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_o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年前,为探索建立符合国情的医养结合体制机制,原国家卫计委、民政部确定了第一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湖南省湘潭市名列其中。
  今年3月,湘潭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湘潭市六医院”)医养结合经验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由一家曾经举步维艰的二级医院,转型发展为活力迸发的医养结合机构,康养床位常年入住率超过95%。

从居家养老到入院康养


  早晨6点半,阳光照进阳台,85岁的杨蔚兰正在洗漱,房门半掩。
  “杨老师,需要带早餐吗?”护理员周雪群的声音照常从门口传来。
  “今天不需要了,自己做哩。”杨蔚兰踱进厨房。她的身后,是一间不大的起居室,陈设简单,家电齐全,大小物件收拾得整洁有序。
  这就是杨蔚兰日常居住的地方——湘潭市六医院老年康养区。医院坐落于城区中心,离蜿蜒流淌的湘江不到1.5公里,绿树环绕,闹中取静。
  两儿一女,子孝孙贤,杨蔚兰为什么要到医院来养老?
  这要从一场急病说起。2016年老伴去世后,她的身体状况也大不如前。子女工作在身,没法24小时陪护。2019年初的一天半夜,老人突犯眩晕症,身边却一个人都没有。她强撑着,扶着桌椅挪到电话机旁,拨通邻居家电话求助。打这之后,杨蔚兰觉得,居家生活不是办法。当年3月,她住进了湘潭市六医院康养区。
  与居家相比,这里有何不同?
  “喏!”老人伸手一指:房间墙壁装有扶手,通往阳台的门槛被抹平,起居室的床头安装有紧急呼叫装置……
  硬件设施的适老化改造让杨蔚兰住得舒心,而让她安心的,则是这里提供的康养服务。
  平日里,杨蔚兰就像在家时一样,上午去楼下的树林里散步,与同楼的老伙计们聊聊天;下午就在房间里读读书、看看报。不同的是,大樓里有周雪群等护理员24小时守候,但凡有紧急情况,总能第一时间赶到老人身边。
  “最让人踏实的,是就医有保障。”杨蔚兰说,自打住进来后,她和儿女再没有因为她的就医犯过愁,“住在这里,医生护士就在身边,放心。”因为常去查心血管疾病,杨蔚兰还加了科室医生周翠琴的微信,可以随时问诊。
  在湘潭市六医院康养区,住着500多位老人,他们大都曾面临和杨蔚兰同样的问题:身体好的时候,遛园子、话家常,一切如常,可病来如山倒。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和生活照料需求叠加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相互独立,“养老院看不了病,医院养不了老,难得碰上这样既能看病还能养老的地方。”杨蔚兰说。
  医养结合服务,费用如何?
  “康养费用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床位费、基本伙食费和护理费。”湘潭市六医院院长向明凯介绍,根据房型的不同,单张养老床位每月费用分为1300元、1500元、1600元3个等级;伙食费每月660元;护理标准根据老年人健康程度的不同,分为5个等级,每个等级又按照护理员一对一、一对二乃至一对多等不同情形,执行不同收费标准:全失能老人的护理等级最高,若选择一对一护理项目,则每月需护理费4800元;余下随等级的降低和护理对象人数的增加,护理费用递减,最低每月900元。
  生活尚能自理的杨蔚兰,选的是每月900元的护理项目,凭每月5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康养费用能够承担。

从综合医院到医养结合


  “养老+医疗”,让湘潭市六医院赢得了大批老人的青睐。“现在看,这条路,我们走对了。”回顾医院的转型之路,向明凯感慨不已。
  2009年10月,向明凯接任院长第二天,打开医院账目一看,倒吸了一口冷气。包括退休职工,全院在编256人,但年业务收入只有295万元,“即便医院零成本运营,也难以足额发放职工工资。”
  始建于1962年的湘潭市六医院,前身为湖南省总工会湘潭职工疗养院,在上世纪末的改革中,曾经尝试走综合医院的发展路径,然而受制于医疗条件、人才队伍等因素,吸引不了多少患者就医,始终难有起色。
  何去何从?上任伊始,向明凯带着医院职工深入调研,意外发现,整个湘潭市没有医院主打老年康养。而作为老工业城市,湘潭市老龄化程度位于湖南省前列,养老服务需求量大。
  “医院是公益类事业单位,但即便服务社会,也要走差异化发展之路。”大调研大讨论中,向明凯提出,“能不能专注老年人慢性病诊治,发展老年康养?”
  设想一出,质疑的声音不少——早些年医院也试着搞养老服务,可是二十几张床位都住不满。
  “尚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大多对住院养老不太接受。以办医院的思路做养老,自然行不通。”向明凯耐心解释、沟通,“现在湘潭市六医院实行市民政局行政主管、市卫健委行业监管,建一所以养老为主的医院,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全失能老人的护理等级最高,若选择一对一护理项目,则每月需护理费4800元;余下随等级的降低和护理对象人数的增加,护理费用递减,最低每月900元。

