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商丘市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全市926万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60亿斤粮食及制成品,全国每30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商丘。商丘的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30,是名副其实的“豫东粮仓”。
2020年商丘市的小麦克服诸多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使全市冬小麦的平均产量达到了4 51.5 kg每亩,比去年增加产量29.0 kg/亩,增幅5.60%。纵观小麦全生育期内气候条件,0℃以上有效积温2 101.8 ℃,日照1 101.1 h,降水量148.1 mm,光、热、水资源均少。特殊气候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现分析总结如下。
1特殊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1降水
据气象资料,2020年8—9月降水159 mm,底墒充足。10月7—12日又降水5 mm,利于小麦出齐苗。但由于9月中旬连续阴雨天气,使秋作物收获推迟,10月上中旬阴雨多达7 d,严重影响了整地播种进度。尤其是10月10—12日的降雨,虽然降水量不大,但却影响到适期适墒整地和半冬性品种的适期播种。商丘市半冬性品种面积为2.12万hm2,占麦播面积66.6%。10月8日开始播种,14—18日形成种麦高峰,20日结束播种。播期相对集中,但较常年推迟。因此,半冬性品种播种偏晚也是造成大面积苗情较差的因素之一。
1.2 11月中旬提前降雪降温
2020年11月10日开始大幅降温,14日降雪平均深度超过28 cm,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单日降雪量。雪后当日最低气温降到-4.8 ℃,是商丘市近10年来历史同期最低点。10月10日至12月20日越冬前,0 ℃以上积温只有594.3 ℃,比上年883.2 ℃减少了288.9 ℃;日照296.2 h,比常年减少115.7 h。尤其是11月中旬正值小麦发生分蘖的时期,平均温度-0.1 ℃,较常年降低8.4 ℃。提早降温和长时间的低温,使有效积温减少,光照不足,严重影响到小麦分蘖的发生,生长速度变慢,生长量小,无法形成正常的冬前壮苗。
1.3春季气温偏低回升慢
小麦越冬期12月21日至2月20日,0 ℃以上积温121.2 ℃,比上年213.8 ℃减少了92.6℃;返青—拔节期2月21日至3月20日,0 ℃以上积温206.3 ℃。冬春持续偏低的气温,利于小麦春生分蘖发生和苗情转化。春节期间的降雪,以及返青后的肥水促进,土壤水分充足,小麦分蘖节所处地表温度适宜。因此,春生分蘖较往年增多,虽然远观麦苗仍较小,但整个群体较冬前明显增多,群体数量与常年同期接近,使成穗数增多。而小分蘖成穗的增加,则使穗粒数有所减少。据调查,全市平均成穗546.0万穗/hm2,比上年增加22.5万穗/hm2,平均穗粒数29.5粒,较上年减少1.9粒。
1.4 3—4月发生多次强降温
小麦拔节孕穗期,商丘市发生多次强降温,使局部小麦遭受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冻害,对穗粒数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局部减产1%~2%。据气象观测显示:2021年3月26日最低气温1.4 ℃,地表最低温度-4.2 ℃,使部分小麦叶尖受冻,个别麦田麦穗受冻。此次强降温,使处于孕穗期的小麦穗和茎秆遭受冻害,成熟期前调查,在商丘市东北部、东南部零星发生,有的幼穗全部冻死,有的半截穗冻死,冻害穗约占亩成穗的1%~4%;北坡东蔡庄村一旱地穗尖受冻严重,冻穗达80%,穗粒数减少5~8粒,对产量影响但大,但发生范围不大。
1.5 5月至6月上旬气候较平稳
小麦灌浆期5月1日至6月10日,0 ℃以上积温890.4 ℃,比上年增加234.1 ℃;5月日平均气温21.6 ℃,略高于上年的21.2 ℃。日照210.4 h,比上年增加45.8 h,无光照日13 d,阴雨天16 d;日照率40.0%,优于上年的38.1%。降水44.5 mm,低于上年84.0 mm。小麦灌浆中后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60%,低于上年的60%~81%,基本符合小麦灌浆的正常需水要求。灌浆期无高温和青枯天气出現,利于千粒重的增加。据测定,全市实际千粒重40.1 g,比上年增加0.8 g。有的品种达最高年份,如水地偃展4110取样16个,平均千粒重达47.7 g;旱地豫麦49取样14个,平均千粒重达43.8 g。特别是旱地,因土壤墒情好,千粒重增加更为明显,平均千粒重38.2 g,比上年增加2.9 g,促进了旱地小麦产量大幅提高。
