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内分工逐渐明细化,以充分发挥组织的专业能力。同时在企业采购业务发展中,为有效防控内部风险,需求和采购逐渐分离。采购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组织,以进行独立的市场分析,成分分析,供应分析等。在采购分离之后,面临的一大挑战就是采购的产品难以形成规模优势,成本效应不明显。因此标准化对于采购的专业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采购管理;品类管理;标准化;
在竞争逐渐白热化的当今社会,各大企业竞争不单单是技术。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环境也尤为重要,再前沿的技术也要落实到产品上,这样才能反映到企业的利润上。供应链关注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优的成本将最前沿的技术变成产品,进而确保企业利润持续增长。
在供应链的各大模块中,其中采购逐渐成为关注度最大的一环。业内往往有声音,凡是产品有质量问题,是采购的问题;客户无法按时收款,是采购的问题;销售的产品供应不足,是采购的问题等等。其实以上问题,采购到底扮演这什么角色呢?对于一个制造型企业来说,尤其和生产相关的物料,保障供应是第一位的,所以采购要尽一切力量确保稳定供应。对于产品出现品质问题抑或是客户关于付款的投诉,采购也要去了解和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采购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就实践而言,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预测的。标准化是在采购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标准化程度体现一个组织的成熟度和专业度,同时能够为组织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大多数企业或者组织忽视标准化工作,只是忙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没有充分的进行计划,恰恰计划能力是采购的核心。虽然在短期看来计划就从来都是不准确的[1],但是在长期看来,计划的准确度是可以逐渐提高的,业内也有非常多的关于计划方面的资料。
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方面是需求相关,主要包括所需产品规格标准化,比如员工办公电脑的需求,是可以按照职级来进行统一规定的;又比如员工所需的必备办公用品,都是可以做到标准化分配;另外一个层面是采购流程的标准化,比如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不同的操作流程,同时也设定不同级别的员工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标准化的第一步是充分研究业务特点。比如我们一般会区分材料采购,设备采购,IT行政采购等。不同的业务类型,其业务的特点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材料相较于IT行政类采购而言,其规格标准化程度要高,业务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同生产息息相关,对于交期必须非常重视,因此也要关注上游供应情况;对于设备采购,有一部分是需要进口的,所以在交期、跨国贸易、国内运输、保险等方面要格外关注。我们进行业务标准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研究业务的特点,然后制定品类策略[2],分品类来进行管理,而不是强拉硬套,僵化的使用一套模式。
标准化的第二步是将品类策略固化为制度。品类管理的能力往往体现一个组织管理能力,怎么进行品类的划分往往导致不同的策略。因为企业中业务是不间断的,人员的流动也是难以避免的,所以要想坚定不移的执行品类既定的策略,就需要将品类策略固化为制度。这样来保证业务的连续性。这点要同时兼顾需求标准化和采购业务流程标准化。
标准化的第三步是将制度植入信息化系统。相较于系统而言,人的出错概率要大的多。现代管理的一大方向就是利用系统来进行管理,也就是所谓的技术管理手段。现在的IT发展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能够将业务底层逻辑描述出来,技术上就可以实现。比如ERP系统,大型企业基本使用的都是SAP的相关模块,但是真的都很熟练的应用系统来提高效率了吗?实际上并没有,很多还存在“双面性”也就是线下手工操作完成后,再记录到系统中,这样的系统其实就是一个记录功能,而没有充分发挥系统应有的功能。
标准化的第四步是建立培训反馈机制。目前大多数企业存在培训滞后性,真正有效的培训能够为业务赋能。培训的一个很大作用是让员工都在同一种逻辑语言下工作。没有一套制度、流程或者系统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优化。往往因为日常工作的纷繁复杂,忽视了对现有制度流程的再优化,同时要摒弃“流程的事是高层制定”类似的思想,人人都有为流程建议的权利,只是有专业的部门来把人们的诉求变成现实。因此想要有一个长期的标准化,必须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定期来检讨。
