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累 Xu Lei:以回望的方式前进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hx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累在中国当代艺术近30年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特例。他曾经作为 “85时期”先锋人物以实验绘画《心肺正常》参加了“89现代艺术大展”,却在此之后隐退回归,潜心变古,在中国古典写真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之间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和精神维度。尽管传统绘画领域的人认他越矩太多,而当代艺术领域的人则认为他是保守分子,徐累只是悠然独行,不断以回望的方式前进。
  
  东方艺术·大家: 每个艺术家的成长背景都对他一生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请您就此谈谈您的个人经历。
  
  徐累: 不知道其它艺术家是怎样的,我觉得童年记忆对一个人的成型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我成长在文革阶段,那是个社会特别闭塞的年代,艺术能够看的只有革命文艺一类的东西,但我的情况有一点点特殊。我父亲早年算是一个文艺青年吧,他藏有大量文革前的画报和杂志,都给我翻烂了。记得还有一套石印版的《芥子园》。所以我小时候看到的东西,相比同时代的孩子来讲还不算太单一,就是觉得不同的艺术代表了不同的世界,这世界怎么这么没关联啊。
  
  东方艺术·大家: 这些老的画报和连环画,与您现在作品里的一些故事性情节和超现实意味似乎是有关系的。
  
  徐累: 印象深的是有许多大跃进时期的漫画,麦穗都长到天上去。我不知道政治上意味着什么,但我很享受这种想象力。中国一直是个多梦的国度,梦得理直气壮。现实也一样,有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情,就把它当梦看待呗,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一到秋天,就能看到学校在操场上晾晒标本,那些动物成群结伙,像是被魔法定在阳光下一样。现在溯源自己的想法,可能许多念头在那个时候就埋下了,总有一天,在合适的气候下,这些念头会长出来。所以到往后,人还是顽固地在睁开记忆的眼睛,回到原来出发的地方,回到纯真,从零度开始找根源。
  
  东方艺术·大家: 除了童年的经历外,您在南艺的早期艺术教育对您后来创作的影响怎样呢?
  
  徐累: 如愿以偿考上南艺国画专业,那是在1980年,时局大为不同,文化一下子开放了,有些东西是恢复,有些东西是新知,目不暇接。反而在画画方面下的功夫也少了,除了课堂作业,其它时间基本上是看书。也没有一个读书的系统,古代的,现代派的,都有。迷恋了一阵诗歌,当时对辗转抄来的台湾现代诗印象深刻,有现代观念,意境上却有保留中国古典味道,响应的是三、四十年代卞之琳一路,关注的是美学意境。我也曾经试着写一点,诗歌的训练对词语和意象的准确表达非常有用。
  
  东方艺术·大家: 85新潮时期,您也尝试做过一些所谓前卫的创作,最著名的就是那幅《心肺正常》。
  
  徐累: 那是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的作品。那时候我已经在画院工作了,一度思想上开始激进,对我来说是这样,其实也是有限的激进。对西化有一种向往,学习做观念实验的艺术。这个作品前后我还做了一件作品,后来事过境迁了,作品也没有发表。那时的午间新闻过后会有一个海浪预报,我每天把海浪预报的图案拍下来,做了一个月。从中我发现一个悖论,就是图案越漂亮意味着海浪越大,危险也越大。这个悖论是我有兴趣的,那就是表象和现实的距离,越接近美丽,则越接近死亡。这个思想也被我带入了《心肺正常》,作品是过去我们肺部透视后盖上的一个标准章,写上心肺正常,如果医生在肺上点点画画,就表示你有病了。我把这个符号跟蝴蝶重叠在一起,蝴蝶漂亮,但映在肺上就是病理了,这是个悖论。其实这也是我的一个观念,现在一直保留着对类似修辞的偏好,表象和现实的矛盾性再往下深究,就成了虚无主义了。这让我联想到舞台,小时候跟着父亲去看他导演的戏,前面的布景多美好啊,后面却是乱七八糟的棍子支撑着。在我看来,这就像眼前的生活一样,令人生厌,而且不可信。
  
