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浚、范端臣行年考

来源 :汉语言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ke_z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两宋之交的范浚终身未仕,其理学与文学的造诣却很深。其从侄范端臣,官至起居舍人,书艺和诗文也有很高的声望。本文对两人生平行历进行了详细的梳理。
  关键词:宋代;范浚;范端臣;行年
  两宋之交的范浚,字茂明,世称香溪先生,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人。他虽然终身未仕,但在理学与文学方面都颇有造诣;其从侄范端臣,字符卿,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官至起居舍人,书艺、文名俱盛。范浚和范端臣是香溪范氏的代表性人物,但两者生平行历向少人关注,兹略为考索,供研究者参考。
  徽宗崇宁元年壬午(1102),范浚生,一岁。
  范浚生年,《香溪先生范贤良文集》(以下简称《香溪集》)《设淮阴先生说李孝逸辞》题注“时年二十一”①,据后跋,此文作于宣和四年(1122)壬寅,知范浚生于崇宁元年(1102)。 另《香溪范氏宗谱》卷五《行传》载范浚“生崇宁元年壬午正月十八日”②,录以备考。
  崇宁二年癸未(1103),范浚二岁。
  崇宁三年甲申(1104),范浚三岁。
  崇宁四年乙酉(1105),范浚四岁。
  崇宁五年丙戌(1106),范浚五岁。
  大观元年丁亥(1107),范浚六岁。
  大观二年戊子(1108),范浚七岁。
  大观三年己丑(1109),范浚八岁。
  大观四年庚寅(1110),范浚九岁。
  政和元年辛卯(1111),范浚十岁。
  政和二年壬辰(1112),范浚十一岁。
  政和三年癸巳(1113),范浚十二岁。
  政和四年甲午(1114),范浚十三岁。
  政和五年乙未(1115),范浚十四岁。
  政和六年丙申(1116),范浚十五岁。
  政和七年丁酉(1117),范浚十六岁。
  重和元年戊戌(1118),范浚十七岁,有《送兄茂瞻机宜之官广东》诗。
  《香溪集·送茂瞻兄机宜之官广东》题注“时年十七”,按茂瞻名淇,范浚从兄。
  宣和元年己亥(1119),范浚十八岁,有《叹旱诗》。
  《香溪集·叹旱》题注“时年十八”。
  宣和二年庚子(1120),范浚十九岁。
  宣和三年辛丑(1121),范浚二十岁,有《姑苏台赋》、《述严赋》。
  《香溪集·姑苏台赋》题注“辛丑年作”;《香溪集·述严赋》首句云“岁辛丑予东归兮”。
  宣和四年壬寅(1122),范浚二十一岁,与友人潘彪夜读《唐书》李孝逸传,作《设淮阴先生说李孝逸辞》。
  《香溪集·设淮阴先生说李孝逸辞》题注“时年二十一”。
  宣和五年癸卯(1123),范浚二十二岁。
  宣和六年甲辰(1124),范浚二十三岁。
  宣和七年乙巳(1125),范浚二十四岁。
  钦宗靖康元年(1126),范浚丙午二十五岁,有《上潘大著书》;范端臣生,一岁。
  潘大著指潘良贵(1094—1150),字子贱(原名京,字义荣),号默成居士,婺州金华(金属浙江)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登上舍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郎。《宋史》本传云:“时宰相蔡京与其子攸方以爵禄钩知名士,良贵屹然特立,亲故数为京致愿交意,良贵正色谢绝。除主客郎中,寻提举淮南东路常平。靖康元年,召还。赐对,钦宗问孰可秉钧轴者,良贵极言:‘何栗、唐恪等四人不可用,他日必误社稷。陛下若欲扶危持颠之相,非博询于下僚,明扬于微陋,未见其可。’语彻于外,当国者指为狂率,黜监信州汭口排岸。”①范浚《上潘大著书》云:“顾非豪英伟特之士,天资巩固,挺然自拔于颓风靡俗之间,灼知义命,无一分富贵心者,讵能犯颜正论,历诋时相,以警悟人主之听耶?迩闻阁下进对明天子前,指弹柄臣无所回隐,音吐畅厉,耸动陛戟,虽遭斥黜,且甘心而不顾,意阁下其安行义命,视富贵如泥尘者也。”即指此事,书亦当作于钦宗靖康元年。
  范端臣生年,据其《祭叔香溪先生文》:“余二十载,恩意益绵。”②以惯例“二十载”之“余”当未过五;范浚卒于绍兴二十年(1150),故端臣生年早不过靖康元年。又叶适《水心集》卷十三《陈少南墓志铭》云陈鹏飞(字少南)中绍兴十二年(1142)甲科,“召对为博士太学以视学……而江左俊秀李冲、詹左、张相、范端臣、林光朝等应其选,由是绍兴之文见矣”③。绍兴十二年端臣入太学时年龄亦当在十六七岁,与所推测生年相合。按宋潘慈明曾撰范端臣墓志,惜不得见,兹仅能据现存文献做一大致推测。
  高宗建炎元年丁未(1127),范浚二十六岁,有《铁工问》、《寄题郑亨仲可友亭》、《代贺许右丞启》。范端臣二岁。
  《香溪集·铁工问》题注“丁未年作”。
  是年郑刚中作可友亭,范浚作《寄题郑亨仲可友亭》:“郑君坐交穷,结柳穷不去。无朋长独立,老大荒村住。荒村扫人迹,取友惟西山。当应爱山标,可望不可攀。牵萝架风亭,嶻嶭揖高调。修檐入危碧,阮眼坐相照。嗟今轻薄子,对面生九疑。宁如友真山,贞质终无移。怜君意超超,愧我劳勿勿。未共结交心,漫负心脾骨。”郑刚中《答潘义荣》云:“某比于圃中创小亭,名可友,今以小记奉呈,暇日能以一诗光之否。”④《答石季平》云:“蒙惠可友亭诗,字字高妙,不胜珍感。近潘子贱、范茂明惠到两篇,甚佳,匆匆未暇录呈也。小亭殊陋,而留语者皆髙人大笔,第恐从今爽气不在西山矣。”⑤《可友亭记跋》云:“予丁未岁作小亭于舍西……是时能文之士以诗相贲者近百篇,里人待制潘公义荣一诗尤予心所甚爱。”⑥按潘子贱、潘义荣皆指潘良贵(字子贱,原字义荣)。又按:郑刚中(1088—1154),字亨仲,一字汉章,号北山,又号观如,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二年(1132)进士,授温州军事判官。六年(1136),除枢密院编修官。八年(1138),迁殿中侍御史。九年(1139),为枢密行府参谋出谕京陕,归除权礼部侍郎,寻兼详定一司又兼权刑部侍郎。十年(1140),除试礼部侍郎。十一年(1141),擢枢密都承旨,为川陕宣谕使。十二年(1142),迁川陕宣抚副使兼营田。十七年(1147),以忤秦桧罢。   是年七月,李纲荐延康殿学士、提举南京鸿庆宫许翰为尚书右丞。《代贺许右丞启》当作于此时。
