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始讨论中心话题前,我需要区分语文教学中的两个概念,那就是诗歌欣赏和诗歌阅读。所谓诗歌欣赏是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通过阅读诗歌的文本,体会其所蕴涵的情感及思想主旨的活动;所谓诗歌阅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诗歌文本,判断其所主旨、情感、以及艺术特色,并完成诗歌鉴赏题的活动。这二者有根本区别,诗歌欣赏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为目的,主要培养感性思维而诗歌阅读则以提高学生答题能力为目的。除感性思维外,更需要层次鲜明的理性思维的辅助。而这区别正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重视,但却往往被忽视的。
我们现行的诗歌教学是高一、高二以诗歌欣赏为主,带有小部分答题技巧的传授,高三则以诗歌阅读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在高一、高二还投有高考压力的时候抓紧时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高三应对高考的时候,集中时间传授阅读规律。无论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这种布置都无可厚非,各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成为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学习诗歌的标准过程。
但令人尴尬的是,尽管诗歌教学贯穿于高巾学习的各个阶段(高一、高二、高三各有至少一个单元的诗歌课文),而且在高三复习中又进行了专项复习,但学生诗歌阅读题的得分率和其它题的得分率相比,却没太大的提升(专项复习前的诗歌平均分大约在二点零几分左右,专项复习后,即使是奥训班或文科实验班也只能提升到三点零几分,平均提升一分左右),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在高考完毕后——包括那些以中文为专业的学生——对诗歌仍然没有应有的热情。尽管高中和大学的老师不停地在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大学生对诗歌热情的丧失,也是今天诗歌创作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显著,不用举出数据,只要比照一下现在小说散文家和诗人的比例,看一下书店里新书柜台上诗集和小说的比例,回顾一下自己所看过的小说和诗歌的比例,就可以有一个大体的印象了)
导致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例如诗歌本身的因素。文学发展阶段的因素。商业出版的因素等等,这些暂且不论,我们今天先从诗歌教学的因素谈起,因为我们对诗歌的最初印象就是从课堂上得来的。
那么我们看起来重点突出的诗歌教学到底在哪里出现了问题昵?归根结底是教材安排、教学进度、检测体系和学生的期待心理四者的衔接上出现了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在高一、高二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这个阶段的诗歌教学是以诗歌欣赏为主的,学生在这个阶段中接受的教育主要是情感熏陶和联想想象思维的训练,可是一旦进入期中期末的考试,为了和三年以后的高考接轨,学生面对的是以高考题为蓝本的诗歌阅读题,而这考察的则是诗歌阅读的能力。于是学生的困扰就来了,辛苦学习几个月的诗歌,但答题时却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再加上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高中学生这个群体在学习上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这自然就使学生对诗歌的热情开始消退,而高三的专项复习,好象又使学生重拾了对诗歌的兴趣,但其实只是学生突然在发现诗歌阅读题中隐藏的规律时的惊喜而已,这时大量的诗歌题的训练更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答题的规律上,此时的诗歌在学生眼中早已不是一个可以倾注生命情感的载体,而只是一个等待解剖的客体,一个等待分析的客观对象而已。这种情况已经是让人棘手了,高中诗歌课文的安排则使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关于诗歌的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诗歌发展的脉络方面的知识,包括不同阶段的诗歌的特点。诗歌中某种精神内涵的传承(例如香草美人手法、二是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包括主旨、情感、手法、意象等方面的知识(术语)。教材的安排是按照诗歌发展的顺序,也就是诗歌史的顺序布置课文,这使学生对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本是好事,但坏在日常教学时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被打乱分散了,学生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印象,而考试的时候,重点偏偏却是这被打乱的部分。
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改革高考的诗歌题型或改变教材顺序,但这对我而言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在此讨论的必要,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任务又不可能放弃。那在既定的诗歌阅读题的约束下,我们如何平衡诗歌欣赏和诗歌阅读的教学呢?
