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提交答辩状制度的困境及完善初探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交答辩状是被告或被上诉人的民诉权利,但当前,当事人提交答辩状制度却在立法上过于笼统、限制不足,在司法实践中或被束之高阁,或被用来进行“诉讼偷袭”。在《民事诉讼法》新司法解释出台,并对审前准备阶段做出具体规定的背景下,提交答辩状对证据交换、争点固定的指引作用不可替代,因此,立法有必要从丰富提交答辩状的形式、明确提交答辩状时限、借鉴大陆法国家做法合理规制不提交答辩状的法律后果及强化法官释明权角度出发,对我国的提交答辩状制度进行改善。
  关键词:提交答辩状;现实困境;司法重构
  一、被告或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的价值解析
  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拥有平等的诉讼地位,原告或上诉人按照法律的要求,在起诉状或上诉状中列明诉讼请求及事实根据、理由,为被告或被上诉人应诉提供了指引。同样,被告或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才能体现平等的基本原则。作为文书往来的体现,这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传递,有利于弥补资源优势引起的信息不对等,防止“诉讼偷袭”,也有利于法官集中、高效地审理案件。
  二、被告或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的现实困境
  (一)立法现状。我国在提交答辩状的立法较为笼统。《民事诉讼法》第125条就当事人基本信息、提交期限以及逾期后果三个方面对被告提交答辩状做了规定。第167规定了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的期限。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称《证据规定》)第32条对答辩状的应有内容做了更全面的概括,答辩状应“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以上几个条文基本构成了我国被告或被上诉人提交答辩状制度的全部框架。
  (二)司法现状。我国当前大量的诉讼活动中,不提交答辩状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导致我国民事诉讼审理前准备阶段功能弱化的重要原因。提交答辩状作为审理前的准备程序之一,其价值之一在于帮助审判人员提前整理可能的争点,促使庭审能够集中、高效的运行。实践中,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所承受的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微乎其微,当事人将不提交答辩状作为一种诉讼技巧,如此难免导致争点的整理与固定迟延,审前准备阶段的目的相应落空。
  三、提交答辩状制度的改善
  提交答辩状作為审前准备阶段的重要一环,因此有必要对提交答辩状进行明确、合理的架构。
  (一)答辩状的形式。由于我国尚未实施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因此对于当事人必须进行书面答辩实质是一种苛求,而口头提出答辩状可以很好的弥补这个缺陷。因此,就答辩状目前没有具体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类推民事诉讼法对起诉状形式的规定,这也有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行使。
  (二)提交答辩状的期限。关于答辩期间的设计,笔者认为应该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整体期间设计相一致,同时兼顾我国的司法实践。2015年2月4日开始实施的最高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中对庭前准备阶段的举证期限进行了限缩。所以,笔者认为提交答辩状的期间也应该相应的缩短。与此同时,对于被告或被上诉人因为不可抗力或者意外事件等特殊情况下,法律应允许其通过说明理由来申请延期提交答辩状,经过审查符合条件的,法官予以准许,但延长的期限不得高于法定的举证期限。
  (三) 引入答辩失权制度。从诉讼效率、公平正义及诚实信用等方面出发可以证成我国引入答辩失权制度正当性及必要性,笔者不再赘述。但问题是,我国抉择何种模式?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例中对答辩制度大都做了严谨细致的规定,它们在答辩失权的规定中体现出了一定的共性,表现为该制度均由答辩规则及不及时答辩的后果规则组成,但是在具体进路上则大相径庭:德国关注逾期答辩能否在随后的诉讼阶段甚至开庭时提出,强调的是失权的事中要件审查;英美则从广泛意义上的不应诉出发,先基于逾期不答辩的事实做出不应诉判决从而直接判定被告败诉,但允许当事人事后申请撤销程序。①笔者赞同借鉴德日的答辩失权制度,即当事人应该在法律规定的答辩期内提交答辩状,答辩状限定了当事人在庭审过程的事实主张范围;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或逾时提出的事实主张,应经法官进行失权审查。
  一方面,结合诉讼程序来看,英美法国家奉行的陪审团制度,要求诉讼进行要遵循集中审理原则,因此,在审前准备程序中,会通过调查取证程序、审前会议来固定案件争点。如果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将导致诉讼无法进行,所以英美法会通过不应诉判决进行阶段性结案。大陆法国家奉行职权主义模式,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虽然将争点的固定延伸至庭审过程,但法官仍可依职权来消除程序瑕疵。我国在诉讼程序上与大陆法国家相仿,法官有较强的职权来主导诉讼过程。虽然我国诉讼模式正在由职权主义模式向当事人主义模式过渡,但这样的转变并非能够一蹴而就,我国的诉讼模式仍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呈现出职权主义模式的特征。因此,大陆法关于答辩失权制度的立法例更加契合我国的诉讼程序。
