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和积极参与某项活动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事物,一定会让学生自觉产生积极的注意倾向,同时还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开始,那么,课始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供良好的认知起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创设认知情景,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之中。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欲望一旦被燃起,他们将会带着炽烈的追求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创设“阿姨分饼”的情境。幼儿园阿姨要分饼给小朋友们,请学生用掌声表示每个小朋友分到饼的个数:8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学生鼓掌4次。)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学生鼓掌2次。)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学生鼓掌1次。)1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这时,许多学生都愣住了。教师问:“为什么不用掌声表示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每个小朋友只能分到半个饼,不能用掌声来表示了。”教师追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饼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对一种新的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学生产生了急于解疑的迫切心情,学习兴趣也由此而生,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二、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唤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的认知路径,让学生形成稳固而强烈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积极的认知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获得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已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他们应该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学习新知。课前,可以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学具包,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纷纷汇报了各自的发现。生1:我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1),这样,就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生2:我把一个直角三角形剪开(图2),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底×高÷2;生3:我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图3),我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底×高÷2;生4:我能把一个三角形折叠成两个完全重合的长方形(图4),这样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2=底×高÷2……真是不能小看学生,他们分别用拼、折、移、剪等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面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题,力求有的放矢,有序展开,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时,可以安排这样的练习:看谁站得有对又快。练习的前提是每位同学要清楚自己的学号。练习开始,先分别请学号数为偶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数为奇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数为素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数为合数的同学起立。接着请学生思考:你们每人站起来了几次?谁只站了一次?为什么学号是1的同学只站了1次?(因为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接着再分别请学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同学起立……在“看谁站得有对又快”这个练习中,学生全员参与,情绪高昂,兴趣浓郁,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习能力。
四、适时拓展延伸,提高学习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还要做到“课虽终,趣犹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欲罢不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一课,即将下课时,教师拿出预先准备的一张长方形硬纸,一面画有24个方格,另一面画有6个方格。然后告诉学生,老师这里有两个长方形,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一比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比较时,先请女生趴在桌子上,男生數长方形上的格子(24格)。再请男生趴在桌子上,女生数长方形上的格子(6格)。然后老师宣布比较结果:男生看到的长方形大。引出争议。最后小结:看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在这里行不通了。为什么会行不通的呢?应该怎么比较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先探究起来。这一教学过程,通过数同一个长方形的正反面大小不同的方格,巧设悬念,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彰显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为后继的学习作好了铺垫。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巩固知识,提高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能驱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对新事物的认识。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愿学,乐学,真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开始,那么,课始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形成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提供良好的认知起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区”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创设认知情景,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心理状态之中。学生渴望获得知识的欲望一旦被燃起,他们将会带着炽烈的追求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可以创设“阿姨分饼”的情境。幼儿园阿姨要分饼给小朋友们,请学生用掌声表示每个小朋友分到饼的个数:8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学生鼓掌4次。)4个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学生鼓掌2次。)2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学生鼓掌1次。)1个饼,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个?这时,许多学生都愣住了。教师问:“为什么不用掌声表示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每个小朋友只能分到半个饼,不能用掌声来表示了。”教师追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饼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对一种新的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学生产生了急于解疑的迫切心情,学习兴趣也由此而生,学生的思维也开始活跃起来,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二、优化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才能唤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善于组织教学内容,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佳的认知路径,让学生形成稳固而强烈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积极的认知活动,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取知识,获得能力。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已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掌握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此基础上他们应该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学习新知。课前,可以为学生准备了一个装有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的学具包,让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纷纷汇报了各自的发现。生1:我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1),这样,就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生2:我把一个直角三角形剪开(图2),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底×高÷2;生3:我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剪开,再拼成一个长方形(图3),我发现: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底×高÷2;生4:我能把一个三角形折叠成两个完全重合的长方形(图4),这样能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2×(高÷2)×2=底×高÷2……真是不能小看学生,他们分别用拼、折、移、剪等方法发现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面积的计算公式,更重要的是“像数学家一样进行研究创造”。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发现并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三、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学习兴趣
课堂练习是检查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教师要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题,力求有的放矢,有序展开,形式多样,生动有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信心。
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一课时,可以安排这样的练习:看谁站得有对又快。练习的前提是每位同学要清楚自己的学号。练习开始,先分别请学号数为偶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数为奇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数为素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数为合数的同学起立。接着请学生思考:你们每人站起来了几次?谁只站了一次?为什么学号是1的同学只站了1次?(因为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接着再分别请学号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同学起立;学号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同学起立……在“看谁站得有对又快”这个练习中,学生全员参与,情绪高昂,兴趣浓郁,既发展了学生思维又培养了学习能力。
四、适时拓展延伸,提高学习兴趣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仅要“课伊始,趣即生;课进行,趣愈浓”,而且还要做到“课虽终,趣犹存”,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欲罢不能、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如在教学“面积的含义”一课,即将下课时,教师拿出预先准备的一张长方形硬纸,一面画有24个方格,另一面画有6个方格。然后告诉学生,老师这里有两个长方形,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比一比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小。比较时,先请女生趴在桌子上,男生數长方形上的格子(24格)。再请男生趴在桌子上,女生数长方形上的格子(6格)。然后老师宣布比较结果:男生看到的长方形大。引出争议。最后小结:看来,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在这里行不通了。为什么会行不通的呢?应该怎么比较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同学们课后可以自己先探究起来。这一教学过程,通过数同一个长方形的正反面大小不同的方格,巧设悬念,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彰显统一标准的必要性,为后继的学习作好了铺垫。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巩固知识,提高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能驱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追求对新事物的认识。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之愿学,乐学,真正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