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历年参加全省微生物室间质控143份模拟标本鉴定情况,总结经验,提高微生物检验质量。方法:对微生物室间质控143份标本的所有菌株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通过参加质控活动,大大提高了日常工作能力。结论:做好细菌鉴定除实验室的试剂齐全和鉴定仪器完备外,对检验人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的要求也很高,必须掌握一些关键性试验。
关键词 微生物 质量控制 鉴定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90
资料与方法
1994~2008年所有微生物室间质控模拟标本共143份均来自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每年6~12份。
模拟标本分离与鉴定:标本接种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第3版)[1,2]、诊断细菌学[3]进行,在质控活动规定时间内回寄鉴定结果及药敏结果,省临床检验中心于2~3个月后反馈评定结果。
药敏试验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CLSI判断标准判断药敏结果。
特殊耐药酶检测:MRSA、ESBLs、AMPC、β-内酰胺酶均按CLSI推荐的方法进行表型确证试验。
结 果
143份模拟标本中肠杆菌最多,占30.0%;真菌、G+球菌各占14.7%、19.6%;非发酵占13.3%;少见菌占14.0%;弧菌科、厌氧菌最少,各占4.2%。鉴定准确率平均达到89.5%,其中分别为肠杆菌最高,达到95.3%,少见菌为95.0%,真菌为90.5%,G+球菌为89.3%,弧菌科为83.3%,非发酵为73.7%,厌氧菌最少,为66.7%。
143份模拟标本中鉴定错误的菌株共15例,错误率为10.5%。鉴定错误菌与模拟标本对照见表1。
常规药敏试验: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报告符合率,见表2。
混合模拟标本致病菌分离:自2004年开始陆续调查混合模拟标本致病菌分离情况。我科有3例未分离出,占23.1%,正确率为76.9%。
讨 论
表1显示,我科微生物质控鉴定准确率达到89.5%,尤其对于肠杆菌科细菌、少见菌、真菌、G+球菌、弧菌科细菌鉴定符合率较高,连年取得优良以上成绩,反映出我科在微生物鉴定方面有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
表2显示,我室鉴定错误主要发生在同一菌属内不同菌种一级的水平上,大方向正确,问题出现在一些细节方面。例如荧光假单胞菌鉴定成恶臭假单胞菌,是由于透明脂酸酶的实验结果出现误差而导致;2003年发放的卡他布兰汉氏菌模拟菌株为多次传代后冻干菌株,生物学特性发生了变异,其DNA关键性鉴别试验不典型,是我室鉴定为莫拉氏菌的主要原因;产吲哚金黄杆菌鉴定成芳香黄杆菌对糖类发酵分解试验把握不够,导致鉴定错误;厌氧菌由于平时工作开展的少,缺乏经验,鉴定符合率较低。
我室在药敏试验及耐药酶检测符合率基本达到100%,符合率较高,这与工作人员经常翻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医学检验刊物、资料、严格NCCLS(CLSI)标准规范操作、时刻关注对特殊耐药菌、耐药酶检测等知识积累等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1999年发放的标本中,涉及ESBLs、Ampc的检测,由于我们在接到标本之前已经基本掌握了有关最新耐药酶检测的知识,就轻松地切入了鉴定思路。
应做到:①鉴定所用的各种试剂质量一定要过关;②试验过程中阴、阳性对照一定要做;③对冻干标本质控菌株,分离后往往由于细菌多次传代后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异,所以一定不能在初次分离后就急于鉴定,最好多分离几次,待生物学特性恢复后鉴定;④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环境中的细菌;⑤尽可能完善基础设施;⑥全面考虑,把鉴定工作做实、做细;⑦订购一些参考书籍,坚持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记录新出现的细菌生物学特性,为细菌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细菌室.2005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关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室内质控要求,2005.
关键词 微生物 质量控制 鉴定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90
资料与方法
1994~2008年所有微生物室间质控模拟标本共143份均来自甘肃省临床检验中心,每年6~12份。
模拟标本分离与鉴定:标本接种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第3版)[1,2]、诊断细菌学[3]进行,在质控活动规定时间内回寄鉴定结果及药敏结果,省临床检验中心于2~3个月后反馈评定结果。
药敏试验方法: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CLSI判断标准判断药敏结果。
特殊耐药酶检测:MRSA、ESBLs、AMPC、β-内酰胺酶均按CLSI推荐的方法进行表型确证试验。
结 果
143份模拟标本中肠杆菌最多,占30.0%;真菌、G+球菌各占14.7%、19.6%;非发酵占13.3%;少见菌占14.0%;弧菌科、厌氧菌最少,各占4.2%。鉴定准确率平均达到89.5%,其中分别为肠杆菌最高,达到95.3%,少见菌为95.0%,真菌为90.5%,G+球菌为89.3%,弧菌科为83.3%,非发酵为73.7%,厌氧菌最少,为66.7%。
143份模拟标本中鉴定错误的菌株共15例,错误率为10.5%。鉴定错误菌与模拟标本对照见表1。
常规药敏试验: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敏结果报告符合率,见表2。
混合模拟标本致病菌分离:自2004年开始陆续调查混合模拟标本致病菌分离情况。我科有3例未分离出,占23.1%,正确率为76.9%。
讨 论
表1显示,我科微生物质控鉴定准确率达到89.5%,尤其对于肠杆菌科细菌、少见菌、真菌、G+球菌、弧菌科细菌鉴定符合率较高,连年取得优良以上成绩,反映出我科在微生物鉴定方面有较为扎实的工作基础。
表2显示,我室鉴定错误主要发生在同一菌属内不同菌种一级的水平上,大方向正确,问题出现在一些细节方面。例如荧光假单胞菌鉴定成恶臭假单胞菌,是由于透明脂酸酶的实验结果出现误差而导致;2003年发放的卡他布兰汉氏菌模拟菌株为多次传代后冻干菌株,生物学特性发生了变异,其DNA关键性鉴别试验不典型,是我室鉴定为莫拉氏菌的主要原因;产吲哚金黄杆菌鉴定成芳香黄杆菌对糖类发酵分解试验把握不够,导致鉴定错误;厌氧菌由于平时工作开展的少,缺乏经验,鉴定符合率较低。
我室在药敏试验及耐药酶检测符合率基本达到100%,符合率较高,这与工作人员经常翻阅《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等医学检验刊物、资料、严格NCCLS(CLSI)标准规范操作、时刻关注对特殊耐药菌、耐药酶检测等知识积累等有很大的关系。例如在1999年发放的标本中,涉及ESBLs、Ampc的检测,由于我们在接到标本之前已经基本掌握了有关最新耐药酶检测的知识,就轻松地切入了鉴定思路。
应做到:①鉴定所用的各种试剂质量一定要过关;②试验过程中阴、阳性对照一定要做;③对冻干标本质控菌株,分离后往往由于细菌多次传代后生物学特性发生变异,所以一定不能在初次分离后就急于鉴定,最好多分离几次,待生物学特性恢复后鉴定;④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污染环境中的细菌;⑤尽可能完善基础设施;⑥全面考虑,把鉴定工作做实、做细;⑦订购一些参考书籍,坚持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面,记录新出现的细菌生物学特性,为细菌鉴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细菌室.2005年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关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室内质控要求,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