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小学科学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主探究成为科学学习不可或缺的形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和探究,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促进探究,以课外拓展学习自主探究。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同时,新课程理念还倡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就确立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陈旧的教学藩篱,彻底改变陈旧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大力促进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展开,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发展和提高学习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展开呢?
一. 以选择性学习推动自主探究的深入开展。
很多地区已经对小学科学采取开卷考试和免试,这就意味着小学科学彻底结束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接受性学习时代,也预示着科学学习即将进入一个开启学生科学智慧、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和科学精神的新时代。教师要改变科学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方向,实现由知识传授到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方式。小学科学是中学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综合,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汇集,学生不可能对其中的每项知识都感兴趣,也不可能具备多项探究的条件,那种面面俱到、广而不精的学习要求,严重限制了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对自己熟悉、有兴趣、有探究条件的科学领域进行深度探究。比如,农村学生可能对自己接触最多的动植物感兴趣,也具备深度探究的主客观条件;城市学生对发明创作比较感兴趣,也具备进行探究活动的客观条件;某些学生对与自己父母职业相关的科学知识比较感兴趣,在父母的指导下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这种有选择性地学习对推动学生探究活动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鼓励学生有选择性地探究并不是鼓励学生只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忽视科学教材其它方面的内容。而是让学生以某个感兴趣的方面为自主探究的选择,兼顾对其它各领域常识的了解,让学生在广泛接触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和学有所长奠定基础。
二. 以教学法的改变带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提倡提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须教师的传授和讲解。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其一出生就生活在高科技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无师自通地学会使用很多成年人都不会使用的现代化电子、机械产品,他们的科学素养远远超过老一代。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比我们有更敏锐的感知和接受能力。相信学生有主动获取知识、动手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中去,对师生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合作者。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结合生活实际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比如,在学习《怎样才能省力》这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选择自主探究的内容和方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由于经常见到家庭中使用滑轮装置向屋顶运输粮食,利用“仓眼”快速将粮食入仓,他们在思考“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呢?”这个问题时,学生除了陈述了机械在劳动中的种种妙用外,还提出了“只要巧妙设计,很多时候可以省去使用机械的麻烦”的新观点。这个看似否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让我想到了“小工、博士后和空香皂盒的故事”。同样一个问题,博士后花费大量精力、人力研制,耗资几十万、综合尖端各种先进的科技终于研制出一套解决问题的设备;而生产线的小工只花了几十元买了一个电扇也解决了同样的问题。科学和智慧哪个更重要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探究,能够对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正确的认识,这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 以课外拓展促进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
由于课时和学校的科学实验条件有限,课内的科学探究受到极大的限制,课外拓展、课外活动成为学生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方式和阵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不断扩大科学学习的外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预设一些课外拓展环节,和课本知识形成有益的连接。比如,在学习《固体、液体和气体》时,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内容的限制,让学生探究如何测算不规则冰块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家庭有现有的条件,探究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条件,并思考促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变换条件,探究水的蒸发速度与哪些条件相关等。让学生的课外拓展内容,源于课本却不局限于课本,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并以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外课程资源,比如,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解决实验中的难题;利用家庭中的各种器皿和生活材料作为实验材料;借助家庭成员的帮助来完成超出课本深度的科学探究等,以促进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超出课本范围的小发明、小制作,比如,利用废旧饮料瓶和海绵、木棍制作日光灯清洁器;利用废旧饮料瓶为小植物制作温室大棚,促进植物生长;自制太阳灶进行无烟烧烤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科学学习不再停留在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阶段,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探索科学奥秘,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乐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让学生在学习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为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乐亭镇范庄小学)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同时,新课程理念还倡导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就确立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打破陈旧的教学藩篱,彻底改变陈旧的“传授式”教学模式,大力促进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展开,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获取知识,发展和提高学习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展开呢?
