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扶贫脱困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云南地处偏远高寒山区,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扶贫脱困的“重灾区”。当前,云南扶贫脱困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期,如何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脱贫摘帽的重要目标,乡村旅游为云南扶贫攻坚提供了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希望。
贫困,一直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云南众多贫困地区,能否在“十三五”期间摘掉贫困的“帽子”,旅游业能否大有作为?有多大作为?如何作为?值得深思。
乡村旅游
放飞云南扶贫攻坚新希望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乡村旅游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新近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等重点工程,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乡村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具有市场优势、产业活力、带动作用,是云南打好扶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之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往的扶贫偏重简单的“输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村旅游扶贫最大的优势在于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能够深度开发贫困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因而能够增强地区发展的造血功能。
“一业兴、百业旺。”乡村旅游是受益面广泛的扶贫,旅游业产业链长、产业面广,与许多产业相比,就业容量大、门槛较低、层次多、方式灵活,当地贫困群众的参与面广、受益面大。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嘉旅游)2013年开发策划的瑞丽喊沙傣族特色村在2014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荣获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喊沙的发展带动了勐卯镇—姐相乡—弄岛乡沿线旅游及周边产业的发展,也为喊沙附近傣族村寨带去一定的游客。
扶贫先扶智。乡村旅游扶贫为过去常年处在封闭环境中的贫困群众带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带去了不同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熏陶。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带动贫困人群精神上的脱贫,因而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瑞丽的一寨两国,经过艺嘉旅游精心策划规划,一寨两国不但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千百年来困扰农村的卫生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进。
云南发展乡村旅游,自身条件非常不错: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原生品质凸显。阳光、蓝天、白云、空气、气候,共同构成绝佳的全景式休闲氛围,且在“周末假日经济”的推动下发展态势十足。
再加之有云南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挥旅游业在城乡统筹、脱贫攻坚和带动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旅游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同时,云南省旅游市场工作会议也指出,旅游扶贫是一项事关民生的系统工程,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要进行全新构架与融合推进。
目前,云南省有农家乐近万家,乡村度假村500多家,特色村70余个。从规模上看,较大的有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曲靖、玉溪等州市,呈现出“环城、临景、沿路”的特征。
乡村旅游
开创“跨越+扶贫”双赢新格局
中国旅游看“两南”。云南是中国旅游大省,但从未跻身旅游强省。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旅游至今,名气虽大,却一直没有掌握旅游主动权。转型与跨越,是全国旅游市场都面临的大难题,云南旅游业如何在转型升级时助力落后地区扶贫工作?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又该怎样结合?
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在国外拥有良好的态势和前景。但云南省目前乡村旅游还有很多掣肘因素:产品同质化普遍存在,多、小、散、乱、弱、缺乏特色、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造成在日趋碎片化、散客化的旅游需求面前,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要改变这样的不利局面,要大力借助乡村旅游,在老少边穷地区,结合当地的特色优势,做好策划规划、产品开发、推广宣传等工作,实现全面脱贫和旅游跨越发展。
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有力的政策环境是云南发展乡村旅游最大优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做到“差在哪里补哪里、弱在哪里救哪里”。从根源上改变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滞后的现状。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云南发展乡村旅游,不能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而要通过统一、系统的策划规划,深挖地域环境和文化内涵,提炼出独特的项目开发概念与市场响应度的产品体系,找到产品的开发核心灵魂,力求“资源—产品—市场”三者无缝对接,以专业化和特色化来创造长期效益,提升省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建设。云南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面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水电路问题成为制约云南各方面发展的瓶颈。风景好、有特色、亟待发展的地方大多受限于此,难以大有作为。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是提升云南省乡村旅游品质的核心。
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以区域产业差异化统一协调发展,构建“一村一品”,推广“一村一业”,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增强旅游体验型,有针对性地突出云南特色,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全新品牌。
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整合云南省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增强云南省内部乡村旅游资源的系统性,形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登顶全国乡村旅游市场高地;其次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的模式进行运营,通过充实、完善和提高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而加大营销力度,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再次是区域联动,借云南所处的大香格里拉、大湄公河次流域等多个旅游圈或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联合西藏、四川、贵州、广西、东南亚等周边旅游热点省区和国家,互市互利,做大周末、节假日旅游,推广云南省精品乡村旅游产品。
推进乡村旅游规范管理。首先是明晰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对于不同的产权应采用分散经营(死人产权)与集体管理(公关产权)相结合的办法,让社区居民能够从旅游业中获得收益,脱贫致富;其次发挥政府职能,尽可能提供税收优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供给等政策方面;再次需要提高社区参与意识,强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营造全民旅游的氛围的支持。
