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法国卢梭认为:“现实世界是有界限的,而想象世界无边无界;既然我们无法扩展现实世界,就让我们限制想象的世界吧!”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打开词语,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如在文言文教学中讲到“及”和“暮、莫”的时候,教师如果给学生讲这三个字在古代造字时他们是象形字,并给他们画出象形符号,那么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能很容易的记住这三个字。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按,气味也没有,只胹愗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理解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凸显精彩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感悟。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第二部分:“南村群童欺我老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叹:“一根稻草都要,况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对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凸显精彩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的个人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项链》一文中,有学生对作者莫泊桑在本篇文中所流露出的对玛蒂尔德虚荣的批判和嘲讽表达了自己的独特看法,学生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对象,反倒是莫泊桑因为自身的阶级立场才造成他对别人的认识偏差。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其他文献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汉语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始终遵循汉语教学的规律,注意克服一些不良倾向,方可保证汉语多媒体教学的健康发展。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实践证明,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情景、词语、词组、语法点、课文和课后练习等内容编制成教学课件,任意调用,反复重现,不仅增大了授课的信息量,也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手段
期刊
于丹说过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作为一个老师,面对着这些孩子们的青涩、莽撞、唐突,就是要做到可以包容他们,能够用真心爱他们,能够鼓励他们,帮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记起天空。”这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对“老师”这个角色最好的解释。面对一群或许看起来并不尽如人意的“天使”,我采用了“攻心”与“制约”并重的做
期刊
你是否注意到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幅幅生活图景?比如:一首诗,抒发一腔生活情怀;一篇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讲述一个生活故事;一篇说明文,介绍一点生活知识;一篇议论文,阐述一个道理,等等。  可是,我们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却不注意或根本不能把教材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能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不能把课文还原成生活,只能从分析到分析、从知识到知识,就连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时髦了好多年的“
期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整体并通过思考、设问较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  3、能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分析出人物的性格。  4、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培养诚实、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5、能读出童话使用了夸张和想象的手法,能体会其手法作用。  教学重点  1、能整体并通过思考、设问较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  2、能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分析出人物的性格
期刊
要提高教学效率,组织好课堂教学是关键。调控课堂教学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跟自己协调配合“搭档”得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厌学为乐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做到:轻松、活泼、有趣。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该如何营造这种课堂氛围。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注意是感知的基础,那么应如何来吸引学生注意呢?首先,老师要打起精神,登上讲台,唤起学生的注意,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影响。其
期刊
新课程带来了教育理念的新变化,产生了新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法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也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一扇窗口。我认为教学时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学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避免流于形式,出现走过场的现象。  刚开展此项活动时,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并不强,缺乏合作交流的意识,在进行组内学习时,孩子们往往为了一点小小的得失而产
期刊
“学习着、并快乐着”是如今很流行的一句教育口号,也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细细想来,我们的教书生涯苦,学生的学习生活更是枯燥乏味、苦不堪言。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大部分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再加上教育现状中还存在着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
期刊
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灿烂历史的结晶。唐诗宋词元曲,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底蕴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一名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教师,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那么,我们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创设一种什么样的课堂氛围才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呢?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呢?为了更好更有效地进行阅读教学,我们应做到哪些呢?  随着阅读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化,
期刊
当前的语文教学,一是怕“乱”,二是怕错,追求所谓“严谨、有序”的教学气氛。结果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圈定在预先设定的框框之内,画地为牢,教师是“演员”,学生是“观众”。目前的语文教学与《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相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强调“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
期刊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内容的行为方式。教无定法,授课时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搜索音乐,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引导他们学习语文新课。譬如,在讲解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本人就通过网络搜索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播放部分曲子。讲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