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激情和语文教师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hoku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否注意到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幅幅生活图景?比如:一首诗,抒发一腔生活情怀;一篇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讲述一个生活故事;一篇说明文,介绍一点生活知识;一篇议论文,阐述一个道理,等等。
  可是,我们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却不注意或根本不能把教材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能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不能把课文还原成生活,只能从分析到分析、从知识到知识,就连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时髦了好多年的“快速作文”,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我敢说,如果不注意生活的积累,不管多么快速,也只能是缘木求鱼。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尽最大的努力使语文生活化,把课文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尽量避免概念化的说教。
  然而回归生活,是需要热情的。而一篇篇课文、一堂堂语文课则是艺术化的生活,更需要满腔的热情,甚至激情。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脸红心跳,或哭或笑——是我这个语文教师最大的享受(当然不能用低级的挑逗)。往往这个时候,我总是因势利导,超越教材超越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比如,有一次我教朱自清的《背影》,当我讲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时,我想起了自己含辛茹苦的父亲,话语便哽在喉咙,眼泪便流出眼眶……这时,班上有一个女同学竟然哭出声来。我很感激,马上停止讲课,对这位女同学说:“同学,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理解!”她说:“不,老师,我不是被你感动而哭的,我是在哭我自己。”“为什么?”“因为……我做了一件对不起我母亲的事……就在上周,我母亲趁赶集到学校给我送伙食费,看到母亲那个样子,我生怕同学发现,赶忙把母亲叫到墙角边躲了起来。母亲走后,有同学问我那是谁,我竟然说是我的邻居。后来我才知道,我这个月的伙食费是母亲卖了自己的长头发得来的……”没等她说完,班上又有好几个哭了起来,其中还有个男同学。这次可能是真的被感动了,教室里一片沉默。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说:“课就上到这。下面请同学们模仿朱自清写一段或一篇小文章,把你们生活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人或一个场景写下来。”结果,这次作文出乎意料地好。后来,那个女同学的文章(写的就是上面说的那件事)还在一家省级刊物上发表了。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我敢说:我成功了!
  确实,生活需要激情。而语文教师则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激情。严格地说:不能满腔热情对待生活的人做不了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语文不只是传授知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做人。语文教学只强调听说读写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在课堂上,有时,我一旦激动起来就变得疯狂了,也常常把学生搞得激动不已。其实,这是我和我的学生最得意的时候: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说——将思想的束缚全部放纵,任思想的翅膀自由的飞翔。每每这个时候,我想: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就要诞生了!
  我们知道,上课需要规矩,语文课也不例外。但一味地循规蹈矩,我们的学生就会厌倦、烦恼,甚至愤怒、抗议,于是“战争”爆发了。而失败的往往是我们教师。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必须回归生活,教师必须满腔热情,否则不叫语文课。听说,武汉的洪镇涛老师教《最后一次讲演》时,让学生把桌子锤得震天响,获得了一片叫好声。
  我们现在的课程标准不是重视素质教育吗?而且明确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我认为:一个人能好好的活下去是最基本的素质,这是需要热情和勇气的。如果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觉得活下去有意思,而且越活越想活、越活越潇洒,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了,就没有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任务。
  我看人家上课,常常只注意他有没有感情,语言内容是否生活化了,是否能让学生感兴趣。有时,课堂结构是杂乱无章的。但教师语言好,有生活激情,学生也动容了,我们也可以说他成功了。因此这是语文课,因为语文课还有一条情感的线索。
  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最容易教,谁都会教。但能把语文当做生活、注入骨髓、融入灵魂,就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语文教师需要的就是这一点。
其他文献
教师应明确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并树立正确的阅读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不断“积累”,“获得”,把教师的招数变成学生自己的能力。  一、激发孩子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首先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在课内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内知识也只有与课外知识结合起来学习,学生的知识才能丰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我有意识、有
期刊
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与封闭式语文课堂教学相对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强大生命力正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而不断地展现出来。其主要表现在:  1.师生关系的开放  如果教师能够把学生当作朋友一样对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会多一份融洽和谐。  上课时,教师自始至终以谦和的态度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课程的内容,眼神与话语之间充满激励。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指
期刊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非常艰巨,要想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老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作文教学方法,并且能行之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我认为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写作情趣  首先,从内容出发写乐事。在作文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特征为学生设置某种“需要”激发他们地写作欲望。把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环境中,使他们自己去感知生活确实离不开作文。如设计科
期刊
老师对学生的爱有许多种,但有一种爱的方式却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地滋润着老师和孩子的心,它让人感到温暖,让人感到幸福,让人永久不能忘怀——那就是爱在细微处。  一、注重自身言行,在细微处做学生楷模  1、班主任是跟学生直接接触最多的老师,在工作中要重视小事,关注细节。我教育学生,无论什么场合,遵守时间,无论什么情况,都要遵守约定,遇到特殊情况,要跟学生解释。我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现自己
期刊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桥梁。语言趣味性在于生动、幽默、健康和纯洁。千万不能和尚念经不看对象,或毫无目的地讲“趣味故事”,更不能用肤浅庸俗的语言去迎合某些低级趣味。  一、用幽默创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当气氛紧张或是沉闷时,说上几句风趣幽默的话,可使气氛变为轻松、愉快、活泼。有这么一个事例:课堂上,两个学生伏在桌子上打瞌睡。老师把课停下来,顿了顿,说:“听说有只小企
期刊
写作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半壁江山”。然而,说到作文,大多数学生总会感叹“想说爱你不容易”。尤其是农村学生,受到地域、环境的影响,更是畏惧作文。他们普遍感到生活平淡无奇,没什么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其实是对写作素材资源的占有与利用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
期刊
美育即是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审美活动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首先看看语文与美育的关系。  一、语文中的德育必须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地实现   德育是语文教育工作的一部分,美育是主体通过不断的审美体验,水滴石穿般地浸润了人的心田,慢慢地塑造着人的个性,彷佛如清风拂过人的心田,因此,语文中的德育通过美
期刊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改变课本是惟一的课程资源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在语文课程改革上采取的一个重要的举措。《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期刊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汉语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始终遵循汉语教学的规律,注意克服一些不良倾向,方可保证汉语多媒体教学的健康发展。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实践证明,通过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把情景、词语、词组、语法点、课文和课后练习等内容编制成教学课件,任意调用,反复重现,不仅增大了授课的信息量,也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大量的练习,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手段
期刊
于丹说过的:“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掉到地上的天使。他们来到地上是因为翅膀断了,在他们还没有忘记天空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寻找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作为一个老师,面对着这些孩子们的青涩、莽撞、唐突,就是要做到可以包容他们,能够用真心爱他们,能够鼓励他们,帮他们缝起翅膀,重新记起天空。”这是我觉得迄今为止对“老师”这个角色最好的解释。面对一群或许看起来并不尽如人意的“天使”,我采用了“攻心”与“制约”并重的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