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文化;内核;窗口;支柱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32—03
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创造的成果总和。学校文化对全体师生员工起着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的作用,是实现办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和措施。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考察学习、系统分析、梳理概括,以扎实而又科学的办学行为奏响文化建设的别致乐章。使“文化引领”成为学校办学的根本策略,以“爱与尊重”为核心的文化立校、兴校,提升品位、彰显特色,成为学校突破办学瓶颈,再度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谈谈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文化的内核:精神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传承性是文化的主要特质。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都会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反映的是学校教育哲学和学校价值观。
把“博爱、自强、有为”确定为校训,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办学的宗旨:一所面向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博爱情怀、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将来能自立进而能报效祖国的有用之人。
“弘扬人道,奉献爱心,一切为残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基”作为学校精神,是弘扬校训精神的教育实践,以“四自”作为基本点,其中自尊为前提,自信为根本,自强为目标,自立为目的。学校精神还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两个层面上。
学校以“尊重差异、开发潜能、面向全体、和谐发展”为教育理念,体现了孔子“仁爱”思想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教育公平思想。只要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就能克服障碍,有所作为,获得成功。基于这种思想的精神文化要从实现三个转变做起:由传统的“教书”向“育人”转变;由过度关注缺陷和差异向淡化缺陷、缩小差异、关注潜力、挖掘潜能转变;由被动等待社会帮助向主动融入社会、回归主流、超越自我转变,从而让学生真正实现“我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我”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目标。
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学生明天着想,为学生家长分忧,为社会和谐添彩” 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具象和深化,其核心是“以爱育爱”,为学生明天着想,暗含了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体现了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学生家长分忧,为社会和谐添彩彰显了学校教育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三风”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归宿点。学校文化不管怎样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始终是最为基础的,也是影响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办得好不好,学校风气是一项重要的检验标准。优良的校风是靠全体师生共同建设的。特别是一所面向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学校,“爱”更有其特定的内容,是指以爱人为基础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括师生的自尊自爱、互助互爱。在“爱”的大环境下,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干群关系。工作中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决定着教育的得失、成败,而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要不断延伸和提高衡量的标尺,追求“至爱至善”的理想境界。
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员工的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能否正视自己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是考量你从业姿态的试金石。在这里敬业才能爱生,爱生才算敬业;面对残障学生,没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不足以体现爱生,没有各个岗位的良好合作不足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确立博爱教育观,对学生呼唤自信,精心呵护,真正做到敬业爱生、奉献合作。
“好学上进”是对每一个学生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的普遍要求,而对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心理或生理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而这又正好要求也更有利于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所以我们在学风建设上提出“好学上进,百折不挠”,而热爱学习、珍爱生命、奋发向上和百折不挠的气概也正是校训“博爱、自强、有为”的具体表现。
学校文化的窗口:环境文化体现特殊性和教育性
环境文化的特殊性,首先应体现无形的爱。校舍等建筑物以及校园草坪、花坛、道路、景点等硬件设施应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我校虽校园面积不大,但正努力营造一个布局合理、绿化美化、富有个性的校园:在教学楼正面设置了大型电子屏幕,以后还将在听障儿童教室和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电子显示屏,在听障儿童宿舍安装双向唤醒系统设备,在智障儿童教育区的过道和楼梯设有双向扶手等,环境布置努力体现不同类别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
