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社会各界重视学前教育的当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前教育专家应把对教师心灵的呵护放在首位,让幼儿园教师做真正该做的事。尊重教师,尊重教育。让幼儿教育有留白、有安静、有专一,回归儿童教育的本质。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灵;儿童教育;教育本质
人本主义、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一直依靠礼乐教化、提倡个体道德的自觉自律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在周代,礼乐文明高度发达。虽然孔子认为春秋战国已是“礼崩乐坏”,实际上应该是先周的礼乐在春秋战国之时得到了扬弃。“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上,这其实是礼乐制度结构、解构与重构的不断延续过程。”西方在进入长达千余年的中世纪,基督教的神本主义占统治地位,人们对于造物主必须绝对服从。直到14、15世纪,西方人逐渐发现这样僵化的文化意识落后了,必须得到改变。于是,文艺复兴开始了。16世纪,欧洲进行了宗教改革,一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了东方。随着传教士的活动,中国的礼乐教化、自觉自律的社会构建思想被传到了欧洲,引起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奎奈等思想家的高度关注。他们把这样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开放的思想结合起来,开始了欧洲的人本主义阶段。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对人的关注。对人的身体、心灵需求的关注。直至当下。
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
对人的关注是现代教育的职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人,培养人自然必须关注人。在教育范畴的研究中,绝大部分关注的对象是关于孩子,以及关注教师教育教学上的显性能力。问题是我们关注孩子的发展,关注教师业务成长的能力,却很少关注整个教育生态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教师的心灵安放。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开始,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使得“一切为孩子”的理念已经在学前教育界形成共识。一段时间内,以人为本就成了“以孩子为本”的代名词,而教师的位置无所适从。应该说,无论我们对学科的研究对领域的关注,抑或对孩子的研究,乃至对教师教法的研究,这一切都是在关注人,都有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在关注孩子、关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幼儿园教师的关注。如何让幼儿园教师快乐主动地进行教学研究、进行儿童研究而不是如陀螺般被动地接受,如何让幼儿园教师的身心更为健康、使工作有持续的身体支持而不是以透支身体的健康为代价,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评价更为科学合理、更显人性化而不是缺少自主呼吸、自主思考。在教学领域得到重视,孩子的主体地位获得尊重,教师心灵有了安放,这“三位一体”的观点取得了学界的共识,学前教育的磁性吸引力以及质量的提升就能真正实现。
幼儿园教师微信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幼兒教师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猛扑上去,拼命摇醒她:‘同志,你醒醒啊’。她虚弱地微睁双目,用颤抖的右手努力去捡起散落的纸张,吃力地挤出:‘这、这是我的班级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请转交组织。”这段调侃文字虽然夸大其词,但是也说明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本职工作——教育幼儿外,还有很多教育部门安排的工作,这些工作耗费了幼儿教师大量的精力。
教学是教师、所教学科(领域)和学生(孩子)共同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需要我们用整体的视角去认知。任何分离或片面强调其中之一的做法,都可能使教学陷入困境。这就是教学共同体。如果教师长期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中,而没有思考教育的时间,那么他在教学中也不会有幸福感。这种状况和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顾明远教授说:“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这句话不仅是针对受教育者,也针对教育者。幼儿园教师应该过真实的教师生活,做一个幼儿园教师真正该做的事。教育行政部门不应该过多干涉教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幼儿园教师一份教育的从容,一份自我思考的从容。部分学前教育专家,请口下留情,别为了各种个人目的而推销各种思潮,看似又引进了前沿理论,实际是歪曲、混淆思想,导致幼儿园教师无所适从,进而渐渐破坏学前教育的生态环境。因此,让幼儿园教师淡定、从容的进行工作,关照、呵护幼儿园教师的心灵,应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重视。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为善
