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本,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谈以下自己的感受。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想象;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本,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谈以下自己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 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开放想象空间,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
小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思索,有时甚至还会有奇思妙想。这种潜能倘若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太空。如在教学了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站在正方形的四边上,每边站3人,共站了几人?要求同学们在正方形的四边上站站,在本子上画画算算,同学们很快列出2×4=8,一个眼尖的同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如果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不站的话,那算式应该是3×4=12,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其他同学的思维也逐渐 “飞”了起来,知道这道题目还有三多种情况:一个顶点站、两个顶点站、三个顶点站,算式分别是:3×4-1=11;3×4-2 =10;3×4-3=9。站站画画算算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使孩子更聪明。
三、学生分层,尊重差异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不但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因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人文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表现出个性的差异。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根本不屑于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或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也能顺利掌握新知识;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学困生”。
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并根据学生的先天条件、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将班中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老师心中有数,而且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学困生”的心理压力。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既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学习方法,适宜的学习形式,在不断优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如《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时,我(发给学生有关的水果卡片之后)说:“这些小朋友不小心走散了,你能帮它们找找它们的伙伴吗?……你打算怎样帮它们?……自己想也行、跟别人合作也行、动手摆一摆也行、讨论讨论也行,大家尽管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帮它们。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想得又快又好……”在我的激励下,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有的独立操作、有的合作探究、有的观察、有的思考、有的讨论、有的動手、有的争辩……各施其法,各尽其能,学得津津有味,很快便发现了好几种分法,有的还把思考的过程和感受简单地表述出来……学生学习的效果远远超过预期的目标。
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赏识鼓励,贯彻褒贬结合的原则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教育过程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利弊并存的特点。实施赏识鼓励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赏识的对象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家庭环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等等,切记不可采取一样的模式。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身心发展小档案,以便于因材施教的实施赏识鼓励。比如一些学生性格开朗,适合公开表扬赏识,而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可以采取谈话鼓励的形式。对于优等生,要注意褒贬结合,鼓励他们发扬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中肯的给予一些批评性的建议。
总之,老师为学生提供多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就会有多大的思维发展,只要老师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会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卷。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想象;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本,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现结合低年级数学教学谈以下自己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许多老师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通过情境设计、媒体使用、活动组织、物质刺激等外在手段达成目标。这种“外在化”有一定的效果,但会随着外在因素的消失而消失,是短暂、肤浅的。只有让学生在思维冲突中发现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问题本身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持久、深刻。随着年级的增高,年龄的增大,教师就不宜再采用直观形象外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应提升情境创设的层面,要侧重于有助于学生持续发展的如学会自主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学会深层挖掘教材的情境创设,尽量用数学自身的魅力去征服学生,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情感的满足,从内化角度触动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角度上,应变“外在化”为“内在化”,把学生对外在学习的兴趣转移到数学问题本身上。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而年级《平移》时,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金鱼吃小虫子”的童话情境,巧妙地设计了“小鱼金向左平移几格才能吃到小虫子”这一挑战性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金鱼中有特征的部位,让学生在观察和交流中分析、探索、比较、体悟。尽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过挫折,有过怀疑,有过失误。但创设这样的情境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 索并发现判断图形平移距离的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不仅兴趣盎然,学得主动,而且对知识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二、开放想象空间,点燃学生的思维的火花
小学生是想象的大师,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间,孩子是最自由的。他们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大胆思索,有时甚至还会有奇思妙想。这种潜能倘若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就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知识的太空。如在教学了乘法口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同学们站在正方形的四边上,每边站3人,共站了几人?要求同学们在正方形的四边上站站,在本子上画画算算,同学们很快列出2×4=8,一个眼尖的同学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如果正方形的四个顶点都不站的话,那算式应该是3×4=12,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其他同学的思维也逐渐 “飞”了起来,知道这道题目还有三多种情况:一个顶点站、两个顶点站、三个顶点站,算式分别是:3×4-1=11;3×4-2 =10;3×4-3=9。站站画画算算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使孩子更聪明。
三、学生分层,尊重差异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他们身上不但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同时也因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所处的人文环境、家庭背景等不同,表现出个性的差异。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他们根本不屑于老师喋喋不休的讲解;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适当点拨或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也能顺利掌握新知识;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存在一定困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学困生”。
面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并根据学生的先天条件、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将班中的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老师心中有数,而且有记录在案,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否则有可能助长“优等生”的傲气、挫伤“学困生”的自尊心、增加“学困生”的心理压力。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调整。
四、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既便于学生主动参与,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擅长的学习方法,适宜的学习形式,在不断优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各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如《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完成课本“做一做”时,我(发给学生有关的水果卡片之后)说:“这些小朋友不小心走散了,你能帮它们找找它们的伙伴吗?……你打算怎样帮它们?……自己想也行、跟别人合作也行、动手摆一摆也行、讨论讨论也行,大家尽管用你最喜欢的方式帮它们。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想得又快又好……”在我的激励下,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有的独立操作、有的合作探究、有的观察、有的思考、有的讨论、有的動手、有的争辩……各施其法,各尽其能,学得津津有味,很快便发现了好几种分法,有的还把思考的过程和感受简单地表述出来……学生学习的效果远远超过预期的目标。
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实施赏识鼓励,贯彻褒贬结合的原则
随着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多样化,教育过程变得越来越丰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利弊并存的特点。实施赏识鼓励的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赏识的对象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的智力水平、家庭环境、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等等,切记不可采取一样的模式。教师可以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份身心发展小档案,以便于因材施教的实施赏识鼓励。比如一些学生性格开朗,适合公开表扬赏识,而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可以采取谈话鼓励的形式。对于优等生,要注意褒贬结合,鼓励他们发扬长处,认识自己的不足,中肯的给予一些批评性的建议。
总之,老师为学生提供多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就会有多大的思维发展,只要老师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会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