环境文化的特殊性,还应体现日常规范的一致性。应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教育需要,在教师配备、事务安排以及每日常规活动要求等方面,尽量保持一致性。如智障儿童应该有一个每天生活的常规要求和训练程序,坚持不懈形成习惯。教师的配备也应相对稳定,使学生在稳定的情绪中学习、生活和康复。此外,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应遵循有序性、一致性的原则,让学生按规范要求去操作。
环境文化的教育性,首先体现“学校是立体的教科书”。这就要为学生对话开辟宽阔的通道,就要赋予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并使其成为陶冶感染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真正做到“让每一株草木含情,让每一个角落传神,让每一堵墙说话”。“生物园”、“地理园”是我校新建的校园核心文化景点,生物园是生物演变进化的缩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露天课堂。生物园、地理园化书为物,直观形象,造型逼真,科学性强,成为集生物地理教学、校园美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地,学生徜徉于园区小径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为营造学校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在让“爱”点燃激情,让“爱”兼济天下,让“爱”创造奇迹。我们还精心布置教学楼走廊,使其层层块块有主题,努力使其成为孩子们启迪思想的窗口;校园多处的温馨提示语,多角度地培养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连洗手间里都被精彩图片装饰起来,张贴着小巧精美、清新隽永的人生格言。各班积极创设真正贴近学生、有利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和谐发展、洋溢时代气息的隐性人文环境,开辟各类版块,这些版块上都闪耀着不同的名字,张贴着学生的习作、书画、手工作品等,充分体现着不同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展示着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学生的笑容在这里绽放,学生的梦想在这里启航。 环境文化的教育性还体现在规范的行为文化的构建上。首先,是建立规范文明的管理行为,无论是教师管理学生,还是领导管理教师,都要规范行为,要使自己的行为起表率作用,用自己文明的言行来感染他人。其次,是建立规范的教育行为,教师对学生教育时的策略、言行,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能力水平,更反映了教师的思想、品行修养、文化底蕴,规范的文明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再次,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正确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学校文化的重点:课程文化体现个性走向全纳
课程文化的个性首先应体现在教育品牌的打造上。爱与尊重文化的教育主张是播种博爱,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把爱与尊重教育落实到每一门学科,渗透在每一个教育活动,贯穿在每一项工作之中,真正让学校的“爱与尊重”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发展的沃土。其次是对学校课程的优化。在组织学生开展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系列活动,留足学生自由活动、自我思考、自主发展时间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科性课程内容的改革,真正构建适合本校实情的学校课程,方法包括加强学科整合;注重教材软化使之更富有弹性,更具激发学生创造欲的内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设新课程等。
课程文化的个性还应体现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以及这种课程开发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应中。我们深入挖掘学校发展中的优势,分析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着力构建适合各类特殊需要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确立了以满足残疾学生康复训练、习惯养成、文化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形成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日常生活,开发易于操作和实践的校本教材,始终把握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总目标,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文化走向全纳,首先要求特教学校树立全纳教育理念,构建学校组织的全纳文化,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和对话,促进特殊需要学生与主流社会的主动融合,以及主流社会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全纳和包容。在全纳文化的建设上,应创设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无论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的差异,学校及其社会系统必须适应并满足这些差异”。全纳文化的构建就是要尊重所有人的各种差异,并根据差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是构建全纳文化的核心。
课程文化走向全纳,还要求主动和社区融合,构建全纳社会的大教育体系。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认为:全纳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活动和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不能把学生封闭在隔离式的学校内,要主动和社区融合,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进社区。要努力做到三个主动:主动和家庭、社区、社会联系;主动和普通学校联系,让学生参与主流社会的主流教育,亲身体验主流学校的文化;主动进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回归主流、融入社会做好铺垫,使特殊教育走出学校、课堂的“人为围墙”,走向生活化,走向合作化,走向一体化,走向大众化,从而建构—个全纳教育的文化体系。
学校文化的支柱:管理文化需要不断发展创新