在语文组提出的分层教学的思路启发下,我对诗歌教学做了如下设想:
一、班级类型分层
理科生的思维习惯是线性的逻辑思维,缺乏阅读诗歌所必需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因此在高一、高二阶段应该侧重诗歌欣赏课,商三的诗歌阅读只需要简单指点,即可让大部分学生开窍;文科生的思维习惯是网状的发散思维,缺乏诗歌题所需要的层次明晰的表达能力,因此在高一、高二就应该开始渗透诗歌阅读的答题模式,布置一些诗歌阅读课。
二、诗歌教学分层
高一、高二阶段充分利用语文早课的时间,将诗歌教学分为诗歌欣赏课和诗歌阅读课两类。
在正课时间,进行诗歌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赏析诗歌,早课时间,进行诗歌阅读,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隐藏时代背景,诗人信息的诗歌,指导学生按阅读题答题的步骤完成诗歌题。
三、在现行教材的安排上。设置诗歌鉴赏知识的侧重点
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诗歌情感表达含蓄,例如同是描写一个孤独寂寞的妇人,西方诗歌是直接描写妇人的状态,如外貌或语言,例如《荒原》的开头:“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人,是地道的德国人。而且我们小时侯住在大公那里,我表兄家,他带着我出去滑雪橇……”;而中国诗歌可能就只有一个场景,“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因此意境是中国诗歌所特有的一个术语,这就是中国诗歌欣赏的第一步,而由于意境表达情感的含蓄性,使它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学生理解并掌握,因此这同样也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难点,因此在高一的诗歌欣赏中,不管课文选择的是什么类型的诗歌,都应该在这个单元集中力量处理意象和意境的问题,并通过补充篇目,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欣赏承载不同情感的意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意境这个概念有一个直观并深刻的印象。在第二册诗歌单元的教学巾,再着重落实诗歌的手法。这样就使学生对诗歌阅读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分类清晰的认识。
四、诗歌写作的指导
由于早些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明确指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尽管近几年淡化文体,但高考满分文没有诗歌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暗示,诗歌不适合高考作文,因此日常扩展活动中,只要求学生进行过诗歌朗诵,从来没有进行过诗歌写作的指导。
实际上,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话点出诗歌欣赏的要害,“只有诗人。才懂得欣赏诗歌。”的确如此,如果不会写诗,那么记再多的术语、训练再多的联想想象,也只是外在的探索,而不是内在的悟道。因为诗歌独特的创作思路使诗歌有不可言说的特性(古人所谓的诗不译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如果学生只是学会了套用答题模式。运用术语的话,就只能是把诗歌当作一个与自己无关的考试题罢了。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对诗歌的爱好,不是起源自诗歌课堂,而是初中时的一堂诗歌写作课,尽管当时的诗歌只好称为儿歌或打油诗。但写作的经验使我真正地认识到诗歌所有语言以及表达上的特点。以名人为例,徐志摩在北京教授诗歌欣赏课的时候,就先是把学生领到校园的古树下,看天上的浮云。然后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描述。因此哪怕我们仅仅用一个早课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写一写,练一练,也是有好处的。
当然这种训练不能是大撒手式的。现在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私塾式的教育,没训练过对联的写作,因此马上让学生写一个整篇的诗歌,只能是写出一堆大白话的打油诗。我的设计先进行语句表达的训练。
诗歌的语言是和日常语言疏离最远的。因此第一步是训练学生不好好说话,即训练学生活用动词、形容词,训练他们使用变式句。这一环节可以使用诗句填空的方式进行。
第二步,在语言风格形成的基础上,训练学生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情感的能力,这也可以应用在记叙文的写作上。
第三步,交给学生关于韵脚的知识,让学生尝试写一些短小的诗句,逐步写成完整的诗歌。
