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第一技能”?铸就美丽人生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k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职业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习得一手可以谋生的技能,更要让学生拥有成长、成才、成功的自信和追求美好生活、创造美丽人生的能力和耐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我校开展的“第一技能”教育正是为“拔节孕穗期”的中职学生“培好土、除好草、施好肥、浇好水”的教育,是为学生走入社会前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教育。
  一、“第一技能”理念的提出
  所谓“第一技能”,是指学生终身发展和企业发展最需要的、最看重的素质,它在强调德育为首的同时,积极倡导以技能化的方式优化中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其内涵可以概述为三个层面十大要素(见表1)。
  在我们看来,“第一技能”是一种关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全新理念和思路。“第一技能”教育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第一技能”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重塑自我,激发起学生改造自我的强烈愿望,进而引导他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完善。第二,“第一技能”教育的本质是意志力的培养。缺乏应有的意志力,是导致中职学生种种不成功的深层原因。因此,以意志力培养为目标的“第一技能”教育,能够直击要害,事半功倍。第三,“第一技能”教育的标准是整个社会的认可,其结果应得到包含学生、教师、家长、企业等在内的全社会的认可。第四,“第一技能”教育的内容是学校教育中的“小事”。相较于学校的“大事”,“第一技能”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场所、工作岗位,甚至生活區、休闲区的一言一行。
  我校之所以提出“第一技能”这一概念,除了它本身具有的上述四个特征外,下面两点也是重要原因所在。
  (一)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不容乐观
  一方面,中职学校的生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习基础薄弱、行为习惯欠佳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历了过多的挫折和失意,不仅对学习产生了条件性的反感情绪,甚至还刻意放大自己的缺点和陋习。在实习和入职的过程中,他们的表现同样令人担忧:不是拈轻怕重,就是敷衍了事,自由散漫、不服管束、疏于沟通、不善合作是他们的通病。另一方面,目前中职学校尚未摆脱“重技能、轻素养”的传统思维,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过于注重功利性、工具性,忽视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学校管理过于形式化,不够贴近学生实际,不能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实效性欠佳。
  (二)新时代对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绝大多数企业更看重员工的职业素养。根据学校对富阳区周边20家知名企业的专项调查,踏实勤奋、忠于企业、吃苦耐劳是企业最为重视的品质,而对掌握岗位流程、专业对口等要求相对较低。因为对企业来说,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只能发挥短期效果,而敬业奉献、吃苦耐劳、坚定顽强、忠于企业等职业素养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学校提出德育工作的新思路—“第一技能”教育。将德育和技能并列,倡导“德育技能化”,表明我们坚信品德培养的方法是行动和体验,而非简单地说教。所谓“德育技能化”,是指德育走的是技能化训练的道路,着眼于核心素养的训练和培养。
  二、“第一技能”教育的实施
  (一)建构三大平台
  第一,建构认知平台。每一种技能练习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要求,所以,学校需要把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向学生解释清楚,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更加自觉、积极地进行练习。我校主要从三个层面给学生搭建认识“第一技能”的平台,以提高学生对“第一技能”内涵的理解和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层面:学校召开有关“第一技能”教育的师生大会,围绕“第一技能”开展主题班会,提高学生对“第一技能”重要性的认识。
  家庭层面:学校统一给每位学生家长发家长信,介绍学校开展“第一技能”教育的有关情况及意义,邀请家长重视对子女“第一技能”的培养。
  企业层面:学校邀请企业负责人或人事经理来校为学生作“人才素质和企业需求”相关报告,让学生明白拥有过硬“第一技能”的人是受企业欢迎的人、最有发展前途的人、最有可能成就事业的人。
  第二,建构训练平台。技能的形成需要依靠反复地、有意识地训练,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中形成一种近乎自动化的思维方式和动作习惯。对学生“第一技能”的训练正是基于技能形成的一般原理。因此,学校充分利用一天中的各种教育机会,创设“第一技能”的日练平台。比如,每天的阳光跑操、教室寝室7S、文明就餐“一米线”、课堂学习7S等都成为学生每天练习“第一技能”的平台。
  除了日练之外,学校还创设了周练的平台,即“第一技能实践周”活动。它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为期一周的“第一技能”校内专项训练活动。为保证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学校专门制订了《“第一技能”实践周活动方案》,每天由德育处和教学处各派一名行政领导根据方案负责具体实施,同时根据实施情况,不断完善方案及操作程序。
  第三,建构体验平台。德艺双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企业的通力合作。相对于学校,企业的环境更有真实性,企业的要求更具针对性,企业的活动更具实效性,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学生“第一技能”实训平台,可以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从而使学校教育更接地气、更具人气。因此,学校积极组织工学结合活动,设计了“第一技能”鉴定表,由校企双方共同进行专项测评和教育管理,帮助学生完成“第一技能”的实训和体验。
