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与规划个案浅析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wuwang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easeless improvement of 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scale and standards, a specific urba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be large as implemented for a whole city or a region, even small as done for a community or block. How sculpture and planning co-ordinate and supplement each other has been concerned again by us in the process of design and implement.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标准不断提高,在具体的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中,大至整座城市或某个片区,小到一个社区、一个街口,雕塑与规划在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如何协调、配合、相辅相成又一次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有关这方面的摸索、实践,成都人民路立交桥底空间的规划设计,不失为一个好的范例。这使我们再次看到雕塑又重新回到规划中,回到建筑的本位。
  成都人民路立交是将桥底部空间内现有的元素加以利用整合,使原本极为普通的场所得到良好的处理和开发,为当地居民的休闲、交流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去处(见图)。
  如图所见,从整体上讲,设计师是将这一空间定位为老成都民俗公园这样的主题。其中有按比例缩小的河流小船、旧有房屋建筑的局部,选取有特点的民风民俗,做成圆雕、浮雕等。单就这些元素并没什么特别之处,有意思的地方倒是这些元素和桥底柱身、地面、墙面以及桥底空间的结合。例如桥底柱身上出现了多幅反映老成都生活场景、老街老屋、旧式窗阁等的浮雕,这样的处理手法既不占用桥底有限的空间,还美化、丰富柱身,同时也服从了设计师整体规划上的空间排序。以往雕塑作品多以独立形态出现在园林街区、民政要地或纪念性场馆,而这个桥底空间中的雕塑(不论圆雕、浮雕)恰恰是没有过多彰显自己的存在,到让观者多了几分认同感。
  其实早期的城市建设中雕塑、建筑、规划就是密不可分的。如我们熟知的希腊雅典卫城,它就是由著名雕塑家菲狄亚斯主持设计的。雕塑是建筑的装饰,也是城池建筑的一部分,是整体规划中的有机体。雕塑通常是从属于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甚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雕塑巨匠米开朗基罗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的身份就是美第奇家族庄园的营造者和雕刻匠。
  当然我们这里讲的雕塑又回到规划中,回到建筑的本位,更是一种回到社会形态中的“本位”,不仅仅是对多个世纪以前雕塑形态的简单回照。当代的雕塑已经走过了它自身发展史上独立自觉的阶段,雕塑家也同样走过了以强调个人主体性、超凡脱俗的精英文化为主导的现代主义阶段。我们不妨这样讲,文中提到的雕塑回到规划中,回到建筑本位,隐喻了雕塑更好地融入公众空间、更多地为人民服务的前奏。
  这里想就规划建筑要走出形式主义、功能主义的话题,结合成都人民路立交桥底空间的规划设计作进一步的分析。
  如今我国的城市化步伐不断加速,[1] 对城市环境规划设计的要求也提出了新的问题、新的标准。下面先让我们看看城市规划发展史上的两次重大变化。
  “第一次重大变化发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由自然发展的城市转向了有规划的城市。这一阶段城市和建筑物的外观,也就是视觉方面的因素,得到发展,并演绎成评价好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准则。第二个重要发展是受功能主义的影响,在1930年左右形成。功能主义者忽视了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对公共空间本身也不感兴趣”。[2]
  由于有了上面两种规划理论的方向性引导,特别是后者在我国物质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性背景上,尤其有着现实意义。因此,我们的城市自然会出现许多高楼大厦、由高层楼群组成的小区、高速公路、立交桥以及大型辉煌的广场。从发展的眼光看这种阶段是必要的,但功能主义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也显现出它的弊端与不足,有关这点已被业内人士所认同和重视。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在现阶段为城市及社区中的居民,以规划设计的方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我以为这点更重要。
  这里我们再回到人民路立交桥底空间的设计中来。对规划者而言,着眼于某座城市中宏观的空间框架、空间分布、空间形态等方面并准确地判断把握住这座城市的文脉,能作出理性的分析判断,这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者在这个极具功能性、实用性的立交桥底空间中作出的有效尝试。显然这里可利用的空间和尺度有限,正是对这种小尺度环境的重视和研究,使规划设计者对功能性建筑空间,有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利用。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大多数人每次步行活动的半径通常为400~500m,行人在这段距离中就希望看到别人和活动,并且步行就能达到重要的服务设施。这就必须精心地将各种活动和设施集中安排。因为在所有场合下,小的尺度,即周围直接的环境,往往是人们相会的地方以及评介各个规划层次的决策的参考点”。[3]
