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疑难问题及解决策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en19112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推行以来,新的教材体系、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让众多师生充满好奇且耳目一新,但这些全新的变化也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以高一必修一、必修二为例,教材涉及8个专题,44篇选文,而且要求在高一第一学期完成,时间非常紧。那么,如何在有效的时间里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如何用好现在教材中的资源挖掘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一、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教学内容多,时间紧
  “教学内容多,课时紧张”这个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一直困扰着我们。特别是在高一学生刚进校,还不适应高中的语文学习模式,矛盾就尤为突出,以致在教学中出现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
  如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古文,学科指导意见上课时的分配是5课时,但是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古文字词的理解、文意的疏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排除一些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以及典故的障碍的话,课时明显不够,但如果不讲解透彻,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云里雾里,根本没有办法落实教学目标,造成尴尬局面,使教师和学生都异常郁闷。
  2课后练习多,落实难
  高一两本教材提供了很多的“文本研习”“积累与应用”“问题探讨”“活动体验”等课后练习。但课堂时间紧,教师几乎无一例外地将它置于教学末尾环节,甚至是漠视,更无法引导学生深入展开讨论。有的教师直接把教参的答案说给学生;有的教师不忍心,干脆把课后练习作为书面作业,课堂上不讲,让学生课后完成。无论教师采取哪种方式,都造成课后练习的完成过程过于简单甚至流于形式。这样一来,教材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大打折扣,不仅起不到对课堂知识接受程度的检测回馈的作用,同时在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比如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三板块“月是故乡明”第70页的“文本研习”。这样的问题如果放在新课后来讨论,可能要花很多时间,因为这需要在文本的具体理解中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深入感知来体会。很多教师跳过学生的情感体验,自己简单地表述一下答案,这样的练习讲解缺乏实际意义。
  3文言文多,学生畏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一学生比较头疼的事情。一是因为时隔遥远,学生缺少和作者情感上的共鸣;二是因为初中升高中衔接的问题,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文言语法一点都不知道,特别是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学生根本弄不懂。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古文时兴趣不高,甚至有很多学生感到学习古文很吃力,常有囫囵吞枣之感。
  高一古文到底该怎样教学?例如必修一第四专题,集中了学生学习中畏难情绪表现最为突出的,也是教材中典型的难教篇目《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而剩下的古文虽说没有多少字词障碍,但是经过学习能够了解作者的立场并领悟情感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大多数学生就只停留在对字词的识记层面。
  二、解决策略
  1篇目有所侧重,为教学省时间
  讲读篇目课上精讲,自读篇目指导学生课外自学,这是缓解课时紧张的一种理想方法。特别是在讲读课文的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注重单篇”。“有所侧重”是指教师结合对教材的理解,兼顾每个专题每个板块的教学要求,挖掘每一篇文章的亮点,而不必面面俱到。特别是新老教材都收录的一些篇目,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注重单篇”是在树立板块意识、专题意识和整体意识的前提下,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单篇课文的教学。
  新教材侧重于搭建展现知识的平台,侧重于启发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选择好符合要求的篇目并通过对所选篇目课文的解读,一来可以节省时间,二来可以给学生搭建一个思维的阶梯,积累学习方法,以一带十、以十促百,从而达到理想的学习语文的状态。例如必修二专题精讲《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时可以围绕贝尔曼这一人物,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这一人物,不仅掌握了分析人物、概括小说情节和探究小说主题多元化的方法,又领悟了欧·亨利小说语言的特色。这样既理解了板块精神支柱这一主题,又可以掌握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概括以及主题多元化探究的方法。这些方法又可以迁移到《祝福》《林黛玉进贾府》等小说篇目上。同时在读本中很多篇目的鉴赏中又能举一反三地使用。
  2以活动为主线,为教学方式觅成效
  新教材对知识的呈现方式做了重大改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教材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视和培养。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问题探究”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己归纳总结,进而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为解决“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这一困惑,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在实现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多动脑、勤动手、善提问,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要多创设一些情景活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改变到主动地探求知识中来,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体会到在主动探究知识过程中得到的“好处”,然后学生会愿意思考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第一专题第二板块“生命之歌”中的《鸟啼》这篇文章,很多教师都认为这篇文章很难讲好,学生很难理解向死而生的道理。教师如果采用下面的方式来解读文章,一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方法如下:第一课时“让诵读做主”,第二课时“让问题引领研习”,主要是课后“文本研习3”的改编,在研习文本的过程中改编课后练习。
  3加强整合,为课后练习找出路
  教材中课后练习的安排设计蕴含了编者的良苦用心。“它或是点明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或是提示了教学和教学训练的重点难点,或揭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总之,它与课文相辅相成,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课后练习多,难落实”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将课后练习巧妙地整合到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轻松地完成课后练习。
  一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前预习的依据。课前预习是语文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一条途径。我们可用课后练习作为预习的思考题。   二是把课后练习用作整体感知文本的纲领。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第51页第一题: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了保家卫国而战,一个为了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他们各自是从什么角度表现主题的。以这道题目为纲领,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三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堂讨论的主线。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第123页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一题:阅读全文,以“太不公平了”作为开头说一段话,谈谈你初读作品的感受。
