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交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表达情感的重要形式,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重视口语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地语文教学的共同趋势。因此,加强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口语交际是一门内容丰富,与当今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我在教学过程中深感口语交际教学不容忽视,有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进入了某些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口语交际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
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偏离了学生生活,只注重趣味性,忽视了真实性和实用性。比如,有的教师喜欢以动物为支撑点展开口语交际训练,可是,学生对动物并不熟悉,特别是某些珍稀动物,学生连见也没见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把口语交际变成普通的看图说话,丧失了课堂的生机和灵气。还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可事先没有引导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语言缺乏真诚,显得空洞、虚假。事实上,没有真实的说话情境,就不能诱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没有说话意愿,口语交际就失去了基础,犹如无米之炊。可见,恰如其分地选择交际话题,是实现口语交际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口语交际处于单向活动,缺乏交互性。
当前的口语交际课有很浓的说话训练课的色彩。特别是说动物的口语交际课,其操作程序基本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录像导入,形象感知。二是回忆图像,口语表达。三是选择几种动物,创编故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但由于没有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都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没有互动和合作,口语交际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属性。
第三,口语交际只局限于优等生,缺乏参与的全体性。
一是传统教学长期偏重书面语言培养,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很多学生说话不规范。
二是某些学生不愿说,或想说而不敢说。
三是教师的调控技巧不够,让部分学生牵着走,有些学生一连发言好几次,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参与的全体性,口语交际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
第四,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缺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
随着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不断形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作为言语交际的积极参与者,已被广为认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也比比皆是。可是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忽视了其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丧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课堂缺乏纵深延伸,出现散而乱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基本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所提出的明确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策略。
第一,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求交际的话题。
一是活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源。首先,从课文的对话入手。课文中常有不少的对话段落出现,而教材收集的都是语言优美的文章,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能受到典范语言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能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其次,从补白课文内容入手。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
二是体验生活,丰富口语交际的信息源。首选,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找准找好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的话题。其次,走进社会,拓宽口语交际的生活源。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有意识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或适当地布置一些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再次,捕捉灵光,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如果说有组织、有计划的拓宽口语交际话题是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策略,那么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进行即兴的口语交际训练更能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增强交际的灵感。
第二,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
一是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
二是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而应该转换角色,开展平等交流。教师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做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
三是群体互动。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社会交流。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接触的人更多,探究问题更深入,效果会更明显。
四是人景互动。指学生和环境、情境、事件等之间的互动。
第三,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交际的欲望,提高交际密度。
一是创设情境。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流的前提。口语交际课要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进行口语交流。
二是任务驱动。追求口语交际的全体参与,除了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于真实情境中,还要给学生确定交际任务,用任务带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口语交际的训练更应是多维度的。口语交际的听说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这种能力并非单靠教师一朝一夕的训练就能形成,但只要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长期认真的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训练,就能让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显出勃勃生机。口语交际才能做到“言之规范、言之得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
口语交际是一门内容丰富,与当今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课程。相对于听说能力而言,口语交际更强调双向互动的特点,是信息交流与人文关怀的统一体。因此,它不仅要求掌握听说技巧,还要求具有待人处世、举止谈吐、临场应变以及传情达意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我在教学过程中深感口语交际教学不容忽视,有部分教师对口语交际的认识进入了某些误区。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口语交际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缺乏真实性和实用性。
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内容的选择偏离了学生生活,只注重趣味性,忽视了真实性和实用性。比如,有的教师喜欢以动物为支撑点展开口语交际训练,可是,学生对动物并不熟悉,特别是某些珍稀动物,学生连见也没见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总是不尽如人意,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把口语交际变成普通的看图说话,丧失了课堂的生机和灵气。还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口语交际,可事先没有引导学生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学生的语言缺乏真诚,显得空洞、虚假。事实上,没有真实的说话情境,就不能诱发学生的说话欲望,没有说话意愿,口语交际就失去了基础,犹如无米之炊。可见,恰如其分地选择交际话题,是实现口语交际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口语交际处于单向活动,缺乏交互性。
当前的口语交际课有很浓的说话训练课的色彩。特别是说动物的口语交际课,其操作程序基本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录像导入,形象感知。二是回忆图像,口语表达。三是选择几种动物,创编故事。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说话训练都以个体、单向交流为主,即便有一些表面看似双向的交流,但由于没有建立在倾听的基础上,学生的语言都没有内在的联系,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言语交互。没有互动和合作,口语交际就丧失了它的本质属性。
第三,口语交际只局限于优等生,缺乏参与的全体性。
一是传统教学长期偏重书面语言培养,忽视口头语言训练,有很多学生说话不规范。
二是某些学生不愿说,或想说而不敢说。
三是教师的调控技巧不够,让部分学生牵着走,有些学生一连发言好几次,影响了其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缺乏参与的全体性,口语交际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追求。
第四,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缺乏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
随着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不断形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教师作为言语交际的积极参与者,已被广为认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也比比皆是。可是教师只是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忽视了其在课堂中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因此丧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而使课堂缺乏纵深延伸,出现散而乱的现象,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基本达到《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所提出的明确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呢?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谈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策略。
第一,在丰富的生活中寻求交际的话题。
一是活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的潜在源。首先,从课文的对话入手。课文中常有不少的对话段落出现,而教材收集的都是语言优美的文章,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能受到典范语言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也能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其次,从补白课文内容入手。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有很大的开放度,以课文内容为基础拓展,会生发出许多学生感兴趣的交际话题。
二是体验生活,丰富口语交际的信息源。首选,立足生活,着眼农村,把教材的教学要求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重新整合、变通,找准找好学生乐于参与有话可说的话题。其次,走进社会,拓宽口语交际的生活源。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要有意识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交流,丰富学生的交际语言;或适当地布置一些交际作业,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进行交际,切实提高交际能力。再次,捕捉灵光,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如果说有组织、有计划的拓宽口语交际话题是进行口语交际的重要策略,那么捕捉生活中的偶发事件,进行即兴的口语交际训练更能满足学生的倾诉欲,增强交际的灵感。
第二,在交互的过程中学会沟通。
一是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交换思想的过程。
二是师生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决不是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互动,也不能只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范围内,而应该转换角色,开展平等交流。教师应该与学生融为一体,做交际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
三是群体互动。指学生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全班式的集体讨论,甚至包括走出课堂与社会交流。这种方式,学生的参与面更广,接触的人更多,探究问题更深入,效果会更明显。
四是人景互动。指学生和环境、情境、事件等之间的互动。
第三,在真实的情境中激发交际的欲望,提高交际密度。
一是创设情境。和谐民主的氛围是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流的前提。口语交际课要通过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境,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进行口语交流。
二是任务驱动。追求口语交际的全体参与,除了努力把口语交际的训练置于真实情境中,还要给学生确定交际任务,用任务带动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
总之,口语交际能力的构成是多方面的,口语交际的训练更应是多维度的。口语交际的听说过程实际上反映的是一个综合的思维过程。这种能力并非单靠教师一朝一夕的训练就能形成,但只要我们农村小学教师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长期认真的多维度、立体化地进行训练,就能让农村小学口语交际课堂显出勃勃生机。口语交际才能做到“言之规范、言之得体、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言之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