  建炎二年戊申(1128),范浚二十七岁,有《蔡孝子传》。范端臣三岁。
  《香溪集·蔡孝子传》云蔡“建炎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自没河死”,知《蔡孝子传》当作于本年。
  建炎三年己酉(1129),范浚二十八岁,有《徐忠壮传》。范端臣四岁。
  《香溪集·徐忠壮传》言徐徽言“建炎二年二月二十三日死,……明年昌言具晋宁死事本末上之,天子加恩赐谥忠壮,再赠彰化军节度使。河西之人思徽言不忘,家绘其象,又庙祀之。兰溪范浚曰……”。知《徐忠壮传》当作于本年。
  是年范浚五兄范浩(字茂直)随高宗南渡,二月,死于乱兵。《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壬子……上次扬子桥,一卫士出语不逊,上掣手剑刺杀之。时军民怨黄潜善刻骨,司农卿黄锷至江上,军士呼曰‘黄相公’在此,数之曰‘误国害民,皆汝之罪’。锷方辨其非是,而首已断矣。少卿史徽、丞范浩继至,亦死。”①郑刚中寄书凭吊:“伏自丙午正月,兰溪藏院拜违,忧危艰棘,扰扰四年,莫知公家弟兄所在,日夜挂念,非若寻常阔别之人漫为怀想之言也。今年二月十六日,始得寺丞之报于淮甸来者,笑而不信。盖进狩之时,虽臣子蹂躏,而茂直明哲绝人,于纷扰中自有保身之理。又数日,传者再三,至忧疑。继之三月十三日,义荣报甚详,乃知果缠此祸,旅榇之还殡葬已毕。痛哉。何公家种德之厚,而凶变遽及此耶。岂缘业之会,虽仁人智士有不能自免也。自闻此报,痛在心骨,但与贱累辈正当讹言相惊之时,坐贫不能城居,惴惴村落,顷刻不自保,兼亦不知从人所寓,含蓄涕泪,茫然无赴哭吊问之地,可胜痛哉。时事变更,百怪并作,日望材术之士如茂直辈力相挽救,速成反 [斾] [杮]之功,而今又至于此极,天意不可问也。伏惟罹此手足亏离之苦,友性自天,爱何以割,即日感念之余,尊候作止蒙休,城居毎事如意否。日来传闻稍静,当少安心,区区面列之情,甚于饥渇。属蚕事正冗,未能如愿承教,当以秋初为约也。谨上状。”②由此可知范浩死葬详情及范氏兄弟与郑刚中之交情。
  建炎四年庚戌(1130),范浚二十九岁。范端臣五岁。
  绍兴元年辛亥(1131),范浚三十岁,有《代贺富枢密启》、《次韵楼仲辉郎中游天王寺登城晚归三绝句》。范端臣六岁。
  是年七月,富直柔同知枢密院事,《代贺富枢密启》当作于此时。
  《次韵楼仲辉郎中游天王寺登城晚归三绝句》中之“楼仲辉”即楼照(1088—1160),字仲晖,婺州永康人。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高宗绍兴元年(1131)秦桧荐为兵部员外郎,右司员外郎,二年(1132)坐桧党落职。五年(1135)复右司员外郎,六年(1136)为左司员外郎,寻迁殿中侍御史。七年(1137),出知温州,未几除中书舍人,寻迁给事中兼直学士院。九年(1139),为翰林学士兼侍读,以签书枢密院事使陕西。十年(1140)因丁父忧去位。十二年(1142)九月知绍兴府。十四年(1144)二月,复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五月即被劾罢,提举江州太平观。二十六年(1156),起知宣州。二十九年(1159),徙广州。三十年(1160)卒。《宋史》本传论其“早附蔡京改秩,为台谏所论。其后立朝至位二府,皆与秦桧同时”③。范浚与楼照交好,《次韵楼仲辉郎中游天王寺登城晚归三绝句》当作于绍兴元年楼照任职兵部郎官时。按《全宋诗》收有楼照《偕范贤良游天王寺登城晚归三绝》。
  绍兴二年壬子(1132),范浚三十一岁,正月,朝廷复置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前枢密富直柔荐范浚,辞之,有《寄上富枢密书》;又有《与潘左司书》。范端臣七岁。
  “富枢密”即富直柔(1084—1156),字季申,河南人,富弼之孙。靖康初赐同进士出身,高宗朝绍兴元年(1131)七月同知枢密院事,为吕颐浩与秦桧所忌,同年十一月即罢,提举临安府洞霄宫。绍兴八年(1138)起知衢州,十年(1140)知泉州,坐事落职,徜徉山水以终。范浚《寄上富枢密书》云:“属趋行马之扉,僭纳里刺,屡获侍杖屦而聆謦欬,慰释鄙心……今阁下乃有意,欲以小人姓名尘于荐书……今兹均佚琳宫,以接纳寒素为孜孜……”可知富、范二人在绍兴元年十一月前已有交往,范曾从游受教,富提举洞霄宫后又欲荐举范,范作此书婉辞。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二年正月甲午,“诏自今科场复置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①,可证《寄上富枢密书》当作于绍兴二年正月。
  绍兴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潘良贵任左司员外郎,绍兴二年三月朔,除直龙图阁知严州。范浚《与潘左司书》云:“去十二月,伏领贶书,感激厚意,无有穷已。……执事闻道先达,用所以见知者,脱略年辈,使玷交游中,规约挽引,欲遂纳诸成就,许与甚笃,有子弟之爱,久愈益亲,每语以林泉终老,示论久要……伏承晋迁司都,方且大用矣。”知书当作于绍兴二年三月前,两人交情“甚笃”。后潘良贵绍兴五年(1135)权中书舍人,八年(1138),再奉祠。范浚有《寄谢潘舍人赠乌纱帽》。《宋元学案》列潘良贵于龟山(杨时)门人中。