  四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课外写作的引子。例如必修二第四专题课后练习“活动体验”中第二题: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创造性很强的审美活动,他往往需要进行审美想象。
  五是把课后练习用作语文实践活动的提示。在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一些和课堂有关的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例如必修二第二专题课后练习“积累与应用”第三题:搜集“战争与和平”题材的图片或照片,班级举办“渴望和平图片展”。选一幅你认为最有震撼力的图片,向没见过这幅图片的人做口头介绍。这样的练习在教学中往往被我们忽视,但恰恰是这样的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以活动强化知识,为古文教学寻突破
  新课标特别强调将语文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和鉴赏中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鉴于学生在文言文课堂上一言不发,而在其他尤其是他们喜欢的题材上表现活跃的现象,教师要解决“文言文多,学生畏难”的困惑,可以在文言文课堂上多让学生体会到一些成就感和胜利感,让他们乐于学习文言文,多一些学习的主动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可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把课堂由原来的灌输式变为生动活泼的形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引导学生去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成就感,并借此通过一些活动来强化这种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在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文言文教学中,针对新课标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之一,即强调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者用法的落实,且注重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可采取这样的做法。高一文言文的学习重在语感的培养。文言文的阅读规范是:要求研习的文本都在课前读十遍:第一遍读通文字(注音释字),第二遍读懂文字(尝试翻译),第三遍读疑文字(提出问题),第四至第十遍读到口熟。做好课前预习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古文的热爱,同时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词性来推敲词意的方法,让学生学有所成,打破以前学习文言文零碎、繁琐、耗时、死记硬背的刻板印象,取而代之以系统化、方法化、灵活化的教学方法,然后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适当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尝到运用这些规律的好处,尝到解读文言文的甜头,乐意去学。
  例如学习《师说》这篇古文,考虑到篇幅不是很长,文章不难,在落实字词方面我们可以设置一个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来找文中重点字词的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你说几个,我说几个,为什么“圣人无常师”的“师”字应是特殊用法,为什么“则耻师焉,惑矣”的“惑”需要关注,讨论完字词后还可以讨论文章,比如韩愈为什么要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孩子写篇文章?你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会逐渐被调动起来,会联系到自己积累的有关文言知识,会思考哪些字词句在文言文中应该被关注,然后慢慢地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而这些规律对于寻找文言文翻译的得分点很有帮助。总之,要多为文言文教学创设一些学生感兴趣又不落入俗套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改施行后,特别是面临第二次深化课程改革,语文课该怎样上,怎样教,按什么样的方式教,朝向哪个方向教,教到怎样的程度,这实在是语文教师应该思索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学的要义所在。而语文教学本身又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师面对疑难问题“上下而求索”才是上策。
  作者单位:浙江省建德市寿昌中学(311612)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 随着电视的普及与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 对一向被称为电视台“第一语言”的电视新闻也提出了拍摄制作“精品”的要求.这就使得那些粗制滥造的新闻越来越没有市场,
《唐诗宋词选读》中“寒”字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下面一一列出,与大家共享。  一、寒冷而已  1李颀《送魏万之京》中写:“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这里着一“寒”字,用触觉传达出深秋临近,天气转凉之意,充满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2韩偓的《懒起》中写:“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这里“寒”仅作寒冷意解。  二、修饰、渲染所写对象  1李贺在《梦天》中写:“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句中“
很多高中生写的记叙文还停留在“一事一议”的结构上,情节简单明了,平平淡淡,毫无张力可言,不能激起阅读兴趣。针对这种现状,笔者曾专门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记叙文写作中借助植
中职学校学生较为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对以积累文化知识为主的语文课重视不够。为了解决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将生动有趣的活动引入教学之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
未来数字化战场的重要一份子就是单兵系统, 单兵C-4I 系统作为单兵系统的核心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简要概括国内外单兵系统的大发展方向及其体系结构, 同时分析单兵C-4I 系统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为我国发展指明方向的灯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套成熟完善的价值观体系,对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
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重要作用。通过机械设备的管理能够帮助施工人员更好地使用机械设备,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和施工效率,并且为施工单位节约施工成本。文章对
追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生成性、启发性和动态性的连续提问,是启迪学生深入思考,拓展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会教者必会提问,善教者必善追问。借用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学非追问而不明。而要使追问变得有效,在语文课堂中不仅要充分考虑目标的达成情况,而且还要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要因教制宜,因势利导,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地进行探究。  一、追问的意义  追问是师生间重要的互动方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善于点燃起学生对自己学科的热爱的火花,我们就进入到教育过程的一个最有意义的领域。”但是如何激发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如何改变“学生苦、学生难、作业如山做不完”的苦累和乏味,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收获并享受学习的喜悦呢?教师如果能将情趣注入课堂、用情趣塑造学生,不局限于只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改变单一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定能让一潭死水掀起波澜,让语文课堂鲜活灵
如今,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再只是简单的教学生进行阅读,单纯地学习教材上的知识,而是要求教师通过阅读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能够自主进行有意义的阅读,最终在阅读教学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是,如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阻碍语文阅读教学良好发展的因素,不能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及时发现这些阻碍因素,针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