  另一方面,借鉴何种答辩制度尚需结合我国的社会背景、法治环境,衡量当事人利益。英美法系在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的情形下会做出不应诉判决,原告获得胜诉,虽然通过此种惩罚手段实现了诉讼效率,但无疑会牺牲当事人实体性权利。为此,英美法也确立了异议制度,旨在恢复当事人丧失的陈述机会。大陆法对于逾期提出的防御方法,经审查不符合失权要件的,仍会被作为裁判基础,甚至在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的情形下,也并不必然导致在此后的程序中丧失提出抗辩的机会。在我国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大陆法对答辩失权的立法例应作为我们借鉴的不二选择。
  (四)强化法官释明制度。释明制度是指在当事人所提出的诉讼资料含义不清或者法律效果不明确时,由法官通过发问、告知等方式,让当事人对不清楚、不明确的诉讼资料进行补充。②
  我国《证据规定》第3条仅从原告的举证方面解释了法官的释明制度,无论从立法规范还是司法实践来说,我国的法官释明制度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从我国司法现状及现实状况来看,与其把法官释明当做一项权利不如将其视为一项义务更容易实现公正与效率的价值目标。因为法官释明制度体现了法官审判权对于当事人诉权的保障,通过法院中立的协助可以弥补当事人因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在诉讼过程中能力的欠缺。尽管在我国的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处于诉讼主体地位,但是如果“当事人的处分可能因为知识的缺乏、能力的差异而无法正确行使,当事人可能未声明、声明不清楚或者声明不当,或者所主张并经过证明的事实与其所声明的权利不一致时,若法院判其败诉,对当事人而言较为残酷,诉讼的正当性无法体现”。③因此法官有义务向当事人释明提交答辩状制度。
  四、结语
  诉讼进程的整体推进需要每一个制度设计都合乎法理和实践。在新《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对审前准备阶段做出具体规定的背景下,答辩状作为举证期限制度、证据交换制度、庭前会议制度等程序顺利运行的指南,当事人是否提交就会在整个民事诉讼的进程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而当事人不提交答辩状作为常态存在在此时就会显得殊不合理。既然我国正处在新一轮的司法改革的浪潮之中,那么,在此契机下重塑当事人提交答辩状制度将会对我国诉讼模式的完善大有裨益。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注解:
  ① 曹志勋:《论普通程序中的答辩失权》[J].《中外法学》2014年第2期.
  ② 闵振华:《试论民事诉讼法中确立法官释明制度》[J],《人民司法》,2002(09).
  ③ 常怡:《民事诉讼法学》[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版,第299页.
其他文献
一、党和政府是制度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我国是一个后发式国家,党和政府拥有最全面的社会信息资源,是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协调员,在制度变革与现代化进程中不能不扮演日益重要的角
期刊
党的十六大报告直接涉及非公有制经济的论述竟达20余处之多,无论从文字篇幅上,还是从广度和深度上,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以及在党的其他历史文献中都是绝无仅有的。这
家是私属的,新城·香溢紫郡满载着对生活多彩的希冀,这种希冀是对美好的愿景,它属于每一位热爱生活、努力上升的一代。  《花样年华》里的苏丽珍,《色戒》里的王佳芝,《爱神》里的交际花华小姐,《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她们每个人都是着剪裁得体旗袍而风姿绰约的女子,在声色各异的老洋房里,绽放着她们的优雅。  其实,每位“太太”都有一个洋房情结,青岛新城·香溢紫郡低密花园洋房,让你最爱的她在绿水畔尽情释放自
期刊
一场汶川大地震,毫无疑问,对于中国来说,是一场大灾难,但同时,又是一场大考验.大地震震出了各色人等,在突如其来的关头一一显形.因此便有了一个“火线问责”的说法.如,四川省
【摘要】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合作交流的场所;教师不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更应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应培养合作交流探究能力,要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积极主动的数学思维。数学教师要善于点拨和激励学生共同探讨,鼓励问题的多样化;放权让位,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培养探究习惯。  【关键词】数学教学;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
共犯是英美刑法共同犯罪理论中研究的重点内容,也存在着颇多争议。共犯刑罚的根据是什么,即共犯为什么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是共犯;共犯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6月23日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时说,200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基础财政收支情况是好的,但
大力推进投融资项目业务。公司目前实施的几个BT项目执行态势良好,可能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在当前扩大投资的大环境下,BT模式应当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BT项目的特点是规模大
2008年12月的西南工业重镇―重庆,已经流露出了明显的初冬景象,尽管这里地处祖国的天府腹地,但高高的巴山却依然没有抵挡住外界寒流的不断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