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加强和改进党外干部队伍建设,要从选、育、用3个环节入手。选,即拓宽渠道,不拘一格;育,即注重培养,加强锻炼;用,即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关键词]葫芦岛市;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选拔培养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1—0039—04
一、党外干部队伍发展情况
(一)2000年底,担任地市级实职的党外领导干部为7人,处级的领导干部为6人,科级领导干部为50人。有县(市)区长6人,乡镇长局长、60人。
(二)2009年底,担任地市级实职的党外领导干部为6人,担任县处级的党外领导干部38人,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党外领导干部170人。其中,担任县(市)区乡镇长、局长的党外干部51人,担任副县(市)区长的党外干部6人。
二、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发展情况
(一)2000年底,科、处、地市级党外后备干部数量为50人左右。
(二)2009年底,地市级党外后备干部1人,县级副职后备干部42人。组织部和统战部两家没有确定科级后备干部。
(三)党外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出台文件,明确任务目标。2005年,市委出台了《葫芦岛市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葫委发[2005]7号),提出了党外干部实职安排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市政府工作部门党外干部的配备比例达到30%以上,乡镇街道党外干部的配备比例达到15%以上)。召开了全市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会议,对市委《意见》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重申了工作要求。
2.集中补充调整了党外县级副职后备干部队伍。2005年底,市委统战部与市委组织部一起在市直部门和县(市)区集中补充调整了党外县级副职后备干部,在后备干部的年龄、学历、任职年限等方面适当放宽了条件。通过这次集中补充调整,实现了党外后备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建立起了一支由42人组成的党外县级副职后备干部队伍。
3.加强培训。2006年以来,先后在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了5期非中共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累计培训党外科级干部150多人。同时,按照省委统战部的要求,几年来累计选调20名党外县处级干部到中央和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4.推进挂职锻炼工作。2007年,推荐两名党外干部到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挂职锻炼,任主任助理,并每年与组织部门一起到开发区对他们进行考核,了解他们成长进步的情况。这两名同志反映,通过挂职锻炼,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开拓了工作视野,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5.加强实职安排。2007年,市委统战部与市委组织部一起开展了副县级党外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使8名党外人士走上了副县级领导岗位。在上级要求配备党外干部的监察局、高校、法院配置了党外干部。近年来,还对党外干部进行了岗位调整,今年9月份,民建和民进市委会的驻会副主委分别交流到市教育局和市民委任职,使市政府工作部门党外干部的配备比例达到了32%。还逐步形成了党外干部的推荐工作制度,每年定期向市委组织部推荐已培养成熟的党外干部。
6.做好政治安排。积极吸纳党外后备干部进入各级人大、政协,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2005年以来,先后安排近百名党外后备干部进入各级政协委员队伍。
三、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外后备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在2005年市委组织部与统战部共同确定的42名党外县级副职后备干部中,45周岁以上的19人,占45.24%;40—45周岁的17人,占40.48%;40周岁以下的仅有6人,占14.29%。后备干部年龄老化,而且医疗卫生口的人员比较多,纯业务型、纯技术型的干部比较多。
2.实践锻炼不足,不利于党外干部组织领导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近几年,市委统战部举办了多期党外干部的培训班,对提高党外干部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仅仅有社院的培训是不够的,实践锻炼是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一个更为重要的阶梯。但近几年还只有两名党外干部到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任主任助理进行挂职锻炼。不仅数量少,而且没有形成机制。
3.党外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在党外干部选拔、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备用有机结合的体制,存在着备多用少的问题。
2.实职安排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市政府工作部门和乡镇街道党外干部的配备比例在省里还不高,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3.检法两院党外干部配备比例较低。只有市法院和两家县区法院配备了党外干部,检察院系统为空白。国有企业党外干部空白。
(三)党外干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完备的党外干部信息库。
2.没有建立健全党外干部的评价工作机制。
3.没有建立健全党外干部的跟踪管理工作机制,还未能实现交友谈心、走访考核、评议述职的经常化。
四、加强和改进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包括选、育、用3个主要环节,加强和改进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就要从这3个环节入手。
(一)选—拓宽渠道,不拘一格
拓宽举才荐贤渠道,不仅要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拔干部,而且要注意从大中型国有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中跨行业、跨体制选拔干部,进一步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级别、学历、年龄等限制。既要重学历、看年龄、讲职级,又不唯学历、年龄和职级,而是注意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年龄、学历、职级等方面资格条件,不拘一格选拔党外干部。许多党外干部都是某领域或专业学历高、职称高、代表性强的专业人才,要注意探索建立具备大专学历以上、中高级职称等资格条件的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面向社会选贤任能。
