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音乐课堂上运用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从而增强他们的表演欲望和表演能力。任何形式的音乐都与肢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针对小学音乐课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辅之以身体律动,对身体和精神都能达到放松的效果。音乐课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意识,引导学生借助身体的律动来感知表现音乐,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而且能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一、律动激发兴趣,体验音乐情感
从小学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身体律动不但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由发挥。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音乐感知水平也不相同,再加上音乐教学本身具备一定的弹性空间,因此,身体律动更有助于学生展示自我以及表达自我情感。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需要鼓励学生以身体律动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感知音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捉泥鳅》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曲风轻松欢快,极富田园气息。在教学时,教师就需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先指导学生学会带着感情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及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音乐实践的机会以及身体律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律动中重新认知音乐。《捉泥鳅》这首歌是四四拍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教师可以先利用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的身体律动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歌曲的强弱关系。然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根据歌词内容,想象如何用舞蹈呈现歌曲。如,第一句“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学生感觉没有头绪,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歌词写的是池塘,你们可以想象到野外郊游时的心情。”学生回答说:“很开心。”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学生逐渐表示这句歌词如果用舞蹈呈现需要蹦蹦跳跳的,体现开心的心情。最后,教师根据节奏为学生示范一遍歌曲舞蹈,要求学生一起跟随音乐跺脚拍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肢体,让学生深切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在具体教学中,借助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能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每一首歌中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教师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用舞蹈表现,并通过肢体的律动进一步感受歌词中呈现的氛围,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二、律动表现节奏,感受音乐魅力
节奏能够直接体现音乐的具体存在,作曲家在乐曲中常常通过快慢不一以及轻重缓急的节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或忧伤、或愉悦、或激昂,都是通过节奏来表现的。因此,充满表现力的乐曲能够吸引听众走进作曲家的音乐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若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和音乐魅力,就可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
例如,《祝你快乐》是一首管乐合奏曲,改编自作曲家魏群的同名歌曲。乐曲欢快活泼,表现出轻松、快乐的氛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乐曲,让学生静静欣赏。当学生听完乐曲后,教师可让学生谈谈乐曲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旋律,并为大家哼唱出来。然后,教师用钢琴伴奏,为学生弹一遍旋律。在弹奏之前,为学生布置作业:“乐曲中的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除了主题旋律外,还有别的音乐吗?”学生听完以后回答:“主题旋律出现了三次,其他音乐出现了两次,而且比主题旋律更加悠扬,节奏更加舒展。”接着,教师分别用B和C表示这两部分的旋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了这首乐曲的结构是回旋曲式,可划分为ABACA。最后,教师再次为学生弹奏乐曲,要求学生加入肢体动作,在出现欢快的主题旋律时可以做吹奏状,而抒情部分则用肢体做舒展的动作。另外,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乐曲中使用的乐器音色,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演示乐器音色,接着鼓励学生以合适的拟声词来模拟乐器音色,也可以鼓励学生模仿演奏者的演奏姿势。通过体态律动,学生不仅对节奏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对乐器也产生了更多思考。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魅力,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体态律动能够表现出乐曲的节奏快慢,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出肢体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旋律,不仅让学生对乐曲的旋律结构更加熟悉,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乐曲情感的体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律动激发想象,意会音乐主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想象力却格外丰富。如果教师只让学生一味模仿,长此以往会对他们的创新思维造成一定束缚。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音乐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在音乐世界中,浑然忘我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感悟来进行肢体律动,给学生最大化的自由,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勇敢表现自己,同时,要呵护小学生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觉,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主题。
例如,在教学《丰收之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农忙有更多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农忙有关的视频,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农民,家里有几亩地,种着不同的蔬菜,有茄子、南瓜、辣椒……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扮演农民耕种,体会农民的辛劳。接着,教师可构建丰收的情境,鼓励学生模拟丰收的劳动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农民,体会丰收时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经过想象的环节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乐曲以即兴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收割麦子环节,有的学生提议可以模拟农民挥舞镰刀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收割的场景;有的学生认为割好麦子后需要进行捆扎,也可以用动作模拟捆扎工序;还有的学生认为收获的粮食需要用车装好运走,可以假装推着小推车的动作……通过想象,学生用肢體的律动还原了乐曲中表现的丰收的场景,学生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体会到农民的辛劳,感受到他们朴素可爱的性格。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能推动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运用。当学生进入设定的音乐情境中扮演角色时,可以尽情地展开自己的想象,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肢体律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模拟丰收的情境,让学生在肢体运动间感受到乐曲中喜悦热闹的情绪,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不能只注重跟唱练习,更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运用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课堂应该注重“乐”与“舞”的结合,这样不仅能丰富原有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也能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增添音乐课堂的魅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而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更高的音乐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亦有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律动激发兴趣,体验音乐情感