  绍兴三年癸丑(1133),范浚三十二岁,有《贺中书张舍人启》。范端臣八岁。
  张舍人即张纲(1083—1166),字彦正,晚号华阳老人,镇江金坛人。政和四年(1114)上舍及第,特授辟雍正,历迁国子正、辟雍博士、校书郎。建炎初出为两浙提点刑狱,绍兴二年(1132)除尚书左司员外郎,权监察御史,三年(1133)除起居舍人、中书舍人。四年(1134),兼详定一司敇令,寻除给事中,以驳张俊疏为御史所攻,提举江州太平观。以不附秦桧,七任宫祠,桧死,召为吏部侍郎、寻兼侍读。又权工部侍郎、吏部尚书,绍兴二十六年(1156)八月除参知政事,次年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寻致仕。张纲以经术进身,尤精于《书》,平生著述有《张氏书解》三十卷、《华阳集》四十卷,《六经辨疑》五卷,《确论》十卷,《告猷集》三卷,《闻见录》五卷,《瀛州唱和》八卷,今存惟《华阳集》。范浚《贺中书张舍人启》云张舍人“雠天阁之隐篇,正祠曹之缺礼。”张纲为校书郎,又为监察御史,故知范、张有交往,书当作于本年。   绍兴四年甲寅(1134),范浚三十三岁,十二月,有《寄上李丞相书》。范端臣九岁。
  李丞相即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居士,邵武(今属福建)人,徽宗政和二年(1112)进士。钦宗即位,除兵部侍郎,为行营参谋官,力主抗金,为尚书右丞,充京城四壁守御使,除知枢密院事。因反对和议落职。高宗即位,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又进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寻罢相,谪居鄂州。绍兴二年(1132),除观文殿学士、湖广宣抚使兼知潭州。五年(1135),除江西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十年(1140)卒,年五十八。赠少师。谥忠定。范浚《寄上李丞相书》有云“近以江介为守”,“阁下方将复执大柄,佐吾君拨衰戡乱……今天子侧席竦意,注想阁下甚眷,而缙绅君子逮于窟穴黎庶,莫不引颈侧耳,望阁下复相,如望岁焉”。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三年九月,吕祉曰:“一曰形势,日者朝廷命诸将分屯沿江,得之矣。”②又载:绍兴四年十月丙子朔,“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奏蕃伪兵马犯承楚州,上谓辅臣曰:朕为二圣在远,生灵久罹涂炭,屈己请和,而金复肆侵陵。朕当亲总六军,往临大江,决于一战。……(遂诏)车驾定日起发”③。沈与求《龟溪集》有《车驾进发赐临安府诏谕》:“朕以诸将之兵分屯江上,捍御敌人,暴露劳苦。今将幸其营垒,亲抚劳之,庶几戮力一心,以安宗社。”④而李纲绍兴三年(1133)尚提举西京崇福宫,四年(1134)起始陆续受到高宗关注。据王瑞明点校《李纲全集》附录一《李纲年谱》和赵效宣《李天纪先生纲年谱长编》:李纲绍兴四年(1134)四月得旨编类《建炎时政记》;九月十五日,刘豫率北军南侵;十月二十三日,高宗往临安府亲征;十一月十四日,李纲上《捍御贼马三策》,十八日,高宗降诏奖谕;是月又条陈宜防备者凡十余事奏上。五年(1135)元旦日食,诏求直言;九日诏问凡今攻战之利,守备之宜,措置之方,绥怀之略。二月十二日,复观文殿大学士,帝亲笔褒谕。十月六日,除江西西路安抚制置大使,兼知洪州。元陈栎《历代通略》云:“浚数言纲忠,赵鼎亦言纲才器过人,故有是命,浚、鼎益劝上复相纲,以叶济中兴。”①可见当时李纲复相之说有一定影响。揆诸情理,范浚《寄上李丞相书》当作于绍兴四年底,李纲已有起复希望之时(“方将复执大柄”当系悬揣语),因绍兴五年正月金兵尽退,《寄上李丞相书》若作于此后,便不会出现“近以江介为守”一语。
  范浚与李纲弟李经交好,此当与李纲交往之契机。按李经(?—1139),字叔易,一字叔异。据杨时《李修撰(夔)墓志铭》,李夔共四子:纲、维、经、纶(《龟山集》卷三十三)。李经宣和三年(1122)为“通仕郎,试补太学上舍生,未赴殿试”,后“补入国子监,亦以魁选”(此据《李纲年谱》“崇宁三年条”)②。善治《尚书》、《周礼》,朱熹称其“解《书》甚好,亦善考证”(《朱子语类》卷七十八),宋陈骙《南宋馆阁录》卷八云其治《周礼》,并云其为沈晦榜进士(即宣和六年进士),绍兴八年(1138)八月除校书郎。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八年七月丙申,“左从事郎新漳州州学教授李经特改左宣义郎。经,纲弟也,尝除太学博士,未上而省,至是召对,遂以为秘书省校书郎。(经除校书在是月壬子)”③当以《要录》为准。《南宋馆阁录》又载其“九年六月致仕”④,致仕后不久当亡故。《李纲年谱》绍兴十年正月载:“十五日,公薨。初,公之叔弟校书公博学多识,公所以期待者甚远,入馆未几,不幸早世。公悼恨不已,适上元具祭,抚几号恸,仓卒感疾,即薨于楞严精舍。”⑤
  绍兴五年乙卯(1135),范浚三十四岁,代潘良贵为长兄范溶作墓志。范端臣十岁。
  本年六月,兄溶卒,范浚代潘良贵作《右朝请郎致仕范公墓志铭》,今存《香溪集》中。
  绍兴六年丙辰(1136),范浚三十五岁。范端臣十一岁。
