读的教学目标。细心观察我们周围的语文教师,就发现有些教师仍然在课上只注重对文本的分析和讲解,而忘了阅读。老师在上面精彩的表演自己精心准备的教案,老师表演结束了课也就结束了。等回过头来看才发现原来一篇文章的学习结束了,学生竟然一遍都没有读过。而我们老师在“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等这样的教学环节中对自己的教学非常的满意,感觉课上得很热闹,也很精彩。但是学生却根本没有理解和掌握课文的内容。为什么呢?因为没有阅读,学生没有熟悉文本的内容,内容都不熟悉又怎能谈理解和掌握呢?我曾经听过一位年轻教师的公开课《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位年轻的教师很用心的去准备了课件。导入之后开始学习课文,课件上显示了各种各样的沙漠现象图片,学生开始一幅一副的欣赏。接着有音频资料对沙漠现象的介绍,各种各种的沙漠现象都介绍并且解释了,但同学面面相觑。这时反应快的同学才恍然大悟原来今天是上这课,然后互相告诉周围同学。这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45分钟就这样过去了。这样的一节不能叫语文课,只能叫一节鉴赏课吧!从头到尾都没有读,老师没有读课文,学生也没有读课文,课结束了学生却不知道讲那篇课文。没有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
二、培养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只有课内有限的阅读那么学生的知识面是无法拓展的。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这一点是我们广大的教师都明白的道理,而且都布置课外阅读作业,老师每天都讲你们一定要抽时间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说得是苦口婆心。然而我们大多同学并“不领情”。效果也往往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也有广泛的兴趣从而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呢?
(一)要使课内培养的阅读兴趣在课外得到拓展和延伸。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为例。比如:学习了高尔基的《海燕》后,鼓励学生去读高尔基的《童年》以及自传性的其他两部《在人间》、《我的大学》。学习了鲁迅的《滕野先生》,那么鲁迅是怎么的一个人昵?通过读鲁迅的作品来走进这个伟人。推荐鲁迅的作品让学生去读《朝花夕抬》、《呐喊》、《彷徨》。教师适当的讲讲所推荐篇目的精彩处,吸引学生去读。这些课外阅读材料,都是从课内精读的教材出发而选的,由于学生已听过老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就比较容易引起趣,而且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二)师生共同推荐新作。要使学生大量的阅读课外读物单靠课内带动课是不够的内容有限面也较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向全班同学推荐自己喜欢读的作品,50个同学就可以推荐50部作品。我的做法是:以比赛的形式看谁看过的书多、推荐的书好!每周安排两个同学推荐两部作品,推荐时要求说出为什么推荐此书?推荐的理由有几点,说出来。
三、为学生提供大量阅读的机会和展示的平台
为了给学生大量阅读的机会和平台,我校定期开展读书竞赛,诗词朗诵大赛,讲童话神话故事赛,成语接龙、名人名言比赛等。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面。运用好假期的大量时间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记读书笔记。
四、掌握学生的阅读的成效,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老师作了大量的工作叫学生阅读。但是老师只是要求学生去阅读而没有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甚至不知道学生阅读了什么内容,那么老师所有的培养学生阅读的工作都是失效的,就像风筝断了线、马失去了缰绳。特别是课外阅读,因为在课外进行,更无法知晓。这时我们要掌握学生阅读的成效,怎么办呢?就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针对这一情况我校开设了阅读课,每班每周有兩节为阅读课。在这节阅读课我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全班同学把自己前一个星期包括周末读的作品,用几句话概括介绍给全班同学。第二,同桌之间读书笔记的相互交流和批改,然后七嘴八舌评讲,最后教师做出点评。第三,“我读得最好”的环节展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有声有色的介绍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样的反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其他同学也学到了新的知识,使阅读课成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桥梁。这样真正的使大量的阅读落到实处,老师和同学都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阅读收获。一个学年的实践发现学生的阅读习惯养成了,阅读的量也大了。超过了新课标所要求的阅读量。达到了大量阅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