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颁发与实施,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助学金政策,2009年由国家四部委联合下发的财教【2009】442号文件,给涉农专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给农民学员带来了希望和机会。面对如此好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必须强抓机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积极探索出一条“课堂车间化,车间课堂化”的教学模式,即“双化”教学模式,模糊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徒弟的界限。职业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要把求知、做人、教学、技能结合在一起,“教学做合一体现的就是实践性。“双化”专业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实现“在教中做,在做中学”“教学做合一”。我校开办涉农专业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声誉,在优化涉农专业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总结。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使那些早晨迎着太阳走,晚上带着月亮归的农民走入课堂来正常的学习,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粮食,就是效益。但是知识的缺乏又使这个群体的回报与投入不成比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校采取了送科技下乡的教学模式。采取课堂授课和“田间地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学到知识。
一、教学方式
涉农专业招收的学生是18-40周岁的农民,而对于成人而言,产业上有基础,技术上有经验,通过系统地中专职业教育,能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在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因此涉农专业教学一定要符合农村的实际,我校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上课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师生互动,互问互答;现场指导,言传身教的方式,力求实际、实用、实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教学则采用学员根据教师布置的实习任务在自家基地进行有目的的实践技能操作,指导教师则根据工作现场的实际条件,遇到的实际问题,巡回指导。从而把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养殖种植现场,让技术下乡真正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生产。
二、优化教学手段
涉农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实物、图书、图片、音像、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直观方式,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三、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的角色不容忽视。由于涉农专业教学面对的群体是农民,所以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种植、养殖结构等特点,遵循实际、实用、有效的原则。对于新理论或者新的种植、养殖方法,教师最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实例加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自主的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四、组织协作学习
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我们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我们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其他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问题讨论、现场指导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五、加强实践技能
农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保证涉农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必不可少。我们学校现在已经在部分乡镇建立了温室蔬菜大棚实习基地、食用菌实习基地、养猪实习基地、养牛实习基地、养鸡实习基地等。每学期都带领学生到这些基地去参观学习,接受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真正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涉农专业教学秉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宗旨;以“教学与生产指导相结合;教学与调查回访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三结合为原则;充分发挥科教支农、科技兴农、科学富农,推动经济发展惠农惠民为最终目的;打破常规,应学员之所需,教学员之所用,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农民已经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今后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农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水平,并不是谁都能够做好农民这份工作的”。国务委员刘延东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要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农村,适应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服务,才能体现价值,才能更有作为。
总之,双化教学是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提出的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化”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使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与发展。抽象的理论通过实践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理论素质与技能操作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实践中我们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使那些早晨迎着太阳走,晚上带着月亮归的农民走入课堂来正常的学习,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粮食,就是效益。但是知识的缺乏又使这个群体的回报与投入不成比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校采取了送科技下乡的教学模式。采取课堂授课和“田间地头”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农民在田间地头就能学到知识。
一、教学方式
涉农专业招收的学生是18-40周岁的农民,而对于成人而言,产业上有基础,技术上有经验,通过系统地中专职业教育,能从实践去感悟理论,在由理论指导实践,掌握一技之长,促进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因此涉农专业教学一定要符合农村的实际,我校在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同时,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在教学形式上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采取集中培训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上课时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教学为主;师生互动,互问互答;现场指导,言传身教的方式,力求实际、实用、实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实践教学则采用学员根据教师布置的实习任务在自家基地进行有目的的实践技能操作,指导教师则根据工作现场的实际条件,遇到的实际问题,巡回指导。从而把先进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到养殖种植现场,让技术下乡真正服务于农民,服务于生产。
二、优化教学手段
涉农专业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实物、图书、图片、音像、电影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直观方式,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农民看得懂、学得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易于学生掌握先进的理论知识,便于指导农业生产。
三、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傅的角色不容忽视。由于涉农专业教学面对的群体是农民,所以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种植、养殖结构等特点,遵循实际、实用、有效的原则。对于新理论或者新的种植、养殖方法,教师最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者实例加以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从而自主的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生产密切相关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四、组织协作学习
肖伯纳曾作过一个著名的比喻,他说:“假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我们还是每人一个苹果。但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我们每个人就会有两种思想。甚至,两种思想发生碰撞,还可以产生两种以上的其他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问题讨论、现场指导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积累,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
五、加强实践技能
农业所需要的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只有将理论和实践真正得到良好的结合,才能保证涉农专业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因此,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必不可少。我们学校现在已经在部分乡镇建立了温室蔬菜大棚实习基地、食用菌实习基地、养猪实习基地、养牛实习基地、养鸡实习基地等。每学期都带领学生到这些基地去参观学习,接受基地负责人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能真正学习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涉农专业教学秉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宗旨;以“教学与生产指导相结合;教学与调查回访相结合;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三结合为原则;充分发挥科教支农、科技兴农、科学富农,推动经济发展惠农惠民为最终目的;打破常规,应学员之所需,教学员之所用,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农民已经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迈进,今后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农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技术知识和管理水平,并不是谁都能够做好农民这份工作的”。国务委员刘延东曾指出,职业教育就是要面向基层,面向企业、农村,适应他们的需求,为他们服务,才能体现价值,才能更有作为。
总之,双化教学是立足我国职业教育实际提出的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双化”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与技能培训有机结合,使理论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与发展。抽象的理论通过实践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理论素质与技能操作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