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中心,而“任务引领”教学模式则是高职教学改革的主要载体之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任务引领”教学法能够充分结合课程内容的需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任务引领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改革传统教育的经典评价标准,传统教育的评价对象是教师,关注的是教师讲的好不好,而忽略了学生学的如何,课程教学目标的缺陷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学的好不好,学生的操作技能是不是得到提高,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看是不是突出了能力目标,是不是通过“项目”和“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是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原则。
笔者在教学一线课程教学中曾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试验,摸索到了几种适合高职课程的教学方法,“任务引领”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任务引领”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高职课程的设置大多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课程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高职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任务引领”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引领”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引领”教学法符合高职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任务
在“任务引领”教学中,“任务”的设置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一节课学生是主动地学习还是被动地学习。任务的设置首先要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要突出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然后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你设置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的设置就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求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三、“任务引领”教学法案例
在讲授《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时,我们打破了原来先讲授原理和操作步骤,再让学生上机操作的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VB课程设计中,我们首先向各个处室发出了《课程设计的征询函》,以使得课程设计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程度,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基本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先进行需求阶段的分析(老师作为客户),然后查阅资料,设计解决方案,反复讨论、修改,最后进行组内的分工与协作,充分使同学们感觉到了团队的力量,以及合作的重要性。整个过程在老师指导下周密有序进行,学生出色完成课程设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在进一步掌握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常用窗体控件和编码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了对vb课程的理解,并且对软件设计的方法、步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为将来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等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任务引领”教学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把好任务设计关
1.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任务的设计可以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设自己的作品。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任务设计难易结合、层次不同,给学生发展空间
在学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水平、心理素质各方面都参差不齐,布置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深不是“深不可测”,难也不是“高不可攀”。任务探究中,要使学生能有“想一想,豁然开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体验。
学生的知识经验、实践经验和思维特点各不相同,同样一个任务,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设计的任务都限定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就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开展分层教学。学生可以分层,教学目标也可以分层。
3.任务的设计给学生留一点空白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灵活一点,不要面面俱到,可以适当的留点空间,给学生思考和尝试的余地。现在的计算机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一些软件的“帮助”功能,启发他们去尝试,去探究,并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二)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引领”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关键词]任务引领 建构主义 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改革传统教育的经典评价标准,传统教育的评价对象是教师,关注的是教师讲的好不好,而忽略了学生学的如何,课程教学目标的缺陷造就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先进的高职教育理念更加关注学生学的好不好,学生的操作技能是不是得到提高,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看是不是突出了能力目标,是不是通过“项目”和“任务”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是不是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改革原则。
笔者在教学一线课程教学中曾尝试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改试验,摸索到了几种适合高职课程的教学方法,“任务引领”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
一、“任务引领”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建构既是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高职课程的设置大多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既要学好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同时课程内容更新换代很快,又要求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思想。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高职课程的教学,我们会发现“任务引领”教学法很适合这一课程的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引领”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引领”教学法符合高职课程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二、科学合理的设置教学任务
在“任务引领”教学中,“任务”的设置是最重要的,它将决定一节课学生是主动地学习还是被动地学习。任务的设置首先要有综合性,它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要突出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的任务出现;然后要有吸引力,兴趣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如果学生对你设置的任务没有兴趣,那任务的设置就是失败的,所以提出的任务必须让学生感兴趣,必须有吸引力;最后要有创新性,我们在设置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融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探求知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三、“任务引领”教学法案例
在讲授《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时,我们打破了原来先讲授原理和操作步骤,再让学生上机操作的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在VB课程设计中,我们首先向各个处室发出了《课程设计的征询函》,以使得课程设计有针对性,提高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程度,充分体现任务驱动、项目主体的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基本能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先进行需求阶段的分析(老师作为客户),然后查阅资料,设计解决方案,反复讨论、修改,最后进行组内的分工与协作,充分使同学们感觉到了团队的力量,以及合作的重要性。整个过程在老师指导下周密有序进行,学生出色完成课程设计。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在进一步掌握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常用窗体控件和编码方法的基础上,加强了对vb课程的理解,并且对软件设计的方法、步骤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为将来毕业后从事软件开发等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任务引领”教学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把好任务设计关
1.任务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任务的设计可以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相联系起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设自己的作品。通过展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任务,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任务设计难易结合、层次不同,给学生发展空间
在学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水平、心理素质各方面都参差不齐,布置的任务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但深不是“深不可测”,难也不是“高不可攀”。任务探究中,要使学生能有“想一想,豁然开朗”、“跳一跳,摘到桃子”的体验。
学生的知识经验、实践经验和思维特点各不相同,同样一个任务,不同的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向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设计的任务都限定一种探索途径和解决方法,就会抑制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开展分层教学。学生可以分层,教学目标也可以分层。
3.任务的设计给学生留一点空白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应该灵活一点,不要面面俱到,可以适当的留点空间,给学生思考和尝试的余地。现在的计算机有很强的人机交互功能,教师应该鼓励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一些软件的“帮助”功能,启发他们去尝试,去探究,并鼓励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引导学生从各个方向,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
(二)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
“任务引领”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二是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
任务引领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明确自己所担当的角色,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是靠教师的灌输被动接受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在任务引领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