  东方艺术·大家: 这件作品后来在89“中国现代艺术大展”展出过,此后您的思想似乎起了很大变化。
  
  徐累: “89大展”是很多事情的分水岭,是一个舞台,大家上去自我表演,有的人耍花枪,有的人讲唱功,心思都不一样。我在后台,也看到一些与表面不同的支离破碎的背后。如果这是一场革命,也不像我的愿望中那样,跟想象的有反差。当然也有我自己的问题。我其实内心是个逆反的人,人多的地方呆长了,就想逃出去,不是那么顺从。当前卫变成另外的角斗场,就和我理解的艺术原意相差甚远,还能怎么从中找到归宿感?
  1989的飙车运动客观上就此沉沦,从艺术上讲也存在有利的一面。“八五时期”大家高呼全盘西化,可是西化一落地,水土就不服,还不是那么一回事。很显然,许多艺术家从那时开始,认真考虑如何进行本土化的实践。我曾经在1992年为江苏人美出版的《中国现代艺术》大画册写的前言,题目是《89以后,中国制造?》,现在看来所言不谬。90年代初,政治波普、近距离和新文人画,三条主线都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这是一个开端。森林过了火,虽然树木被毁,但是对未来森林的整体生态来说也有好处。
  
  东方艺术·大家: 然而“89现代艺术大展”毕竟是影响您的外部原因,还有什么内部原因让您慢慢开始了后期的创作呢?
  
  徐累: 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在投机取巧方面是低能的。一开始意识还比较朦胧,有一个基本的态度,当自己尚不清楚什么是最终目标的时候,我清楚知道什么是我不想要的。有时候,群体的共鸣不能满足一个人的思维,这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是一个逃脱的理由。当然,我承认,其中也有置孤立无援而后生的意思。所以,我的离经判道是双重的,既不是前卫的教条,也不是所谓的传统模式,这些都有可能是现实的胁迫,我警觉任何一种被认为是正确的腔调。从反现实的角度,我想转身看看过去的影子有多长。当时我正好看到一张溥仪读书的照片,我为这种曾经的空寂打动,我以这个形象画了一张画。如果这是一个单词,后来我又陆陆续续找到一些同义词,慢慢扩展为有自我意趣的题材,和周围的人和事无牵惹,想想已经近二十年了。
  
  东方艺术·大家: “八五”时候的激情您还怀念吗?
  
  徐累: 当然,那时候多好玩啊,纯粹,努力学习,没有市场的事情打扰,相互之间能拿盒三五烟抽已经是了不得的事情了。我有时候会突然记起年轻时候一些观念上的想法,想寻找当下与曾经的想法之间的关系。有些东西当时没有继续做下去,被搁在一边,许多年过去以后,某个时刻当我在做另外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会突然发现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温故而知新。
  
  东方艺术·大家: 除了自身的经历外,这些年来您在文化上的积累,似乎也对您产生很多影响。
  
  徐累: 我认为文化传承是有逻辑关系的,有些后果纯粹是因为前因,正着反着都一样。画家需要了解与艺术史的关系,怎样以一己之力改变轨道的方向,挪动一点点,都是十分有功德的事。同时也要知道在同时代中,你与其它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怎样的距离。这两者也可谓是确定自己事业的坐标吧。但艺术史并不像我们想象的只有盲从,其中有没有误点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也是实践的动力。比如,中国绘画的图像学,纯粹以高超的绘画技巧描绘自然与社会的传统,在艺术史中是起起落落,最后竟然成了末技,本身就很可惜。从唐至两宋,写真是非常严格的课目,尤其是徽宗朝以后,我们的写真绘画比同时代欧洲绘画还要出色。
  元代逐渐转移了这个传统,变为文人画的路线,其实是过早进入了体验美学,象征系统,意识上非常现代主义,但同时写真传统也就此式微了。明代要重新恢复宋人的传统,在我看来,有点类似文艺复兴的意思。如果说欧洲文艺复兴是恢复希腊传统,那么中国明代恢复的就是宋人的传统,都有个人意识的启蒙。那时候涌现了许多画工,像仇英,那是非常会画啊,都是好画家、纯粹的画家。他们被文人画抑制,自生自灭,入清,这些画工被收入宫庭,纵然有好身手,也当了工具。基本上,工笔画的一路就这样被冷落,以图像承载自然社会的绘画功能被逸笔草草掩去,其实也掩去一段伟大的历史。不信等我资料整理出来,你会很惊讶我说的是有道理的。
  扯远了,说这些的意思,无非是话语权对艺术史的判断是有误会的。我不相信众口一词,我不把自己放在你的视野里又会失去什么?事实上我对时风是有意回避的。一个人做了这些年,传统绘画领域的人认为我越矩太多,而当代的人则认为我是一个保守分子。都没什么,我以回望的方式前进,也是能带来不同的结论的。
  