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说文解字》中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它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为善。教育的本质竟然如此简单、如此朴实。想教育好孩子只要做好两件事足矣:其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施教者应成为孩子的榜样,所谓上行下效;其二,施教者帮助孩子树立基本的道德观并教孩子如何做人,所谓使其向善。在当下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幼儿教育理念常换常新的态势下,施教者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是值得大家思考的。我们要警惕为了孩子的发展而过度教育的问题。现在很多幼儿园户外场地犹如游乐场,讲究器材的多和空间的满,室内活动区域内(包括楼梯、走廊、教室的地面、墙壁和天花板,甚至厕所)各种式样的装饰布置是琳琅满目,材料、色彩之丰富是目不暇接。孩子在幼儿园里,视线所到之处是极其盈满的。在一日活动中,昨天强调集体教学,今天提倡自主游戏,明天提出学习故事,后天又力推区域建构……教师在幼儿园里,肢体是不停挥动、大脑是不停高速运转的。如此,幼儿园如同手机里的信息,孩子听的、看的是铺天盖地的碎片化的内容,好像符合儿童心理要求,现场热热闹闹,最后结果可能是什么也没有记住,什么也没有留下印象。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幼儿园的教育教给孩子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足矣。李政道在《教育常识》,中提到“理应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本源,无论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技术、技巧和方法,还是教育智慧,都是源发于‘常识’这一‘根本’并从中流淌出来的,由此构成教育活动的基础,成为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作为人这一类别,对其的教育之“常”,“是一种‘常道’和‘常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它都如星辰般安然悬置在寥廓的天际,需要我们去敬畏和仰望”。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要敬畏儿童,敬畏教师,更要敬畏这种教育之常。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不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否则就可能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政府、社会都在重视幼儿教育时,我们必须避免爱之却害之的结果。在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幼儿教育的今天,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且研究者趋之若鹜地关注幼儿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幼儿园一定不能患上“多动症”。大铺大陈的幼儿园自我推销、大张旗鼓式的幼儿教育研究论坛是否应该加以过滤?因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太缺乏一种真正的安宁。孩子需要一份静气,教师需要一颗静心,课堂需要一份静围,幼儿园需要一份静空。教师浮躁气急,孩子不可能心气平和;教师急功近利,孩子必定不会志存高远;教师没有进退自如、从容不迫的心态,孩子很难造就为气定神闲、自由松弛的创意者。满则溢。适当的留白才能使教育更加协调,才能使受教育者有更多的想象力的产生。留白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幼儿园教育需要留白。留白不仅指环境布置等硬件,更应涵盖教育思想的坚守,教育行为的坚持。
安静教育的本质
“安吉游戏”为何能风靡全国、走向欧美发达国家并成为他们的榜样,原因之一,就是数年来,无论域外有多少所谓新的、前沿的幼教理念的诱惑,无论域外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幼教成果的展示,她们以程学琴为核心的安吉幼教团队,以自己对幼教正确的认知,踏踏实实、专一专心地实施着“安吉游戏”。安吉幼教人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幼儿教育的最好诠释。教育需要这种专心、安静、坚持。不要为了所谓让孩子快乐这个王道,人、物都躁动、缺乏耐心与安静。殊不知,快乐的表达方式除了热闹、丰富的表象,安静也能使人快乐。安静(心的安静)这一品质,是专心、坚持、思考、想象等等品质的基础。老师需要安静,孩子需要安静。老师需要能静心的思考和教育。孩子除了绘声绘色地用肢体感受音乐、绘本故事,也可以静心地聆听。安静是一种力量。蒙特梭利则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安静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安静教育。
安静教育的目的是着力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这一思想由来已久。柏拉图在《普罗塔哥拉篇》描述雅典教育时说:“音乐教师所年年不忘的,是使他们年轻的学生养成自制和摒弃一切过失的习惯。”我国古代的茶道、以及琴、棋、书、画,都以安静为本,传递一种悠长的静思意味。一直主张“主静言敬”的思想。王阳明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教育是对心(灵魂)的关照。“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我们应该让儿童有静心独处的时空。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人的物质性需要,而无视人的灵魂,不去维护人的灵魂的健康,只是考虑如何训练人生存的技能。靈魂的放逐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当下教育存在本能下移的问题,关注人的感官的快感满足,不关注灵魂的需求。幼儿教育,包括整个儿童教育,很少有人会认真去思考关于儿童灵魂的建构问题。灵魂教育必须回到我们的幼儿教育实践现场。安静和谐的环境有利于感召我们的灵魂。安静是必须透过个人意志力才能达到的肢体控制。虞永平教授在《学前教育》中指出: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