2产量调查
总之,特殊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有利有弊。小麦全生育期虽然降水不多,但基本符合麦收“八、十、三场雨”规律。降水分布合理,土壤墒情适宜,特别利于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使成产3因素呈现“三增”趋势。据92个点调查,成穗411.0万穗/hm2,穗粒数29.3个,实际千粒重38.2 g,分别比上年增加42.0万穗/hm2、3.4粒、2.9 g,85%的样点折合平均产量3.91 t/hm2,较上年增产1.04 t/hm2,增幅36.3%,创近几年来旱地产量最高年份。而水地成产3因素则呈现“一增一减一增”趋势。据327个样点调查,成穗579.0万穗/hm2,穗粒数29.6粒,实际千粒重40.6 g,分别较上年增加12.0万穗/hm2、减少3.3粒、增加0.2 g,85%的样点折合平均产量6.00 t/hm2,较上年减产7.7%,出现了水地减产的局面。
3应变措施
对2020—2021年特殊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不同影响,商丘市相关部门采取了不同的应变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经验。首先,及时调整管理思路,指导思想上突出“三促”,即想方设法促进冬季生长;努力促进春生分蘖多发生;加快促进生育进程,促进早熟。其次,打破常规管理技术模式,积极采取“以促为主、一促到底”的应变措施。一是冬季趁墒追肥促苗转化;二是春季管理提早,早施肥早浇水;三是在小麦拔节后要控制肥水,加快两级分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大分蘖成穗的比例;四是小麦中后期要控制氮肥的使用,一般不再追施氮肥,浇水则视天气和土壤墒情而定,灌浆期如有降水,土壤不干旱时可不浇灌浆水;五是做好叶面喷洒磷钾肥工作,防治好病虫害,增强小麦自身抗逆力,加大灌浆强度,稳定和增加千粒重,从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获得高产。
商丘市连续8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20亿斤以上,不仅解决了全市926万人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60亿斤粮食及制成品,全国每30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商丘。商丘的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30,是名副其实的“豫东粮仓”。
2020年商丘市的小麦克服诸多不利气候因素影响,使全市冬小麦的平均产量达到了4 51.5 kg每亩,比去年增加产量29.0 kg/亩,增幅5.60%。纵观小麦全生育期内气候条件,0℃以上有效积温2 101.8 ℃,日照1 101.1 h,降水量148.1 mm,光、热、水资源均少。特殊气候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有利有弊,现分析总结如下。
1特殊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的影响
1.1降水
据气象资料,2020年8—9月降水159 mm,底墒充足。10月7—12日又降水5 mm,利于小麦出齐苗。但由于9月中旬连续阴雨天气,使秋作物收获推迟,10月上中旬阴雨多达7 d,严重影响了整地播种进度。尤其是10月10—12日的降雨,虽然降水量不大,但却影响到适期适墒整地和半冬性品种的适期播种。商丘市半冬性品种面积为2.12万hm2,占麦播面积66.6%。10月8日开始播种,14—18日形成种麦高峰,20日结束播种。播期相对集中,但较常年推迟。因此,半冬性品种播种偏晚也是造成大面积苗情较差的因素之一。
1.2 11月中旬提前降雪降温
2020年11月10日开始大幅降温,14日降雪平均深度超过28 cm,创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单日降雪量。雪后当日最低气温降到-4.8 ℃,是商丘市近10年来历史同期最低点。10月10日至12月20日越冬前,0 ℃以上积温只有594.3 ℃,比上年883.2 ℃减少了288.9 ℃;日照296.2 h,比常年减少115.7 h。尤其是11月中旬正值小麦发生分蘖的时期,平均温度-0.1 ℃,较常年降低8.4 ℃。提早降温和长时间的低温,使有效积温减少,光照不足,严重影响到小麦分蘖的发生,生长速度变慢,生长量小,无法形成正常的冬前壮苗。