  绍兴七年丁巳(1137),范浚三十六岁,作《进策》二十五篇。范端臣十二岁。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七年二月辛丑,“诏以太阳有异,氛气四合。令中外侍从各举能直言极谏之士一人。自复贤良方正科,久未有应者,至是张浚乞因灾异降诏,上从之”⑥。此与《香溪集·进卷·策略》中“太阳有异,氛气四合,亟下明诏,敷求谠言”语合。知《策略》诸篇,为范浚思应直言诏而作。然该年应此科者非范浚,《宋史·选举二》:“七年,以太阳有异,令中外侍从各举能直言极谏一人。是冬,吕祉举选人胡铨,汪藻举布衣刘度,即除铨枢密院编修官,而度不果召。”⑦制科应试程序复杂,据《文献通考·选举六·贤良方正》,高宗时制科程序为:“绍兴元年下诏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有司讲求旧制……先具词业(策论共五十篇),缴送两省侍从参考之,分三等,文理优长为上,次优为中,常平为下,次优已上并召赴阁试。岁九月,命学士两省官考试于秘阁,御史监之,试六论(每首五百字以上),于九经、十七史、七书、国语、荀、杨、管子、文中子正文内出题,差楷书祗应,四通以上为合格,仍分五等,以试卷缴奏御前。拆号,入四等以上者召赴殿试。其日上临轩亲策(限三千字以上),宰相撰题,差初、覆考详定官、赴试人引见,赐坐,殿廊两厢设垂帘帏幕,青褥紫案,差楷书祗应,内侍赐茶果。对策先引出处,然后言事,第三等为上,恩数视廷试策第一人;第四等为中,视廷试第三人,皆赐制科出身;第五等为下,视廷试第四人,赐进士出身,不入等,与簿尉差遣。以上并谓白身者,若有官人,则进一官与升擢。”⑧范浚集中进卷有《进策》五卷二十五篇,又有《论》三卷二十二篇(《论》三卷虽未明标《进论》,然观其内容及形式,当系《进论》),未有词业所需要的五十篇之数,疑有所散佚。由范浚曾作进卷可见其用世之志,然绍兴七年诸臣所举能直言极谏之人并无范浚之名,当系未获荐举;或因他故辞荐,最终并未向有司投递进卷。
  《策略》等二十五篇进策必作于绍兴七年三月至十一月间,因《巡幸》一篇中有“陛下以决策亲征,巡幸建康,天威所临,诸军増气”等语,而高宗绍兴七年三月始巡幸至建康,而十一月刘豫被金人废除,《巡幸》一篇可不作。叶渭清《范香溪先生年谱》中有考辨,可参看。   绍兴八年戊午(1138),范浚三十七岁。范端臣十三岁。
  绍兴九年己未(1139),范浚三十八岁,有《慎独斋记》、《次韵婺守林懿成检正游赤松绝句四首》。范端臣十四岁。
  《香溪集·慎独斋记》末题“绍兴九年六月八日记”。
  婺守林懿成即林季仲,字懿成,晚号芦山老人,永嘉人,宣和三年(1121)进士,绍兴四年(1134),为秘书郎。六年(1136),试太常少卿。七年(1137),知泉州赵鼎复相,召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绍兴八年(1138)十月戊午,知婺州,次年十二月己酉,曾统代林季仲知婺州。范浚《次韵婺守林懿成检正游赤松绝句四首》当作于本年。
  绍兴十年庚申(1140),范浚三十九岁,有《饶州浮梁程公生祠堂记(代)》。范端臣十五岁,与陆游兄弟、叶黯、陈悫等同应科举,交游密切。
  程公即程迈(1068—1145),字进道,黟县(今属安徽)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进士。绍兴九年(1139)知饶州,“阅岁徙温州”(程森《宋故显谟阁学士左中大夫致仕文安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赠光禄大夫程公迈家传》)①。证之《饶州浮梁程公生祠堂记(代)》有云:“绍兴九年……冬十有二月,诏以竹左符,命镇江帅、阁学程公进职一等,移镇是邦。”《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绍兴九年八月戊午,“徽猷阁待制知镇江府程迈升徽猷阁直学士知饶州”②。知范浚代作之文当作于本年。
  陆游《跋范元卿舍人书陈公实长短句后》云:“绍兴庚申辛酉间,予年十六七,与公实游。时予从兄伯山、仲高,叶晦叔、范元卿皆同场屋,六人者,盖莫逆也。公实谓予小陆兄。后六十余年,五人皆已隔存殁,予年七十九……。嘉泰癸亥十月二十九日,笠泽钓叟陆某书。”③按陆静之字伯山,陆珪曾孙,与游同曾祖,长游十四岁。陆升之字仲高,伯山弟。叶黯字晦叔,处州松阳(浙江丽水)人,绍兴十二年(1142)陈诚之榜进士;陈悫,字公寔,诸暨人,有文学,论者谓其气节度量有郭元振之风,官至承事郎、知余姚县。此数人者,与范端臣皆为莫逆之交。
  绍兴十一年辛酉(1141),范浚四十岁,知婺州周纲修学宫,欲以范浚为学官,辞之,作《上婺州周侍郎书》。范端臣十六岁。
  周侍郎即周纲(?—1148),嘉兴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曾官监察御史、尚书右司员外郎,绍兴五年(1135)以直宝阁知婺州,九年(1139)权吏部侍郎,十年(1140)以敷文阁待制再知婺州(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年十一月“癸丑,兵部尚书兼权翰林学士兼侍读胡交修充端明殿学士知台州、权尚书吏部侍郎周纲充敷文阁待制知饶州,二人皆以引疾得请”④。然据明成化修万历续修《金华府志·官师》:周纲绍兴五年知婺州,绍兴七年由孟庾继任知婺州,绍兴十年周纲以待制复知婺州,绍兴十一年向宗厚继任知婺州。⑤疑“饶州”为“婺州”之讹),后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绍兴十八年(1148)卒。范浚《上婺州周侍郎书》云“阁下过听,赐之珍缄,奖与问遗,礼意甚眷……顾浚咏慕贤德虽久,而未有足迹于宾序,乃蒙殊知若此,信阁下取人之道与世之简弃寒素者大异矣。是用进伏于门墙,愿望德容,以慰区区仰止之心……又增治学宫,教育士类,且将使浚预讲说之末,此实阁下力振吾道,加意甚厚。浚虽不获承命,然益知吾道之明,繄阁下是赖,则浚之蒙知,岂特为己私悦乎。此浚所为进见之意也。”知周纲颇赏识范浚,且欲以范为学官,范“不获承命”,婉辞之。周纲绍兴十年(1140)十一月十三日始知婺州,又有修学宫事,知范浚上书应在次年。
