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力:大雅能容物,文章不染尘

来源 :东西南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77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对写作,他精益求精,反复揣摩,直到满意才收笔。

触类旁通 博学多才


  在吉林有一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他是一个在文化领域全方位涉猎的杂家,在江城文坛很有影响力,他就是江权力。
  江汉力以小说、杂文和满族民俗见长,曾在《江城日报》辟有专栏。
  从2004年开始,江汉力对地方史和民俗研究愈加痴迷,每年都有数十篇稿子发表,内容包括吉林市历史、满族汉族朝鲜族民俗、方言、萨满、教育、二人转等各个方面。近年来他先后参与《老城旧事》《吉林满族风俗》《话说乌拉》《吉林乌拉皇贡》《北大湖》《文化吉林·吉林市卷》等书部分章节的编写或全书的编辑,内容重点为吉林地方史、民俗等。《吉林乌拉皇贡》一书百分之七十章节由他编写,其中很多史料都是新挖掘出来的。其中《打牲乌拉总管》一节,考证了历任打牲乌拉总管的任职情况,纠正了一些传统的认识错误。
  从2014年开始,江汉力独辟蹊径,挑战了多个他人未涉猎的研究领域。先后出版了《吉林龙潭陶瓷简史》《康熙乾隆东巡吉林乌拉》《乌拉民居》。这三本书,他各选择了一个领域和突破口,其中《吉林龙潭陶瓷简史》(江汉力和其女儿姜劼敏合著)由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曹保明主席作序,其序中说“这本书是作者集文学、史學、民俗学、民间文学、地域学、语言学各方面知识于一身的体现,它对研究东北,尤其是吉林省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上的著述和这三本书,奠定了他在吉林市史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如今,江汉力正在将自己的一生经历写成回忆录。他的最新作品《历史文化名城乌拉街》也已在2017年年底出版。

胸怀大志 腹有担当


  江汉力在初二时就立志要当一个作家,他一生坚守这个目标,即使文革辍笔十年,仍作品数量惊人。
  对写作,他精益求精,引用重要史实时,他都尽量找到原文,再三核对。写作已成为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他说,人生来是有责任的,总要留点什么给后人。对他来说,除了养家培育子女,写作就是最大的责任。
  把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别人知道又写不出来的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是对得起社会和祖宗的事。尤其是当今的时代,瞬息万变,几十年时间,草房没了,锄头镰刀没了,老工匠没了,老碾子磨没了,这些都是历史,是璀璨的民族文化,是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不记录下来就永远失去了。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江汉力所学甚“杂”,对文学、民俗学、易经、萨满教等都有研究,而他自身的经历也很坎坷。他出生在吉林市,一生中却居住过很多地方;1958年他的全家被下放到贫困农村20多年;他4岁丧父,少时随母讨饭,随娘改嫁后又几次易姓,寄人篱下;两次考大学,均因政审等原因而名落孙山;他因出身受过排挤,文革中三伏天站在三层桌子又摞起来的椅子上被批斗;被管制期间没有工资,为了生存,他学会了木匠、瓦匠,长期受歧视、生活压抑和深刻的人生感受使他变得倔犟、坚强、不服输,这些经历也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他的民俗研究增添了动力。
  如今古稀之年的江汉力,每天除了读书与创作,最在意的还是文化的抢救。这些年来,为了挽救民俗文化,江汉力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从来不吝啬精力和金钱,在旧物市场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如果遇到有价值的物件,不管多少钱他都会直接买回来。
  江汉力总结自己的人生经历时说:“一个人不认识、交往数万人,不走万里路、不读万卷书、不感悟万件物、不写百万字,不能成大器。”这可能就是古人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吧!

