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否注意到我们的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就是一幅幅生活图景?比如:一首诗,抒发一腔生活情怀;一篇记叙文(包括小说、散文、戏剧等),讲述一个生活故事;一篇说明文,介绍一点生活知识;一篇议论文,阐述一个道理,等等。
可是,我们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却不注意或根本不能把教材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能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不能把课文还原成生活,只能从分析到分析、从知识到知识,就连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时髦了好多年的“快速作文”,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我敢说,如果不注意生活的积累,不管多么快速,也只能是缘木求鱼。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尽最大的努力使语文生活化,把课文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尽量避免概念化的说教。
然而回归生活,是需要热情的。而一篇篇课文、一堂堂语文课则是艺术化的生活,更需要满腔的热情,甚至激情。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脸红心跳,或哭或笑——是我这个语文教师最大的享受(当然不能用低级的挑逗)。往往这个时候,我总是因势利导,超越教材超越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比如,有一次我教朱自清的《背影》,当我讲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时,我想起了自己含辛茹苦的父亲,话语便哽在喉咙,眼泪便流出眼眶……这时,班上有一个女同学竟然哭出声来。我很感激,马上停止讲课,对这位女同学说:“同学,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理解!”她说:“不,老师,我不是被你感动而哭的,我是在哭我自己。”“为什么?”“因为……我做了一件对不起我母亲的事……就在上周,我母亲趁赶集到学校给我送伙食费,看到母亲那个样子,我生怕同学发现,赶忙把母亲叫到墙角边躲了起来。母亲走后,有同学问我那是谁,我竟然说是我的邻居。后来我才知道,我这个月的伙食费是母亲卖了自己的长头发得来的……”没等她说完,班上又有好几个哭了起来,其中还有个男同学。这次可能是真的被感动了,教室里一片沉默。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说:“课就上到这。下面请同学们模仿朱自清写一段或一篇小文章,把你们生活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人或一个场景写下来。”结果,这次作文出乎意料地好。后来,那个女同学的文章(写的就是上面说的那件事)还在一家省级刊物上发表了。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我敢说:我成功了!
确实,生活需要激情。而语文教师则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激情。严格地说:不能满腔热情对待生活的人做不了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语文不只是传授知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做人。语文教学只强调听说读写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在课堂上,有时,我一旦激动起来就变得疯狂了,也常常把学生搞得激动不已。其实,这是我和我的学生最得意的时候: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说——将思想的束缚全部放纵,任思想的翅膀自由的飞翔。每每这个时候,我想: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就要诞生了!
我们知道,上课需要规矩,语文课也不例外。但一味地循规蹈矩,我们的学生就会厌倦、烦恼,甚至愤怒、抗议,于是“战争”爆发了。而失败的往往是我们教师。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必须回归生活,教师必须满腔热情,否则不叫语文课。听说,武汉的洪镇涛老师教《最后一次讲演》时,让学生把桌子锤得震天响,获得了一片叫好声。
我们现在的课程标准不是重视素质教育吗?而且明确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我认为:一个人能好好的活下去是最基本的素质,这是需要热情和勇气的。如果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觉得活下去有意思,而且越活越想活、越活越潇洒,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了,就没有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任务。
我看人家上课,常常只注意他有没有感情,语言内容是否生活化了,是否能让学生感兴趣。有时,课堂结构是杂乱无章的。但教师语言好,有生活激情,学生也动容了,我们也可以说他成功了。因此这是语文课,因为语文课还有一条情感的线索。
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最容易教,谁都会教。但能把语文当做生活、注入骨髓、融入灵魂,就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语文教师需要的就是这一点。
可是,我们许多中小学语文教师,却不注意或根本不能把教材变成自己的东西,不能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不能把课文还原成生活,只能从分析到分析、从知识到知识,就连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时髦了好多年的“快速作文”,都犯了同样的错误。我敢说,如果不注意生活的积累,不管多么快速,也只能是缘木求鱼。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尽最大的努力使语文生活化,把课文内容拉近我们的生活,尽量避免概念化的说教。
然而回归生活,是需要热情的。而一篇篇课文、一堂堂语文课则是艺术化的生活,更需要满腔的热情,甚至激情。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脸红心跳,或哭或笑——是我这个语文教师最大的享受(当然不能用低级的挑逗)。往往这个时候,我总是因势利导,超越教材超越课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激情。比如,有一次我教朱自清的《背影》,当我讲到“父亲”为“我”买橘子的场景时,我想起了自己含辛茹苦的父亲,话语便哽在喉咙,眼泪便流出眼眶……这时,班上有一个女同学竟然哭出声来。我很感激,马上停止讲课,对这位女同学说:“同学,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理解!”她说:“不,老师,我不是被你感动而哭的,我是在哭我自己。”“为什么?”“因为……我做了一件对不起我母亲的事……就在上周,我母亲趁赶集到学校给我送伙食费,看到母亲那个样子,我生怕同学发现,赶忙把母亲叫到墙角边躲了起来。母亲走后,有同学问我那是谁,我竟然说是我的邻居。后来我才知道,我这个月的伙食费是母亲卖了自己的长头发得来的……”没等她说完,班上又有好几个哭了起来,其中还有个男同学。这次可能是真的被感动了,教室里一片沉默。
过了好一会儿,我才说:“课就上到这。下面请同学们模仿朱自清写一段或一篇小文章,把你们生活中最让你感动的一个人或一个场景写下来。”结果,这次作文出乎意料地好。后来,那个女同学的文章(写的就是上面说的那件事)还在一家省级刊物上发表了。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我敢说:我成功了!
确实,生活需要激情。而语文教师则需要比一般人更多的激情。严格地说:不能满腔热情对待生活的人做不了合格的语文教师。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语文不只是传授知识,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情感熏陶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有人说: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做人。语文教学只强调听说读写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在课堂上,有时,我一旦激动起来就变得疯狂了,也常常把学生搞得激动不已。其实,这是我和我的学生最得意的时候: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说——将思想的束缚全部放纵,任思想的翅膀自由的飞翔。每每这个时候,我想:世界上最伟大的诗篇就要诞生了!
我们知道,上课需要规矩,语文课也不例外。但一味地循规蹈矩,我们的学生就会厌倦、烦恼,甚至愤怒、抗议,于是“战争”爆发了。而失败的往往是我们教师。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必须回归生活,教师必须满腔热情,否则不叫语文课。听说,武汉的洪镇涛老师教《最后一次讲演》时,让学生把桌子锤得震天响,获得了一片叫好声。
我们现在的课程标准不是重视素质教育吗?而且明确提出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我认为:一个人能好好的活下去是最基本的素质,这是需要热情和勇气的。如果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觉得活下去有意思,而且越活越想活、越活越潇洒,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了,就没有他们不感兴趣的事情了。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肩负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任务。
我看人家上课,常常只注意他有没有感情,语言内容是否生活化了,是否能让学生感兴趣。有时,课堂结构是杂乱无章的。但教师语言好,有生活激情,学生也动容了,我们也可以说他成功了。因此这是语文课,因为语文课还有一条情感的线索。
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最容易教,谁都会教。但能把语文当做生活、注入骨髓、融入灵魂,就不是谁都能做到的。语文教师需要的就是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