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修养是基础 引导学生最关键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成绩,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首先,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审美修养,加强语言感染力量,其次要求学生先掌握写人记事的扎实基本功,再在此基础上加入议论抒情,谋篇布局等技巧,逐步提高写作兴趣,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同时改进作文批改和讲评的方式和方法,再巧妙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不再是空谈。
  【关键词】审美修养 循序渐进 互改 活泼生动 网络资源
  
  作文是体现素质教育最好的考查方式。作文教学培养兴趣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时没有食欲,勉强把事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少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在饥饿的驱使下,把食物吃到胃里,那它就会乐于接受,并很好的消化它……”可见,作文教学中应着力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有饥饿感”、“有食欲”,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作文成绩,成了初中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一、教师要加强审美修养,加强语言感染力量
  1.教师要加强审美修养。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这就充分肯定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也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审美教育,以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来感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激发创造美的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审美修养。
  无论春华、秋实,夏日的云影还是冬天的树木,无论晨曦、暮霭,正午灿烂的阳光还是潇潇不绝的夜雨,都可以在这里观赏到被精彩描摹的倩影。无论大街、小巷、荒村、野店,无论森林、草原、沙漠、极洲,无论大海深处还是宇宙太空,都在这里留下了美妙的踪迹。生活的空间有多么宽广,语文的空间也就同样的宽广。作为语文教师,要对自然美了然于胸,动情感受,深情讲解,带领学生穿越那景色纷呈的生活空间,领略不同的生活浪花。
  语文课堂也是心灵自由翱翔的天空,是思想尽情展示的舞台,是才智纵横驰骋的原野,是个性异彩纷呈的大地。教师要热爱祖国的历史,对诸子百家有浓厚的兴趣,对唐诗宋词有深情的积淀,对明清小说有一定的见解。理解心游万仞、情寄大鹏,翱翔九天,处浊世而不改,清洁自守的庄子;同情那与楚地山河血肉同一,内心充盈着强烈的激愤和忧郁披发行吟于泽畔的屈原;尊敬那发自肺腑地喊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颠沛流离、忧患一生的杜甫;感慨那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一腔正气谱写动人壮歌的文天祥;还有那菊花丛中醉卧的陶渊明,那空山新雨后静立的王维,那山光水色中流连的李太白,那赤鼻矶上、滔滔江畔慷慨吟啸的苏东坡……只有教师的思想深入到各个文化角度的神经末梢,他才能吟诵出动人的佳句,倾吐出炽热的情感,挖掘出不懈的力量,他才能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激励着学生,培养出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训练出学生对生活的敏感神经,进而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冲动。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成就教育。
  2.加强语言感染力量。
  教师要感染学生的情感,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语言是一个优秀语文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每个教师的语言风格各异,有的委婉动听,如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有的铿锵有力,如洪钟般敲响学生的心灵,有的则幽默诙谐,闪烁着智慧的灵光。但不论怎样,只要能使学生听得真切自然,都能让学生获得智慧的火花,都能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展开美的想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心感触,他们会被教师所感染,不自觉中会吸收教师优美的语言,情感变得丰富。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足以说明感情是写作的最重要的因素,做到这一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真实丰富的情感自然就喷射而出,准确优美的语言洒落笔尖。我在教授《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时,发现文本中很多描写歌声的语句,要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篇课文语言的优美不太容易,因为很多学生没有听过当地的乡土之音,欣賞课文只能浮于表面。因此,我给学生描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和音乐,如腾格尔的歌曲、《梁祝》、《二泉映月》等,让学生心驰神往,激起他们对音乐的喜爱,进而有了写作欲望。
  二、正确引导学生是培养写作兴趣的关键
  1.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写作文从易到难,才能使学生兴趣渐浓。要求学生先掌握写人记事的扎实基本功,再在此基础上加入议论抒情,谋篇布局等技巧,循序渐进,水到渠成。
   要想写好作文,可以通过片断练习强化写人叙事的基本功训练,训练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所选的题目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或是有深刻体验的内容。正如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授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外貌描写千篇一律,写不出特点。于是我就在作文课中叫学生观察班上的某个同学,这个同学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班干部,在写作时不能写出这个人的名字,而要让老师和同学去猜你写的是谁,如果猜中了,说明是成功的描写,如果猜不出,说明你的观察失败了。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下笔如有神地写出了自己所熟悉的同学,评讲时都争相把自己的作文亮出来,全班在和谐快乐的气氛中上完了这堂课。当我宣布下课时,发现晚了四十分钟(我上的是最后一节),可学生浑然不知,我欣喜地发现他们已深深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了。其他 的描写也可以通过片段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当学生能驾轻就熟地进行各种片段的写作时,那么一篇较好的 记叙文就水到渠成了。
  2.作文批改和讲评讲究方法和艺术。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全批全改,精批细改,甚至出现有的老师帮学生把整段重写、重新结尾的现象。这种方法劳心劳力,收效甚微。批改也要讲究新方法,可尝试让学生互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逐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文章的能力。当然应该让写作水平差不多的学生互改,老师要引导他们知道如何去评改一篇作文。比如书写美观,用词、标点、格式正确;语言准确、流畅;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立意新颖、深刻;中心明确等等。每一次写作都有一个训练重点,这也是基本要求,这一点也要和学生讲清楚。学生评改之后别忘了签上自己的名字。学生互改,能让他们更了解写作的评价,对文章的好坏会有更明确的概念,从而激发他的写作兴趣,指引着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作文是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对他们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是保持他们写作兴趣的最好的方法,因此讲评作文应以表扬为主,教师应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在全班面前加以表扬。“教育是一种困难的事业,优秀的教育家们认为,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