  (二)铺设四条路径
  第一,强化课程建设。为落实“第一技能”教育的创新实践,学校实施了“第一技能”课程建设项目。为此,学校组织编写了《“第一技能”教育》教材,并开设了“第一技能”课程,进行长期的专项学习。
  第二,优化养成训练。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养成的。大量的德育实践表明,仪式感对中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学校创设“第一技能”宣誓仪式,不断强化学生的“第一技能”观念,为“第一技能”的有效培养铺平了道路。   第三,注重文化熏陶。为了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学校精心打造以“第一技能”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从“美丽教师”到“美丽班级”,再到“美丽校园”;从班徽到班旗,再到校服、校旗、校徽,甚至到校园中每一条路的命名、每一个指示牌的设计、每一棵树的选择,都是“第一技能”顶层设计的具体呈现。目前,整个校园处处洋溢着“第一技能”教育的气息。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线上和线下多种宣传教育手段,先后创设“第一技能大讲堂”“第一技能微信公众号”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场景,使“第一技能”教育更为及时,也更有效。
  第四,创新考核机制。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第一技能”的养成有着导向、强化和巩固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建立自我激励的心理模式。因此,学校不断创新“第一技能”考核机制,以提高“第一技能”的教育效果。
  三段评价。学校每周推选出“第一技能”实践标兵,进行全校性的公开表扬,将突出的事迹以校园网、广播、橱窗等形式进行全时段、全覆盖的宣传,使争做“第一技能”标兵成为校园新常态。每学期学生都有自己的“第一技能”成绩报告单。每个学生毕业都有自己的“第一技能”等级证书。
  三方评价。对学生“第一技能”的评价主体不仅仅是学校,还要扩展到家庭和实习企业,以便让评价的结果更客观、更全面。“第一技能”中的每一项评价都会涉及企业、学校和家长三方面的具体要求,以明确评价主体,确定具体的评价指标,优化评价的标准和形式。
  (三)物化五大载体
  “第一技能”教育不仅反映在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的各种活动中,还要进一步物化到学校的环境和空间中。为此,学校采取多种方式对“第一技能”这一理念做了物化工作。
  一是设计了“第一技能”的标识。这个标识具有思考、进取、合作、革新等内涵,统一使用“第一技能”的标识,有助于构建浓郁的“第一技能”宣传、学习和信息传播,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辨认和记忆。
  二是创作了 “第一技能”的校歌。通过校歌的学唱和比赛,形成了全校班班会唱、人人会唱校歌的校园风貌,嘹亮的歌声传递出的是每位学生的自信、阳光与风采,使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第一技能”的精髓。
  三是编写了《“第一技能”教育》校本教材。这套校本教材既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贴近实践、贴近学生、贴近地气,并开设了“第一技能”专门化课程,有助于学校系统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技能”,有利于学生系统地进行“第一技能”的专项学习。
  四是颁布了“第一技能”等级证书。“第一技能”等级证书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精神品质、行为意识的一个见证和缩影,所以证书的颁发有助于发挥目标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修练“第一技能”。
  五是建成了“第一技能”成长园。它成为学生、老师以及校外人员学习了解“第一技能”价值内涵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一个课余的休闲场所。成长园能很好地把學习和休闲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愉快地学习“第一技能”。
  三、“第一技能”教育的效果
  实践证明,“第一技能”教育具有两个重要的作用:第一,它是专业技能培养的保障系统。“第一技能”教育强调严要求、高强度和可持续性,可以快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努力方向,促使其更努力、更持之以恒地去学习。第二,它是专业技能培养的动力系统。“第一技能”教育能很好地改变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更有梦想和追求,更加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目标。
  自开展“第一技能”教育以来,“最美现象”频现,分别有刘金龙、沈金涛、章元涛、厉泽坤、张琳、陈佳丽等同学获得全国最美中职生、浙江省最美中职生标兵、富阳区十大美德少年、富阳区十大最美孝心少年等荣誉。
  学生违纪率明显下降是学校“第一技能”教育的直接成效。在“第一技能”教育的影响下,学生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近七年的违纪率下降了2.5%左右。
  随着“第一技能”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学校逐步探索出了校企合作的“校企双元管理”德育新模式,积极推行“一岗双证(一个岗位,专业技能 第一技能两本证书)”制度,使得学校毕业生成为企业的“抢手货”,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高达98%以上。在“第一技能”教育的影响下,学生身心更加健康,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学业发展加速。
  总的来说,“第一技能”教育的成功实践,有力证明了“差考生不等于差学生,更不等于差人生”的学生观、“中职是起点不是终点”的发展观、“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的成功观,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何永刚,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校长、党委书记;黄宏忠,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职业教育中心副校长、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赵 庭