在选拔环节上,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党外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制度,特别是采取公开择优方式选拔领导干部,不仅能够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改变一些地方和单位“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不科学局面,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新途径;而且可以激励广大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奋发有为,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工作部门副职出现空缺时,除选举产生和按法定程序任命之外,应将公开选拔作为选配干部的主要方式之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总数的比例应逐年提高,特别是在年轻干部比较少或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部门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尽可能通过公开选拔确定人选。竞争机制的确立将改变传统的增加职数、先进后出、加长板凳等党外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也促使党外干部年轻化趋势的形成。公开选拔应遵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共同规则,党外干部与党内干部同台竞争,克服过去党外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等、靠、要”思想和满足于执行政策规定、完成比例指标的弊端,让更多的学有专长的高素质的党外人士接受组织挑选,主动出击,经受锻炼。
“选”这一环节,包括党外后备干部的选拔。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改进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为此,要把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按“一职两备”原则建立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要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党外后备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其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对党外后备干部实行“一年一走访了解、一年一情况综合、一年一推荐任用、一年一调整完善”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将优秀的后备干部调整充实到领导岗位上去,同时吸纳优秀党外人士进入后备干部人才库,保证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储备充足。
(二)育—注重培养,加强锻炼
1.加强党外干部理论和业务培训。举办各类党外后备干部培训班和有计划地选派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党外后备干部到中央和省专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教育培训,重点学习多党合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岗位知识等;
2.注重轮岗交流和实践锻炼。针对党外干部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实践锻炼。对于缺乏基层实践、机关工作经验的党外后备干部,有针对性地选派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独立解决处理疑难问题;对工作面较窄、没有经过两个以上岗位锻炼的党外后备干部,有计划地进行岗位交流和调整,适当铺设台阶,多方面丰富工作经验。让他们适应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环境,为他们增长才干提供机会;对领导能力急需提高的,采取压担子等办法,提高他们在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发展潜力大、后劲足的优秀党外干部,选派他们到基层、贫困地区以及困难较多的地方去任职,使他们加深对市情、县情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见识、长才干。除此之外,还注重安排优秀党外干部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挂职锻炼,使他们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还应制订计划,完善必要的措施;重点人物重点培养,以利他们中的优秀人才早日走上领导岗位。
(三)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1.建立党内领导同志与党外干部交朋友制度。坚持按照“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工作方针,建立党内领导与党外干部、党外后备干部的联系交友制度,定期与他们谈心交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党外干部的思想、工作动态和生活情况,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推进各项工作。
2.坚持和完善组织部和统战部联席会议制度。要形成一同调查研究、一同制定方案、一同教育培养、一同考察走访、一同推荐使用的工作机制和基层推荐、两部筛选、定向培养、重点考察、县委选拔的工作流程,不断增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整体合力。
3.建立任免交流制度。要形成上下有序、进出流畅、左右贯通的开放型党外干部网络。大力推进干部交流是干部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增强班子功能的重要手段。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党外干部正常的新陈代谢,优化党外干部系统,从制度上疏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针对党外干部交流难、流动难,甚至出现岗位终身制的现象,党外干部的交流、轮岗应形成制度化,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岗位的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党外干部的“能上能下”和“交流流动”制度化后,一方面,党外干部能在变动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中找到能最大程度发挥自身能量的位置,特别是优秀年轻党外干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不胜任现职的党外干部将被调整下来。这将促使党外干部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4.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发展的趋势。