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周边安全形势究竟如何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da0512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趋紧,海上争端一度达到高潮。2013年,各种周边安全问题会继续困扰中国。中国周边安全形势究竟如何?2012年12月22日,“新知识人文沙龙”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蕴岭,就怎样看待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以及如何构建中国的周边战略依托等问题发表演讲。
  最近两年,中国周边很闹腾,大家非常关注。我们周边到底怎么了?原来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形势这么紧张?原来和我们关系还不错的国家,好像突然马上就要开战了,中国怎么老受别人欺负?
  “伙伴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创造。“伙伴关系”是什么?就是非对抗关系
  1949年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政治关系主导着国家安全。美苏争霸,我们选择了苏联一方,也就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成了敌人;后来中苏分裂,苏联和苏联的盟友也成了我们的敌人;上世纪七十年代,通过搞关系“联美抗苏”,都是基于政治关系。
  直到改革开放,形势才发生了转变。开放,实际就是向西方开放。1978年,中国决定改革开放;1979年,中美关系基本正常化,我们改善了和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我们把一大批敌人变成了朋友,这是一个大的改变。后来因为苏东剧变,我们又很快解决了中国和俄罗斯、中国和中亚的关系,同时改善了和越南、老挝这些亲苏联国家的关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把所有的周边国家由敌人变成了朋友。第一次成为没有敌人的国家。
  冷战结束后,中国开始构建伙伴关系,把所有的关系都变成了伙伴关系,这是很大的转变。我认为,“伙伴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创造,是中国的发明。冷战刚结束时,中国立刻面临如何处理与反共国家关系的问题,当时就剩下中国、越南等少数几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最大,所以就非常担心西方的围剿。
  那时候美国人已经是跃跃欲试,西方著名学者福山提出了“历史的终结”,就是“从此再没有共产主义国家,西方民主全面胜利”。中国一下子就面临强烈的对抗压力。怎么办?中国就是要避免对抗、寻求合作,所以就建立了许多伙伴关系。
  “伙伴关系”是什么?就是非对抗关系。
  美国不是“亡中国”而是“防中国”
  近代以来,中国屡屡被侵略,抗日战争时期最惨,被日本占领了大半个国家。1949年以后,中国同样面临传统安全威胁。比如,与美国在朝鲜和越南的对抗、台湾要反攻大陆、苏联要入侵中国,这些是传统安全威胁。为了应对这种威胁,才有了“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指自1964年开始,以战备为指导思想,在我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编者注)。
  应该说现在这种威胁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战略性遏制。也就是当你力量强大时,刚要扩大自己利益就受到战略遏制。这恐怕是我们当前周边最关注的问题,也就是我们成天讲的“美国重返亚太”。
  我曾经讲过,美国不是“亡中国”而是“防中国”,这个定位很清楚,但是还是有分歧,国内不断议论。伊拉克战争时,有人说美国“打完伊拉克,下一个目标就是中国”,现在网上也有说“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包围圈”、“美国要在2030年灭亡中国”。
  我认为现在的形势已经变了。过去是周边国家有要进犯中国的想法,拉大国一起来也好、凑热闹也好,都是准备进犯中国。而现在,几乎每个国家都在准备防备中国的进犯。最近“小参考”上转了一篇日本退休高级将领的文章,他算得很清楚,说2030年中国如何要从钓鱼岛开始,一路攻打冲绳,再打到日本本土……所以说,现在是周边国家都在“规划”中国怎么打他们,而不是想着怎么打中国。这是一个大的转变,认清这个转变对国家如何动员资源、如何做军事准备,都至关重要。冷战刚结束时,中国一位高级军官曾说:“希望战争早点打,跟美国打一仗,大不了再重新建设。”这是那时出现的看法之一。我现在的判断是:可能“早晚也打不起来”。
  既然“早晚打不起来”,那就要做“早晚打不起来”的准备,并不是说不准备。我们的思路是:保持和平,越长越好。
  要学习、吸收欧洲经验,建立一种以周边国家合作框架为基础的战略依托