其他文献
所以有关部门和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重新构建适合于网络直播媒介特性的交互式教学方式,通过提供恰到好处的信息、巧妙设置开放性问题等教学方法实现从灌输到交互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数字化的他者的反馈中建立教师身份认同。  作为一场公共卫生安全危机,2020年春季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整个学校教育变革的一次深度考验。[1]在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下,大量未接触过在线教育的教师,突然被推到直播屏
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一是因为他愿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二是因为他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  ——题记  刚进入高中时,我的成绩并不理想,一个班50多人,每次考试我都只能排在30名左右。校长曾在新生欢迎会上说:“排名越居中,越能考验一个学生。努力一把,便有机会跻身年级百强,倘若放弃,就会徘徊不前,与成功失之交臂。”  不知是校长恳切的话语激励了我,还是我内心深处对成功的渴望太过强烈,在别的同学还沉浸在升入高
作为丰田的MPV旗舰车型,埃尔法或许并不具备足以让人一见倾心的华丽外形,但它却用实际行动向我们阐述了“包子好吃不在褶上”的道理——它拥有着绝对能够让人心满意足的内部空间设计,而这些人可以是明星、可以是政府官员、可以是企业家……总之,一切行事低调但又懂得享受生活的人都将会成为它的潜在用户。  作为旗舰MPV车型,埃尔法首先拥有着一个做人的身材,尤其是超过1.9 m的车身高度已经让它成为同类车型中的翘
本教学实录系苏教版教材《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九课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公用设施,了解它们的作用,体会公用设施在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2.正确认识公用设施经常受损这一现象,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激发学生爱护公用设施的情感。  3.通过学习劝阻、制定公约等活动,培养学生从小爱护公用设施的公德意识。  【教学对象】  小学三年级学生。  【教学准备】  1.拍摄公用设施的照
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政策意涵与实践价值。广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理应具有较强的工匠精神。但当前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发展仍不够理想,在需要特别强化工匠精神的高职学生身上,存在缺乏对工匠精神的认同、生成工匠精神的动力和工匠精神的培育载体等问题[1],这种现状在其他类型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困惑。可见工匠精神仍停留在政策倡导和口号宣传上,尚需实践推进,这
“班主任专业化”是近些年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既有专题论坛研讨,又有报刊专栏呼吁,亦有专门著作论述,还有学位论文探究。问题是:班主任是“怎样的”一种专业化?     一、源流乎?演进乎?班主任不是事务繁杂任务叠加的  “无限化”,而是时代变迁知识  创新的“集约化”     班主任产生何时?基于何因?笔者未能一一稽征。但就中国言,肯定不是“古已有之”的产物,而是教育理论乃至学校制度“全盘苏化”的结果
2018年9月份,我市同时进行了任期内优秀人才学年度综合考核以及新一轮优秀人才评选工作。一些教师在整理材料的过程中,非常急迫而又充满期待地向我询问:“我去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分別参加了××杯和××杯论文评选,请问获奖证书到了吗?”“你有没有收到评比结果揭晓的通知?”“网站上有获奖论文名单公示吗?”我只能无可奈何地摇摇头。看到他们有些失望的表情,我的心里隐隐作痛:是呀,说好的获奖证书呢?其实,就是我
郁达夫小说奖是以浙江籍现代杰出作家郁达夫命名的小说类文学奖项,以促进中短篇小说精品创作为要旨,放眼全球华语写作。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评奖工作已正式启动,现将征集参评作品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奖项设置  1. 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1篇、提名奖3篇。  2. 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1篇、提名奖3篇。  二、征集标准  1. 参评作品应能体现民族精神,聚集时代气象,敢于人生发现,促进社会进步,提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产阶级”这个新名词开始变成中国社会经济文化领域内的一种“现象”,虽然社会经济学家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标准及划分原则并没有达成共识,但是不可否认,那些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并且对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拥有较高追求目标的“中产”们显然已经对中国社会的消费层次及经济结构构成了影响。如果我们参照比较俗套的划分原则,将是否拥有一辆看上去不错的汽车看作是判断某个人是
德育与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而这种“不同”在现行的德育课—道德与法治中相互促进、密切交织,共同促进个体的善。  道德与法治學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紧紧围绕儿童的生活进行系统的编排,注重在教学中引导儿童对生活的建构。那么他们要建构什么样的生活呢?德育课中美育的渗透就是在引起学生对生活的积极关注,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好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的生活、改变自