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怎样的?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u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对这个问题,余文森教授曾给出了一个回答,他说:“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興趣。”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这一问题,余教授进一步强调指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出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愿意学、主动学、会学呢?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充分发挥教科书和教师的作用。的确,教科书是教学中最主要的学习材料,但它不是唯一的学习材料,教师是学生学习中最主要的指导者,但他们也不是唯一的指导者。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不懂就问教师、所有结论都能从教科书中找到,已经不再是天经地义的事。更多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回答教科书中的留白,去接触教科书以外的许多素材,去探索可能连教师也未知的主题。笔者以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把课堂建设成一个学生学习的实验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和学生一起开发丰富的动手操作材料,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和利用信息、注重获取知识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以及通过讨论营造一个勤思、善问的课堂氛围。
  
  一、共同开发丰富的动手操作的材料
  
  课堂是一个鼓励孩子们动手操作、研究、探索和讨论的地方,而动手操作常常是学生迈出实验的第一步,通过感知、触摸、搭建和移动有助于学生取得第一手的资料,特别是获得亲身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形象化的支撑。许多的研究,尤其包括皮亚杰和布鲁纳的研究,都支持学习的第一环节应该始于具体的思维水平的观点,学生只有在这一具体思维水平的基础上,才能逐渐理解有关的概念,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供学生操作的材料很多,教师可以利用现成的与教科书配套的学具和教具,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些学具和教具,甚至还可以引导学生们从身边收集一些旧的日用品作为学具。为了合理地使用这些学具和教具,教师应该做到如下三点:一是面向全体,动手操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每个学生在具体思维水平到抽象表征之间搭建起一个桥梁;二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三是鼓励学生利用对直观材料的操作解决问题。
  
  二、鼓励学生多渠道收集和利用信息
  
  传统的教学观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把知识记忆作为开发人脑潜能的最终目标,以知识的记忆和再现为考查的主要方式,以掌握知识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依据。然而在知识衰老和更新如此迅速的今天,传统教学的知识优势却遇到了挑战。所谓知识的衰老,是指科学是以探求事物本质发展规律为宗旨的,而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难以一次完成,往往需要有一个相对长的过程才能逐步接近事物的本质面目,一旦对事物真相更接近一步,原来的认识就显得落后了。知识的衰老,使知识再也不都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前苏联学者指出,现在的科学知识几乎1/3会在三五年内变得陈旧。工程师的专业,10年内大约陈旧一半,20年后,他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只有1/4是有用的。
  知识经济的内涵,“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把它区分为“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如某地人口多少等),“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以及“知道怎么做的知识”、“知道谁的知识”。前两种知识都能存在于各种媒体的记载之中,因此,易于数字化后存入计算机,故称为显性知识。对这两种知识应持什么教学态度,笔者认为,不能鼓励学生去死记硬背,而要鼓励学生学会自己多渠道地收集和利用信息。我们从爱因斯坦的故事中可以得到启发,有人问爱因斯坦:“从纽约到芝加哥多少英里?”爱因斯坦略一沉吟,从容答道:“只要查一查《铁路指南》就行了。”那人又问:“不锈钢是用什么制成的?”爱因斯坦答道:“这只要查一下《冶金手册》就可以了。”问者不再问了,他悟出:假如爱因斯坦把“从纽约到芝加哥多少英里”,把“不锈钢是用什么制成的”等问题都一一内储到自己脑中,爱因斯坦就不再是爱因斯坦了。可见,在显性知识中,对“是什么的知识”的重视应让位于“为什么的知识”。仅此一项的调整,将大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并使学生大脑的潜能向着更高价值的方向发展。所以,有的专家明确地指出,重要的是在掌握了特定领域内的基础理论和知识后,知道什么东西到哪里去找,什么问题需要向谁请教。
  
  三、注重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探索和发现
  
  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大量的储存、高速的传递、快速的检索和任意的筛选、分类,它把人们从繁重的记忆性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将促使教学任务与目标发生新的变革,将过去的记忆性任务适当转移给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如果我们不认识这一点,原本在基础知识方面西方国家学生的弱势将轻松地发生比较理想的转化,很有可能使他们在创造力和基础知识两方面都强于我们。而我们的强项和优势,在现代信息技术面前变得不再强项和优势,正如我国知识经济专家吴季松所言:“客观地分析,我们的强项都是在知识经济中易于用信息技术弥补的,而我们的弱项却是知识经济的创业者必备的”。日本学者川上正光认为:“知识,百科全书可以代替,可是,考虑出的新思想、新方案,却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法国生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尔纳指出:“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如此才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才能。”
  当学生进入更高的年级,学习经验倾向于更符号化和言语化,学生的思维已经开始进入抽象思维的水平,这时,指导性的发现便成为课堂中主要的学习和教学活动。发现是在适当的教学辅助下学生探索的结果。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述,不过那时的根据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强调的是学生可以在成长以后,或在教师不熟悉的领域超过教师。信息时代把这一观点大大地扩展了,面对师生共同不熟悉的领域,学生和教师便成了学习上的伙伴,除了教科书外,课外的读物(特别是大百科全书)、网上的信息、自己动手开展的调查收集的数据等,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为学生编织出了一个立体的“软件网”。当教室作为学生学习的实验室,带给学生的就不再是一成不变的死的知识,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赋予了个人意义的活的知识,是在实践中不断积淀下来的探索、研究、发现和创造的经验和能力。
  
  四、通过讨论营造一个勤思、善问的课堂氛围
  
  中国的孩子和外国的孩子相比更勤奋,但却不善于提出问题,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存在的把知识掰开揉碎的教学大环境。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质疑、设置悬念的教学技巧,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在一种认知冲突和民主和谐的课堂讨论中独立思考,获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对知识的理解。
  讨论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有助于让学生清晰自己的思维,盲从的学生很明显在放弃谈论和倾听。有研究表明:有效组织教学的主要方法是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把讨论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开展教学活动。因为只是提供孩子们亲自动手操作、收集信息以及开展探索对于学生真正地“看到”他们所操作、收集或探索的材料中所蕴涵的道理和观念是不够的。当学生们对材料和设备进行操作时,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大声地思维”。他们应该相互倾听同伴对某一个概念或原理的描述,对于不同的观点大胆地提出质疑,在争论中达成共识,并分享彼此的经验。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常常处于不同的能力水平,拥有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当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就像一个智囊团一样,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别人那里看到不同于自己的一些观点,每个人的潜力都可以得到发挥,并且合作还能克服一个人采取冒险行为的恐惧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相互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芳)
其他文献
语文学科是一门兼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是关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重要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实际上意味着语文学科是一门素质的教育和素养
作为教师,有一个问题将伴随着我们整个的职业生涯,而往往直到我们离开讲台退休时,仍没能获得一个明确的答复,这个问题就是: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
简要介绍数字地球、卫片分辨率、地面分辨率、地面高程模型等概念,并着重讨论Google Earth构建的三维地面高程模型的精度,及其在电力工程勘测设计中的应用,对电力工程勘测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结合电力标准使用和管理的特点,建立面向用户三个方面的多层树状结构。标准内容采用图文分离双层结构,实现了有效和失效标准互替查询,系统具有自动加解密功能,建立电力行业标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