  东方艺术·大家: 除了中国古典书画以外,我们能够看出西方现代主义对您的影响也很大,能否具体谈谈?
  
  徐累: 我们的文化环境特别复杂,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在资源上如此丰富。我不愿意将艺术一定要分成古典或者现代,我认为庞贝壁画很现代,达芬奇也很现代。不过作为一个活在今天的人,观念的主动性会是一个重要的结构,这就随便说一些西方现代主义的人物对我的影响。比如超现实主义的玛格里特,他的冷静,对词汇本身的应用,通过词汇的应用而产生意象,对我有启发。不过同样的做法,中国的超现实本身就是现实,和西方物与物的强置完全不同,过渡得天衣无缝,语境非常自然,充满了奇异性。中国的传奇中,王质上山砍柴,只是看人下了一盘棋,手中的斧柄已经烂掉了。原来山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这种幻想的抒发是不知不觉的,太美妙了。杜尚对我的影响也很大,他本身有一点无迹,有某种虚无者的思想,有着一种的智趣。克莱因,他的艺术有一种幻想的美,很多东西本来是无法实现的,比如火、飞翔,多么虚空,他的那种迷人的蓝颜色像一首诗,这个“空无”做得很浪漫。所有这些艺术家吸引我,可能都是因为气质,而且出于美。现在,谈美变成一个耻辱了,这是多么可笑,要知道做到美,这是太难了,事实上很多人根本没有能力达到美,美是智慧,是诗,是准确。
  