一. 以选择性学习推动自主探究的深入开展。
很多地区已经对小学科学采取开卷考试和免试,这就意味着小学科学彻底结束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接受性学习时代,也预示着科学学习即将进入一个开启学生科学智慧、培养学生科学创新和科学精神的新时代。教师要改变科学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方向,实现由知识传授到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即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探究方式。小学科学是中学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综合,是多门学科知识的汇集,学生不可能对其中的每项知识都感兴趣,也不可能具备多项探究的条件,那种面面俱到、广而不精的学习要求,严重限制了学生兴趣和爱好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对自己熟悉、有兴趣、有探究条件的科学领域进行深度探究。比如,农村学生可能对自己接触最多的动植物感兴趣,也具备深度探究的主客观条件;城市学生对发明创作比较感兴趣,也具备进行探究活动的客观条件;某些学生对与自己父母职业相关的科学知识比较感兴趣,在父母的指导下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这种有选择性地学习对推动学生探究活动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是,鼓励学生有选择性地探究并不是鼓励学生只学习某一方面的内容,而忽视科学教材其它方面的内容。而是让学生以某个感兴趣的方面为自主探究的选择,兼顾对其它各领域常识的了解,让学生在广泛接触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和学有所长奠定基础。
二. 以教学法的改变带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新课程改革提倡提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能动性。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相应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须教师的传授和讲解。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就会发现,现在的小学生由于其一出生就生活在高科技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无师自通地学会使用很多成年人都不会使用的现代化电子、机械产品,他们的科学素养远远超过老一代。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比我们有更敏锐的感知和接受能力。相信学生有主动获取知识、动手探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投身到新一轮的课堂改革中去,对师生的课堂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的合作者。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结合生活实际对科学知识进行自主探究活动。比如,在学习《怎样才能省力》这一课时,让学生自读课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选择自主探究的内容和方式。生活在农村的学生,由于经常见到家庭中使用滑轮装置向屋顶运输粮食,利用“仓眼”快速将粮食入仓,他们在思考“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呢?”这个问题时,学生除了陈述了机械在劳动中的种种妙用外,还提出了“只要巧妙设计,很多时候可以省去使用机械的麻烦”的新观点。这个看似否定“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让我想到了“小工、博士后和空香皂盒的故事”。同样一个问题,博士后花费大量精力、人力研制,耗资几十万、综合尖端各种先进的科技终于研制出一套解决问题的设备;而生产线的小工只花了几十元买了一个电扇也解决了同样的问题。科学和智慧哪个更重要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探究,能够对科学知识的作用进行正确的认识,这才是探究活动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三. 以课外拓展促进自主探究活动的深入展开。
由于课时和学校的科学实验条件有限,课内的科学探究受到极大的限制,课外拓展、课外活动成为学生科学探究不可或缺的方式和阵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究活动,不断扩大科学学习的外延。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预设一些课外拓展环节,和课本知识形成有益的连接。比如,在学习《固体、液体和气体》时,教师要敢于突破课本内容的限制,让学生探究如何测算不规则冰块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家庭有现有的条件,探究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条件,并思考促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原因;让学生通过变换条件,探究水的蒸发速度与哪些条件相关等。让学生的课外拓展内容,源于课本却不局限于课本,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并以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课外课程资源,比如,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解决实验中的难题;利用家庭中的各种器皿和生活材料作为实验材料;借助家庭成员的帮助来完成超出课本深度的科学探究等,以促进探究的深度和广度。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超出课本范围的小发明、小制作,比如,利用废旧饮料瓶和海绵、木棍制作日光灯清洁器;利用废旧饮料瓶为小植物制作温室大棚,促进植物生长;自制太阳灶进行无烟烧烤等。这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探究活动,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科学学习不再停留在了解前人研究成果的阶段,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探索科学奥秘,体验学习的快乐和乐趣,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进行小发明、小制作,让学生在学习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为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河北省乐亭县乐亭镇范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