刘晓东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提到:儿童教育是以人类文明或文化作为根据、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事业。”儿童教育对儿童今后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我们的幼儿教育往往停留在技术研究的层面,缺少对人的发展的整体考量。出国旅游看到的欧美、日本的学生或成人在机场、地铁静静看书,不会影响到别人。反观我们同胞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是我们的教育中,从来就没有对儿童如何在公共场表现的教育。
近些年,我国教育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教育思想,大多是教学的、技术层面的内容。例如,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都是论述如何使学生在智力方面得到发展,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却很少涉及学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尤其很少涉及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
顾明远教授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提到:如果对儿童教育的本质不作辨析,对儿童的未来的真正需要不作深入思考,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以摄取知识量的多寡为出发点和归宿,结果就导致很多人只有能力,而没有崇高的道德,这样的人是不能够成大器的。很多教师放弃了言传身教,而空洞的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这样的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收到的效果也不会明显。
结束语
幼儿园的儿童教育,必须把儿童的精神面貌放在首位,关注儿童的心智、或称为精神、灵魂,而非知识与技能。让我们回到教育本质,静等花开。
参考文献
[1]项阳.探索中华礼乐文明新体系 “礼乐文明”的困惑[J].中国音乐学,2015(1).
[2]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N].光明日报,2016,1(5).
[3]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225).
[4]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5]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4).
[7]虞永平.关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思考[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5(4).
[8]刘晓东.论儿童教育的本质[J].学前教育研究,1998(4).
[9]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10]刘黎明.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灵;儿童教育;教育本质
人本主义、人本精神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一直依靠礼乐教化、提倡个体道德的自觉自律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秩序。尤其在周代,礼乐文明高度发达。虽然孔子认为春秋战国已是“礼崩乐坏”,实际上应该是先周的礼乐在春秋战国之时得到了扬弃。“在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上,这其实是礼乐制度结构、解构与重构的不断延续过程。”西方在进入长达千余年的中世纪,基督教的神本主义占统治地位,人们对于造物主必须绝对服从。直到14、15世纪,西方人逐渐发现这样僵化的文化意识落后了,必须得到改变。于是,文艺复兴开始了。16世纪,欧洲进行了宗教改革,一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了东方。随着传教士的活动,中国的礼乐教化、自觉自律的社会构建思想被传到了欧洲,引起了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奎奈等思想家的高度关注。他们把这样的人本主义思想和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开放的思想结合起来,开始了欧洲的人本主义阶段。真正意义上开始了对人的关注。对人的身体、心灵需求的关注。直至当下。
尊重教师教学自主权
