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新纪元的最佳投资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mdjs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和工作在污染严重的大城市的人,缺乏自然环境的氛围和生机因此,我们称城市为“城市丛林”。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和身心健康,我们需要一个自然的环境。
  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的科学与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这些高科技给现代社会带来众多益处,使数量众多的人类能在这个星球上生存。但同时我们需要把那些能使我们受益的科技与那些会伤害我们的科技区分开来,选择那些绿色科技,为我们的子孙留下积极有益的遗产。
  根据东西方的古老传统,比如说佛教,我们的身和意是一个微观世界。身和意的精力、要素反映了外部宇宙,即宏观世界。这意味着损害和污染环境会引起我们的身体疾病或精神疾病。为了提高我们的身心健康水平,我们要和地球母亲和睦相处,要提高我们的自然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我们现在的一些行为正在慢慢地侵害我们的身体、精神和环境,我们已经造成在七千五百万年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要创造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应该重新估计我们对地球的依赖性,对地球怀有一种非暴力的态度。我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技术进步、商业发展应该和抚愈地球的行为同时进行。
  尊重自然,治理好城市环境,当然要考虑现化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古代大城市的规划仍有许多思想可以启发我们。我们的祖先懂得如何去平衡城市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中国,孔子、老子等思想家留下的珍贵学术遗产,揭示了自然界的五大元素规律,以及这五大元素单个或集体对我们的环境、健康和财富的影响。
  如果我们继续进行目前的自我毁灭行为,那么危险的环境就会慢慢地产生、扩大,地球上的五大元素可能会分解消失,而我们的身体和精力也会随之分解消失。如果我们将内外环境都破坏尽致,我们能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呢? 环境保护教育
  由于现代社会面临更大的环境污染与毁灭危险,在过去几年里,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重视。现代社会的许多先进科技毫无疑问是非常伟大的,但是由于现在我们每天都为了生存忙碌地工作,忘了古训“珍惜自然”,结果是我们和环境都劳累、生病、遭受许多痛苦。也许我们可以再次从中国的古老传统中得到启迪。
  中国目前一个全面环保教育的范例是成都市中心的活水花园。这是中国首家公共环保教育公园由柏斯提—戴蒙和水资源保护者组织建立。成都市严重污染的河水由一个精心设计的净化系统,引入一系列沉淀池,利用水净原理的“流动净化”方式对污水加以处理。这个公园主要用来清除水中的化学污染物。每天约有400立方米处理后的水重新流回河中,虽不足以使整条河流得到治理,但不失为环境治理和教育的一个成功范例。
  虽然,发展环境教育已成当务之急,但只强调对“外部环境”的治理,或是运用技术和研究结果来评估环境遭到破坏的程度用以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还远不够,因为可以很明显地看到,现在全球范围的自然灾害有增无减。 内心和平的教育
  要想幸福地在城市中生活,在对生活或生产废弃物进行清理和再利用的同时,还要对人类自身的负面情感和破坏性态度等这些内在污染进行治理。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祖乔达摩—悉达多就曾指出:内心的平静至关重要。
  现代都市中有许多导致压力的心理原因,比如:缺少友情、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孤独、贫困、竞争、对未来的迷惘及暴力等。今日,不仅是城市的外部环境,而且人的内在情感生活也充满了剧烈的变化,缺少平和与安宁。这一点应引起人们的注意。
  由于许多国家在工作、金钱、生活空间、营养食物、洁净的水和空气等人类资源方面的竞争加剧,“特大城市”也将比比皆是。为了防止城市犯罪及公众动荡的大幅蔓延,教育将变得至关重要。通过教育消除人们内心的阴暗面以及恐惧、暴力倾向和歧视,避免通过采取极端手段将这些负面情绪向周围的人和环境宣泄。内心和平教育有助于正确处理现代生活的压力,消除人们所经历的外在和内在的动荡不定。这一点对下一代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跟当代人比起来,他们所面对的困难要更糟。我认为,内心的平和将是世界性和平最稳定的基础。
  
  人们应共同努力,建立一套和平文化,以取代目前流行的暴力文化。媒体应尽量减少暴力的报道,特别是在娱乐方面要大力减少暴力的宣扬。同时,应给予妇女更多的社会及经济力量。非暴力教育是对整个社会心理健康所进行的一项长期的投资。
  我建议,在工作场所应实施教育计划,以消除人为的恐惧文化,同时提高生产力,增加成功的机会。这些计划包括减轻压力、心理生理上的放松及对自愈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工作场合,人们都应掌握平衡心理的能力和处理冲突的方法。
  消除恐惧感,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率。人们每一天都要注重心态“美容”——以积极的的心态来迎接新的一天。每一个清晨,在穿衣戴帽、对镜理妆的时候,试着对自己说:“我爱自己、爱家、爱工作、爱这个城市、爱祖国、爱整个世界。今天我会集中心智,戒除烦躁,把一切尽力做好。”
  若没有内心的平和,迟早人们会被压力击倒。因为人们往往工作到精疲力竭,仍觉不遂心愿。内心平和是一剂强预防剂,也是一种非常便宜的生命保险。和平教育不论是在经济上、精力上还是情感上,都会让生活更顺畅、容易。