  具体到人民路立交桥底空间的规划设计,正是接近上述论点。他们通过对带有怀旧色彩的符号如城中河、小船、码头、牌坊及相关文字和老茶社、文玩店等元素,恰到好处地放置排列,将它们布局有效地控制在这个特定的空间内,为周边居民和路人提供了一个可观可游可饮可歇的公共空间。这样的空间设置,符合当代人内心世界渴望交流接触的需求。因此有理由成为较理想的一处,是把人群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成功结合的范例。
  这个立交桥底空间是谁设计的,我不得而知。如果是雕塑家所作,我以为他们多了一份公共的视域。如果是规划者所为,我以为他们多了一份生活的关怀。如果是他们的合作,那就更是一种好的方式。
  
  注释:
  1.《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东南大学建筑系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P16
  2.转引自《交往与空间》[丹麦]扬·盖尔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5
  3.转引自《交往与空间》[丹麦]扬·盖尔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87













其他文献
张宝贵作品:《对话》北京阜成路西口 我本是城里人,没想到在农村生活了38年,和农民在一起,开辟艺术田园,自得其乐。——张宝贵 张宝贵的近40000m2的工作室 《流》1995年中央美院画廊
期刊
Every category of art is the product of specific history and society, bearing clear historical properties. Similarly, the history screened and submerged by time and space can only be re-awakened via e
期刊
主持人语:公共艺术的概念是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具有以广大民众广泛参与为特征的艺术形式,就其表现内容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而言,又体现出多元、复合、模糊的动态性特征。在艺术与非艺术之间:通俗与高雅并存,永恒与时尚同在;文化与商业互动;物质与精神相依。因此,缺乏对公共艺术理论的讨论、无益于产生完善的作品实践,我国的现状正如世界著名公共艺术家关根伸夫所言:“以我之见,中国的(公共艺术)尚处在‘量’重于‘质’的时
期刊
Orientation and schematism are becoming people's discussed, criticized and expected targets, because there accomplished modality is: a mannered-style wall painting recording beginning and ending of i
期刊
实际上,就形态演绎而言,古典时期希腊雕刻所呈现的“静穆”,是“静穆的法式”与“狂热的心灵”在交织中所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在西方雕塑发展的宏观视野中,通过和以后情形的比较,这种平衡状态的阶段性质会显得更加清晰。也是因为“狂热的心灵”在以后的雕塑形态上有更加“躁动”的表现,遵循“静穆的法式”的希腊古典雕刻形态才显出配比意义上的和谐或均衡。事实上,这种平衡状态的保持在西方雕塑发展史上是短暂的,在紧接着的
期刊
文楼(著名雕塑家/香港美术家协会主席)一个现代文明国家,或者一个现代化都市除了继承其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之外,最能够体现其文化水平的,应该从大学的质素与数量去衡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是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交替作用的产物。一般来说,物质文明在客体上比较容易获取。但是精神文明必须有条件地体现于各个文化领域内。例如:各种类艺术活动、教育知识、学术研究、科技水平、甚至民主运作的程度、法律遵守和执行的标准、伤残
期刊
尚荣(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大学之大,不在有无大厦,而在有无大师”。  当今的教育,重在学校,重中之重,又在大学,这里是培养高等人才的处所,是输出栋梁之才的地方,也是今后对国家发展导向产生影响的力量。现在对高校有很多评判标准,院士的多寡、SCI论文转引的数量、招生规模、资金实力等等。其实最根本者还在学术,“学术者,天下之公器”。学术的长足发展又在于学校有无大师,在于学校的学习传统
期刊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环境与人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人要改造环境使之更适应自身的生存,另一方面环境也会深刻地影响人。环境对人的影响,从群体而言,会铸造一个民族的精神,从个体而言,会塑造一个人的灵魂。从根本上说,人类生存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环境互动的历史。  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的和人造的两类。自然环境包括
期刊
Mr. Liu Yuanchang, my loving-teacher and master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belongs to the latter type. His whole life is attached to fire, glaze and soil, creating human civilization using different p
期刊
主持人语:  肖像雕塑,是人类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肯定自我的一种方式。从外貌特征、内在心灵、标准理想诸多方面,肖像雕塑有着更为直接的表现力。在中国雕塑发展的过程中,肖像雕塑相对比较薄弱,这主要是由于中国文化中更多重视的是文字对精神面貌的记载。历史上虽然有些雕塑在神貌刻画上富于特征,但往往是某一类人的共性体现。佛教雕塑更是带着理想的造型,在慈悲的情态中程式化了。上个世纪初叶的现代雕塑兴起,是以学习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