要不断完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党外领导干部评价管理机制,力争建立一个既能有效激励优秀党外干部成长,又能鞭策群众认可度还不高的党外干部不断进取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管理制度。要制定涵盖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主体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做到有据可考,依照指标考核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以及参政议政等方面;考核形式主要是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等;在考核主体中,特别重要的是抽调统战部和民主党派干部参与,因为他们更加熟悉党外干部工作政策,了解党外干部思想动态及工作业绩,更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党外干部。要健全党外干部考察机制。组织、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组织要本着“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对新选党外干部进行组织考察,了解新选党外干部的工作现状和适应能力。要注意扩大考察范围,考察范围扩大到工作8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创新考察方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党外干部制定不同的考察内容和标准,同时注意借鉴和运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和手段,以提高考察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在选拔任用中运用考察结果,根据党外干部本人的工作、思想表现情况确定去留,对能够胜任工作的,给予通报表扬,可在原工作岗位晋升职级,亦可交流到其他更高领导岗位,以改变党外干部在某领导岗位“一干就是到退休”的尴尬局面;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坚决予以调整、重新安排岗位。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需要统战部、组织部、用人单位的协调一致和共同努力。这对统战部履行在人事安排方面的职能,对党外干部的德才表现和自我约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外干部和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工作都将经受新的考验,接受新的挑战。
5.处理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的关系。党管干部原则是我国干部人事工作的根本原则,坚决不能放弃。在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党委意图,把好人选关。民主党派在长期培养党外干部过程中,最了解、最清楚党外干部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以及岗位适应能力。因此,要注重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充分尊重民主党派关于人选推荐提名条件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前提,发挥民主党派作用是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重要环节。要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制定尊重民主党派意见建议的选拔任用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推荐提名、考察考核、差额票决等重要环节,尽可能让民主党派组织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体现民主党派组织意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课题负责人:王维艳
课题组成员:陈艳、刘雅丽、李子年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2010年科研项目结项课题。
责任编辑/汪 洋
收稿日期:2010-12-01
作者简介:1.王维艳,女;2.陈艳,女;3.刘雅丽,女;4.李子年,男。4人均为葫芦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基层统战工作理论本溪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
[关键词]葫芦岛市;党外干部队伍建设;选拔培养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496(2011)01—0039—04
一、党外干部队伍发展情况
(一)2000年底,担任地市级实职的党外领导干部为7人,处级的领导干部为6人,科级领导干部为50人。有县(市)区长6人,乡镇长局长、60人。
(二)2009年底,担任地市级实职的党外领导干部为6人,担任县处级的党外领导干部38人,担任科级领导职务的党外领导干部170人。其中,担任县(市)区乡镇长、局长的党外干部51人,担任副县(市)区长的党外干部6人。
二、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发展情况
(一)2000年底,科、处、地市级党外后备干部数量为50人左右。
(二)2009年底,地市级党外后备干部1人,县级副职后备干部42人。组织部和统战部两家没有确定科级后备干部。
(三)党外后备干部选拔、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出台文件,明确任务目标。2005年,市委出台了《葫芦岛市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葫委发[2005]7号),提出了党外干部实职安排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市政府工作部门党外干部的配备比例达到30%以上,乡镇街道党外干部的配备比例达到15%以上)。召开了全市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会议,对市委《意见》中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进行细化,重申了工作要求。
2.集中补充调整了党外县级副职后备干部队伍。2005年底,市委统战部与市委组织部一起在市直部门和县(市)区集中补充调整了党外县级副职后备干部,在后备干部的年龄、学历、任职年限等方面适当放宽了条件。通过这次集中补充调整,实现了党外后备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建立起了一支由42人组成的党外县级副职后备干部队伍。
3.加强培训。2006年以来,先后在市社会主义学院举办了5期非中共中青年干部培训班,累计培训党外科级干部150多人。同时,按照省委统战部的要求,几年来累计选调20名党外县处级干部到中央和省社会主义学院学习。
4.推进挂职锻炼工作。2007年,推荐两名党外干部到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挂职锻炼,任主任助理,并每年与组织部门一起到开发区对他们进行考核,了解他们成长进步的情况。这两名同志反映,通过挂职锻炼,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开拓了工作视野,参政议政能力、合作共事能力、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5.加强实职安排。2007年,市委统战部与市委组织部一起开展了副县级党外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工作,使8名党外人士走上了副县级领导岗位。在上级要求配备党外干部的监察局、高校、法院配置了党外干部。近年来,还对党外干部进行了岗位调整,今年9月份,民建和民进市委会的驻会副主委分别交流到市教育局和市民委任职,使市政府工作部门党外干部的配备比例达到了32%。还逐步形成了党外干部的推荐工作制度,每年定期向市委组织部推荐已培养成熟的党外干部。