学校文化不仅需要建设而且需要管理,对特教学校文化的管理也应该是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发展的、不断创新的。首先,要建章立制。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是教师公平、公正工作环境形成的保证,是学生接受平等教育权力的保证,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不断提升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保证。其次,要科学民主,实施人本管理。开展民主决策,学校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教师大会讨论决定,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倡导管理民主是实现学校文化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保证。实施人本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个师生予以关怀。第三,提升内涵,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文化管理的一个新亮点。建设学习型组织必须确立“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打破“一次教育受用终身”的传统思想,必须淡化行政色彩,提升文化品质。通过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合作学习,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活出生命的意义,积极促进每一个人的自主发展,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开创学校文化管理的新局面。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动力,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苦、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校之魂的校长是关键。有人说,小校长做事,中校长做市,大校长做势。这种“势”,实质就是文化。也有人认为,学校管理应从没有规范的人格管理,走向建立规范的科学管理,最终追求超越规范的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应当成为校长的自觉追求。
首先,校长应该走向文化。校长既要读好有字的书,又要读好无字的书,更要读好自己这本书,从而丰厚精神底蕴,滋养文化气质。知识是靠学来的,能力是靠炼出来的,人的格局、境界、涵养是修养出来的。当好校长无非三个法宝,决策、用人和气量。胸怀决定事业,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品位决定地位。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取得什么样的发展。
其次,校长应该走向智慧。智慧源于思想的深刻,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核心是学校教育哲学 、学校价值观,目标是促进全体组织成员的发展,重点是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基本形态包括学校道德、学校精神、学校标识、学校环境、学校制度、学校行为和学校形象等多方面。智慧源于激情的迸发,把提升博爱境界、止于至善作为第一追求,把终生学习、专业成长作为第一目标,把激发内力、追求卓越作为第一要务。
再次,校长应该走向行动。校长要力戒守成,力戒飘浮,力戒空谈,提升素养,增强功力,理性思维,运筹帷幄,锐意进取,超越自我,将思想化作信念,将信念化作行为,将行为化作效益,用文化的精神去熏染人,用文化的制度去规范人,用文化的氛围去感召人,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质去滋养人,真正把学校建成爱与尊重的生态校园、爱与尊重的文化圣园、爱与尊重的学习乐园、爱与尊重的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爱与尊重文化的构建过程,就是以爱与尊重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我们将一如既往,用爱与尊重文化熏陶队伍,用爱与尊重文化滋养学生,用爱与尊重文化提升课堂,让爱与尊重文化浸润我们的校园。
编辑:蔡扬宗
【中图分类号】 G7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07—0032—03
学校文化是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创造的成果总和。学校文化对全体师生员工起着导向、凝聚、激励、约束的作用,是实现办学目标的有效载体和措施。笔者所在学校通过考察学习、系统分析、梳理概括,以扎实而又科学的办学行为奏响文化建设的别致乐章。使“文化引领”成为学校办学的根本策略,以“爱与尊重”为核心的文化立校、兴校,提升品位、彰显特色,成为学校突破办学瓶颈,再度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谈谈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学校文化的内核:精神文化在传承中发展
传承性是文化的主要特质。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历史,经过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都会形成自己的学校文化。其中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继承和发扬。精神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反映的是学校教育哲学和学校价值观。
把“博爱、自强、有为”确定为校训,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办学的宗旨:一所面向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博爱情怀、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将来能自立进而能报效祖国的有用之人。
“弘扬人道,奉献爱心,一切为残障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奠基”作为学校精神,是弘扬校训精神的教育实践,以“四自”作为基本点,其中自尊为前提,自信为根本,自强为目标,自立为目的。学校精神还集中体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两个层面上。
学校以“尊重差异、开发潜能、面向全体、和谐发展”为教育理念,体现了孔子“仁爱”思想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也体现了教育公平思想。只要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就能克服障碍,有所作为,获得成功。基于这种思想的精神文化要从实现三个转变做起:由传统的“教书”向“育人”转变;由过度关注缺陷和差异向淡化缺陷、缩小差异、关注潜力、挖掘潜能转变;由被动等待社会帮助向主动融入社会、回归主流、超越自我转变,从而让学生真正实现“我适应社会”而不是“社会适应我”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人生目标。
