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2年1月至今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氯吡格雷、双嘧达莫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后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依次为57.5%、67.5%、82.5%,对照组依次为37.5%、52.5%、67.5%,观察组患者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17.5%,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19-01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心肌梗死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治疗药物、治疗方案的不断研发,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静脉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至今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今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6~76岁,平均(58.6±8.4)岁。随机将本组80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以及体征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入院后,2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包括止痛、吸氧、扩冠、镇静、减轻心脏前负荷、心肌耗氧量及抗凝治疗。
对照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氯吡格雷、双嘧达莫溶栓治疗。即口服氯吡格雷,75mg/次,次/2-3d;口服双嘧达莫,25~50mg/次,3次/d,并根据APTT值对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首先,于溶栓前口服肠溶阿司匹林0.3g。然后,予以患者5000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2次/d,共治疗3~5d。同时,于患者首次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即刻将50U尿激酶加入100ml葡萄糖溶液中予以患者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1次/d。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管再通率。于2组患者治疗后90min、120min、180min,观察并统计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评价标准[2]:①于溶栓治疗的2h内心电图抬高的ST短开始下降;②2h内胸痛症状消失或缓解;③2h内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④在发病后14h内CK、CK-MB峰值到达,心肌酶峰值前移。患者达到上述④项中的②项或②项以上时,判定为再通(除2+3组合外)。
1.3.2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梗及心血管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1.3.3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检测数据以百分比(n/%)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再通率。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后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依次为57.5%(23/40),67.5%(27/40),82.5%(33/40);对照组依次为37.5%(15/40),52.5%(21/40),67.5%(27/40)。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组40例患者中,2例复发性心绞痛,1例非致死性心梗,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7.5%(3/40);对照组40例患者中,3例复发性心绞痛,3例非致死性心梗,1例心血管死亡,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7.5%(7/40)。2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主要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因心脏血流中断而引发的心肌缺血和心肌灌注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症状。该病是现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者易导致死亡。因此,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提高溶栓再通率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和氯吡格雷、双嘧达莫、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而尿激酶是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属酶类溶血栓药,能激活体内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同时能将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从而水解纤维蛋白起到溶解血栓的效果。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氯吡格雷、双嘧达莫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后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依次为57.5%、67.5%、82.5%,对照组依次为37.5%、52.5%、67.5%,观察组患者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因此,相较于其他溶栓药物,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金成.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2(25):273-274
[2] 杨云峰.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1(10):162-163
方法:将2012年1月至今我院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氯吡格雷、双嘧达莫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以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后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依次为57.5%、67.5%、82.5%,对照组依次为37.5%、52.5%、67.5%,观察组患者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7.5%,对照组为17.5%,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肌梗死 尿激酶 溶栓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19-01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心肌梗死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新型治疗药物、治疗方案的不断研发,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高。静脉溶栓疗法是近年来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我院2012年1月至今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至今收治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1年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6~76岁,平均(58.6±8.4)岁。随机将本组80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以及体征上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入院后,2组患者均行常规治疗,包括止痛、吸氧、扩冠、镇静、减轻心脏前负荷、心肌耗氧量及抗凝治疗。
对照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氯吡格雷、双嘧达莫溶栓治疗。即口服氯吡格雷,75mg/次,次/2-3d;口服双嘧达莫,25~50mg/次,3次/d,并根据APTT值对患者的用药剂量进行调整。
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首先,于溶栓前口服肠溶阿司匹林0.3g。然后,予以患者5000U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2次/d,共治疗3~5d。同时,于患者首次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即刻将50U尿激酶加入100ml葡萄糖溶液中予以患者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1次/d。
1.3 观察指标。
1.3.1 血管再通率。于2组患者治疗后90min、120min、180min,观察并统计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血管再通评价标准[2]:①于溶栓治疗的2h内心电图抬高的ST短开始下降;②2h内胸痛症状消失或缓解;③2h内再灌注心律失常出现;④在发病后14h内CK、CK-MB峰值到达,心肌酶峰值前移。患者达到上述④项中的②项或②项以上时,判定为再通(除2+3组合外)。
1.3.2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复发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梗及心血管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1.3.3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数检测数据以百分比(n/%)表示,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管再通率。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后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依次为57.5%(23/40),67.5%(27/40),82.5%(33/40);对照组依次为37.5%(15/40),52.5%(21/40),67.5%(27/40)。2组比较,观察组患者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2.2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观察组40例患者中,2例复发性心绞痛,1例非致死性心梗,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7.5%(3/40);对照组40例患者中,3例复发性心绞痛,3例非致死性心梗,1例心血管死亡,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7.5%(7/40)。2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2.3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后,2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重症之一,主要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因心脏血流中断而引发的心肌缺血和心肌灌注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症状。该病是现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者易导致死亡。因此,加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提高溶栓再通率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和氯吡格雷、双嘧达莫、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定。而尿激酶是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属酶类溶血栓药,能激活体内纤溶酶原转为纤溶酶,同时能将血液循环中的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从而水解纤维蛋白起到溶解血栓的效果。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氯吡格雷、双嘧达莫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治疗后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依次为57.5%、67.5%、82.5%,对照组依次为37.5%、52.5%、67.5%,观察组患者90min、120min、180min的血管再通率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治疗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因此,相较于其他溶栓药物,尿激酶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效果更为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金成.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2(25):273-274
[2] 杨云峰.尿激酶溶栓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1(10):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