江汉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杂文学会会员,吉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艺术顾问,吉林市长白山文化研究会、吉林市满族文化研究会理事。
其他文献
他將知识视为舒适而必要的隐退去处,每天规划着自己的生活,去做一个老有所用的人。  记笔记、读名著,冯常原始终认为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智慧人生的唯一途径。从吉林大学退休后,他组建了吉林大学海内外学子的博硕缘交流群,每天与各界毕业的学子们分享学习心得,现在群内毕业于吉林大学身处海内外的精英学子们已经达到几千人之多,大家每日在群内探讨学术话题和人生路上遇到的大小困难。在冯常原的带领下,他们每
期刊
最辣最野的宵夜,是城市文化的骄傲。  “吃货”(foodie)这个术语首次出现在美国美食评论家盖尔·格林尼的一篇餐厅点评里——这是上世纪80年代早期的事。  对于那个年代的纽约人来说,粗放饮食正当道,人们吃东西无非是为了好吃和便捷,没有几个人会神经兮兮地把吃饭和性、政治以及社会地位联系在一起。不折不扣的吃货先锋格林尼则把吃饭这件事翻了一个个儿,她尖锐地指出:“就餐不是一次像动物那样为了生存的果腹行
期刊
曹保明说自己是一个在不停转动的轮子。对他而言,抢救东北文化遗产是他终身不能舍弃的事业。  曹保明说自己是一个在不停转动的轮子,他怕自己稍微停下来就追不上知情者、传承者老去的速度,听不到他们的诉说;他怕来不及记录传统村落里的文化,它们就已被改变;他怕的太多,所以他从不敢懈怠。 守护,让行动化作力量  “有人问我东北是什么?我回答东北是一块时时在感动着人,而人一旦被它感动又忍不住去感动别人的土地。”
期刊
高晓虎的刻刀,看上去轻轻巧巧,可它却是用三十几载春秋的心血和汗水熔铸的!  高晓虎说:“书报是我最好的老师。”他的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得益于在图书馆工作的六年。有关书法、篆刻的书籍和书法名家的作品,他都孜孜不倦地阅览、学习,汲取精华。1980年他搞篆刻创作,从传统入手,集众长于几案,聚诸家于一堂,形成个人的风格。他搞篆刻甚至像着了魔,下班回到家便埋头于雕刻中,一刻就是几个小时,沉入忘我的艺术境地。
期刊
2011年,中国互联网BAT格局初现,但相比于这三家透露出来的战斗气息,网易宽松的文化氛围和丁磊透露出来的理想主义气质则更容易吸引到年轻人。厌烦了枯燥的战略布局和打鸡血的奋斗感召,他们更愿意相信丁磊所谓的“超越赚钱的使命感才能让企业做得更长久”。  将近10年过去,AT的一骑绝尘却证明,其实“使命感”大家都有,但决胜因素另有其他战略规划。  这些年来,充满情怀的网易在左冲右突的过程中,拿出了一众优
期刊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总结人生经历时就提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心所欲不逾矩,看起来是种很不错的状态,能够摆脱大量的束缚。事实上,孔子的观点近来也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年纪越大的人,越容易感到快乐。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人员最近对1500多名圣地亚哥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对象年龄在21岁到99岁之间。调查结果显示,90岁以上的人幸福感最
期刊
出生在农村,参军、务农、做工、念书、提干、经商……宫庆山说,他这一生,工农商学兵几乎全占了,也正因此,他对社会百态、世间丑恶异常敏感。  对于二人转,宫庆山有着一种责任感,他不希望外界用“另一种眼光”去看待二人转,这种起源于农村田间地头的民间艺术,应该有它固有的态度和应用舞台,而不应该简单的被贴上“低俗黄恶”的标签,他立志净化、提升这门艺术,擦亮这块日渐褪色的东北民间曲艺招牌。  2000年前后,
期刊
最近,白岩松上了综艺节目《乐队的夏天》,把一众音乐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现场他将几位乐评人按音乐风格一一分类。吴青峰是“小清新的民谣”,张亚东是“深情的情歌”,欧阳娜娜是“与摇滚没什么关系的后摇”,马东则是“说下一个乐队唱什么的‘说唱’”。  而说到自己时,他不紧不慢地说自己是朋克,因为长得很朋克……  嚯,白岩松终于承认自己跟汪峰撞脸了。  用马东的话说,他是一个“被时事节目耽误了的乐评人”。但
期刊
黃斌是一位勇于“吃螃蟹”的军旅作家。在写作中,他勇于大胆改革与创新,开创了史话体裁创作之先河。  黄斌从20世纪70年代始迷恋关注家乡历史,是东北地区民间最早考察研究、普及宣传东北地方历史知识的先行者之一。  于1985年创作出版了第一本书——《渤海古都史话》。影响了无数的读者和受众,许多读者从一无所知(或误认为是其它国家先人建立的国家),到逐渐了解这个海东盛国的疆域、经济、军事、文化及风情等,为
期刊
多年来,他通过一双脚、一张嘴,为抢救“缸窑文化”而不懈努力。“墨情瓷韵”传递浓浓艺趣  “缸窑文化”特指吉林特色的陶窑文化,清朝已经非常有名并成为皇家贡品。后来由于各种原因,“缸窑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几年前,吉林民间艺术家古尘等人开始致力于抢救“缸窑文化”,多次前往景德镇与当地艺术家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我们的想法是与缸窑文化结合,烧制出我们自己的特色,加速陶瓷文化北移,并不是再复制一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