  绍兴十二年壬戌(1142),范浚四十一岁。范端臣十七岁,入太学,与李冲、詹左、张相、林光朝同学。
  叶适《陈少南墓志铭》云陈鹏飞绍兴十二年为太学博士,“召对为博士太学,以视学……而江左俊秀李冲、詹左、张相、范端臣、林光朝等应其选”①,皆入太学。另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陈鹏飞为太学博士时在绍兴十二年七月辛巳,又据同书,绍兴十四年六月癸巳,“太学博士兼崇政殿说书陈鹏飞守尚书礼部员外郎”②,知陈任太学博士时间在绍兴十二年七月至十四年六月之间。按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号艾轩,莆田人。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隆兴元年(1163)举进士,累官广西提点刑狱,除中书舍人,后知婺州,引疾提举兴国宫。淳熙五年(1178)卒,谥文节。有《艾轩集》。詹左,吴县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张相、李冲事不详。
  绍兴十三年癸亥(1143),范浚四十二岁,有《代贺罗尚书启》。范端臣十八岁。
  本年九月,御史中丞兼侍读罗汝楫试吏部尚书,范浚此启当作于此时。
  绍兴十四年甲子(1144),范浚四十三岁,有《贺楼枢密启》、《代贺詹中丞启》。范端臣十九岁。
  楼枢密即楼照,绍兴十四年二月,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五月即被劾罢,范浚《贺楼枢密启》,当作于绍兴十四年二月至五月间。另詹大方绍兴十四年五月己卯由右谏议大夫任御史中丞,范浚《代贺詹中丞启》当作于此时。
  绍兴十五年乙丑(1145),范浚四十四岁,有《右通直郎范公夫人章氏合袝志》。范端臣二十岁。
  《香溪集·右通直郎范公夫人章氏合袝志》云章氏“绍兴十有五年冬十有一月癸卯卒于家,遂以十有二月己酉葬”。故墓志作于本年。
  绍兴十六年丙寅(1146),范浚四十五岁,有《张府君墓志铭》、《养正斋记》、《温州永嘉县不欺堂记》、《自牧斋记》。范端臣二十一岁。
  《香溪集·张府君墓志铭》云“府君以绍兴十有五年夏六月丁酉卒,以明年冬十月甲辰葬于县之概浦乡梅塔原”,知志文作于绍兴十六年。
  《香溪集·养正斋记》后署“绍兴十六年十二月一日记”,为弟子虞唐佐(尧卿)作。
  《香溪集·温州永嘉县不欺堂记》后署“绍兴十有六年五月一日记”,为四兄范浒(茂安)作。
  《香溪集·自牧斋记》后署“绍兴十六年八月二十四日记”,为弟子柴喆(吉卿)作。   绍兴十七年丁卯(1147),范浚四十六岁,有《存心斋记》、《讷斋记》、《贺郑侍郎移镇平江府启》。范端臣二十二岁。
  《香溪集·存心斋记》后署“绍兴十七年四月晦日,香溪范浚记”,为弟子邵恂(子信)作。
  《香溪集·讷斋记》后署“绍兴十七年夏六月晦日,香溪居士范浚书”,为侄儿范德臣(伯通)作。
  郑侍郎即郑滋(?—1149),字德象,福州人。靖康元年(1126)累官徽猷阁待制,出知湖州、睦州、平江府(苏州),建炎元年(1127)罢。绍兴二年试兵部侍郎,三年试吏部侍郎,五年移户部侍郎,寻引疾奉祠。绍兴十七年以显谟阁直学士再知平江府,次年改知建康。秦桧举进士,滋为南省参详官,故桧寓书于滋称门生。范浚《贺郑侍郎移镇平江府启》当作于本年。
  绍兴十八年戊辰(1148),范浚四十七岁,有《三益斋记》、《高府君墓志铭》、《贺婺守林给事移镇绍兴府启》、《代贺章察院启》。范端臣二十三岁,在湖州识韩元吉,此后在太学又数与韩元吉交游。
  《香溪集·三益斋记》后署“绍兴十八年二月十日,香溪范浚记”,记为陈九言(叔永)作。
  《香溪集·高府君墓志铭》云:“府君卒以绍兴十有七年春三月丁卯,窆以十有八年秋九月己酉”。
  婺守林给事即林待聘(1089—1152),字绍伊、少伊,号毅斋,永嘉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绍兴间累迁司封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兼侍讲、给事中,绍兴十七年(1147)知婺州,十八年六月移知绍兴府。待聘是吏部尚书林杞从子,绍兴二年(1132)曾坐秦桧党落职。范浚《贺婺守林给事移镇绍兴府启》当作于本年。
  本年十二月丁丑,左承议郎主管官诰院章厦为监察御史,《代贺章察院启》当作于此时。
  范端臣与韩元吉交游事,据韩元吉《戏赠范元卿》诗:“忆昔苕溪醉中语,屈指凄凉十寒暑。纷纭世事去如云,两鬓苍苍各如许。春风学省数会面,抗袂吁嗟走尘土。我惭屡战不能奇,袖手归来仆旗鼓。……”按诗中“苕溪”即湖州,韩元吉绍兴十八年在湖州①。
  绍兴十九年己巳(1149),范浚四十八岁,有《龙游吴宰因劝农过寓居》、《衢州龙游县学田记》,《安人胡氏墓志铭》、《贺婺州吴尚书复职再任启》、《己巳十二月廿九日,同侄端臣、端杲观王右军帖并〈晋书〉》,以白藕荐酒,成诗》。范端臣二十四岁。
  龙游吴宰即吴芑,字彦周,括苍人,绍兴十六年(1146)至十九年(1149)任龙游令。范浚《龙游吴宰因劝农过寓居》诗有“争言字我今三岁”,知诗作于本年。
  《香溪集·衢州龙游县学田记》有“括苍吴君彦周,为龙丘宰……令君名芑,今为左宣教郎。绍兴十九年夏四月壬申,兰溪范浚记”,知记为吴芑(彦周)作。
  《香溪集·安人胡氏墓志铭》有“忽得微疾,遂不起,闻者咨悼,实绍兴十有九年正月壬辰也……将以十有一月甲申遂安祔于县之龟坑西原先君之墓,敢请铭”,墓志为范浚外兄江惇禔之妻胡氏作。