  东方艺术·大家: 总得来说,您对自己的创作有着非常理性的控制。
  
  徐累: 总得来说是这样的。我尽可能要控制好局面,想清楚了再做,也许是因为工笔画的周期比较长,容不得即兴发挥。这也是我的烦恼,我同时也在流失一些即兴的灵感。也许我要找出另外一种方法改变这种困惑,不要那么谨慎。如今,调配所有已知的文化资源来进行创作,对中国当代艺术是一个机会。我们并没有在现代主义的语言开拓上有所建树,但我们有非常好的理解所有文化遗产的宽容度,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庸”的智慧吧。这是我们未来艺术的立足点,就是以自己的本土经验,尤其是美学经验,去建构每个人对人类总体文化的特殊理解,做到适时、适体、适势,事实上,已经有人做得很出色了。
其他文献
未来艺术,理论家能否为文艺发展做出趋势性的给定?事实是个无容置疑的肯定句式。  贯以敏锐并冷暖先知之文艺者,所谓灼见人士必是会信己亦通晓世界。且我以为,卓越之理论于时代应该在先,盖因艺术工程其性质之滞也,作品实现必定乃充满时间沉淀之活动思维,譬如文学对文字,绘画于形象。  《未来艺术档案》没有否认艺术实践对其理论形成的价值。“档案”所言就已坦而陈之,此正是预知性文化之合理因素,而非一种充满自圆其说
期刊
我真的很喜欢这些画,我第一次见你画儿的时候就印象深刻,应该是2007年,那时我从美国回来不久。我观察那个时候你似乎更多的还是用笔在画,是吧?  是,我使用大刷子,然后刮掉,我会先画得很厚,几种颜色,分几层,画上去,再整个的刮掉。  通过对画面直观地看,是平平的刷,而且控制的很精密。在那个阶段,你便尽量不露笔触的痕迹,经过制作,无论是刮刀也好,海绵也好,或者是滚子之类的工具也好,你延续了曾经做版画的
期刊
姬子先生的画室曾一度在上苑,我们常有接触。上苑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时我曾去他画室看画,那时他的山水画已经探索墨道山水多年,显露出一些大的气象,但手法上仍然属于传统。但近两年姬子先生的画风突变,真让我刮目相看。先生已是近70的年龄了,在艺术上尚如此精进不懈,很是让我感慨。  姬子的新作主要体现在《墨道系列》和《构成系列》中。在这两个系列中,画家突破了山水画的传统格局和惯常手法,放弃了以往那种对物理时间
期刊
关系是我们日常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用在不用的语境下面,它可能意味着人与人、人与物之间或者褒义、或者贬义的相互制约的某种联系;那么,把“关系”当作一个展览的框架或者方法而不是“主题”,来呈现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又会是什么样的面貌呢?现在,由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中国视觉艺术中心主任姜节泓策划,在今日美术馆开展的“关系:中国当代艺术”展览,不仅仅是现在展厅里呈现的作品这一部分,它最早开始于策展人与各
期刊
作为今年上海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外围活动的大拿项目,同期民生现代美术馆揭幕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大展以绝佳的成色,成为唯一能与上海当代相比肩的展览单元!此展是民生系继2010年成功举办三十年系列展览的绘画篇后,历时一年时间筹集资料,再次力图书写中国当代艺术史“三部曲”—绘画篇、 影像篇、 装置篇的第二章:全展以美术史的视野对中国当代重要影像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研
期刊
“今日”再现视觉“关系”  "Today" Re-Presents Visual "Relation"  2011年10月9日,《关系:中国当代艺术》在今日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是中国首次以“关系”为主题的当代艺术展,意在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系”。本次展览继广东美术馆展出之后,以今日美术馆为巡展第二站,由策展人姜节泓携手13位当代艺术家,蒋志、邱志杰、邵译农、石青、史金淞、向
期刊
艺术已进入当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代艺术这个词也被我们这些艺术圈内人时常挂在嘴边,但是,究竟什么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的特点是什么,却很少有人能说得明白。  英国艺术史论家、现任伦敦大学考陶尔德艺术学院教授朱利安·斯塔拉布拉斯(Julian Stallabrass)撰写的 《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作为牛津大学近年来陆续
期刊
2012年,中国建筑界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建筑界的一件大事,就是正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Thomas J. Pritzke)建筑奖, 这是中国本土建筑师首次获得这个年轻的被称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王澍的作品已经进入世界建筑界的视野。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
期刊
两年前我曾撰小文指出:“马志明选择了一条借助于再现大自然风化的痕迹来反思物质化文明之限制性的道路。”在当时的画作中,西北窑洞的形象依稀可见,它们被摹仿黄土高原沙漠化和风化效果的油画颜料和塑形膏反复涂抹,原本具像的窑洞变得模糊和抽象起来,而色彩和笔触还有肌理越来越成为独立的视觉语言元素。时隔两年,马志明又有了新的一批作品,他起名为《往事遗韵》,整体面貌与以前相比有了不小的变化,其中透露出的意趣也随之
期刊
孙晓飞: 迄今为止,您的艺术道路算是标准的科班了,最早是什么时候开始正式画风景画?  袁元: 虽然我接触绘画比较早,但真正开始画风景画是在附中,当时主要是学习比如印象派的技术,驾驭的不是太熟练,基本上是学习的起步阶段。    孙晓飞: 在美院算是您艺术创作重要的基础阶段了。  袁元: 对,那个时候画的东西更多的还是比较被动,风景画训练就是拼了命的要“把颜色画结实”,这个训练其实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