综上,现代企业中的采购工作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采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购买行为,而是更加专业的綜合服务,采购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之一。在采购管理中,极为重要的思路就是标准化,通过标准化的操作和分析,来提高采购管理的效率,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宝红.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CIPS). 采购与供应中的类别管理[M]. 北京中交协物流人力资源培训中心,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关键词:采购管理;品类管理;标准化;
在竞争逐渐白热化的当今社会,各大企业竞争不单单是技术。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环境也尤为重要,再前沿的技术也要落实到产品上,这样才能反映到企业的利润上。供应链关注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利用最优的成本将最前沿的技术变成产品,进而确保企业利润持续增长。
在供应链的各大模块中,其中采购逐渐成为关注度最大的一环。业内往往有声音,凡是产品有质量问题,是采购的问题;客户无法按时收款,是采购的问题;销售的产品供应不足,是采购的问题等等。其实以上问题,采购到底扮演这什么角色呢?对于一个制造型企业来说,尤其和生产相关的物料,保障供应是第一位的,所以采购要尽一切力量确保稳定供应。对于产品出现品质问题抑或是客户关于付款的投诉,采购也要去了解和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采购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就实践而言,其实这些问题都是可预测的。标准化是在采购管理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标准化程度体现一个组织的成熟度和专业度,同时能够为组织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大多数企业或者组织忽视标准化工作,只是忙于解决当前的问题,而没有充分的进行计划,恰恰计划能力是采购的核心。虽然在短期看来计划就从来都是不准确的[1],但是在长期看来,计划的准确度是可以逐渐提高的,业内也有非常多的关于计划方面的资料。
标准化主要体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方面是需求相关,主要包括所需产品规格标准化,比如员工办公电脑的需求,是可以按照职级来进行统一规定的;又比如员工所需的必备办公用品,都是可以做到标准化分配;另外一个层面是采购流程的标准化,比如根据不同的需求设定不同的操作流程,同时也设定不同级别的员工的权力、责任和义务有哪些。
标准化的第一步是充分研究业务特点。比如我们一般会区分材料采购,设备采购,IT行政采购等。不同的业务类型,其业务的特点和侧重点是不同的,比如材料相较于IT行政类采购而言,其规格标准化程度要高,业务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稳定,同生产息息相关,对于交期必须非常重视,因此也要关注上游供应情况;对于设备采购,有一部分是需要进口的,所以在交期、跨国贸易、国内运输、保险等方面要格外关注。我们进行业务标准化的第一步就是要充分研究业务的特点,然后制定品类策略[2],分品类来进行管理,而不是强拉硬套,僵化的使用一套模式。
标准化的第二步是将品类策略固化为制度。品类管理的能力往往体现一个组织管理能力,怎么进行品类的划分往往导致不同的策略。因为企业中业务是不间断的,人员的流动也是难以避免的,所以要想坚定不移的执行品类既定的策略,就需要将品类策略固化为制度。这样来保证业务的连续性。这点要同时兼顾需求标准化和采购业务流程标准化。
标准化的第三步是将制度植入信息化系统。相较于系统而言,人的出错概率要大的多。现代管理的一大方向就是利用系统来进行管理,也就是所谓的技术管理手段。现在的IT发展速度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能够将业务底层逻辑描述出来,技术上就可以实现。比如ERP系统,大型企业基本使用的都是SAP的相关模块,但是真的都很熟练的应用系统来提高效率了吗?实际上并没有,很多还存在“双面性”也就是线下手工操作完成后,再记录到系统中,这样的系统其实就是一个记录功能,而没有充分发挥系统应有的功能。
标准化的第四步是建立培训反馈机制。目前大多数企业存在培训滞后性,真正有效的培训能够为业务赋能。培训的一个很大作用是让员工都在同一种逻辑语言下工作。没有一套制度、流程或者系统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优化。往往因为日常工作的纷繁复杂,忽视了对现有制度流程的再优化,同时要摒弃“流程的事是高层制定”类似的思想,人人都有为流程建议的权利,只是有专业的部门来把人们的诉求变成现实。因此想要有一个长期的标准化,必须建立培训反馈机制,定期来检讨。
综上,现代企业中的采购工作越来越重要,这个时候,采购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购买行为,而是更加专业的綜合服务,采购也是企业利润的来源之一。在采购管理中,极为重要的思路就是标准化,通过标准化的操作和分析,来提高采购管理的效率,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宝红. 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第2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 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CIPS). 采购与供应中的类别管理[M]. 北京中交协物流人力资源培训中心,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