  婺州吴尚书即吴表臣(1084—1150),字正仲,晚号湛然居士,永嘉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历监察御史、右正言、司勋郎中、左司谏、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给事中、兵部侍郎、礼部侍郎,迁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绍兴十二年(1142)因忤秦桧罢官,绍兴十九年六月起复知婺州,范浚《贺婺州吴尚书复职再任启》当作于此时。
  《己巳十二月廿九日,同侄端臣、端杲观王右军帖并〈晋书〉》,以白藕荐酒,成诗》诗中端臣即范端臣,字符卿,一字符卿;端杲字符章,号杨溪,并学于范浚。
  绍兴二十年庚午(1150),范浚四十九岁,本年卒,有《吴子琳墓志铭》,《上致政胡待制书》。范端臣二十五岁,作《祭叔香溪先生文》。
  《香溪集·吴子琳墓志铭》载吴珪(子琳)“二十年正月丙午,葬于县之东溪古寺山之原。”
  胡待制疑为胡寅(1098—1156),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建州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安国子。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高宗朝曾任起居郎、中书舍人,绍兴五年(1135)充徽猷阁待制知邵州,八年(1138),除礼部侍郎,兼侍讲,寻直学士院。绍兴十七年(1147)七月引疾告老,以忤秦桧,绍兴二十年(1150)三月坐与李光通书,责新州安置。桧死,诏自便。胡寅尝从杨时学,湖湘学派奠基人之一,著有《论语详说》、《读史管见》、《斐然集》等。范浚《上致政胡待制书》云:“阁下以卓踔超世之资,早闻道于过庭,渊源信有自矣。所谓乐天知命,无入而不自得者,阁下固已洞达而深造之。用能于强年请老……浚生四十有九年矣。”知书作于绍兴二十年,然胡寅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非待制,存疑。
  范浚卒年,据陈岩肖序可大略考知,陈氏绍兴三十一年作《香溪集原序》时称“先生殁已十年”,上推十年,为绍兴二十一年(1151),然此“十年”当系约数。明人童品《香溪先生传》及《兰溪县志》、《香溪范氏宗谱》皆云范浚卒时年仅四十九岁,故定范浚卒于本年。
  然童品《香溪先生传》:“以徽宗建中靖国二年壬午,实生先生……绍兴三十一年辛巳陈公岩肖为之序时,先生殁且十年,其文迄于绍兴十九年己巳夏四月而止,自是先生盖卒矣,时年四十有九。”②似主张绍兴十九年浚已卒。按古人计龄习惯,范浚若绍兴十九年已卒,年止四十八岁而已。《兰溪香溪范氏宗谱》卷五《世传》范浚传云“生崇宁元年壬午正月十八日,卒绍兴二十年庚午十一月廿一日。”①光绪《兰溪县志》亦云:“是岁十二月浚卒,年止四十有九。”②然未言明何岁。录备参考。
  范浚既于本年亡,范端臣祭文亦当系于该年。
  绍兴二十一年辛未(1151),范端臣二十六岁。
  绍兴二十二年壬申(1152),范端臣二十七岁。
  绍兴二十三年癸酉(1153),范端臣二十八岁。
  绍兴二十四年甲戌(1154),范端臣二十九岁,登进士第;六月,以左奉议郎添差严州府通判。   《淳熙严州图经》“添倅题名”下有范端臣“绍兴二十四年六月以左奉议郎到”③。
  绍兴二十五年乙亥(1155),范端臣三十岁。
  绍兴二十六年丙子(1156),范端臣三十一岁,添差严州府通判任满,往福建某地任主簿类文书官。
  《淳熙严州图经》“添倅题名”,范端臣下即韩义古“绍兴二十六年七月以右通直郎、太社令到”④,可推知该年为范端臣添差通判任期结束时间。
  又据韩元吉《戏赠范元卿》诗:“忆昔苕溪醉中语,屈指凄凉十寒暑。纷纭世事去如云,两鬓苍苍各如许。春风学省数会面,抗袂吁嗟走尘土。我惭屡战不能奇,袖手归来仆旗鼓。喜君射策有新功,双鹄联翩仍一举。胡为不上金马门,簿领卑栖犹哙伍。风前未厌鹔鹴敝,笔下悬玄凤凰吐。闽山千里要佳句,应吊双龙一怀古。元戎好士见此客,定肃弓刀按歌舞。素英丹荔虽已过,海珍正可罗樽俎。鹧鸪勾舟木叶堕,秋晚上寒更风雨。请君强饭趣归程,莫为梅花思羁旅。”⑤按绍兴十八年(1148)韩、范两人相识于湖州,“十寒暑”后当为绍兴二十八年(1158),即韩元吉作此诗时间,诗云“胡为不上金马门,簿领卑栖犹哙伍”,又云“闽山千里要佳句,应吊双龙一怀古”,可知其绍兴二十八年在福建某地为“簿领”类官。按该年韩元吉知福建建安县,故得与范端臣相遇于闽中。
  绍兴二十七年丁丑(1157),范端臣三十二岁。
  绍兴二十八年戊寅(1158),范端臣三十三岁。
  绍兴二十九年己卯(1159),范端臣三十四岁。
  绍兴三十年庚辰(1160),范端臣三十五岁。
  绍兴三十一年辛巳(1161),范端臣三十六岁。
  绍兴三十二年壬午(1162),范端臣三十七岁。
  孝宗隆兴元年癸未(1163),范端臣三十八岁。
  隆兴二年甲申(1164),范端臣三十九岁。
  乾道元年乙酉(1165),范端臣四十岁,为左宣教郎、太学录,被命点检国子监试卷。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一七:“(乾道元年)八月五日,国子监解发,命监察御史张知刚监试,国子司业汪涓,吏部员外郎鲁訔,将作监丞苗昌言考试,知大宗正丞芮辉,秘书郎郑升之、正字胡元质,太学博士吴藴古,国子监主簿昌永行,国子正黄钧点检试卷。秘书丞刘贡别院考试,国子录关耆孙,太学录范端臣点检试卷。”⑥
  乾道二年丙戌(1166),范端臣四十一岁,十二月,为秘书省正字。
  《宋会要辑稿·选举》三一之二三: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四日,“诏左从事郎关耆孙、左宣教郎范端臣并召试馆职。”⑦
  《南宋馆阁录》载:乾道二年十二月至三年(1167)七月,范端臣为秘书省正字。⑧