对人的关注是现代教育的职责。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人,培养人自然必须关注人。在教育范畴的研究中,绝大部分关注的对象是关于孩子,以及关注教师教育教学上的显性能力。问题是我们关注孩子的发展,关注教师业务成长的能力,却很少关注整个教育生态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教师的心灵安放。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开始,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使得“一切为孩子”的理念已经在学前教育界形成共识。一段时间内,以人为本就成了“以孩子为本”的代名词,而教师的位置无所适从。应该说,无论我们对学科的研究对领域的关注,抑或对孩子的研究,乃至对教师教法的研究,这一切都是在关注人,都有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研究的进一步推进,我们在关注孩子、关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幼儿园教师的关注。如何让幼儿园教师快乐主动地进行教学研究、进行儿童研究而不是如陀螺般被动地接受,如何让幼儿园教师的身心更为健康、使工作有持续的身体支持而不是以透支身体的健康为代价,如何让我们的教学评价更为科学合理、更显人性化而不是缺少自主呼吸、自主思考。在教学领域得到重视,孩子的主体地位获得尊重,教师心灵有了安放,这“三位一体”的观点取得了学界的共识,学前教育的磁性吸引力以及质量的提升就能真正实现。
幼儿园教师微信朋友圈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一个幼兒教师倒在一堆打印好的文件中,同事猛扑上去,拼命摇醒她:‘同志,你醒醒啊’。她虚弱地微睁双目,用颤抖的右手努力去捡起散落的纸张,吃力地挤出:‘这、这是我的班级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请转交组织。”这段调侃文字虽然夸大其词,但是也说明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本职工作——教育幼儿外,还有很多教育部门安排的工作,这些工作耗费了幼儿教师大量的精力。
教学是教师、所教学科(领域)和学生(孩子)共同组成的整体,这个整体需要我们用整体的视角去认知。任何分离或片面强调其中之一的做法,都可能使教学陷入困境。这就是教学共同体。如果教师长期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中,而没有思考教育的时间,那么他在教学中也不会有幸福感。这种状况和教育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顾明远教授说:“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这句话不仅是针对受教育者,也针对教育者。幼儿园教师应该过真实的教师生活,做一个幼儿园教师真正该做的事。教育行政部门不应该过多干涉教师的教学,给我们的幼儿园教师一份教育的从容,一份自我思考的从容。部分学前教育专家,请口下留情,别为了各种个人目的而推销各种思潮,看似又引进了前沿理论,实际是歪曲、混淆思想,导致幼儿园教师无所适从,进而渐渐破坏学前教育的生态环境。因此,让幼儿园教师淡定、从容的进行工作,关照、呵护幼儿园教师的心灵,应该受到学界和社会的重视。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为善
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回归教育的本质。《说文解字》中有:“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它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为善。教育的本质竟然如此简单、如此朴实。想教育好孩子只要做好两件事足矣:其一,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施教者应成为孩子的榜样,所谓上行下效;其二,施教者帮助孩子树立基本的道德观并教孩子如何做人,所谓使其向善。在当下社会变化如此之快,幼儿教育理念常换常新的态势下,施教者如何做好孩子的榜样是值得大家思考的。我们要警惕为了孩子的发展而过度教育的问题。现在很多幼儿园户外场地犹如游乐场,讲究器材的多和空间的满,室内活动区域内(包括楼梯、走廊、教室的地面、墙壁和天花板,甚至厕所)各种式样的装饰布置是琳琅满目,材料、色彩之丰富是目不暇接。孩子在幼儿园里,视线所到之处是极其盈满的。在一日活动中,昨天强调集体教学,今天提倡自主游戏,明天提出学习故事,后天又力推区域建构……教师在幼儿园里,肢体是不停挥动、大脑是不停高速运转的。如此,幼儿园如同手机里的信息,孩子听的、看的是铺天盖地的碎片化的内容,好像符合儿童心理要求,现场热热闹闹,最后结果可能是什么也没有记住,什么也没有留下印象。所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幼儿园的教育教给孩子基本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足矣。李政道在《教育常识》,中提到“理应是所有教育者及其教育活动的本源,无论是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技术、技巧和方法,还是教育智慧,都是源发于‘常识’这一‘根本’并从中流淌出来的,由此构成教育活动的基础,成为教师安身立命的基础”。作为人这一类别,对其的教育之“常”,“是一种‘常道’和‘常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它都如星辰般安然悬置在寥廓的天际,需要我们去敬畏和仰望”。在幼儿园教育中,我们要敬畏儿童,敬畏教师,更要敬畏这种教育之常。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写道,“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不可“爱之太恩,忧之太勤”,否则就可能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政府、社会都在重视幼儿教育时,我们必须避免爱之却害之的结果。在教育行政部门重视幼儿教育的今天,学前教育和学前教育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且研究者趋之若鹜地关注幼儿教育的今天,我们的幼儿园一定不能患上“多动症”。大铺大陈的幼儿园自我推销、大张旗鼓式的幼儿教育研究论坛是否应该加以过滤?因为我们的幼儿教育太缺乏一种真正的安宁。孩子需要一份静气,教师需要一颗静心,课堂需要一份静围,幼儿园需要一份静空。教师浮躁气急,孩子不可能心气平和;教师急功近利,孩子必定不会志存高远;教师没有进退自如、从容不迫的心态,孩子很难造就为气定神闲、自由松弛的创意者。满则溢。适当的留白才能使教育更加协调,才能使受教育者有更多的想象力的产生。留白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幼儿园教育需要留白。留白不仅指环境布置等硬件,更应涵盖教育思想的坚守,教育行为的坚持。
