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CT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例病毒性脑炎病儿的颅脑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重型病毒性脑炎病儿中12 例CT扫描发现脑损害病灶,16例普通型病毒性脑炎病儿3 例CT扫描发现脑损害病灶。结论:CT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小儿 病毒性脑炎 C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84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8年9月收治病毒性脑炎患儿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在10个月~12岁,平均5.1岁;根据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情轻重程度分型[1],重型15例(48.39%),其起病急,以高热、频繁惊厥为首发症状,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个别有肢体瘫痪、视物不清及锥体外系症状;普通型(轻中型)16例(51.61%),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头痛,呕吐,伴或不伴轻度精神行为异常,神经系统多无阳性体征。31例患儿均作脑脊液检查,其中异常21例(67.74%),表现为细胞计数增多、蛋白质定量轻度增高。31例病儿胸部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
检查方法:3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均在发病后4~5天作首次颅脑CT扫描,是以OM线为基线往上以8~10mm层厚平扫10~11层,15例重型患儿中12例发现低密度病灶,16例普通型病儿初次CT扫描发现脑低密度病灶1例,31例病儿CT首次扫描后2天复查1次,普通型复查另外2例发现低密度病灶。
结 果
31例病毒性脑炎病儿中,15例重型病儿首次CT扫描有12例发现脑损害的稍低密度病灶,占总数的 38.71%,其左额叶皮质单发片状病灶2例,右额皮质单发病灶2例,白质单发病灶1例,右颞叶皮质单发片状病灶2例,左颞顶叶散在多发小病灶2例,左侧基底节区单发病灶1例,右侧扣带回单发病灶1例,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广泛弥漫低密度灶并左颞叶出血1例;16例普通型病毒性脑炎病儿3例CT检出脑低密度病灶,占总数 9.68%,包括首次CT中1例见左侧豆状核片状低密度灶及复查时发现右颞叶低密度病灶1例,右额叶低密度病灶1例。以上病灶初次CT示:密度稍低、边缘模糊影,复查见原病灶增大、密度减低、边缘渐清楚,重型病儿3例病灶增多,分别在左右额叶及左颞叶;以上最大病灶约2cm×3cm。
讨 论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的儿科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实质、脑膜的炎性改变,神经元和(或)神经胶质细胞的变性、坏死是其病理特征;病毒在神经系统细胞内的繁殖可以引起相应细胞功能受损并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2],是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导致脑组织水肿、坏死、软化等病理改变[3]。
由于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主要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脑水肿、坏死、软化,所以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当病变趋向软化时,其密度则更低,边缘就趋清晰,并发出血的,出血部份为高密度。
综上所述,虽然CT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中缺乏较强的特异性,但也有其一些特点:病灶形态不规则,好发于额颞叶皮质,低密度灶出现晚,病情越危重脑低密度灶越明显; CT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该病的预后评估也可提供参考。对那些CT扫描阴性的,而其他病毒性脑炎诊断条件符合的病人,应作MRI等检查,以便提高该病在影像学上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荣华,陈树宝,朱启镕.儿科查房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63.
2 吴鸣,张佩华,金松华,等.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2、TNF-α、NSE的临床研究.渐江实用医学,2008:13(1):8.
3 任乃勇,赵康仁,张渭芳.病毒性脑炎精神行为异常41例临床分析.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17(6):527.
关键词 小儿 病毒性脑炎 CT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184
资料与方法
2005年3月~2008年9月收治病毒性脑炎患儿31例,其中男18例,女13例,年龄在10个月~12岁,平均5.1岁;根据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情轻重程度分型[1],重型15例(48.39%),其起病急,以高热、频繁惊厥为首发症状,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个别有肢体瘫痪、视物不清及锥体外系症状;普通型(轻中型)16例(51.61%),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头痛,呕吐,伴或不伴轻度精神行为异常,神经系统多无阳性体征。31例患儿均作脑脊液检查,其中异常21例(67.74%),表现为细胞计数增多、蛋白质定量轻度增高。31例病儿胸部X线检查均未见异常。
检查方法:3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均在发病后4~5天作首次颅脑CT扫描,是以OM线为基线往上以8~10mm层厚平扫10~11层,15例重型患儿中12例发现低密度病灶,16例普通型病儿初次CT扫描发现脑低密度病灶1例,31例病儿CT首次扫描后2天复查1次,普通型复查另外2例发现低密度病灶。
结 果
31例病毒性脑炎病儿中,15例重型病儿首次CT扫描有12例发现脑损害的稍低密度病灶,占总数的 38.71%,其左额叶皮质单发片状病灶2例,右额皮质单发病灶2例,白质单发病灶1例,右颞叶皮质单发片状病灶2例,左颞顶叶散在多发小病灶2例,左侧基底节区单发病灶1例,右侧扣带回单发病灶1例,双侧大脑半球灰白质广泛弥漫低密度灶并左颞叶出血1例;16例普通型病毒性脑炎病儿3例CT检出脑低密度病灶,占总数 9.68%,包括首次CT中1例见左侧豆状核片状低密度灶及复查时发现右颞叶低密度病灶1例,右额叶低密度病灶1例。以上病灶初次CT示:密度稍低、边缘模糊影,复查见原病灶增大、密度减低、边缘渐清楚,重型病儿3例病灶增多,分别在左右额叶及左颞叶;以上最大病灶约2cm×3cm。
讨 论
病毒性脑炎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的儿科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实质、脑膜的炎性改变,神经元和(或)神经胶质细胞的变性、坏死是其病理特征;病毒在神经系统细胞内的繁殖可以引起相应细胞功能受损并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2],是病毒直接侵犯脑组织,导致脑组织水肿、坏死、软化等病理改变[3]。
由于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主要为局灶性或弥漫性脑水肿、坏死、软化,所以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影,当病变趋向软化时,其密度则更低,边缘就趋清晰,并发出血的,出血部份为高密度。
综上所述,虽然CT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中缺乏较强的特异性,但也有其一些特点:病灶形态不规则,好发于额颞叶皮质,低密度灶出现晚,病情越危重脑低密度灶越明显; CT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对该病的预后评估也可提供参考。对那些CT扫描阴性的,而其他病毒性脑炎诊断条件符合的病人,应作MRI等检查,以便提高该病在影像学上的诊断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荣华,陈树宝,朱启镕.儿科查房手册.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63.
2 吴鸣,张佩华,金松华,等.病毒性脑炎患儿脑脊液IL-2、TNF-α、NSE的临床研究.渐江实用医学,2008:13(1):8.
3 任乃勇,赵康仁,张渭芳.病毒性脑炎精神行为异常41例临床分析.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17(6):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