  2009年底,这家公立二级医院开始坚定转型:做强“里子”,致力“大病可医、小病可疗、无病可养”,为老人提供医养康护一体化服务;建好“面子”,“房间不能做得像病房一样,被服不能像病号服一样”,医院改造出200余张康养床位,并对病房实施适老化改造,打造像家一样的舒适环境。

从医疗救治到健康管理


  “梁老伯!”正在湘潭市六医院康养区巡查的医生汤冰心,走进1012房间,给梁秋云老人检查身体。一年前的情景,汤冰心历历在目。
  那天巡房,汤冰心发现一向健谈的梁秋云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当即怀疑其发生脑梗死。“护士,推车!”10多米外,楼层里随时待命的护士、护工疾步赶来。
  “马上做CT检查,通知急诊准备!”汤冰心一边布置,一边对老人做必要的救护处理。
  老人被送去急诊,一检查,果然是急性期脑梗死,立即被安排住院治疗。
  一个月后,梁秋云病情好转出院。让大家欣慰的是,由于诊治及时,老人无后遗症。
  “老年人急性病症,黄金处理时间是关键。”湘潭市六医院门急诊部主任胡赛介绍,为确保老人在发病时第一时间得到救治,医院在康养区每个楼层配备了由专业护士转岗的楼层主管,同时确保住进来的每一位老人,都有一位门急诊部的责任医生对接服务。
  起初,医院尝试由住院部管理康养老人,但试行不久就发现新问题——住院部按科室对病人分类管理,病人和专科医生是强对应关系,而康养老人可能罹患多种慢性病,难以按对应科室分层居住、分区管理。
  后来,医院又从相关科室抽调30名医护人员,专职服务康养老人。结果却因入住老人时多时少,医疗资源固定配置,增加了运行成本。
  最终,康养老人由门急诊部负责。“门急诊部的10名医生,多是全科医生,对老年人可能出现的各类疾病都有一定处理能力。”胡赛说,“从门急诊部到康养区,有条便捷通道,走过来不过3分钟。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可第一时间为老人诊治。”
  倘若病情严重超出医院救治能力怎么办?近年来,依托医联体建设,湘潭市六医院畅通与湘潭市中心医院等其他医院的转诊通道。
  除紧急状况下的医疗救治,湘潭市六医院还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巡房、检查、处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加强康养老人的日常健康管理。
  “盛奶奶!”楼道里,胡赛见到正坐着休息的盛素兰,亲切地唤一声。

  盛素兰扶着助行器在前边慢慢地走,胡赛在后面小心看护着老人。“盛奶奶做了髋关节手术,前段时间还动不得,现在刚能走。”
  胡赛对老人的身体状况一清二楚。每周至少两次,她都要抽出时间,为盛素兰检查身体,评估其健康状况,指导老人医疗用药、饮食营养。
  “除了心中有数,还有档案记录。”胡赛说着,拿出盛素兰的医疗档案,从老人第一次入院时的体检报告,到其后多次检查、各项指标变化,都记录在案。
  “从紧急情况的处理,到日常疾病的诊治,让专业医疗资源融入养老各环节,就能有效提升医养结合的质量和水平。”向明凯深有感触。

