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人都比较热衷于语感和语感能力培养问题研究,并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培养和发展语感能力十分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核心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阐述中要求“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提出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导向也很明确。
一、关于语感的论说
20世纪20年代夏丏尊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指出:“一般作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对于文学应该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
具有代表性的说法还有以下几种:
1.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言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
2.语感是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语感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
以上对语感的论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属于直觉思维。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也是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富,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正是因为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所以,小学生学语文,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语录·论为学》曰:“大凡读书,须得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语文教学心理学认为,语文教学要从小培养儿童的语感:首先,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其次,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再次,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语感之于人,既有“语言习得”的因素,又有“语言学得”的原因。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的言语实践能力抽象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语言学得,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的学习,语文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但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言语实践,于是学堂变成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著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了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
四、培养和发展语感能力的方法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学自如。”“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通过“读”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朗读,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吸收和积累。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好的朗读甚至能起到分析课文的作用。朗读也是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句式的重要手段。学生读得多了,读得熟了,文中典范的语言,会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时自然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2.诵读,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都离不开它。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诵读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诵读的效果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诵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必然有情感投入,必然会沉浸到文本创设的氛围,学生反复体验,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诵读最可贵的是一个过程,是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多遍、熟读成诵的过程。
3.美读,通过反复吟咏,读到自觉有美味、富美感。
美读则必须做到“心中有作者,眼前有视像”。也就是说,要使自己全身心地“进入角色”,要把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当做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美读吟诵使之自然地流泻出来。这是一种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的读,是一种真切地体会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读。
4.泛读,就是广泛的阅读。
泛读之于语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意义在于:一是泛读可以间接地积累生活经验,而要培养和发展语感就必须积累生活经验,因为语感具有经验性;二是泛读可以使学生接受规范的语言文字的反复刺激,在主体内部沉淀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的语言和心理习惯。通过广泛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最后形成一种语言和心理习惯。
五、培养和发展语感能力的策略
1.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
语感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反对偏重理性化的琐碎分析,重视形象感染。语感会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注重在阅读中去体会和感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和丰富情感。培养形象感,就是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2.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
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情味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
语感教学也要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新奇独到的见解,允许他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路和见解。
总之,语感与语感教学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我们语文教师多年的,通过语文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话写话的旧教学思想的改造。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确立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培养语文能力,才能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
一、关于语感的论说
20世纪20年代夏丏尊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指出:“一般作教师的,特别是国文科教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对于文学应该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语感能力。”
具有代表性的说法还有以下几种:
1.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或语言现象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
2.语感是长期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领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3.语感是主体对作为客体的语言所产生的敏锐的直接感受和对语言形式、语言意义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的心理行为能力。
以上对语感的论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语感的内涵:语感属于直觉思维。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也是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汉语言文字特别具有灵性,以汉字为载体的汉语,重意会不重规则,语言凝练但意蕴丰富,读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正是因为汉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隐喻性、意会性和模糊性,所以,小学生学语文,不必从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应重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朱熹在《童蒙须知》中指出:“凡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读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语录·论为学》曰:“大凡读书,须得熟读,熟读了自精熟,精熟后理自见得。”
语文教学心理学认为,语文教学要从小培养儿童的语感:首先,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其次,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再次,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使语文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语感之于人,既有“语言习得”的因素,又有“语言学得”的原因。语言习得,是指主体在自然母语环境中,通过接触大量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还难以解释的言语实践能力抽象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语言学得,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语言以形成言语能力的学习,语文学习大都采用学得方式。但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言语实践,于是学堂变成讲堂,教师大讲特讲,一讲到底,一者表现为逐字逐句的“串讲”,二者表现为过分执著于逐层逐段的“讲析”。串讲、讲析往往是见字不见词、见词不见句、见段不见篇,好端端的一篇文章被碎尸万段,忽略了学生对整体作品的感知与直觉体悟。
四、培养和发展语感能力的方法
“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学自如。”“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通过“读”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语言积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朗读,能促进学生对作品的领悟、吸收和积累。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好的朗读甚至能起到分析课文的作用。朗读也是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句式的重要手段。学生读得多了,读得熟了,文中典范的语言,会逐渐成为自己的语言,学习时自然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2.诵读,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都离不开它。
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诵读是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诵读的效果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诵读是眼、口、耳、脑并用的阅读活动,必然有情感投入,必然会沉浸到文本创设的氛围,学生反复体验,眼到、嘴到、情到、心到。诵读最可贵的是一个过程,是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多遍、熟读成诵的过程。
3.美读,通过反复吟咏,读到自觉有美味、富美感。
美读则必须做到“心中有作者,眼前有视像”。也就是说,要使自己全身心地“进入角色”,要把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当做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美读吟诵使之自然地流泻出来。这是一种感情充沛、抑扬顿挫、移情动容的读,是一种真切地体会了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读。
4.泛读,就是广泛的阅读。
泛读之于语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意义在于:一是泛读可以间接地积累生活经验,而要培养和发展语感就必须积累生活经验,因为语感具有经验性;二是泛读可以使学生接受规范的语言文字的反复刺激,在主体内部沉淀成为一种条件反射的语言和心理习惯。通过广泛的认知、感受和理解,最后形成一种语言和心理习惯。
五、培养和发展语感能力的策略
1.培养形象感的教学策略
语感教学是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反对偏重理性化的琐碎分析,重视形象感染。语感会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协同发挥作用,注重在阅读中去体会和感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形象和丰富情感。培养形象感,就是要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与文字相关的表象,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语言转化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使语言和生动的表象建立心理联系。
2.培养情味感的教学策略
培养情味感,一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增加对课文背景及相关内容的了解;二要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教师的情感传导作用;三要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情味感,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3.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
语感教学也要注重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新奇独到的见解,允许他们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不要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路和见解。
总之,语感与语感教学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我们语文教师多年的,通过语文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说话写话的旧教学思想的改造。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只有确立语感培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培养语文能力,才能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