6.做好政治安排。积极吸纳党外后备干部进入各级人大、政协,为他们施展才华搭建平台。2005年以来,先后安排近百名党外后备干部进入各级政协委员队伍。
三、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党外后备干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梯次结构。在2005年市委组织部与统战部共同确定的42名党外县级副职后备干部中,45周岁以上的19人,占45.24%;40—45周岁的17人,占40.48%;40周岁以下的仅有6人,占14.29%。后备干部年龄老化,而且医疗卫生口的人员比较多,纯业务型、纯技术型的干部比较多。
2.实践锻炼不足,不利于党外干部组织领导能力和综合业务能力的提升。近几年,市委统战部举办了多期党外干部的培训班,对提高党外干部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仅仅有社院的培训是不够的,实践锻炼是党外代表人士健康成长的一个更为重要的阶梯。但近几年还只有两名党外干部到杨家杖子经济开发区任主任助理进行挂职锻炼。不仅数量少,而且没有形成机制。
3.党外后备干部的综合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在党外干部选拔、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1.机制不够健全。没有形成备用有机结合的体制,存在着备多用少的问题。
2.实职安排工作还有待于加强。市政府工作部门和乡镇街道党外干部的配备比例在省里还不高,后备干部备而不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3.检法两院党外干部配备比例较低。只有市法院和两家县区法院配备了党外干部,检察院系统为空白。国有企业党外干部空白。
(三)党外干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没有形成完备的党外干部信息库。
2.没有建立健全党外干部的评价工作机制。
3.没有建立健全党外干部的跟踪管理工作机制,还未能实现交友谈心、走访考核、评议述职的经常化。
四、加强和改进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包括选、育、用3个主要环节,加强和改进党外干部队伍建设,就要从这3个环节入手。
(一)选—拓宽渠道,不拘一格
拓宽举才荐贤渠道,不仅要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选拔干部,而且要注意从大中型国有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中跨行业、跨体制选拔干部,进一步打破地域、行业、身份、级别、学历、年龄等限制。既要重学历、看年龄、讲职级,又不唯学历、年龄和职级,而是注意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合理确定年龄、学历、职级等方面资格条件,不拘一格选拔党外干部。许多党外干部都是某领域或专业学历高、职称高、代表性强的专业人才,要注意探索建立具备大专学历以上、中高级职称等资格条件的党外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面向社会选贤任能。
在选拔环节上,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党外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竞争型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制度,特别是采取公开择优方式选拔领导干部,不仅能够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改变一些地方和单位“由少数人选人,在少数人中选人”的不科学局面,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新途径;而且可以激励广大干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奋发有为,增强干部队伍的活力。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工作部门副职出现空缺时,除选举产生和按法定程序任命之外,应将公开选拔作为选配干部的主要方式之一。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总数的比例应逐年提高,特别是在年轻干部比较少或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部门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尽可能通过公开选拔确定人选。竞争机制的确立将改变传统的增加职数、先进后出、加长板凳等党外干部选拔任用方式,也促使党外干部年轻化趋势的形成。公开选拔应遵循各方面都能接受的共同规则,党外干部与党内干部同台竞争,克服过去党外干部选拔任用中的“等、靠、要”思想和满足于执行政策规定、完成比例指标的弊端,让更多的学有专长的高素质的党外人士接受组织挑选,主动出击,经受锻炼。
“选”这一环节,包括党外后备干部的选拔。加强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改进党外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为此,要把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纳入党政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按“一职两备”原则建立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要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党外后备干部的成长和发展情况,帮助解决其工作、生活中实际问题。对党外后备干部实行“一年一走访了解、一年一情况综合、一年一推荐任用、一年一调整完善”的动态管理机制,及时将优秀的后备干部调整充实到领导岗位上去,同时吸纳优秀党外人士进入后备干部人才库,保证党外后备干部队伍储备充足。
(二)育—注重培养,加强锻炼
1.加强党外干部理论和业务培训。举办各类党外后备干部培训班和有计划地选派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党外后备干部到中央和省专门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教育培训,重点学习多党合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岗位知识等;
