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多媒体的运用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743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采用电教媒体进行古诗的教学,根据古诗内容配成歌曲,绘制成彩画或者把风景秀丽的景象扫描刻录成光盘在古诗教学中运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质量。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产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正如苏霍姆斯基所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学《春晓》这首诗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茅草小屋,屋外小院里是花红柳绿,鸟儿在屋外转啾,屋内一位身着长衫的古人正倚在窗前,惆怅满面地看着那些被一夜的风雨摧毁的花。图中鸟儿的啼叫以及鲜艳的花儿在雨前、雨后不同的景象是活动的。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而笔者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展示情境,点化含义,并适时地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耳目一新,在享受中逐步感知整首诗蕴含的诗情画意,本篇课文重点、难点也就随多媒体教学的意趣而解。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
  《草》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写景诗,在教这首诗时,笔者再一次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春天小草蓬勃生长的画面”,一棵棵娇嫩的小草徐徐地从地底下探出头来,打量着这个清新的世界,而后画面又呈现出草木葱茏的景象。当背景音乐结合古诗文吟诵出现“一岁一枯荣”时,场景变为草原上的草由刚才葱茏的样子转而又变得枯萎了,当念到“野火烧不尽”时,画面呈现野火熊熊燃烧的场景,读到“春风吹又生”时,画面又切回到春天小草生机勃勃的景象……
  短短的几分钟视频短片中,孩子们在观看图文并茂的画面中,自然而然就把握住了诗文的内容和意境,这样就很快将学生融入到了学习诗文的氛围中来,学生有了前面看的铺垫,自然能像讲故事似的将整个观看过程表述出来。最后,读悟相结合,在悟中读,又在读中悟,循序渐进感受到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领悟意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领悟诗的意境才能得到诗的精华。巧用电教媒体,能帮助学生领悟古诗意境,理解诗人构思作品时面对的生活现实和由此而发的思想感情。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翁卷的《乡村四月》,这是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诗中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农民紧张、繁忙的景象。
  在教学中笔者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出水莲》,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江南水乡的农家,边听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再如教学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可配上低沉、哀怨的乐曲,使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心境融为一体。在这特定氛围中引导学生品味出古诗的韵味,有感情地朗读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反复品读后,“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情感便自然流露出来。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正如笔者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大屏幕上出现一幅美丽的瀑布飞流直下的图画,伴着舒缓的古筝,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和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
  总之,运用多媒体进行古诗文教学,能较好地创设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能有效化抽象为具体,转静态为动态,变枯燥为有趣;更能使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介入古诗教学,为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不仅优化了教学过程,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显著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效果。(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右营街小学)
  责任编辑:刘启明
其他文献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用心感悟与实践,教师则在适当时机对学生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我想:德育教学的实效性才有可能更明显地得到实现。  一、话题贴切,来源于儿童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所以,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善于利用并发掘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早晨,当第一抹阳光射人东窗,西津渡小码头街一天的生活正式拉开了帷幕.小巷里弄里的晨曲将你从睡梦中唤醒:孩子“咿唔哀哑”的撒娇声、主妇催促小孩快点起床上学的叫喊声、隔
一、课前预习的初步阅读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级的生字积淀,已经具备了独立阅读短文的能力,那么在二年级,我让他们在课前做一个初步的预习工作,这样孩子不仅能够有自己对文章的独特看法,更加可以有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预习中,我对他们做好预习提示:标、本、读。(1)标。“标”顾名思义就是标拼音。在预习中,学生将课后“我会认”的生字标上拼音。如《邮票齿孔的故事》,课后“我会认”的生字有些在一年级就已经学习过
在西津渡救生会对面有一小券门,上书“静观”二字,进入券门,一道弯弯曲曲的石台阶盘旋而上,这是通向观音洞二楼的一条便道.经过二楼顺着博物馆围墙的廊亭来到三楼.
人与生俱来就会有欲望,欲望是人对某个目标或事物的渴望.欲望本身是一种能量,它是来自生命最底层的真实存在,也是一种生之渴望.欲望产生于内在生命的悸动,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动
期刊
西津渡街的建筑建立在一千多年古渡津渡文化之根上,传承了一千多年的古渡文明以及多样化的津渡文化.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参观西津渡后称之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当父亲笑着用长满胡茬的嘴亲吻天真幼小的我时,他年轻、潇洒;当父亲走着用温暖有力的大手握着茁壮成长的我时,他稳健、慈祥;当父亲站着用精辟透彻的语言开导迷茫落寞的我时,他激动
With the aim to discover water, life and resources in other planets, robotic sampling instrument is a crucial part of the space exploration robot. To remove d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