  有人说,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孤独的大国,没有朋友。我想说的是,即便我们没有朋友,可也没有敌人啊!这不就平衡了吗?没有真朋友也没有真敌人,把这两点放在一起,才能正确地评估中国的安全形势。
  从前我们往周边一看全是敌人。现在我们看看,哪个是我们的敌人?日本?越南?印度?好像都不是。又是,又不是。所以,我们的安全形势并不糟。只是这么样还是不够踏实,一个国家必须建立自己的战略依托。
  传统的战略依托是结盟。结盟有两种:一是大国主导的结盟,一个大国就要拉一帮小国。有事你得帮我,至少不会起来反我。比如美日同盟,打起仗来日本会帮美国么?不一定,但是至少日本不能去干别的。这就是战略依托。小国也有自己的选择,要么选择中立,要么就是找靠山。
  苏联解体后,就剩下美国建立的结盟框架。美国有盟友还有外围,几十年来建立了一个多重构架的安全框架,这就是美国的战略支撑点、战略依托。比如,美国军舰在全世界都有地方加油、停泊、维修。
  在这方面,欧洲就换了一个思路。二战后的欧洲就没有走传统对抗的路子,而是走向了欧洲合作。从经济到国防直到欧元和欧洲央行,变成了一个大欧洲。这就是欧洲的战略依托。
  从这个思路我就想到中国。历史上,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建立了朝贡体系、华夷秩序,就是以中国为主导建立一种天下体系,形成了一个共赢局面。说白了就是对邻居,只要你不打我、不抢我,我就给好处。如果你打我,我就敲你一下、惩罚你一下,叫你知道痛。美国有学者说,“实际上,中国就是要随着自己的强大,恢复一种新时代的、中国主导的华夷秩序。”但是,这个很难实现,因为美国通过盟国、盟友和外围,已经把天下占住了。在这种情况下,有人也提出来能不能搞一个中美共治?现在看来也比较难。
  那怎么办呢?我认为,要学习、吸收欧洲经验,建立一种以周边国家合作框架为基础的战略依托。这种合作框架有两个支撑点:第一个支撑点是经济,也就是周边国家经济上都得依赖中国。欧洲就走了这条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了周边国家的第一、第二大市场,今后十年这个趋势恐怕还会增强。如果我们内需真的从35%上升到45%,那这个市场增量就很惊人。将来欧洲、美国的消费能力还会下降,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第二个支撑点是政治安全,我们并不要求、也不可能建立像美国那样的同盟关系,而是通过区域性的各种合作机制,建立一种多重框架,起到政治安全的作用。
  东亚能否建立一个统一的、高度合作的框架,与美国达成平衡的战略关系?有一段时间我们很乐观,现在看来,我们低估了美国的战略重组的能力,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发展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惧怕心理。
  周边国家需要中国,又不愿意靠得太近。这样就提供了两种可能,一是建立合作框架是可能的。为什么呢?有事毕竟要跟中国商量,不商量不行,对立起来对大家都没有好处。二是我不能光靠你,必须要脚踩多只船,尽量拉别人来平衡你。
  看透了这个东西,中国就有理由安心,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种安全保证。
  无论东亚、东南亚还是中亚,都是在各种框架下有竞争、有合作
  国际上也有学者提出,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有好处,这样就可以避免中国过早地成为该地区唯一的对手。如果没有美国在东亚平衡各方,大家都担心中国的威胁,所有的目标都对着中国。现在美国人一来,大家都会骂美国。
  无论东亚、东南亚还是中亚,都是在各种框架下有竞争、有合作。中国并不需要强求建立一个单一的东亚合作框架。再说,中国周边那么大,建立一个也不合适。因此,建立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多重参与体系是可行的,也是有意义的。
  也许再过十年左右,中国的主导性增加了,这个体系就和历史上的东亚体系很类似——你不犯我,我不打你,大家都有好处。不过,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恐怕今后十年到二十年都会是中国与周边磨合的时期。
  这也是一个发展中崛起的大国重新构造世界的过程。
其他文献
本文根据马云在2010年网商大会、2012年网商大会、2013年亚布力论坛上的演讲汇编而成。  有人说,现在是世界经济最复杂的时候。我认为,没有最复杂,只有更复杂;没有最困难,只有更困难。  这是一个产生信任危机的时代,谁都不敢相信谁;这是一个价值底线遭遇挑战的时代,谁都开始想办法能骗一把就骗一把,能捞一票就捞一票;这是一个习惯指责的时代,对别人的欣赏、对善良的赞美,远远少于对别人的指责。我们都习
期刊
Q “5·12地震”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A 女儿在灾难中遇难,我的婚姻也结束了,我知道——没有人可以依靠。我的父母也年事已高,他们开的一间婚纱影楼也在地震中垮了,他们更需要依靠。我就想着我一定要快点好起来,我要去做事,要养家。  Q 听说你被刨出来后,伤势太重,直接被送到医院抢救,没来得及最后看一眼女儿?  A 这是我怎么努力都无法挽回的痛。女儿一直是和我睡觉,习惯了怀里有一个软软的身体,习惯