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学生明天着想,为学生家长分忧,为社会和谐添彩” 是学校教育理念的具象和深化,其核心是“以爱育爱”,为学生明天着想,暗含了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体现了为每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为学生家长分忧,为社会和谐添彩彰显了学校教育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三风”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归宿点。学校文化不管怎样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始终是最为基础的,也是影响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学校办得好不好,学校风气是一项重要的检验标准。优良的校风是靠全体师生共同建设的。特别是一所面向弱势群体的特殊教育学校,“爱”更有其特定的内容,是指以爱人为基础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括师生的自尊自爱、互助互爱。在“爱”的大环境下,才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干群关系。工作中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决定着教育的得失、成败,而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以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学校风气,要不断延伸和提高衡量的标尺,追求“至爱至善”的理想境界。
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职员工的教育对象有其特殊性,能否正视自己工作岗位的特殊性,是考量你从业姿态的试金石。在这里敬业才能爱生,爱生才算敬业;面对残障学生,没有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不足以体现爱生,没有各个岗位的良好合作不足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我们的教育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对自己从事的职业确立博爱教育观,对学生呼唤自信,精心呵护,真正做到敬业爱生、奉献合作。
“好学上进”是对每一个学生思想素质和行为规范的普遍要求,而对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来讲,无论是在心理或生理上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而这又正好要求也更有利于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所以我们在学风建设上提出“好学上进,百折不挠”,而热爱学习、珍爱生命、奋发向上和百折不挠的气概也正是校训“博爱、自强、有为”的具体表现。
学校文化的窗口:环境文化体现特殊性和教育性
环境文化的特殊性,首先应体现无形的爱。校舍等建筑物以及校园草坪、花坛、道路、景点等硬件设施应合理布局、精心设计。我校虽校园面积不大,但正努力营造一个布局合理、绿化美化、富有个性的校园:在教学楼正面设置了大型电子屏幕,以后还将在听障儿童教室和公共活动场所设置电子显示屏,在听障儿童宿舍安装双向唤醒系统设备,在智障儿童教育区的过道和楼梯设有双向扶手等,环境布置努力体现不同类别特殊儿童的不同需求。
环境文化的特殊性,还应体现日常规范的一致性。应根据不同类别的学生教育需要,在教师配备、事务安排以及每日常规活动要求等方面,尽量保持一致性。如智障儿童应该有一个每天生活的常规要求和训练程序,坚持不懈形成习惯。教师的配备也应相对稳定,使学生在稳定的情绪中学习、生活和康复。此外,教师在教育学生中应遵循有序性、一致性的原则,让学生按规范要求去操作。
环境文化的教育性,首先体现“学校是立体的教科书”。这就要为学生对话开辟宽阔的通道,就要赋予学生校园生活的每一细节以丰富的生命力,并使其成为陶冶感染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真正做到“让每一株草木含情,让每一个角落传神,让每一堵墙说话”。“生物园”、“地理园”是我校新建的校园核心文化景点,生物园是生物演变进化的缩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露天课堂。生物园、地理园化书为物,直观形象,造型逼真,科学性强,成为集生物地理教学、校园美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园地,学生徜徉于园区小径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为营造学校更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在让“爱”点燃激情,让“爱”兼济天下,让“爱”创造奇迹。我们还精心布置教学楼走廊,使其层层块块有主题,努力使其成为孩子们启迪思想的窗口;校园多处的温馨提示语,多角度地培养着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连洗手间里都被精彩图片装饰起来,张贴着小巧精美、清新隽永的人生格言。各班积极创设真正贴近学生、有利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和谐发展、洋溢时代气息的隐性人文环境,开辟各类版块,这些版块上都闪耀着不同的名字,张贴着学生的习作、书画、手工作品等,充分体现着不同集体和个人对校园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展示着各班独特的人文氛围。学生的笑容在这里绽放,学生的梦想在这里启航。 环境文化的教育性还体现在规范的行为文化的构建上。首先,是建立规范文明的管理行为,无论是教师管理学生,还是领导管理教师,都要规范行为,要使自己的行为起表率作用,用自己文明的言行来感染他人。其次,是建立规范的教育行为,教师对学生教育时的策略、言行,不仅反映了教师的能力水平,更反映了教师的思想、品行修养、文化底蕴,规范的文明的教育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再次,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正确的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终身受益,而且有助于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形成。
学校文化的重点:课程文化体现个性走向全纳
课程文化的个性首先应体现在教育品牌的打造上。爱与尊重文化的教育主张是播种博爱,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把爱与尊重教育落实到每一门学科,渗透在每一个教育活动,贯穿在每一项工作之中,真正让学校的“爱与尊重”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教师成长的沃土、学校发展的沃土。其次是对学校课程的优化。在组织学生开展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系列活动,留足学生自由活动、自我思考、自主发展时间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科性课程内容的改革,真正构建适合本校实情的学校课程,方法包括加强学科整合;注重教材软化使之更富有弹性,更具激发学生创造欲的内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开设新课程等。