从技能培训到院校合作


  “不就是照顾人吗,谁不会干?”入职湘潭市六医院前,曹立军不认为当护工是个技术活儿。在老家湖南益阳,收拾庄稼做活儿,她麻利得很。
  两年前入职顺顺利利,可医院没让她直接上手,而是先上课。
  来讲课的是养老护理员工作部主任李坤玉,课程内容是协助老人翻身。先关好门窗,防止走风;和老人沟通,告知要准备翻身了;老人筋骨弱,不能用蛮力,得用巧劲;翻侧边,垫好被子,用准备好的毛巾擦拭身子;再就着这个机会,给压久了的肌肉按摩……上完第一堂课,曹立军惊讶不已,“一个翻身,竟有这么多讲究!”
  在护工部办公室里,李坤玉翻出过去3年的培训计划和护理规程。厚厚一摞文件里记录的培训内容,从血压测量到心肺复苏,覆盖看护要求的方方面面——每周三,康养区都会组织护工轮训,或听专科医生讲课,或是看护工部主任示范教学。
  曹立军至今记得第一次给一位中风偏瘫老人换衣服时遭遇的尴尬。刚准备给老人脱下袖子,老人却“哎哟”一声,吓得她赶紧去请教。
  这让曹立军认识到“护理无小事,事事有门道”:偏瘫老人的穿脱衣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老人一半的肢体失去行动力,脱衣时得先脱能健康活动的一侧,再脱肢体失去行动力的一侧;穿衣时顺序反过来。
  在湘潭市六医院,除日常打针、用药等与诊疗直接相关事项,护工已能处理绝大部分服务事项。“目前,康养区日常只留1名常备医生、3名常备护士,其余的可腾出手来,从事其他医疗服务。”李坤玉说。
  从业人员不足、水平参差不齐,人才不愿来、留不住,是医养结合机构普遍面临的问题。湘潭市六医院在全国公立医院中较早设立养老护理员工作部,负责养老护理员的日常管理、培训等工作,同时参照市场化水平确定薪酬待遇,提高职业吸引力。“大部分护理员的月工资基本在5000元以上。”李坤玉说。
  2017年,湘潭市六医院还与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养老护理相关专业,设立“医养订单班”,培养专业化、年轻化的医养服务人才。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学院院长刘晖介绍:“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我们还将增开临床医学专业(医养方向),初步计划开设一个班,招收50人。”
  ◎ 来源|人民日报(有删减)
其他文献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习近平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社會共同努力,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  科技创新是我国发展的新引擎,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期刊
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在此次座谈会上,总书记提出了一些新问题新举措。1 第一动力  ★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2 两项要求  ★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领导干部要加强对新科学知识的学习,关注
期刊
偏爱石灰岩地区、分布比较广的小叶兜兰,在《征求意见稿》中新增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图片|南方周末  若有人在大自然里吟唱“我從山中来,带着兰花草”,为防止他“言行一致”,你可以回应一句:“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  2020年7月9日,21年未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以下简称《保护名录》)终于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从公众熟悉的银杏到大漠深处的梭梭,从南海诸岛的海人树
期刊
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引发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在座谈会上发言的中
期刊
“我这里每天有好几拨弟兄来聊天打牌。以后养老咋办?我不想那些。”59岁的赵登芝家住北京昌平区阳坊镇四家村,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平时行走要靠拐杖支撑。对这位没有工作、与妻子离异的低保户来说,养老似乎是想都不敢去想的事。  在农村,像赵登芝这样对老年生活“不去想”的人不在少数。  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两大特点,即“老龄人口增长迅猛”和“未富先老、未备先老”。  
期刊
玉轮皎皎兮清翊,前路漫漫兮求索。月球,是距离人类生存的地球最近的一颗星。曾经,作为"国礼"的1克月球土壤,让我们对月球有了更准确的分析。如今,嫦娥五号蹁跹落月,取土凯旋。为了这抔"土",我国科学家们经历了数次"演练";因为这抔"土",人们对月球的诸多疑惑将进一步解开。这抔"土",引来了全世界的关注目光,也照亮了我国载人登月之路。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科技研究,是实现“四个面向”的必然要求,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必然要求,是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  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科技问题出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的科技研究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系统性的科技治理体系。特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期刊
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原始创新、基础研究在我国未来发展中的突出重要地位。  总书记所说的原始创新有何深刻含义?总书记讲到的帅才型科学家,在突破“卡脖子”技术过程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记者采访了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的两位专家。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石谦研究员表示,总书记关于我国很多“卡脖子”
期刊
過去一年多,湖南省多家社会机构主办的“分红型”养老公寓落入破败之局。来自湖南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省公安厅联手防范打击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的信息显示,2018年以来,湖南省依法侦破此类案件45起,涉案资金35亿余元,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66人。  近年来,湖南社会养老市场快速发展,全省涉及养老领域非公企业超过300家。然而,养老行业投入大、见效慢、周期长,与社会资本期望赚快钱的目的产生碰撞,酿成多起社会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面向新的战略需求、加强基础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创造良好环境。  基础研究既包括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性研究,也包括面向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性研究。当前,全球科技發展呈现出科学、技术、工程、社会的渗透融合不断加速,跨学科研究和学科交叉研究不断涌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