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8-000-01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近几年中呈现极为迅猛的态势,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学生的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对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普查结果来看,学生的体质并未因营养条件好而得到改善。相反,大部分学生体质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专家一致认为缺乏运动量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针对初中体育教学重新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旨在通过理论研究重新认识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初中 体育教学 每天锻炼一小时 理论研究
一、引言
学校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从体育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基本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长期锻炼的习惯和健身意识。但凡事有度,并不是说锻炼时间越久就能得到越好的健身效果,学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也不能一味纸上谈兵,严格控制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保证活动量),且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空间和设施,才能保障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蓬勃发展。
二、“每天锻炼一小时”初中体育教学理论研究
体育卫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学校教育统一树立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极力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学校、老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达成共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从学校角度讲,首先应投入资金改善和采购体育硬件设施,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然后再从教学工作方面严抓质量。下面是笔者从教学工作方面为“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出的建议。
(一)严格按照既定课程安排执行教学活动,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初中体育教学需严格按照国家既定的课程管理计划执行相应教学活动,按照规定配置学历和业务能力能够达到要求的专业体育老师,按照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程,须保证学校完成百分百的开课率,课外活动安排井然有序,同时辅以小型的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老师要根据活动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研工作,定期组织体育老师学习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以老师鼓动学生于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能充分体现学校“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办学宗旨。
(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阳光体育”大课间
为深入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口号的号召,学校可将早操改为20分钟慢跑的形式,并增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如课间操时间增加到20分钟,春冬季节可组织跑步,夏秋季节则组织广播操或武术操,根据季节变换交替进行。下午最后一节课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如越野长跑竞赛,以30分钟为宜,由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让身心能够在阳光沐浴下得到活动。师生同参与,人人受益。
(三)发展体育活动兴趣小组
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素质兼优的人才,体育教学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其所占比重不可小觑。很多学校组织并发展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初具成形,如组建篮球兴趣团队、田径队和乒乓球小组等。学生参与此类活动小组,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自于学生的爱好取向和自主选择,具有显著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从活动自身来讲,体育活动的实践性也非常强,具有很好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教育功能。专业体育老师在该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负责给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尽力将活动开展的更丰富更多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参与进来,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真正意义上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通过对安溪县各中学有关体育教学管理的调研可知,各学校常规工作管理比较到位,体育教学已得到初步成效,但特色体育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求一条体育特色路,找到能够适合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乐于参与的体育项目,以此制定出具有特色且能普及的体育教学发展规划。同时,国家应该认识到我国中学校园内体育软、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有必要为各学校投入资金增强软实力和硬实力,采购添置体育设施和培养素质过硬的专业体育老师。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师资力量短缺老生常谈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结语
总而言之,“每天锻炼一小时”是为广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提出的口号。从调研部分学校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口号的落实情况来看,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匪浅,学生的身心健康明显有所改善,学生生病的几率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高了,且在体育活动中可掌握技能和培养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可在“每天锻炼一小时”口号的号召之下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志超.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广西灵川县大圩初中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J].体育教学.2009(12).
[2] 游信喜,涂攀,白应彬.发现式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华章.2011(18).
[3] 孙延林,李实,陈桂岭.能力知觉、目标定向对初中生体育课中的动机水平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1997.
摘 要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近几年中呈现极为迅猛的态势,民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学生的营养状况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对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普查结果来看,学生的体质并未因营养条件好而得到改善。相反,大部分学生体质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专家一致认为缺乏运动量和科学的锻炼方法是问题的根本症结。本文针对这一现状针对初中体育教学重新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理念,旨在通过理论研究重新认识学生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 初中 体育教学 每天锻炼一小时 理论研究
一、引言
学校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其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从体育课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基本的体育知识和健身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长期锻炼的习惯和健身意识。但凡事有度,并不是说锻炼时间越久就能得到越好的健身效果,学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也不能一味纸上谈兵,严格控制学生每天的体育活动时间(保证活动量),且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体育活动空间和设施,才能保障学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蓬勃发展。
二、“每天锻炼一小时”初中体育教学理论研究
体育卫生是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学校教育统一树立以“健康第一”的思想,极力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学校、老师和学生从思想上达成共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从学校角度讲,首先应投入资金改善和采购体育硬件设施,从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然后再从教学工作方面严抓质量。下面是笔者从教学工作方面为“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出的建议。
(一)严格按照既定课程安排执行教学活动,保证体育教学的正常秩序
初中体育教学需严格按照国家既定的课程管理计划执行相应教学活动,按照规定配置学历和业务能力能够达到要求的专业体育老师,按照计划开足开齐体育课程,须保证学校完成百分百的开课率,课外活动安排井然有序,同时辅以小型的体育竞赛活动,体育老师要根据活动特点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研工作,定期组织体育老师学习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以老师鼓动学生于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能充分体现学校“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办学宗旨。
(二)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阳光体育”大课间
为深入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口号的号召,学校可将早操改为20分钟慢跑的形式,并增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时间,如课间操时间增加到20分钟,春冬季节可组织跑步,夏秋季节则组织广播操或武术操,根据季节变换交替进行。下午最后一节课可组织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如越野长跑竞赛,以30分钟为宜,由此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让身心能够在阳光沐浴下得到活动。师生同参与,人人受益。
(三)发展体育活动兴趣小组
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素质兼优的人才,体育教学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其所占比重不可小觑。很多学校组织并发展体育活动兴趣小组初具成形,如组建篮球兴趣团队、田径队和乒乓球小组等。学生参与此类活动小组,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自于学生的爱好取向和自主选择,具有显著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从活动自身来讲,体育活动的实践性也非常强,具有很好的实践功能和实践教育功能。专业体育老师在该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负责给学生提出意见和建议,尽力将活动开展的更丰富更多彩,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不同兴趣、不同爱好参与进来,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真正意义上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通过对安溪县各中学有关体育教学管理的调研可知,各学校常规工作管理比较到位,体育教学已得到初步成效,但特色体育仍然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应该致力于寻求一条体育特色路,找到能够适合中学生不同年龄阶段乐于参与的体育项目,以此制定出具有特色且能普及的体育教学发展规划。同时,国家应该认识到我国中学校园内体育软、硬件设施不足的问题,有必要为各学校投入资金增强软实力和硬实力,采购添置体育设施和培养素质过硬的专业体育老师。实际上,这也是我国师资力量短缺老生常谈的问题,亟待解决。
三、结语
总而言之,“每天锻炼一小时”是为广大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提出的口号。从调研部分学校响应“每天锻炼一小时”口号的落实情况来看,广大师生从中受益匪浅,学生的身心健康明显有所改善,学生生病的几率小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高了,且在体育活动中可掌握技能和培养习惯。长此以往,学生可在“每天锻炼一小时”口号的号召之下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志超.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广西灵川县大圩初中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J].体育教学.2009(12).
[2] 游信喜,涂攀,白应彬.发现式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华章.2011(18).
[3] 孙延林,李实,陈桂岭.能力知觉、目标定向对初中生体育课中的动机水平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