1.3春季气温偏低回升慢
小麦越冬期12月21日至2月20日,0 ℃以上积温121.2 ℃,比上年213.8 ℃减少了92.6℃;返青—拔节期2月21日至3月20日,0 ℃以上积温206.3 ℃。冬春持续偏低的气温,利于小麦春生分蘖发生和苗情转化。春节期间的降雪,以及返青后的肥水促进,土壤水分充足,小麦分蘖节所处地表温度适宜。因此,春生分蘖较往年增多,虽然远观麦苗仍较小,但整个群体较冬前明显增多,群体数量与常年同期接近,使成穗数增多。而小分蘖成穗的增加,则使穗粒数有所减少。据调查,全市平均成穗546.0万穗/hm2,比上年增加22.5万穗/hm2,平均穗粒数29.5粒,较上年减少1.9粒。
1.4 3—4月发生多次强降温
小麦拔节孕穗期,商丘市发生多次强降温,使局部小麦遭受了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冻害,对穗粒数和产量有一定的影响,局部减产1%~2%。据气象观测显示:2021年3月26日最低气温1.4 ℃,地表最低温度-4.2 ℃,使部分小麦叶尖受冻,个别麦田麦穗受冻。此次强降温,使处于孕穗期的小麦穗和茎秆遭受冻害,成熟期前调查,在商丘市东北部、东南部零星发生,有的幼穗全部冻死,有的半截穗冻死,冻害穗约占亩成穗的1%~4%;北坡东蔡庄村一旱地穗尖受冻严重,冻穗达80%,穗粒数减少5~8粒,对产量影响但大,但发生范围不大。
1.5 5月至6月上旬气候较平稳
小麦灌浆期5月1日至6月10日,0 ℃以上积温890.4 ℃,比上年增加234.1 ℃;5月日平均气温21.6 ℃,略高于上年的21.2 ℃。日照210.4 h,比上年增加45.8 h,无光照日13 d,阴雨天16 d;日照率40.0%,优于上年的38.1%。降水44.5 mm,低于上年84.0 mm。小麦灌浆中后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0%~60%,低于上年的60%~81%,基本符合小麦灌浆的正常需水要求。灌浆期无高温和青枯天气出現,利于千粒重的增加。据测定,全市实际千粒重40.1 g,比上年增加0.8 g。有的品种达最高年份,如水地偃展4110取样16个,平均千粒重达47.7 g;旱地豫麦49取样14个,平均千粒重达43.8 g。特别是旱地,因土壤墒情好,千粒重增加更为明显,平均千粒重38.2 g,比上年增加2.9 g,促进了旱地小麦产量大幅提高。
2产量调查
总之,特殊气候条件对小麦生产有利有弊。小麦全生育期虽然降水不多,但基本符合麦收“八、十、三场雨”规律。降水分布合理,土壤墒情适宜,特别利于旱地小麦的生长发育,使成产3因素呈现“三增”趋势。据92个点调查,成穗411.0万穗/hm2,穗粒数29.3个,实际千粒重38.2 g,分别比上年增加42.0万穗/hm2、3.4粒、2.9 g,85%的样点折合平均产量3.91 t/hm2,较上年增产1.04 t/hm2,增幅36.3%,创近几年来旱地产量最高年份。而水地成产3因素则呈现“一增一减一增”趋势。据327个样点调查,成穗579.0万穗/hm2,穗粒数29.6粒,实际千粒重40.6 g,分别较上年增加12.0万穗/hm2、减少3.3粒、增加0.2 g,85%的样点折合平均产量6.00 t/hm2,较上年减产7.7%,出现了水地减产的局面。
3应变措施
对2020—2021年特殊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不同影响,商丘市相关部门采取了不同的应变管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经验。首先,及时调整管理思路,指导思想上突出“三促”,即想方设法促进冬季生长;努力促进春生分蘖多发生;加快促进生育进程,促进早熟。其次,打破常规管理技术模式,积极采取“以促为主、一促到底”的应变措施。一是冬季趁墒追肥促苗转化;二是春季管理提早,早施肥早浇水;三是在小麦拔节后要控制肥水,加快两级分化,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大分蘖成穗的比例;四是小麦中后期要控制氮肥的使用,一般不再追施氮肥,浇水则视天气和土壤墒情而定,灌浆期如有降水,土壤不干旱时可不浇灌浆水;五是做好叶面喷洒磷钾肥工作,防治好病虫害,增强小麦自身抗逆力,加大灌浆强度,稳定和增加千粒重,从而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获得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