  以前,只要基本生活有保障,人们就很满足,而现在,人们要赚更多的钱,占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觉得满足。金钱已经成为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的信仰,然而这样的生活方式并不能解决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人们并没有更幸福,反倒越来越不快乐,不满足。在人的一生中,有许多东西有可能失去,比如家庭、比如事业、比如金钱、比如健康,甚而至于宝贵的生命。但这些痛苦的经历,还不是真正的问题。当人们失去内心平和的时候,真正的问题才会因此而来。如果可以保持心态的平和,就没有什么好怕的,因为那样,人们会直面困难,集中心力来解决它。
  总之,人类需进行新的努力,关照共有的星球,为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假以时日,即使世界人口有了更多的增长,也将因此使新世纪的和平成为可能。人类要学会以非暴力的态度来生活,不分国家、种族、宗教信仰,与人、与环境和平相处。
  本文作者刚坚喇嘛是世界和平基金会的创始人,本文是他在第12届世界生产力大会上的发言摘录
其他文献
张一兵的理论著作《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是近两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一个讨论热烈的话题,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马克思的当代性意义”问题的深入讨论。围绕这本书,本刊组织了下面几篇文章,出自社会各界的一批专业研究者与业余理论爱好者之手。文章的水平、观点虽不尽相同,却都让我们关注一个问题——当代中国社会现实问题还是需要严肃的理论思考的。作为理论学术,马克思主义
期刊
《回到马克思》一书出来后,就有著名学者说,如果该书的本意是寻找“新”的马克思,或者寻找理解马克思的“新”路子,这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说本书的目的是要宣布我们以往对马克思的解释全“错”了,这种断言是决不能接受的。我也同意这种看法。这样一本书卷气很重的著作居然能够吸引我们读下去,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满足了读者的某种兴趣——马克思的“另外一面”。  马克思逝世一百多年以来,他的形象似乎一直在变。悉尼·胡克—
期刊
一缘起    中国、埃及、印度、巴比仑、玛雅、印加并称世界六大文明,中国、印度、玛雅、印加文明是东方文明的杰出代表。其中中美洲的玛雅文明最为神秘。玛雅文明产生于距今约5100年前后,某些西方学者因其发达的天文学,竟将其说成是“外星文明”。  从2000年10月至2001年8月,186件玛雅文物在中国巡展,使人们一睹玛雅文明的庐山真面目。同时中华世纪坛《世界文明系列》编委会编辑出版了一部大型图书
期刊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多年来受到批评,认为是贬低劳动者的重要性。不过换个角度看,这句话也就是表述了一个极为平常的真理:头脑应该支配手脚,灵魂应该摆布肉体,思想应该制约蛮力,文治应该盖过武功。无论是对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历来都如此,否则它就会是病态的、短命的。“力”治于“心”,是人类最古老的智慧成就,是金科玉律。  不过这种传统的“心”“力”之别,到今天却变得有些模糊了。首要的
期刊
这一点似乎无庸置疑。在《梁实秋先生手订译著书目》里,就收有《百兽图》《苏联的强迫劳工》《法国共产党真相》三部署名“李启纯’’的作品。余光中的《梁翁传莎翁》一文谈到莎翁全集之外,还说到了“梁翁”翻译《百兽图》的情况,他根本就没有提笔名的问题,《百兽图》似乎无需辩驳地属“梁翁’’的译作。胡百华编的《梁实秋先生简谱》里也记载有《百兽图》《苏联的强迫劳工》《法国共产党真相》三部作品的翻译时间。刘真在纪念梁
期刊
考据是治文史的学者常常使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大体上是通过各种证明的办法,判断某件事情的真伪。清代考据学最盛,有人赞扬,说它是很科学的方法;也有人批评,说它繁琐不堪,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其实古往今来,人类的追求不过是真、善、美三字,考据即是为了求真。有人求大真,有人求小真,别人不耐烦那具体的求证过程,虽然可以苛责为庸俗,倒也并非不可理解。   想起小时候学数学,求证数学的定理。那定理明明白白是对
期刊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在中国常德、宁波、衢州、江山、丽水、金华、东阳、义乌等地撒放了大量的细菌武器,使当地人民受到了极大的残害。日本进行细菌战的部队,一般知道叫731,其实远不止此,上海人民出版社去年出版的《死亡工厂》,用大量已经公开的揭露材料,叙述了日本进行细菌战的罪恶。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教授谢尔顿·H·哈里斯先生,中国译本的译者之一王选,根据调查所得,代表她家乡的父老兄弟,作为原告正在
期刊
写下这么严肃这么严重的一个话题,有点吓人;曾自问是否太过敏感、太苛求、太不外交太不绅士?要知道现在的学术家批评家尤其是高级别的专家,早已放弃这样指名道姓的直截了当的批评方式。然而,我不必也不想去宛转曲折,实在是因为这本书所讲所说很严肃很严重,必须还以同样的态度,才是对它的重视。更何况不是我们要挑起争端,而是这本书已经从内部向我们“挑战”了;故此本文重在“看”,摘示出来让大家看看,事实就是如此 ……
期刊
9·11恐怖事件的血腥、废墟与一个个愤怒的面孔,至今历历在目。美国亚洲协会(NGO)主席Nicholas Platt作为亲身经历者,在复旦‘林肯论坛’上言及此事,声音低沉,哽咽,几不成语。‘A sufferer should never know the intensity of what he endures by the present but chiefly by the pankles
期刊
我辈从“文化大革命”过来,一听“格言”,条件反射,马上想到发行八亿,人手一册的语录“小红书”。那年头,早请示,晚汇报,三忠于,四无限。语录是至高无上的格言,全国只此一言堂。正如大人物童年时代《咏蛙》绝句: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出声  伟哉这两句堪称巨人格言,至今回想起来犹有余威  伴随新世纪,进入群言堂。俄国人契诃夫的格言说得好:大狗有大狗的叫法,小狗有小狗的叫法。语录体的书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