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教学分数应用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kaigui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每届学生学习分数应用题这一节时,遇到的困难基本相同。具体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是概念、意义等类似,产生错误。例1、16的1/4是多少?例2、16个1/4是多少?例3、1/4的16倍是多少?例4、一支钢笔价钱是4元,一支圆珠笔价钱比它便宜 ,一支圆珠笔价钱是多少元?等等。把分数的意义和整数意义混淆起来。例1、例2、例3解题为161/4×或1/4×16,例4学生易把“倍数”与“数量”混淆,错解为:4-1/4=3(1/4)(元)
  二是混淆单位“1”量。例5小华今年年龄是她妈妈的3/10,又正好是外婆年龄的1/6。小华妈妈今年40岁,外婆今年多少岁?学生分不清3/10与1/6单位“1”量是谁,错解成40×3/10×1/6。
  三是思维定势干扰。思维定势在学习过程中影响是始终存在的。特别是在学习与已有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中,表现更明显。
  四是受解题模式干扰。学习新知识后,学生头脑中产生一种解题模式,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仍套用原来的模式解答。例7 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28万,1982年的招生数比1980年多1/8,1982年比1980年多招生多少万人?学生受“1982年招多少万人?”解题模式影响,错解为:28×(1 1/8)。
  针对以上常见错误,教学时,我通过如下训练,来扫除障碍,克服干扰,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一、用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作铺垫,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如例1、例3与过去所学的“整数中,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应用题相类似,教学时,我抓住这一联系,设计了以下“梯度“题目(1)16的2倍是多少?(2)16的1.5倍是多少?(3)16的0.25(1/4)倍是多少?例2与乘法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我就从乘法的意义入手设计。如:把2 2 2 2写成乘法算式并说意义。把1/4 1/4 1/4 1/4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说意义。
  二、分析关键句的训练。分数应用题中含有分率的句子是解题的关键句
  一般分数应用题中,含有分率的句子陈述形式有以下几种①甲的n/m;②甲(“占”或“相当于”)是乙的n/m③甲比乙多(或少)n/m;④比甲(多或少)n/m等等。教学时,我首先教给学生寻找单位“1”量的方法。单位“1”量常在含有分率句子中的“是”、“比”、“占”、“相当于”等词的后面。如例4中“一支圆珠笔价钱比它便宜1/2”。可知“它”(钢笔)价钱是单位“1”量。
  三、重视线段图训练
  线段图可以清楚地帮助学生把抽象思维形象化,使数量关系直观化,帮助学生正确地找到解题途径。教给学生作图的基本方法:1、先画表示单位“1”的线段。注意线段规范性(力求完整、简明、清晰、比例适当)。2、再画比较量。分析题中的比较量与单位“1”量关系,运用补、截、移、叠等作图技巧,讲究作图的科学性,画出比较量。作图时,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分析思考,理解数量关系,使学生的思维与作图同步进行。这样就能发挥线段的直观作用。如“例5”线段图如下:
  从上图可以清楚地看出:小华年龄是妈妈年龄的3/10即(40岁的3/10) 40×3/10=12岁,小华年龄又是外婆的(见右图)(即外婆年龄×1/6=小华年龄)。
  四、重视变式对比训练
  对于易混内容,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式题组让学生练习,比较分析它们的细微差别,从而掌握解题规律。如:(1)一根绳子长8米,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2)一根绳子长8米,剪去1/4,还剩多少米?(3)一根绳子长8米,第一次剪去1/4,第二次剪去1/4米,还剩多少米?等等。通过对比,使学生理解1/4米与1/4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数量,后者表示倍数,不能混淆起来。
  五、教给学生验算技巧
  验算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自我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验算习惯的养成是学生数学素质的一个体现。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生验算习惯的培养,加强验算方法、步骤的指导。如:1吨甜菜可以制出4/25吨糖,生产200吨糖,需要甜菜多少吨?有的学生列式200×4/25=32(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要制出200吨糖,需要32吨甜菜是否符合实际呢?
  总之,运用线段图教学分数应用题,学生掌握较牢固,即使到了下学期总复习,解题方法学生仍记忆犹新,大大提高了复习效果。这说明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无形中,学生的数学素质也提高了。
  【作者单位:淮安经济开发区徐杨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我国电力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电网建设,为高压开关制造业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我国高压开关制造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已形成相当大的规模。据高压开关行业协会200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到2005年底,我国已累计安装风电机组1854台,装机容量126万kW,共有59个风电场,分布在15个省(市、区).与2004年累计装机76.4万kW相比,2005年装机增长率为
语文《新课标》指出:“应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为基础学科的语文,也要在教学中担负起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助的重任。我们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该怎样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科学问题----激发兴趣的源泉。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在搞好语文教学的基础上,
作文是什么?可以打一个比方,它就像给自己心灵打开的一扇窗户,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见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能不拘形式地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即“自己选材、自主拟题、自由表达、自我修改,使学生在快乐中写作。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对小学语文快乐作文的一些探讨。     一、联系生活实际,变“要我写”为“我
韵律活动是孩子伴随音乐进行并与音乐协调的身体动作表现活动。儿童在进行韵律活动时不仅需要一定的体能,一定的动作和一定的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而且也需要有一定的运用动作进行创造性艺术表现的能力。那么如何将孩子在韵律活动中的自发舞蹈行为转变为创新行为,并由韵律活动中的创新而举一反三,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素质、科学创新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观察韵律表现形态,丰富孩子的想像  一是引导孩子学会观察,做到多看
学校心理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课堂学习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发展,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的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心理教育呢?     一、创造必要的渗透条件  (一)新型的师生关系  心理教育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在于开发人的潜能,促进
农村学校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科技馆等科学宣传场所,学生、老师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应付式教学活动,如果再不重视农村地区的科学教育,就等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