第四步,在传统的诗歌朗诵比赛中。鼓励原刨诗歌,并予以奖励。
以上就是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设想。
总之,诗歌教学的尴尬处境,只是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的—个体现,如何在整体上改变现状,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探索之路。
我们现行的诗歌教学是高一、高二以诗歌欣赏为主,带有小部分答题技巧的传授,高三则以诗歌阅读为主。这主要是考虑到在高一、高二还投有高考压力的时候抓紧时间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在高三应对高考的时候,集中时间传授阅读规律。无论从应试教育的角度,还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这种布置都无可厚非,各个阶段,各有侧重,因此成为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学习诗歌的标准过程。
但令人尴尬的是,尽管诗歌教学贯穿于高巾学习的各个阶段(高一、高二、高三各有至少一个单元的诗歌课文),而且在高三复习中又进行了专项复习,但学生诗歌阅读题的得分率和其它题的得分率相比,却没太大的提升(专项复习前的诗歌平均分大约在二点零几分左右,专项复习后,即使是奥训班或文科实验班也只能提升到三点零几分,平均提升一分左右),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在高考完毕后——包括那些以中文为专业的学生——对诗歌仍然没有应有的热情。尽管高中和大学的老师不停地在说诗歌是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大学生对诗歌热情的丧失,也是今天诗歌创作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问题已经非常显著,不用举出数据,只要比照一下现在小说散文家和诗人的比例,看一下书店里新书柜台上诗集和小说的比例,回顾一下自己所看过的小说和诗歌的比例,就可以有一个大体的印象了)
导致这个结果产生的原因有多种,例如诗歌本身的因素。文学发展阶段的因素。商业出版的因素等等,这些暂且不论,我们今天先从诗歌教学的因素谈起,因为我们对诗歌的最初印象就是从课堂上得来的。
那么我们看起来重点突出的诗歌教学到底在哪里出现了问题昵?归根结底是教材安排、教学进度、检测体系和学生的期待心理四者的衔接上出现了问题。具体地说,我们在高一、高二着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这个阶段的诗歌教学是以诗歌欣赏为主的,学生在这个阶段中接受的教育主要是情感熏陶和联想想象思维的训练,可是一旦进入期中期末的考试,为了和三年以后的高考接轨,学生面对的是以高考题为蓝本的诗歌阅读题,而这考察的则是诗歌阅读的能力。于是学生的困扰就来了,辛苦学习几个月的诗歌,但答题时却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再加上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使高中学生这个群体在学习上具有极强的功利性,这自然就使学生对诗歌的热情开始消退,而高三的专项复习,好象又使学生重拾了对诗歌的兴趣,但其实只是学生突然在发现诗歌阅读题中隐藏的规律时的惊喜而已,这时大量的诗歌题的训练更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答题的规律上,此时的诗歌在学生眼中早已不是一个可以倾注生命情感的载体,而只是一个等待解剖的客体,一个等待分析的客观对象而已。这种情况已经是让人棘手了,高中诗歌课文的安排则使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关于诗歌的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诗歌发展的脉络方面的知识,包括不同阶段的诗歌的特点。诗歌中某种精神内涵的传承(例如香草美人手法、二是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包括主旨、情感、手法、意象等方面的知识(术语)。教材的安排是按照诗歌发展的顺序,也就是诗歌史的顺序布置课文,这使学生对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本是好事,但坏在日常教学时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被打乱分散了,学生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印象,而考试的时候,重点偏偏却是这被打乱的部分。
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改革高考的诗歌题型或改变教材顺序,但这对我而言是不可能的,因此没有在此讨论的必要,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任务又不可能放弃。那在既定的诗歌阅读题的约束下,我们如何平衡诗歌欣赏和诗歌阅读的教学呢?