安静教育的本质
“安吉游戏”为何能风靡全国、走向欧美发达国家并成为他们的榜样,原因之一,就是数年来,无论域外有多少所谓新的、前沿的幼教理念的诱惑,无论域外有多少轰轰烈烈的幼教成果的展示,她们以程学琴为核心的安吉幼教团队,以自己对幼教正确的认知,踏踏实实、专一专心地实施着“安吉游戏”。安吉幼教人的行为本身,就是对幼儿教育的最好诠释。教育需要这种专心、安静、坚持。不要为了所谓让孩子快乐这个王道,人、物都躁动、缺乏耐心与安静。殊不知,快乐的表达方式除了热闹、丰富的表象,安静也能使人快乐。安静(心的安静)这一品质,是专心、坚持、思考、想象等等品质的基础。老师需要安静,孩子需要安静。老师需要能静心的思考和教育。孩子除了绘声绘色地用肢体感受音乐、绘本故事,也可以静心地聆听。安静是一种力量。蒙特梭利则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分析了安静教育的重要性,提倡安静教育。
安静教育的目的是着力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这一思想由来已久。柏拉图在《普罗塔哥拉篇》描述雅典教育时说:“音乐教师所年年不忘的,是使他们年轻的学生养成自制和摒弃一切过失的习惯。”我国古代的茶道、以及琴、棋、书、画,都以安静为本,传递一种悠长的静思意味。一直主张“主静言敬”的思想。王阳明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教育是对心(灵魂)的关照。“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我们应该让儿童有静心独处的时空。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注重人的物质性需要,而无视人的灵魂,不去维护人的灵魂的健康,只是考虑如何训练人生存的技能。靈魂的放逐事实上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当下教育存在本能下移的问题,关注人的感官的快感满足,不关注灵魂的需求。幼儿教育,包括整个儿童教育,很少有人会认真去思考关于儿童灵魂的建构问题。灵魂教育必须回到我们的幼儿教育实践现场。安静和谐的环境有利于感召我们的灵魂。安静是必须透过个人意志力才能达到的肢体控制。虞永平教授在《学前教育》中指出: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注重精神世界的培养
刘晓东在《学前教育研究》中提到:儿童教育是以人类文明或文化作为根据、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事业。”儿童教育对儿童今后的影响至关重要。但我们的幼儿教育往往停留在技术研究的层面,缺少对人的发展的整体考量。出国旅游看到的欧美、日本的学生或成人在机场、地铁静静看书,不会影响到别人。反观我们同胞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而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是我们的教育中,从来就没有对儿童如何在公共场表现的教育。
近些年,我国教育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教育思想,大多是教学的、技术层面的内容。例如,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都是论述如何使学生在智力方面得到发展,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却很少涉及学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尤其很少涉及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
顾明远教授在《比较教育研究》中提到:如果对儿童教育的本质不作辨析,对儿童的未来的真正需要不作深入思考,过于迷信教育技术,迷信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可以实现的,以摄取知识量的多寡为出发点和归宿,结果就导致很多人只有能力,而没有崇高的道德,这样的人是不能够成大器的。很多教师放弃了言传身教,而空洞的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这样的教育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收到的效果也不会明显。
结束语
幼儿园的儿童教育,必须把儿童的精神面貌放在首位,关注儿童的心智、或称为精神、灵魂,而非知识与技能。让我们回到教育本质,静等花开。
参考文献
[1]项阳.探索中华礼乐文明新体系 “礼乐文明”的困惑[J].中国音乐学,2015(1).
[2]顾明远.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N].光明日报,2016,1(5).
[3]许慎.说文解字[M].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225).
[4]李政涛.教育常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
[5]柳宗元.柳河东全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
[6]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1(4).
[7]虞永平.关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思考[J].学前教育(幼教版),2005(4).
[8]刘晓东.论儿童教育的本质[J].学前教育研究,1998(4).
[9]顾明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及其现实意义[J].比较教育研究,2007(4).
[10]刘黎明.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