  讲评的方法可以是丰富多样,如把写得较好的文章当作范文来念,与学生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也可把写得较好的段落拿来欣赏,讨论其中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诸如文章的开头,结尾,大到篇章结构的布局,小到人物细节的描写,甚至是过渡性语句,抒情性语句,哪怕只有一两句,这位同学做到或想到了,均可大力表扬;还可把进步较大的同学的作文加以表扬。这样,表扬的范围就比较大,让学生对自己有了信心,写作兴趣也渐浓。我在评讲作文时,表扬的学生常常是一二十个,好中差三种学生都能被表扬到,如此反复几次,全班同学写作的兴趣也浓厚了,他们会更认真动情地投入到下次的写作中去,形成了良性循环。
  作文讲评不能只表扬进步或优秀的学生,有时也不妨把中等生和差生的作文拿来“解剖”,避免学生作文形式化、单一化,也能把作文中存在的影响分数的重要问题讲清楚,讲透彻。我曾把一篇在期末考中得分二十分的作文作文作为反面例子给学生讲解,结果此文中的卷面胡乱涂改,内容离题等问题,在下次的考试中就大大减少,原来得二十分的那个学生还考了四十多分。因此,“差文共阅读”有时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讲评的形式同样不能单一。有时可以由教师深情地朗读作文,有时则可由学生来朗读;有时可以把学生的作文打成铅字,甚至办班刊,有固定的编辑,向报社投稿,甚至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增强他们的喜悦感,成就感,责任感;分析时,可由教师点评,也可由学生思考讨论之后来点评,既可以讲优点,更欢迎说出不足之处,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古人云“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身不由己。”展示学生作文能力,使他们享受劳动者收获的乐趣,战斗才有胜利的欢乐。总之,讲评课也要做到活泼生动,内容丰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意识,增强写作兴趣。
  3.巧妙利用网络资源。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论坛,微博,QQ、信箱,很多学生喜欢在网上写出自己内心不为人知的情感,他们在网络上所写的似乎比正儿八经的写给老师看的作文要强得多。我们的学生,包话那些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在BBS上也能侃侃而谈。少数同学还利用网络建立自己的QQ空间、个人博客等。阅读之后,我发现他们写得还挺不错的。为此,我想可以为学生们建了一个群,让他们中有条件的开展电子作文与电子评改。这应会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形式,时尚又新鲜,最适合他们年龄段的特点。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语文教师解放了自己的思想,放飞自己的思想,让学生与自己产生生活的共鸣,摒弃盲目性、接受式、封闭式、功利性,我们和学生得到的都将会更多。
  
  (福建 福州第十中学;350000)
其他文献
【摘 要】求知欲即认识兴趣,也叫学习兴趣。求知欲的有与无、强与弱,直接影响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探寻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开展有效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激发求知欲的策略包括:把学生置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使学生明确教学要点;利用教学载体激发求知;教师讲课要有艺术性;明确知识的价值等。  【关键词】激发 求知欲 策略    求知欲即认识兴趣,
期刊
【摘 要】电磁感应与电路的综合问题是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生应掌握其中各知识点的联系和特点,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关键词】电磁感应 电路 综合计算能力培养    电磁感应与电路的综合是高中物理中重要的知识点,在高考中常常以计算题的形式出现,在高考复习中,学生应掌握其中各知识点的联系和特点,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注重学科内综合能力的培养。现将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学习,亲历学习过程,从而学会学习。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摆到了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小学 语文教学 自主探究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
期刊
【摘 要】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是研究等比数列的一个重要工具,其计算往往比较复杂,在学习中极容易出错,而如果能够掌握一些常见的性质,对于解题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等比数列 整体求和    一、数列{an}是等比数列,则其连续m项的和,如Sm、S2m-Sm、S3m-S2m……组成一个新的等比数列。  说明:1.这一个性质成立的条件是每一个连续m项的和不等于0。  2.不能错误地认为S
期刊
【摘 要】高中数学阶段函数贯穿始末,占有很大比重,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基础。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是高考的重点与热点,其中函数的对称性是函数的一个基本性质。对称关系不仅广泛存在于数学问题当中,而且利用对称性往往能更简捷地使问题得到解决。考查对称性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是高考和竞赛中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关键词】对称性 函数 对称
期刊
【摘 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恰当地提问,可以达到检查学习、促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既是“诱导学生登上科学殿堂的催化剂,又是促进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学生注意听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还可据此及时进行教学的自检和调整。因此,教师要掌握提问技巧,采用合适的方式,选取相应的内容,抓住最佳时机,恰当提问。  【关键词】初中政治 课堂 提问
期刊
【摘 要】注重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培养、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本文从教师在指导训练方向上要有个性;教师在指导作文训练的方式上要有个性;教师在指导积累素材方面要有个性;教师在作文的批改上要有个性;这几方面论述了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  【关键词】高考作文 个性 培养 学生    新课程标准提出“珍视个人独特感受”,“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期刊
【摘 要】徐迟的《黄山记》被评论家孙光萱先生推崇为写黄山的大手笔之作,无愧于黄山、及其无数热爱黄山的读者和游客。教学之余,心生追念徐霞客再读其大作《黄山日记》之意,两两比较,怎能言不由衷?  【关键词】比较探究 独出机杼    孔子云: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云: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元稹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徐霞客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
期刊
【摘 要】为使教学一线教师能更好的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新教材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创新教育贯穿整个教学始终;信息技术在新教材教学中的应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中学生数学教学实效;注意新旧教材差别,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这几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新教材 教法 创新 信息技术    从2009年9月开始,河北省高级中学启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
期刊
【摘 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本文讨论当前生物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培养这些能力。  【关键词】提高 实验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和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解决实验材料等问题,完成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观察、实验等各项要求。  一、生物实验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