在语文组提出的分层教学的思路启发下,我对诗歌教学做了如下设想:
一、班级类型分层
理科生的思维习惯是线性的逻辑思维,缺乏阅读诗歌所必需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因此在高一、高二阶段应该侧重诗歌欣赏课,商三的诗歌阅读只需要简单指点,即可让大部分学生开窍;文科生的思维习惯是网状的发散思维,缺乏诗歌题所需要的层次明晰的表达能力,因此在高一、高二就应该开始渗透诗歌阅读的答题模式,布置一些诗歌阅读课。
二、诗歌教学分层
高一、高二阶段充分利用语文早课的时间,将诗歌教学分为诗歌欣赏课和诗歌阅读课两类。
在正课时间,进行诗歌欣赏,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赏析诗歌,早课时间,进行诗歌阅读,通过让学生快速阅读隐藏时代背景,诗人信息的诗歌,指导学生按阅读题答题的步骤完成诗歌题。
三、在现行教材的安排上。设置诗歌鉴赏知识的侧重点
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诗歌情感表达含蓄,例如同是描写一个孤独寂寞的妇人,西方诗歌是直接描写妇人的状态,如外貌或语言,例如《荒原》的开头:“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人,是地道的德国人。而且我们小时侯住在大公那里,我表兄家,他带着我出去滑雪橇……”;而中国诗歌可能就只有一个场景,“天阶月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因此意境是中国诗歌所特有的一个术语,这就是中国诗歌欣赏的第一步,而由于意境表达情感的含蓄性,使它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学生理解并掌握,因此这同样也是中国诗歌欣赏的难点,因此在高一的诗歌欣赏中,不管课文选择的是什么类型的诗歌,都应该在这个单元集中力量处理意象和意境的问题,并通过补充篇目,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欣赏承载不同情感的意境,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意境这个概念有一个直观并深刻的印象。在第二册诗歌单元的教学巾,再着重落实诗歌的手法。这样就使学生对诗歌阅读方面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分类清晰的认识。
四、诗歌写作的指导
由于早些年的高考作文要求中,明确指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尽管近几年淡化文体,但高考满分文没有诗歌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暗示,诗歌不适合高考作文,因此日常扩展活动中,只要求学生进行过诗歌朗诵,从来没有进行过诗歌写作的指导。
实际上,英国诗人华兹华斯有一句话点出诗歌欣赏的要害,“只有诗人。才懂得欣赏诗歌。”的确如此,如果不会写诗,那么记再多的术语、训练再多的联想想象,也只是外在的探索,而不是内在的悟道。因为诗歌独特的创作思路使诗歌有不可言说的特性(古人所谓的诗不译也是这个道理),因此如果学生只是学会了套用答题模式。运用术语的话,就只能是把诗歌当作一个与自己无关的考试题罢了。以我个人的经历为例,我对诗歌的爱好,不是起源自诗歌课堂,而是初中时的一堂诗歌写作课,尽管当时的诗歌只好称为儿歌或打油诗。但写作的经验使我真正地认识到诗歌所有语言以及表达上的特点。以名人为例,徐志摩在北京教授诗歌欣赏课的时候,就先是把学生领到校园的古树下,看天上的浮云。然后让学生用诗化的语言描述。因此哪怕我们仅仅用一个早课的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去写一写,练一练,也是有好处的。
当然这种训练不能是大撒手式的。现在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私塾式的教育,没训练过对联的写作,因此马上让学生写一个整篇的诗歌,只能是写出一堆大白话的打油诗。我的设计先进行语句表达的训练。
诗歌的语言是和日常语言疏离最远的。因此第一步是训练学生不好好说话,即训练学生活用动词、形容词,训练他们使用变式句。这一环节可以使用诗句填空的方式进行。
第二步,在语言风格形成的基础上,训练学生通过描写景物。表达情感的能力,这也可以应用在记叙文的写作上。
第三步,交给学生关于韵脚的知识,让学生尝试写一些短小的诗句,逐步写成完整的诗歌。
第四步,在传统的诗歌朗诵比赛中。鼓励原刨诗歌,并予以奖励。
以上就是我对诗歌教学的几点设想。
总之,诗歌教学的尴尬处境,只是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的—个体现,如何在整体上改变现状,我们还需要走很长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