  乾道三年丁亥(1167),范端臣四十二岁,七月,为校书郎。
  《南宋馆阁录》载:乾道三年(1167)七月至四年(1168)七月,范端臣为校书郎。⑨
  乾道四年戊子(1168),范端臣四十三岁,为校书郎。
  乾道五年己丑(1169),范端臣四十四岁,在兰溪,九月,与韩元吉、韩淲、吕祖谦、曾正中同游兰溪栖真院灵洞并题名。冬,知广东韶州。
  宋濂《灵洞题名后记》:“兰溪栖真院灵洞题名,乃蒙斋右史范公端臣乾道五年己丑季秋二十三日所书。潘慈明志右史之墓谓其‘篆楷草隶,皆造于妙’,今观遗墨,其言实有不诬者矣。然其所题之名凡四曰:韩无咎者,龙图阁学士南涧公元吉也;曰范元卿者,即右史,瀫水人;曰吕伯恭者,金华东莱成公也;曰曾正中者,章贡文清公几世之诸孙也;曰无咎之子淲者,淲字仲止,文学追亚其父,父号南涧,人因称其为涧泉也。”①
  苏平仲《书灵洞栖真院题名后》:“乾道己丑九月二十三日,范公元卿与韩公无咎、吕公伯恭、曾公正中及韩公之子淲游兰溪灵洞,次栖真院,题名院之户间。后二十四年绍熙壬子正月十九日,范公之弟元俞、元臣亦来游,复题名其傍。”②
  知韶州事见乾道九年条。
  乾道六年庚寅(1170),范端臣四十五岁,知晋康郡(南康州)。
  吴师道《范元卿书帖》:“此吾乡范端臣元卿舍人书也。元卿问学该洽,词翰奇逸,岂惟负才过人。盖内而父兄之渐摩,出而与绍兴乾淳诸贤游,亦一时之盛也。和诗称三一叔者,名津字茂通,香溪先生浚字茂眀者之从弟,而元卿父谓载茂,则香溪之兄也。诗有‘蛮雨瘴烟,人归陇北’之句。盖元卿以乾道庚寅守晋康,癸巳出岭,此当在其后也。《与德章秘校帖》乃里中陈氏元卿,屡和其诗,以见于《蒙斋集》中也。”③庚寅即乾道六年。
  乾道七年辛卯(1171),范端臣四十六岁,知晋康任上。
  乾道八年壬辰(1172),范端臣四十七岁,知晋康任上,有《岭南鞭春》诗。
  范端臣《岭南鞭春》诗云:“一辞湖上月,三见岭南春。怪鸟呼如鬼,痴猿立似人。蛮商通海舶,渔户杂江滨。尚有鞭牛扑,纷拏起路尘。”④“三见岭南春”即为乾道六年、七年、八年之春。
  乾道九年癸巳(1173),范端臣四十八岁,晋康任满出岭北归,过江西叫岩,题诗。
  宋赵蕃《淳熙稿》卷一九《游叫岩用范元卿自普康归日留题韵》,叫岩在江西铅山,“普康”当为“晋康”之讹,知吴师道所谓“癸巳出岭”时是在晋康任上而归。《广东通志》卷二十六《职官志》载范端臣曾知韶州事,《明一统志》“韶州府曲江县“望韶亭”载:“在府城东八十里,宋守范端臣记云:‘韶之名以山,而山之名以石。’”⑤知范端臣亦曾知韶州,而其乾道六年(1170)至九年(1173)既在晋康任上,知韶州必在乾道四年(1168)罢校书郎后、乾道六年(1170)知晋康前。附范、赵二人酬和诗:
  范端臣《题游叫岩》:“溪心碛石圆如磨,岩腹精庐冷似冰。弭楫来游冲夜雨,翛然一叟对孤僧。”⑥
  赵蕃《游叫岩用范元卿自普康归日留题韵》:“溪行又作叫岩登,凉冷端如快踏冰。所过有山成一访,是知我亦在家僧。”⑦   淳熙元年甲午(1174),范端臣四十九岁。
  淳熙二年乙未(1175),范端臣五十岁,知江州。八月,韩元吉跋其所藏欧阳修书帖。
  吕祖谦《严陵方君墓志铭》:“君讳元恪,字几先……年九十有二,以淳熙二年七月癸巳终于家……女孙七人,迪功郎、建康府上元县尉郑克,从政郎、平江府府学教授刘适正,朝奉郎、新知江州范端臣,王璞,钱膺,王中实,其婿也,季者在室。”⑧
  韩元吉《跋范元卿所藏欧阳公帖》:“文忠公手墨,世固多有之,二帖盖与原甫、君谟,皆平日至厚,周致委曲,情如家人,足以见前辈交友之谊,为可宝也。称谢原甫戒其用快,而颇讥其豪饮不可当;劝君谟以疮愈当治内,犹寇贼后修武备,所以御后来之患,而自谓各有少病,其为药石之言,互相启发,又可宝也。淳熙二年八月壬午,颍川韩某敬观。”①
  淳熙三年丙申未(1176),范端臣五十一岁,二月,礼部员外郎任上,主持考试。八月,周必大跋其所藏欧阳修书帖。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淳熙三年二月二十五日,铨试、公试、类试。命监察御史齐庆胄监试,吏部员外郎王速、礼部员外郎范端臣、军器少监俞子陵考试,大理寺丞商份、枢密院编修官袁说友、太学博士刘甄夫、大理评事王尚之、周珌、国子监主簿柯宋英、秘书省正字何澹、诸王宫大小学教授宋宜之考校点检试卷。”②
  周必大《跋范元卿所藏醉翁帖》:“右南宫舍人范元卿所藏醉翁帖,……元卿素以博洽闻,愿质疑焉。淳熙三年八月二十七日。”③
  淳熙四年丁酉(1177),范端臣五十二岁,七月,以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八月五日,主持考试。九月,任军器监。本年袁说友曾观其所藏定武本《兰亭序》帖。
  《南宋馆阁录》载:范端臣淳熙四年七月礼部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九月,军器监。④
  《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二:“(淳熙四年)八月五日,国子监发解,命监察御史徐诩监试,尚书考功员外郎施师点、尚书礼部员外郎范端臣、太常丞黄洽考试。”⑤
  袁说友《跋汪季路太博定武本兰亭修禊序》:“顷岁有薛氏子为先君道其族伯绍彭定武兰亭帖三本始末,语与前辈所书略同。去春余跋王顺伯定武本尝及之矣。兰亭帖距今岁月滋久,本既弗一,好事者说亦纷异,然物之真谬虽相去毫厘,吾人若具眼力,少加订正,便可尽见。如顺伯与今季路所藏,一见知为至宝物也。盖肥瘦别定武先后本,亦是要论。余留都下九年,士夫家所有,幸数见之。往往笔瘦而刻画太明者甚多,校之肥本,自‘永和九年’而下,只此一行,其运笔自然,气象浑厚,已不可及。其间如‘会有咸流弦畅清可浪犹齐揽’数字,相去尤不胜天渊。他皆如此。又肥本字画之傍石纹自然皴动,如轻烟笼染,抆拭未去之状,俗语谓之粉纹,此又不可伪为。前岁见范元卿所藏,渠却未深信肥本者。人固各有见也。尤延之领袖博雅,定武古本偶未得刮目,尝见沈虞卿之本,似不减顺伯季路者。余虽随群嗜此,而所储殊未确,仅有一二可以备遗然,必求有以颉颃于尤、沈、王、汪之门可也。”⑥按袁说友淳熙六年七月已知池州⑦,其云“留都下九年”者,盖指乾道八年(1172)至淳熙六年(1179)在朝为官期间,而此跋又必作于此后,云“前岁见范元卿所藏”,大约事在淳熙四年,该年七月,袁说友官秘书丞兼权左司郎官,与范端臣皆在馆供职。