期刊
2013年3月,马云做客浙江卫视谈话节目《与卓越同行》,与主持人吴小莉和现场观众畅谈网事与变革。  吴小莉:很多人都愿借马云的眼光看未来的互联网世界,好像他常常会看到不同的地方。请用一句话告诉我们,今天你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马云:2012年大家担心的灾难、担心的变化,不是一个世界的灭亡,而是旧的世界崩溃,新的世界诞生。所有人都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个新的世界。  我相信很多人都看过《2012》这
期刊
假设似箭如梭的时间停滞不前,那固守旧俗的做法也会像开创新风一般引起动荡,因此对旧时代过分崇尚只会成为新时代的笑柄。  犹如动物初生时都其貌不扬,新生事物刚出现时亦模样丑陋,因为新事物乃时间孕育的产儿。但尽管如此,如同最初使家族获得荣誉者通常比保持荣誉的后人更值得尊敬一样,最初开创的有益先例,通常亦非凭模仿便能获得。因为对误入歧途的人性来说,恶就像自由落体运动,越下落力量越大,而善则如抛物运动,只有
期刊
只有那些勇于直面变善于自我颠覆的人才有可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支配这个时代的主要动力是什么?快速的变动。  应对快速变动的核心策略是什么?主动地变革。  一切都在快速改变。技术变革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变革正在重构我们的社会结构,思想变革正在重建我们的思维模式。  当下的世界充满挑战与危机,也充满机会与希望。一切该新生的都在应运而生,一切该消亡的终将逐渐消亡。拥抱变革、驾驭变革者必将赢得
期刊
我们之所以未能觉察到变革的需要,是因为被昔日成功的光芒掩盖。这些所谓的成功经验存在得越久,坚持它们的意义就越大,进而认识到变革的需要也就越困难。  看不到变革的需要,你就无法变革。  这话已是老生常谈,人人皆知。但既然如此,为何变革的方案总是无法突破第一道障碍呢?简单地说,不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有障碍,而是我们低估了这道障碍,我们没有了解障碍的本质。  实际上,改变思维方式是最艰难的。当我们以自我为中
期刊
2013年1月26日,沈敏特教授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发表演讲。  用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来衡定文化的价值,成了我们重新认识民族文化的重中之重  最近几年,面对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现状,国学几乎成了拯救末世的救星,担当着“大国崛起”的文化方面军的角色。  多年来我思考一个问题:五千年的文明成为我们的文化骄傲,可为什么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倍受列强欺凌,丧权辱国的条约一个接着一个,然后是内战;好不容易新中
期刊
本文根据菲奥莉娜2000年、2002年在麻省理工学院、2004年在清华大学等演讲整理而成。  现在的市场变化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我们看到市场上总会有输赢,为什么有的人能够脱颖而出,而有的人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有些人为21世纪作出贡献,而另一些人则碌碌无为:有些人拥抱变革,而另一些人则逃避变革:有些人引领变革,而另一些人则保守而贪图安逸。  熟悉我们的人都知道,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切皆有可能
期刊
任正非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  但一年一度的华为内部讲话成为传播他管理智慧的经典之声。  2010年1月14日,在2009年全球市场工作会议上任正非再次以“灰度思维”寄语华为人如何从容面对变革。  变革太激进、太僵化,冲破阻力的方法太刻板,其实就是缺少灰度  我们常常说,一个领导人重要的素质是方向、节奏。他的水平就是“合适的灰度”。  一个清晰方向,是在混沌中产生的,是从“灰色”中脱颖而出的。方向是随
期刊
梁启超在南京东南大学讲学期间对在校师生发表演讲,从解读“趣味”着手,畅谈如何在学问中寻找无穷的趣味。  “我并不是因为  赌钱不道德才排斥赌钱,  因为赌钱的本质会闹到没趣,  闹到没趣便破坏了  我的趣味主义,  所以排斥赌钱:我并不是因为  学问是道德才提倡学问,  因为学问的本质  能以趣味始以趣味终,  最合于我的趣味主义条件,  所以提倡学问。”  我是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倘若用化学化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