从小学音乐教学的角度来看,身体律动不但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自由发挥。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音乐感知水平也不相同,再加上音乐教学本身具备一定的弹性空间,因此,身体律动更有助于学生展示自我以及表达自我情感。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需要鼓励学生以身体律动的形式从不同角度感知音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
例如,《捉泥鳅》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曲风轻松欢快,极富田园气息。在教学时,教师就需要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先指导学生学会带着感情演唱歌曲《捉泥鳅》,并且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四四拍的拍号及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音乐实践的机会以及身体律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律动中重新认知音乐。《捉泥鳅》这首歌是四四拍的,强弱规律为:强—弱—次强—弱。教师可以先利用第一拍跺脚,第二拍拍腿,第三拍拍手,第四拍拍肩的身体律动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歌曲的强弱关系。然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要求学生运用发散思维,根据歌词内容,想象如何用舞蹈呈现歌曲。如,第一句“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学生感觉没有头绪,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歌词写的是池塘,你们可以想象到野外郊游时的心情。”学生回答说:“很开心。”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学生逐渐表示这句歌词如果用舞蹈呈现需要蹦蹦跳跳的,体现开心的心情。最后,教师根据节奏为学生示范一遍歌曲舞蹈,要求学生一起跟随音乐跺脚拍手,充分调动学生的肢体,让学生深切感受音乐中的情感。
在具体教学中,借助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能有效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每一首歌中都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教师需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思考如何用舞蹈表现,并通过肢体的律动进一步感受歌词中呈现的氛围,加深对音乐的理解。
二、律动表现节奏,感受音乐魅力
节奏能够直接体现音乐的具体存在,作曲家在乐曲中常常通过快慢不一以及轻重缓急的节奏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或忧伤、或愉悦、或激昂,都是通过节奏来表现的。因此,充满表现力的乐曲能够吸引听众走进作曲家的音乐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若要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节奏和音乐魅力,就可通过体态律动的方式来完成这一目标。
例如,《祝你快乐》是一首管乐合奏曲,改编自作曲家魏群的同名歌曲。乐曲欢快活泼,表现出轻松、快乐的氛围。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先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乐曲,让学生静静欣赏。当学生听完乐曲后,教师可让学生谈谈乐曲中让自己感受最深的旋律,并为大家哼唱出来。然后,教师用钢琴伴奏,为学生弹一遍旋律。在弹奏之前,为学生布置作业:“乐曲中的主题旋律一共出现了几次?除了主题旋律外,还有别的音乐吗?”学生听完以后回答:“主题旋律出现了三次,其他音乐出现了两次,而且比主题旋律更加悠扬,节奏更加舒展。”接着,教师分别用B和C表示这两部分的旋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白了这首乐曲的结构是回旋曲式,可划分为ABACA。最后,教师再次为学生弹奏乐曲,要求学生加入肢体动作,在出现欢快的主题旋律时可以做吹奏状,而抒情部分则用肢体做舒展的动作。另外,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乐曲中使用的乐器音色,教师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演示乐器音色,接着鼓励学生以合适的拟声词来模拟乐器音色,也可以鼓励学生模仿演奏者的演奏姿势。通过体态律动,学生不仅对节奏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对乐器也产生了更多思考。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音乐魅力,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体态律动能够表现出乐曲的节奏快慢,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做出肢体动作来表现不同的旋律,不仅让学生对乐曲的旋律结构更加熟悉,而且也促进了学生对乐曲情感的体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律动激发想象,意会音乐主题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想象力却格外丰富。如果教师只让学生一味模仿,长此以往会对他们的创新思维造成一定束缚。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够自由发挥的音乐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沉浸在音乐世界中,浑然忘我并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对音乐的感悟来进行肢体律动,给学生最大化的自由,鼓励学生尽情发挥、勇敢表现自己,同时,要呵护小学生的想象,从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觉,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主题。
例如,在教学《丰收之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农忙有更多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农忙有关的视频,让学生想象自己是一个农民,家里有几亩地,种着不同的蔬菜,有茄子、南瓜、辣椒……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扮演农民耕种,体会农民的辛劳。接着,教师可构建丰收的情境,鼓励学生模拟丰收的劳动场景,让学生通过扮演农民,体会丰收时他们内心的喜悦之情。经过想象的环节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乐曲以即兴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收割麦子环节,有的学生提议可以模拟农民挥舞镰刀的动作,通过动作表现收割的场景;有的学生认为割好麦子后需要进行捆扎,也可以用动作模拟捆扎工序;还有的学生认为收获的粮食需要用车装好运走,可以假装推着小推车的动作……通过想象,学生用肢體的律动还原了乐曲中表现的丰收的场景,学生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体会到农民的辛劳,感受到他们朴素可爱的性格。
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能推动体态律动在教学中的运用。当学生进入设定的音乐情境中扮演角色时,可以尽情地展开自己的想象,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肢体律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案例中,教师鼓励学生模拟丰收的情境,让学生在肢体运动间感受到乐曲中喜悦热闹的情绪,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乐趣。
总之,小学音乐教学不能只注重跟唱练习,更需要在合适的时机运用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课堂应该注重“乐”与“舞”的结合,这样不仅能丰富原有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而且也能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增添音乐课堂的魅力,提高音乐教学质量。而体态律动的教学方式,可以营造轻松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更高的音乐素养,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成长亦有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