  淳熙五年戊戌(1178),范端臣五十三岁,五月,以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卒于起居舍人任,葬严州钓台南岸。
  《南宋馆阁录》载:范端臣淳熙五年五月以起居舍人兼国史院编修官。⑧
  范端臣当卒于起居舍人任上,起居舍人又名“右史”,世称范端臣为范右史即缘此。
  《浙江通志》云:“宋起居舍人范端臣墓,《万历严州府志》在钓台南岸。”⑨
  韩淲《涧泉日记》云:“范端臣,字符卿,先公友也。谈论滑稽,文彩可观,围棋饮酒,满座风生。作起居郎而死,葬之子陵钓台,其家在兰溪香头。”①按“起居郎”应为“起居舍人”之误。《金华先民传》云其官“中书舍人”,亦当为“起居舍人”之误。李之亮《宋两广大郡守臣易替考》谓淳熙十二年至十四年,范端臣知韶州②,误甚。
  宋濂《灵洞题名后记》:“至若续题,乃右史之弟俞之笔,实绍熙三年壬子,距前题己丑已二十有四年,而四君子者皆作土中人矣。”③知范端臣绍熙三年(1192)前已卒。
  另据《光绪乙未重修古溪潘氏宗谱》卷三,为范端臣撰墓志的潘慈明生于宣和二年(1120)十一月廿七日,卒于绍熙元年(1190)十一月初一日④,知范端臣又当卒于绍熙元年十一月之前,疑淳熙五年后不久范端臣即卒。
  范端臣书艺、文名俱盛,有《蒙斋集》,另有《杜诗说》。
  宋濂《灵洞题名后记》云:“兰溪栖真院灵洞题名,乃蒙斋右史范公端臣乾道五年己丑季秋二十三日所书。潘慈明志右史之墓谓其‘篆楷草隶,皆造于妙’。”⑤范端臣藏有不少前贤法帖,如定武本兰亭序、欧阳修书帖等,已见前举。另范浚有《己巳十二月廿九日同侄端臣端杲观王右军帖并晋书以白藕荐酒成诗》,也许此右军帖即范端臣所藏定武本兰亭序。
  《浙江通志·人物六·文苑四》云:“范端臣,《金华先民传》:字符卿,兰溪人,浚之从子,绍兴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虽入官,未尝废学,文词典雅,尤工于诗,有集三卷,出入诸家,卓然名世,至篆楷草隶,亦造其妙,学者称为蒙斋先生。”⑥按“中书舍人”为“起居舍人”之误。
  吴师道《范元卿书帖》云:“此吾乡范端臣元卿舍人书也。元卿问学该洽,词翰奇逸。”⑦
  《香溪范氏宗谱》云:“端臣字符卿号蒙斋,绍兴二十四年甲戌登张孝祥榜进士第二人,授中书舍人,右史,出知韶州,累迁江西转运使,著有文集二十卷,性理数卷,诗集三卷,学者称蒙斋先生,贤迹并载金、兰二志及《金华文献录》,崇祀郡县学宫并附严子陵先生祠。周公必大有赞,载像传。乾道五年季秋灵洞题名,详载宋景濂集。娶严陵方丞之女,合葬严州钓台南岸,潘慈明(志)其墓,载桐庐县志;吴履作传诗,见童琥《钓台拾遗集》。生二子,夔仲、机仲。”⑧按言“进士第二人”不确;言授“中书舍人”系“起居舍人”之误;言“累迁江西转运使”于史无征。
其他文献
"三全育人"模式既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又是一种系统性的指导思想.教师要提高站位,以知促行,强化担当,以行践知,切实做好并深入推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我校在三全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局部位置定容体发育。定容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产量递减迅速。注水替油技术能有效提高该类油藏的采出程度。从油水关系
摘 要:任访秋先生的《中国文学史散论》既有宏观的文学史通识,又有对特殊、重要的文学现象、事实的历史阐释;既具古典研究的精细分析和严谨实证,又富现代学术的逻辑思辨和创见卓识。这部写于民国时期的论著存在着与乃师周作人的“潜对话关系”。其中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文章,在在受周氏影响,而写于40年代的文章却有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出任访秋先生追求真理的学术品格和良知。  关键词:任访秋;《中国文学史散论》;周
转炉炉龄是炼钢生产的一项重要综合经济技术指标。通过对宁波180t顶底复吹转炉最近炉役期的钢产量、终点氧、耗氧量等冶炼工艺指标和维护运行等分析,测算主要工艺指标运行的
摘 要:在消费文化视域下,审美的生产和消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在机械复制技术的推动下,审美的生产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和符号化的倾向,“仿像”成为审美生产的主要机制和方式,审美的消费也渗透到消费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尤其是日常生活领域,审美的消费呈现出审美化、体验化和视觉化等新特征,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其突出的体现。  关键词:消费文化;审美;生产;消费  后现代社会中,以商品生产为中心的传统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