课程文化的个性还应体现在学校校本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以及这种课程开发所产生的积极的教育效应中。我们深入挖掘学校发展中的优势,分析学生成长的需要,加大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着力构建适合各类特殊需要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确立了以满足残疾学生康复训练、习惯养成、文化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形成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我们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日常生活,开发易于操作和实践的校本教材,始终把握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总目标,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文化走向全纳,首先要求特教学校树立全纳教育理念,构建学校组织的全纳文化,促进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和对话,促进特殊需要学生与主流社会的主动融合,以及主流社会对特殊需要学生的全纳和包容。在全纳文化的建设上,应创设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在《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指出“无论处于何种身体、智力、情感、语言及其他状况的差异,学校及其社会系统必须适应并满足这些差异”。全纳文化的构建就是要尊重所有人的各种差异,并根据差异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是构建全纳文化的核心。
课程文化走向全纳,还要求主动和社区融合,构建全纳社会的大教育体系。英国全纳教育专家托尼·布认为:全纳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促进学生参与就近学校的文化、课程、社区活动和减少学生被排斥的过程。因此特殊教育学校不能把学生封闭在隔离式的学校内,要主动和社区融合,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近自然,走进社区。要努力做到三个主动:主动和家庭、社区、社会联系;主动和普通学校联系,让学生参与主流社会的主流教育,亲身体验主流学校的文化;主动进入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回归主流、融入社会做好铺垫,使特殊教育走出学校、课堂的“人为围墙”,走向生活化,走向合作化,走向一体化,走向大众化,从而建构—个全纳教育的文化体系。
学校文化的支柱:管理文化需要不断发展创新
学校文化不仅需要建设而且需要管理,对特教学校文化的管理也应该是科学的、民主的、人本的、发展的、不断创新的。首先,要建章立制。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是教师公平、公正工作环境形成的保证,是学生接受平等教育权力的保证,是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不断提升学校科学管理水平的保证。其次,要科学民主,实施人本管理。开展民主决策,学校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教师大会讨论决定,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倡导管理民主是实现学校文化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保证。实施人本管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人的内在生命激情,使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师生的精神家园,这就需要在精神上、情感上以及个人发展上对每一个师生予以关怀。第三,提升内涵,建设学习型组织。建设学习型组织是文化管理的一个新亮点。建设学习型组织必须确立“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打破“一次教育受用终身”的传统思想,必须淡化行政色彩,提升文化品质。通过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合作学习,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活出生命的意义,积极促进每一个人的自主发展,促使每一个人能够在自觉的层面上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超越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开创学校文化管理的新局面。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品牌,是一所学校的发展动力,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而艰苦、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学校之魂的校长是关键。有人说,小校长做事,中校长做市,大校长做势。这种“势”,实质就是文化。也有人认为,学校管理应从没有规范的人格管理,走向建立规范的科学管理,最终追求超越规范的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最高境界,应当成为校长的自觉追求。
首先,校长应该走向文化。校长既要读好有字的书,又要读好无字的书,更要读好自己这本书,从而丰厚精神底蕴,滋养文化气质。知识是靠学来的,能力是靠炼出来的,人的格局、境界、涵养是修养出来的。当好校长无非三个法宝,决策、用人和气量。胸怀决定事业,思路决定出路,布局决定结局,品位决定地位。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管理,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就会取得什么样的发展。
其次,校长应该走向智慧。智慧源于思想的深刻,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全体师生员工,核心是学校教育哲学 、学校价值观,目标是促进全体组织成员的发展,重点是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基本形态包括学校道德、学校精神、学校标识、学校环境、学校制度、学校行为和学校形象等多方面。智慧源于激情的迸发,把提升博爱境界、止于至善作为第一追求,把终生学习、专业成长作为第一目标,把激发内力、追求卓越作为第一要务。
再次,校长应该走向行动。校长要力戒守成,力戒飘浮,力戒空谈,提升素养,增强功力,理性思维,运筹帷幄,锐意进取,超越自我,将思想化作信念,将信念化作行为,将行为化作效益,用文化的精神去熏染人,用文化的制度去规范人,用文化的氛围去感召人,用文化的魅力去浸润人,用文化的品质去滋养人,真正把学校建成爱与尊重的生态校园、爱与尊重的文化圣园、爱与尊重的学习乐园、爱与尊重的精神家园。
综上所述,爱与尊重文化的构建过程,就是以爱与尊重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的过程,我们将一如既往,用爱与尊重文化熏陶队伍,用爱与尊重文化滋养学生,用爱与尊重文化提升课堂,让爱与尊重文化浸润我们的校园。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