着力培养乡村旅游人才。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瓶颈。加强当地领导干部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再有要规划本大中专院校设置旅游管理、导游服务、酒店管理等专业,为本地旅游发展输送人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其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强调服务规范培训,引导和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加强对旅游目的地本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培训,使乡村旅游与民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旅游是手段,脱贫才是根本。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是为了行业更好的发展,为了尽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
责任编辑:王顺江
扶贫脱困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应有的题中之义。云南地处偏远高寒山区,是多民族聚居区,也是扶贫脱困的“重灾区”。当前,云南扶贫脱困进入攻坚破难的关键期,如何在“十三五”期间实现脱贫摘帽的重要目标,乡村旅游为云南扶贫攻坚提供了新路径,注入了新活力,带来了新希望。
贫困,一直是云南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攻坚拔寨的冲刺期,云南众多贫困地区,能否在“十三五”期间摘掉贫困的“帽子”,旅游业能否大有作为?有多大作为?如何作为?值得深思。
乡村旅游
放飞云南扶贫攻坚新希望
中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虽晚,但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乡村旅游在华夏大地繁衍生息。2015年全国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约20亿人次,旅游消费总规模达1万亿元。新近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实施乡村旅游扶贫等重点工程,实现300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
乡村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具有市场优势、产业活力、带动作用,是云南打好扶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之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往的扶贫偏重简单的“输血”,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乡村旅游扶贫最大的优势在于变过去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能够深度开发贫困地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因而能够增强地区发展的造血功能。
“一业兴、百业旺。”乡村旅游是受益面广泛的扶贫,旅游业产业链长、产业面广,与许多产业相比,就业容量大、门槛较低、层次多、方式灵活,当地贫困群众的参与面广、受益面大。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艺嘉旅游)2013年开发策划的瑞丽喊沙傣族特色村在2014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5年荣获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荣誉称号,喊沙的发展带动了勐卯镇—姐相乡—弄岛乡沿线旅游及周边产业的发展,也为喊沙附近傣族村寨带去一定的游客。
扶贫先扶智。乡村旅游扶贫为过去常年处在封闭环境中的贫困群众带去的不仅是物质上的脱贫,更重要的是带去了不同的思想理念和文化熏陶。人们面对面的交流,带动贫困人群精神上的脱贫,因而是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瑞丽的一寨两国,经过艺嘉旅游精心策划规划,一寨两国不但在各个方面都有所提升,尤其是千百年来困扰农村的卫生状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进。
云南发展乡村旅游,自身条件非常不错: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优越,人文底蕴深厚,原生品质凸显。阳光、蓝天、白云、空气、气候,共同构成绝佳的全景式休闲氛围,且在“周末假日经济”的推动下发展态势十足。
再加之有云南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云南省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挥旅游业在城乡统筹、脱贫攻坚和带动就业方面的积极作用,推动旅游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同时,云南省旅游市场工作会议也指出,旅游扶贫是一项事关民生的系统工程,乡村旅游与脱贫攻坚要进行全新构架与融合推进。
目前,云南省有农家乐近万家,乡村度假村500多家,特色村70余个。从规模上看,较大的有昆明、大理、丽江、西双版纳、曲靖、玉溪等州市,呈现出“环城、临景、沿路”的特征。
乡村旅游
开创“跨越+扶贫”双赢新格局
中国旅游看“两南”。云南是中国旅游大省,但从未跻身旅游强省。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旅游至今,名气虽大,却一直没有掌握旅游主动权。转型与跨越,是全国旅游市场都面临的大难题,云南旅游业如何在转型升级时助力落后地区扶贫工作?乡村旅游与扶贫攻坚又该怎样结合?
乡村旅游发展至今,在国外拥有良好的态势和前景。但云南省目前乡村旅游还有很多掣肘因素:产品同质化普遍存在,多、小、散、乱、弱、缺乏特色、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造成在日趋碎片化、散客化的旅游需求面前,不具备任何竞争优势。要改变这样的不利局面,要大力借助乡村旅游,在老少边穷地区,结合当地的特色优势,做好策划规划、产品开发、推广宣传等工作,实现全面脱贫和旅游跨越发展。
优质的旅游资源和有力的政策环境是云南发展乡村旅游最大优势,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做到“差在哪里补哪里、弱在哪里救哪里”。从根源上改变目前云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滞后的现状。
科学编制乡村旅游规划。云南发展乡村旅游,不能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而要通过统一、系统的策划规划,深挖地域环境和文化内涵,提炼出独特的项目开发概念与市场响应度的产品体系,找到产品的开发核心灵魂,力求“资源—产品—市场”三者无缝对接,以专业化和特色化来创造长期效益,提升省内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乡村旅游基础建设。云南扶贫工作一直以来都面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问题。水电路问题成为制约云南各方面发展的瓶颈。风景好、有特色、亟待发展的地方大多受限于此,难以大有作为。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是提升云南省乡村旅游品质的核心。
强化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以区域产业差异化统一协调发展,构建“一村一品”,推广“一村一业”,强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吸引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挖掘民族民俗文化、增强旅游体验型,有针对性地突出云南特色,塑造云南乡村旅游全新品牌。
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整合云南省各类乡村旅游资源,增强云南省内部乡村旅游资源的系统性,形成精品乡村旅游线路,登顶全国乡村旅游市场高地;其次是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社区参与”的模式进行运营,通过充实、完善和提高云南省旅游产业的各个方面,进而加大营销力度,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再次是区域联动,借云南所处的大香格里拉、大湄公河次流域等多个旅游圈或经济圈的区位优势,联合西藏、四川、贵州、广西、东南亚等周边旅游热点省区和国家,互市互利,做大周末、节假日旅游,推广云南省精品乡村旅游产品。
推进乡村旅游规范管理。首先是明晰乡村旅游资源的产权,对于不同的产权应采用分散经营(死人产权)与集体管理(公关产权)相结合的办法,让社区居民能够从旅游业中获得收益,脱贫致富;其次发挥政府职能,尽可能提供税收优惠、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供给等政策方面;再次需要提高社区参与意识,强化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营造全民旅游的氛围的支持。
着力培养乡村旅游人才。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主要瓶颈。加强当地领导干部是旅游发展的关键。再有要规划本大中专院校设置旅游管理、导游服务、酒店管理等专业,为本地旅游发展输送人才;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的培训,使其更好地为游客提供服务;强调服务规范培训,引导和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自觉养成讲卫生、爱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同时,加强对旅游目的地本土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培训,使乡村旅游与民族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提高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
旅游是手段,脱贫才是根本。转型升级、跨越发展是为了行业更好的发展,为了尽早实现“两个一百年”的伟大目标。
责任编辑:王顺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