2.注重轮岗交流和实践锻炼。针对党外干部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实践锻炼。对于缺乏基层实践、机关工作经验的党外后备干部,有针对性地选派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省外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比较复杂的工作任务,独立解决处理疑难问题;对工作面较窄、没有经过两个以上岗位锻炼的党外后备干部,有计划地进行岗位交流和调整,适当铺设台阶,多方面丰富工作经验。让他们适应不同单位、不同岗位、不同环境,为他们增长才干提供机会;对领导能力急需提高的,采取压担子等办法,提高他们在多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发展潜力大、后劲足的优秀党外干部,选派他们到基层、贫困地区以及困难较多的地方去任职,使他们加深对市情、县情的认识和了解,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增见识、长才干。除此之外,还注重安排优秀党外干部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挂职锻炼,使他们进一步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增强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同时,在培养过程中还应制订计划,完善必要的措施;重点人物重点培养,以利他们中的优秀人才早日走上领导岗位。
(三)用—完善制度,健全机制
1.建立党内领导同志与党外干部交朋友制度。坚持按照“政治上一视同仁,工作上放手使用,生活上关心照顾”的工作方针,建立党内领导与党外干部、党外后备干部的联系交友制度,定期与他们谈心交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掌握党外干部的思想、工作动态和生活情况,帮助其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积极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推进各项工作。
2.坚持和完善组织部和统战部联席会议制度。要形成一同调查研究、一同制定方案、一同教育培养、一同考察走访、一同推荐使用的工作机制和基层推荐、两部筛选、定向培养、重点考察、县委选拔的工作流程,不断增强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整体合力。
3.建立任免交流制度。要形成上下有序、进出流畅、左右贯通的开放型党外干部网络。大力推进干部交流是干部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领导班子结构,增强班子功能的重要手段。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为促进党外干部正常的新陈代谢,优化党外干部系统,从制度上疏通干部能上能下渠道势在必行。与此同时,针对党外干部交流难、流动难,甚至出现岗位终身制的现象,党外干部的交流、轮岗应形成制度化,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岗位的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党外干部的“能上能下”和“交流流动”制度化后,一方面,党外干部能在变动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中找到能最大程度发挥自身能量的位置,特别是优秀年轻党外干部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不胜任现职的党外干部将被调整下来。这将促使党外干部加强学习,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
4.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机制。建立一套规范合理的评价考核机制,是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发展的趋势。要不断完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党外领导干部评价管理机制,力争建立一个既能有效激励优秀党外干部成长,又能鞭策群众认可度还不高的党外干部不断进取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管理制度。要制定涵盖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主体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做到有据可考,依照指标考核评价。考核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廉,以及参政议政等方面;考核形式主要是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个别谈话、调查核实等;在考核主体中,特别重要的是抽调统战部和民主党派干部参与,因为他们更加熟悉党外干部工作政策,了解党外干部思想动态及工作业绩,更能客观准确地评价党外干部。要健全党外干部考察机制。组织、统战部门和民主党派组织要本着“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对新选党外干部进行组织考察,了解新选党外干部的工作现状和适应能力。要注意扩大考察范围,考察范围扩大到工作8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创新考察方式,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岗位的党外干部制定不同的考察内容和标准,同时注意借鉴和运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和手段,以提高考察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在选拔任用中运用考察结果,根据党外干部本人的工作、思想表现情况确定去留,对能够胜任工作的,给予通报表扬,可在原工作岗位晋升职级,亦可交流到其他更高领导岗位,以改变党外干部在某领导岗位“一干就是到退休”的尴尬局面;对于不能胜任工作的,坚决予以调整、重新安排岗位。建立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需要统战部、组织部、用人单位的协调一致和共同努力。这对统战部履行在人事安排方面的职能,对党外干部的德才表现和自我约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外干部和党外干部实职安排工作都将经受新的考验,接受新的挑战。
5.处理好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发挥民主党派作用的关系。党管干部原则是我国干部人事工作的根本原则,坚决不能放弃。在党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认真贯彻落实党委意图,把好人选关。民主党派在长期培养党外干部过程中,最了解、最清楚党外干部的基本情况、专业特长以及岗位适应能力。因此,要注重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充分尊重民主党派关于人选推荐提名条件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是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前提,发挥民主党派作用是选拔任用党外干部的重要环节。要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的前提下,认真研究制定尊重民主党派意见建议的选拔任用方式方法,特别是在推荐提名、考察考核、差额票决等重要环节,尽可能让民主党派组织更多的参与,更多的体现民主党派组织意愿,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课题负责人:王维艳
课题组成员:陈艳、刘雅丽、李子年
注:本文系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系统2010年科研项目结项课题。
责任编辑/汪 洋
收稿日期:2010-12-01
作者简介:1.王维艳,女;2.陈艳,女;3.刘雅丽,女;4.李子年,男。4人均为葫芦岛市社会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基层统战工作理论本溪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